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4.29
甜到心坎裡~壓力來臨時,喝點甜的吧!
很多人在壓力大或心情不好的時候會對於甜食特別渴望。近日一份新研究證實了飲用含糖飲料確實能夠鎮定皮質醇(一種幫助人體在壓力下維持穩定性以利生理機能運作的賀爾蒙;長期壓力會影響其分泌過量)與壓力引起的腦內反應。
研究總共有19位年齡介於18~40歲之間的女性參與。研究開始前與結束後的3.5天,參與者都被要求待在研究中心並按照研究人員的指示進行低糖飲食;接受數學測驗與核磁共振造影檢查,供研究人員蒐集其大腦對於壓力的反應;也提供唾液樣本供研究人員測量皮質醇含量。在為期12天的正式實驗階段,受試者被要求每日按三餐飲用研究人員指定的含糖飲料,且參與實驗期間不能飲用其他非研究人員許可的含糖飲料;同時,研究人員特別指定其中一部分的人飲用以代糖製成的甜飲。
研究人員發現,與飲用代糖飲品的受試者相比,飲用一般含糖飲料的受試者在接受數學測驗時所測得的皮質醇含量明顯降低;且腦部海馬迴區塊(處理記憶與感知壓力的重要區域)的活動也較活躍。
研究者Laugero博士解釋,通常在人體感知到壓力時,海馬迴的活動量是會下降的。這次的研究結果不但對於人們在遭受壓力時對甜食產生慾望的現象提供了新線索;同時,也驗證代糖對於人體內分泌系統的影響與一般蔗糖不同,無助於幫助減緩壓力對身體造成的影響。
最後,Laugero博士強調,雖然研究結果顯示甜食有助於人體對於壓力的反應,但是仍要謹記食用過量甜食對於身體健康有害,如導致肥胖。台灣女人健康網也在此提醒大家,嗜甜對於健康的傷害時有所聞,不只是肥胖,也可能提升慢性病、高血壓、心臟病、子宮內膜癌發生的風險;讓年輕女性的初經提前報到;食用人工甜味劑則可能讓人更容易罹患糖尿病。因此,用甜品舒壓或許是個誘人的選擇,但還是要慎選非以代糖所製成的品項,並且注意不要攝取過量!
資料來源:美國內分泌學會(Endocrine
Society)期刊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 read more

2015.04.13
能量飲料:少年人的「戕」心劑?!
能量飲料(又稱機能性飲料,如X牛一類宣稱能提振精神、減少疲勞的飲品)素來被認為能減輕疲勞、提升身體與精神上的表現,然而最近來自加拿大一篇文章指出,能量飲料的行銷策略可能使人忽略其成分對心臟健康的不良影響。
能量飲料有高含量的咖啡因,同時也可能含有其他成分,同樣有咖啡因的效果卻不易被察覺,如瓜拿納(guarana),一個作用與咖啡豆中的咖啡因極為相像的巴西植物,但濃度卻比前者高兩倍。雖然普遍認為咖啡因對人體來說是安全的,但是仍有研究持相反意見。另一方面,瓜拿納與能量飲料中其他成分如人蔘、能抑制神經作用而減緩焦慮的牛磺酸(Taurine)等交互作用下,可能引發更多心臟風險。
由醫學博士Fabian
Sanchis-Gomar帶領的研究團隊指出,能量飲料可能引發健康的年輕人死於心臟疾病;而對有潛在心臟疾病的人來說,突發性心律失常死亡症候群或心律不整的風險也會顯著提高。甚而,連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好發的心房顫動,也出現在一位踢完足球後喝下能量飲料的13歲男孩身上。
根據研究,2007年美國有5,448人被診斷為咖啡因過量,其中有46%為19歲以下的年輕人。研究數據反映除了能量飲料外,生活中充斥著其他含有咖啡因的食物,如口香糖、喉糖、口溶片,導致年輕人容易食用過量的咖啡因。
面對這種危機,Sanchis-Gomar博士建議醫療人員應主動了解年輕病患是否飲用能量飲料,注意攝取過量的症狀;並且應與之討論單獨飲用能量飲料及與酒精混合飲用的危險。同時,醫療人員也應了解目前市面對咖啡因的管制不足以及能量飲料成分彼此作用後對身體產生的不良影響,讓家長及孩童知道過量咖啡因背後存在引發心律不整、焦慮、恐慌症等風險。Sanchis-Gomar強調這份衛教知識傳遞極其重要,因為家長與老師經常不經意地傳遞與能量飲料有關的錯誤觀念。
資料來源:Canadi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 read more

