性與情慾

HIV在美國將成為醫院例行性的檢查
2006.10.02
HIV在美國將成為醫院例行性的檢查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於9月22日發佈了有關HIV的新指導方針,內容如下: 1. 從醫師辦公室到急診室,HIV篩檢即將成為所有醫院裡的一種例行性篩檢;從13歲到64歲的病人,在進入醫療系統以後,都會接受HIV篩檢。 2. 病人有被告知要做HIV篩檢的權利,也有拒絕做此篩檢的權利,但是接受HIV篩檢的同意書將包含在接受醫療服務的一般同意書內,不再獨立成為單獨的表格。 3. 醫院提供HIV篩檢結果的方式和提供其他篩檢結果的方式無異,唯獨篩檢結果呈現陽性的病人,會直接進入諮商診療的系統內。 4. 若HIV成為醫院例行性的篩檢,在接受篩檢前,則不再需要接受諮商。 (HIV篩檢前的諮商原本是為了讓病人瞭解此篩檢的益處、風險和意義。)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表示,已感染HIV的病患有權利在進入醫療系統以後得知自己的健康狀況;目前美國大約有25萬人感染HIV卻不自知,這樣一個HIV例行性的篩檢對於高危險的個人和地區而言,都是正面的。 刪除篩檢前諮商和獨立同意書是這項計畫中爭議較大的兩點,芝加哥愛滋基金會(AIDS Foundation of Chicago)表示:我們真正關心的是若將HIV篩檢整合為例行性篩檢的一部份,但卻不提供諮商時,醫師和病人間是不是就完全沒有對話?而且根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的說法,是因為醫師太忙、沒有時間諮商而將其刪除,問題是刪除掉的程序是不是對病人有益的部分?許多美國人其實不瞭解HIV,包括它的傳染途徑和預防方法等,篩檢前諮商將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提供這些資訊給病患。 對於獨立的篩檢同意書和密集的篩檢前諮商,很多醫師則表示在現實的醫療院所內根本是不可能實行的;曾經有一份研究顯示,即使病人有感染其他性病, 76%急診室的醫生仍然不鼓勵做HIV篩檢,主要是因為他們不覺得自己有資格做諮商,而且篩檢很花時間,而這個新指導方針很明顯就是為了要解決時間上的問題  醫學協會(The Institute of Medicine)則表示,目前美國已檢驗出感染HIV的七萬五千人中,大約只有一半的人有接受正統的醫學治療,這項計畫實施後,若再檢驗出更多感染者,我們必須思考幾個問題:第一、現在的醫療資源是否足夠實施全面性的篩檢?篩檢過後,是否能提供足夠的資源給感染者?第二、為什麼這25萬人明明感染了HIV卻不自知?這項篩檢計畫真的能檢驗出這群潛在的感染者嗎?有沒有可能這項計畫其實檢查不到這群感染者,因為這些高危險群根本不使用醫療資源? 研究人員仍然強調,HIV篩檢只是整個HIV議題的一小部分,要對抗HIV,預防和治療才是重點。
+ read more
事後避孕丸並沒有減少人工流產率
2006.09.21
事後避孕丸並沒有減少人工流產率
許多研究顯示,即使女性家中備有事後避孕丸,其懷孕率或人工流產率並沒有因此而減少。 英國曾有一段時間對於學校可以在家長不知情的狀況下,提供事後避孕丸給未成年少女一事感到驚慌,但是,數據顯示其效果不彰。雖然事後避孕丸的使用一直在增加,但是英國15-44歲女性的人工流產率仍由1984年的1.1%增加到2004年的1.78%;瑞典也發現同樣的現象。 專家指出,事後避孕丸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的原因不在藥丸本身,而是使用的方式;3/4的女性表示,不使用事後避孕丸是因為不認為自己當時有懷孕的風險。研究人員強調,降低人工流產率應著重在性行為前的預防,而非事後的補救。 由此看來,究竟事後避孕丸的發明值不值得?有人表示,當然值得囉!不論如何,在某些時候,它仍能幫助一些婦女預防懷孕,而且有事後避孕丸總比什麼都沒有好!家庭計畫協會(Family Planning Association)也表示,對於有不安全的性行為或是其他避孕方法都失敗的女性,它仍是重要的避孕方式。 立法委員黃淑英則表示,事後避孕丸的效益不彰,有可能是因為這樣的補救方式,讓人們覺得有恃無恐,特別是年輕人;因此,性行為的次數增加,但卻未必每次都會服用事後避孕丸;或者正因為有事後避孕丸,便忽略了事先避孕的重要性;此外,若在性行為72小時後才服用事後避孕丸,結果懷孕了,仍必須再做人工流產。
+ read more
自然產不影響女性性生活
2006.09.12
自然產不影響女性性生活
  「自然產會不會影響女性生產後的性生活」一直是許多女性關注的焦點,最新一份發表在婦產科期刊BJOG的研究發現女性的性生活及性功能和生產方式沒有關係;反而是和女性生產前的性生活有關。   曾經有研究指出,如果在自然產時有使用鑷子或是真空裝置輔助生產的話,產後一陣子的性生活可能會不適;為了進一步瞭解這個問題,此研究團隊追蹤了377位女性,從懷孕的第12個星期到產後一年,用問卷的方式紀錄她們的性生活和性生活的滿意度。研究人員發現,不論是剖腹產或自然產,甚至有用鑷子或是真空裝置輔助的自然產,女性生產後一年的性生活和生產方式都沒有關係;反而在懷孕12週後沒有性生活的女性,在產後一年間仍會維持沒有性生活的比例比其他女性高出11倍。   研究發現唯一和生產後性生活有相關的是肛門括約肌的撕裂傷,6%有受此傷的女性在產後一年性生活貧乏的機率比其他女性高5倍;但是,94%的女性在生產一年後就會有性生活。    
