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01.14
含佐沛眠(zolpidem)成分失眠治療藥品 恐致隔日注意力...
美國FDA近期發布有關含zolpidem成分治療失眠藥品之用藥安全資訊,說明該藥品睡前使用後,次日早晨可能出現注意力不集中之風險,應避免從事需要注意力之活動,例如開車、操作機械等工作,而且女性的風險高於男性。美國FDA建議含該成分藥品廠商修訂該藥品仿單(說明書)中有關用法用量內容,包括:
1.
針對女性:降低每日建議用量,速效劑型由每日10mg降低至5mg;緩釋劑型,由每日12.5mg降低至6.25mg。
2.
針對男性:建議於仿單中提醒醫師先行考量使用每日較低用量(速效劑型以5mg;緩釋劑型以6.25
mg)。
食品藥物管理局說明,衛生署核准含zolpidem成分製劑藥品共計19張,核准適應症為「失眠症」,其中速效劑型18張,緩釋劑型1張,且該等藥品仿單已標示可能出現警覺性減弱、思睡之不良反應。另,國內核准含該成分緩釋劑型藥品之成人每日建議用量為6.25mg,速效劑型藥品之成人每日建議用量為10mg。該局將蒐集國內外相關資訊,提請藥品安全諮議小組會議討論,評估是否須降低含該成分藥品之每日建議用量。
食品藥物管理局提醒醫師,所開處方有含該成分藥品時,建議應先考量使用較低劑量,並應提醒病患,須注意次日早晨可能出現注意力不集中之情形,儘可能避免需高警覺之活動,例如開車、操作機械等工作。食品藥物管理局並提醒病患,不可任意停藥或改變劑量,若有任何疑問或不適,請與原處方醫師討論是否調整劑量之問題,並應注意用藥次日早晨可能出現注意力不集中之情形。
此外,食品藥物管理局已建立藥物安全資訊主動監控機制,除有藥物不良反應通報系統之外,對於安全有關訊息,隨時進行瞭解,以保障民眾之用藥安全,提醒醫療人員或病患懷疑因為使用(服用)藥品導致不良反應發生時,請立即通報給衛生署所建置之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藥物不良反應通報專線02-2396-0100,網站:http://adr.doh.gov.tw。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 read more

2012.12.25
長期服用阿斯匹靈恐傷眼睛
老化性黃斑病變(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是一種眼睛退化疾病,隨著年紀增長發生眼部的沉積物會逐漸堆積,血管也會開始增生,嚴重可能導致失明。去年曾有一項研究指出,女性若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可降低老化性黃斑病變提早發生的風險;最近一篇由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進行的研究則表示,長時間定期服用阿斯匹靈恐提高該眼疾發生風險。
這個研究針對4,926位43-86歲成年人進行阿斯匹靈使用調查(調查每週服用至少兩次、並超過三個月以上者)、以及最後檢查罹患老化性黃斑病變的狀況。研究追蹤十五年後發現,使用阿斯匹靈長達10年以上者,晚期老化性黃斑病變的發生率為1.76%;未使用者,該病變發生率為1.03%。另外,研究並未發現長期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或抗凝血劑Warfarin與老化性黃斑病變之間的關聯性。
研究表示,阿斯匹靈與晚期老化性黃斑病變之間的致病機轉,可能與阿斯匹靈對血栓的效果不同,目前推測可能是服用阿斯匹靈促使異常性血管增生所致,但這都還須進一步研究才能釐清。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 read more

2012.12.03
小心多種藥物與葡萄柚產生交互作用!
今年年初曾有研究指出葡萄柚可幫助抗癌藥物的藥效發揮得更好,近日同一專家團隊新的研究分析指出,許多處方藥物如果與葡萄柚一起服用會發生嚴重副作用,且會發生交互作用的藥物種類持續增加當中,但卻常被醫師所忽略。
研究主要作者David
Bailey博士表示,許多會與葡萄柚有交互作用的藥物被開立的頻率很高,根據這項最新研究發現,目前此類藥物已被證實有超過85種。在2008-2012年間,與葡萄柚併用會發生嚴重副作用的藥物種類已從17種飆升至43種,也就是平均每年增加6種,症狀包括呼吸衰竭、胃腸道出血、免疫系統差的病患發生骨髓抑制、腎臟毒性、急性腎衰竭、猝死等。
研究指出,葡萄柚所含的「呋喃香豆素」(furanocoumarins)會抑制或降低人體腸道中代謝酶CYP3A4代謝藥物的作用,其他含相同成分的柑橘屬水果,如苦橙、萊姆、柚子等,也可能與藥物交互作用。
此外,生體利用率低的藥物即便只與一顆葡萄柚同時服用,也會使藥效加乘好幾倍,而且,儘管葡萄柚是在服藥前數小時吃的,交互作用仍然會發生,只要有定期服用固定藥量,當天任何時候都不應再吃葡萄柚。例如:降膽固醇藥物史達汀類(statin)藥物與每日一杯200ml葡萄柚汁同時服用三天,藥物的系統性濃度將升高達330%。
研究提醒,45歲以上的年長病患較常購買葡萄柚,也是用藥的主要族群,但他們對於過高藥物濃度的承受能力卻較低,易發生嚴重副作用。然而,病患通常並不會主動告知醫師自己會吃葡萄柚的訊息,因此,醫師應須意識到病患的某些嚴重副作用可能與食用葡萄柚相關,研究認為,這仍是目前一般健康照顧社群中易被忽略的問題。
資料來源:加拿大醫學會期刊(CMAJ)
+ read more