2015.03.20
吃肉長肉,吃鹽發「炎」?!
目前已知鹽分攝取過多會增加高血壓、心臟病、中風、胃癌、腎結石與骨質酥鬆的風險,而最近有研究發現自體免疫疾病-即人體內的免疫系統攻擊自身正常細胞,導致不正常的發炎反應或組織傷害,也與鹽分攝取過量有關。
過去三十年中,自體免疫疾病的盛行率每年整體上升了3%-5%。對此,許多學者認為可能與環境中的毒素、抽菸、維他命D不足或特定感染有關,但是都未能提供完整的證據。第一次顯示鹽與自體免疫疾病有關的研究發表於2011年,學者在研究腸內菌與自體免疫疾病的關聯時意外發現若吃較多含鹽量高的食物(如速食)會增加人體內被稱作「TH17」的發炎的免疫細胞。
耶魯大學神經學與免疫生理學的David
Hafler教授受到啟發,進一步以老鼠的細胞作實驗,亦得到相同結果;並將人體細胞暴露在高鹽環境中,發現發炎細胞顯著地增加。
延續David
Hafler的發現,哈佛醫學院以及位於阿根廷研究神經學的Raúl
Carrea機構,以122位患有自體免疫疾病其中一種症狀—多發性硬化症的人作為研究對象,觀察其食鹽量是否會對病情造成影響。
結果發現食鹽量高者,病情更惡化的機會是食鹽量低者的四倍,同時罹患與多發性硬化症有關的腦病變的機會是食鹽量低者的三倍。另有來自瑞士的研究指出食鹽量高的抽菸者,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其中一種症狀—類風溼性關節炎的風險是一般人的兩倍。
這些研究所顯示的鹽與免疫細胞過度反應的關聯,被認為與一種名為「SGK1」的基因有關。這種基因是人體吸收鹽份的關鍵因素,因此鹽分攝取越多,SGK1就會變得越活躍。波士頓Broad
Institute的計算生理學專家Vijay Kuchroo及Aviv
Regev發現,SGK1是控制TH17的關鍵,因此認為SGK1越活躍,會增加TH17,導致免疫系統失控。
但是研究者也補充,並非每個人的免疫系統都會受高鹽量飲食影響,這項發現或許對鹽量敏感的人或擁有容易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體質的人較具影響。David
Hafler強調,他已建議其所有罹患多發現硬化症的病患降低食鹽量,並且認為這項發現提供了一個新的且便利的預防疾病的方法。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
+ read more

2015.03.05
癌細胞怎麼死的?問問橄欖油吧!
過往研究指出特級初榨橄欖油(Extra virgin olive,
EVOO)有益於心臟健康的維持;而後也被證實因含有一種叫做Oleocanthal的物質,所以能迅速有效的破壞癌細胞。不過,一直到最近,科學家才揭開Oleocanthal實際上如何作用的神秘面紗。
透過本次研究,科學家發現理解Oleocanthal如何破壞癌細胞的關鍵,在於這項物質與細胞中的溶酶體如何反應。Oleocanthal能夠在30分鐘至1個小時內破壞癌細胞的溶酶體,進一步造成癌細胞死亡,但同時間並不會傷害到健康的細胞。
研究人員解釋這是因為癌細胞的溶酶體膜較健康細胞的溶酶體膜來得衰弱的緣故。「這樣的生物機制使溶酶體膜的通透性成為考量消滅癌細胞機制的關鍵,這是過去沒有被注意到的。」研究人員Paul
Breslin說,「現在我們了解了這點,將有助於提升療程的效益。」
這樣的研究發現同時也再次讓人關注使用大量橄欖油的「地中海式飲食」。Breslin表示,已知的研究證實地中海式飲食對於多種癌症都有助於減少罹癌風險,越來越多人為了維持健康的飲食生活而選擇這麼做,想要攝取Oleocanthal,這確實是一種不錯的飲食方式。
資料來源: Molecular & Cellular Oncology.
+ read more