+ read more
美國通過事後避孕丸為非處方藥物
2006.08.25
美國通過事後避孕丸為非處方藥物
經過了三年多爭論,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FDA)終於在今年8月24日決定將事後避孕丸(Plan B)列為非處方藥物,但是販賣對象僅限於成年女性,也就是說,18歲以上的女性不需取得醫師的處方簽即可在藥房買到事後避孕丸,但是藥房不能將事後避孕丸直接放在開放式的藥櫃中,以避免未成年少女取得。 事後避孕丸在1999年被認可為處方簽藥物;2003年時,FDA的顧問委員會(Advisory Panel)提案認為事後避孕丸可以開放在藥房販售,不需處方簽即可購買且沒有年齡限制;通常FDA會遵循委員會的建言,但這次卻不然,它仍被列為處方簽藥物;直到今年八月將年齡限制為18歲後,才通過此提案。 反對將事後避孕丸列為非處方藥物的民眾認為,這會使青少年的性行為更加氾濫;甚至有人認為,這種防止受精卵著床的避孕方式簡直就是一種墮胎行為。天主教主教會議表示,無論是對成年或未成年女性,他們將持續反對將事後避孕丸變成非處方藥物。 但是,根據2005年1月份的美國醫藥協會期刊(JAMA)的一篇研究報告顯示,事後避孕丸並不會影響性行為結果,因此對於性氾濫的疑慮其實是多餘的;此外,事後避孕丸能減少意外懷孕的發生;然而,台灣女人連線表示,事後避孕丸通常在發生性行為的72小時之內服用,有些人即使過了72小時仍會冒險一試,這是否會影響女性健康或青少女發育都需要再觀察;而且,若事後避孕丸通過為非處方簽藥物,對於原本就處於弱勢的女性而言,是否使其男性伴侶多了一個不使用保險套的藉口?
+ read more
保險套的使用,你正確嗎?
2006.08.10
保險套的使用,你正確嗎?
 英國性病感染期刊(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上一篇研究報導顯示,許多青少年男女在發生性行為時沒有使用保險套,而既使有戴保險套,使用的方式也是不正確的--有些人太晚戴上去,有些則太早拿下來。   在調查來自英國各地的1,400名青少年男女後,研究員發現許多青少年雖然在發生性行為時有使用保險套,但約6%的人是在插入後才戴上,這樣其實並非正確的使用方式,因此也無法達到避免意外懷孕或感染性病的機率。研究中也發現,會持續正確使用保險套的男性,大部分是那些母親曾在他們更年輕時就討論過「性」的人。   此外,在保險套的使用調查中,青少年會戴保險套的原因是:       1. 避免感染性病       2. 避免女伴懷孕       3. 比較不會弄髒弄亂       4. 比較能持久   而不想戴保險套的主要原因為:        1. 感覺較親密        2. 性行為時感覺較好        3. 有使用其它避孕方式        4. 太興奮   專家呼籲,要減少性病的傳染,首要之務就是瞭解保險套的重要性。正確的保險套使用方式請參考http://www.twh.org.tw/04/01.html 想看文圖並茂的使用方式,也可以參考台北市女權會的「魔女恰恰」
+ read more
保險套的使用,你正確嗎? 
2006.08.10
保險套的使用,你正確嗎? 
英國性病感染期刊(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上一篇研究報導顯示,許多青少年男女在發生性行為時沒有使用保險套,而既使有戴保險套,使用的方式也是不正確的--有些人太晚戴上去,有些則太早拿下來。   在調查來自英國各地的1,400名青少年男女後,研究員發現許多青少年雖然在發生性行為時有使用保險套,但約6%的人是在插入後才戴上,這樣其實並非正確的使用方式,因此也無法達到避免意外懷孕或感染性病的機率。研究中也發現,會持續正確使用保險套的男性,大部分是那些母親曾在他們更年輕時就討論過「性」的人。   此外,在保險套的使用調查中,青少年會戴保險套的原因是:       1. 避免感染性病       2. 避免女伴懷孕       3. 比較不會弄髒弄亂       4. 比較能持久   而不想戴保險套的主要原因為:        1. 感覺較親密        2. 性行為時感覺較好        3. 有使用其它避孕方式        4. 太興奮   專家呼籲,要減少性病的傳染,首要之務就是瞭解保險套的重要性。正確的保險套使用方式請參考http://www.twh.org.tw/04/01.html 想看文圖並茂的使用方式,也可以參考台北市女權會的「魔女恰恰」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