2015.02.10
綠茶+運動 減脂強身好夥伴
綠茶富含兒茶素,一直被視為是對人體健康有助益的飲品,日前已有研究指出具備抗癌的功效。而根據英國Anglia
Ruskin大學最新的研究發現,配合良好的運動習慣,喝綠茶能夠有效幫助減少人體體脂肪並提升運動效能。
這份研究總共有14位平均年齡為21歲且平日休閒時即有運動習慣的男性參與實驗。研究人員將受試者平分為兩組,一組每天食用一顆無咖啡因綠茶萃取膠囊,另一組則食用安慰劑。同時要求每一位受試者一週完成3次單車運動,每次1個小時,實驗進行長達4週。
研究結果發現,食用綠茶膠囊的受試者比起另一組人多下降了1.63%的體脂肪、脂肪代謝率則增加了25%;同時,他們的運動效能也提升了10.9%,騎單車一小時的平均距離從20.2公里增加到22.4公里。
研究人員強調,為了避免咖啡因可能造成的影響,本次實驗特別選用無咖啡因的綠茶,這也是第一次有研究關注無咖啡因綠茶與減重、運動成效之間的關係。研究主持人Justin
Roberts博士說明,綠茶之所以對人體健康有這麼多益處是因為含有大量的EGCG。EGCG是兒茶素的一種,會因為茶葉發酵而流失。因此,綠茶中的EGCG含量是最高的,反觀紅茶、普洱茶中就沒有ECGC。
Roberts博士表示,本次實驗讓受試者所食用的膠囊內含400mg的EGCG,日常生活飲食若要達到足夠的劑量,一天大約需要飲用6~7杯的綠茶。最後,他建議未來相關的研究應擴大參與者的人數,以獲得更詳盡的資料。
資料來源: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ports
Nutrition
+ read more

2015.02.05
壞膽固醇拿誰沒轍?玉米油VS橄欖油
研究發現玉米油比初榨橄欖油更能降低俗稱的壞膽固醇,即所謂會造成動脈硬化的總膽固醇以及低密度膽固醇(LDL),因此能更有效地防止心血管疾病發生。
研究團隊找來54名試驗者,並依據美國飲食指引公布的標準-每日食用4茶匙的油來分別設計含玉米油及橄欖油的菜單,作為試驗者每日的飲食內容。另外,菜單在設計時也特別注意避免改變試驗者的體重,以排除體重因素干擾實驗結果的可能。而試驗者於實驗前後皆針對血脂濃度等身體狀況進行檢測,讓研究團隊得以觀察膽固醇的變化。
結果發現,食用含玉米油菜單的試驗者的低密度膽固醇下降了10.9%,而食用含橄欖油菜單者其低密度膽固醇則僅下降3.5%。同時,食用含玉米油菜單者,其總膽固醇下降了8.2%,較食用含橄欖油菜單者的下降幅度高了6.4%。
醫學博士Kevin C.
Maki說明,玉米油比初榨橄欖油更能有效控制血液中的膽固醇,原因部分來自玉米油比初榨橄欖油多四倍的植物固醇(plant
sterols)。這種植物天然成分能在蔬菜水果、堅果、穀類和豆類製品中找到,因不易被腸胃吸收且容易由膽汁排出,所以不容易蓄積體內。同時,食物中的植物固醇會干擾腸道吸收膽固醇,因此能降低血清中總膽固醇以及低密度膽固醇。
過去亦有研究發現植物油有益心臟健康,而此篇研究又更加具體地指出玉米油比初榨橄欖油具備更良好的效果。最後,此篇研究的部分經費來自食品公司ACH
Food Company Inc.的贊助。
資料來源:Journal of Clinical Lipidolog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