2012.11.05
新陳代謝症候群提高女性使用荷爾蒙療法罹患心臟病機率
新陳代謝症候群是一系列會增加罹患心臟病、中風及糖尿病的風險因子組合,包括腰圍大、高血壓、高血糖、高三酸甘油酯及好膽固醇(HDL)數值低,最明顯的症狀是肥胖。近日一項新研究分析婦女健康倡導計畫(WHI)試驗資料的結果發現,有新陳代謝症候群的女性使用荷爾蒙療法,將大幅提高罹患心臟病或死於心臟病的風險。
這項研究總共分析WHI試驗中964位女性的資料,其中269位在試驗開始時已有新陳代謝症候群。研究結果發現,在有新陳代謝症候群的女性中,服用複合式荷爾蒙療法、及部分已切除子宮然後服用單獨雌激素療法,罹患心臟病或死於心臟病的風險,都是未服用的兩倍以上,未切除子宮服用單獨雌激素療法者,雖風險稍低,但仍高於沒有使用者。而沒有新陳代謝症候群的女性,無論有無使用荷爾蒙療法,都沒有被發現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有升高現象。
研究表示,在這份分析資料中的女性平均年紀為66歲,已過了使用荷爾蒙療法舒緩停經後熱潮紅及夜間盜汗的更年期年紀,且WHI研究中的荷爾蒙療法為口服型式,今日已多是劑量小且包含像是皮膚貼片或凝膠的其他型式,因此研究者推論,提早使用的時間,且使用較新配方型式的荷爾蒙療法,可能會比較安全,但這都仍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產出,才能確切知道新陳代謝症候群與不同型式荷爾蒙療法之間的關係。
資料來源:停經期刊(Menopause)
+ read more

2012.10.29
美國預防工作小組再次反對荷爾蒙療法作預防慢性病用途
十年前美國預防工作小組(USPSTF)已反對停經婦女使用複合式荷爾蒙療法預防慢性疾病,2005年也將這樣的建議延伸至雌激素療法上,近日USPSTF再次表示,由於荷爾蒙療法會對停經婦女造成潛在的傷害,所以反對使用該療法預防慢性病。
USPSTF回顧分析過去九個試驗以及美國女性健康倡導計畫(WHI)的研究證據而提出本次的建議,指出使用荷爾蒙療法可能增加女性中風、失智症、深部靜脈血栓、膽囊疾病及尿失禁的發生風險,因此不應拿來作預防慢性疾病用途,但這項建議的適用對象不包含要治療停經症狀、或因手術引起停經的年輕女性。
在回顧分析中較為特別的發現是,浸潤性乳癌的發生與死亡風險在複合式荷爾蒙療法的使用者身上有增加現象,但雌激素療法卻反而些許降低這項風險,而且激素療法對心血管亦可能有保護作用,研究推測這可能與停經後開始接受治療的時間點、荷爾蒙的配方及劑量差異有關係,後續還須有進一步的研究才能解釋為何出現這些歧異性的結果。
這項建議最後的結論表示,兩種形式的荷爾蒙療法皆同列為等級D,代表已中度至高度確定該療法對女性的可能傷害將大於效益,但USPSTF也提醒,這些證據本身尚不足以成為臨床用藥決定的唯一標準,醫師還是必須先評估個別婦女的風險效益資料及需求,再給予不同的用藥建議。
資料來源: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2012.10.11
丹麥研究:荷爾蒙療法可能可降低心血管風險
在2002年WHI研究結果發現荷爾蒙療法會增加乳癌、心臟病及其他健康問題後,許多女性就停用荷爾蒙療法,但近日一項由丹麥所進行的研究結果卻一反過去這方面的研究論點,指出在停經初期女性若接受荷爾蒙療法,可能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與死亡的風險,而且又不會增加罹癌與血栓的風險。
這項研究針對1,006名45-58歲剛停經的女性,將她們隨機分為使用荷爾蒙補充療法與沒有使用兩組,使用荷爾蒙補充療法群體在使用10年後才停止。結果發現,使用荷爾蒙療法組的心血管事件或死亡風險,比未使用組降低50%(16人:33人),停止使用後再追蹤六年,該風險仍降低40%;其他如罹癌、乳癌、中風及靜脈血栓栓塞的風險,兩組的數據資料在統計意義上並未出現顯著差異。
這項研究與過去HERS以及WHI研究差別在於,這項研究的對象開始接受治療的平均年齡50歲,美國的64歲、已進入更年期一段時間,而這項研究表示50-60歲的女性使用荷爾蒙療法的效果是所有年齡層中最佳的。
然而有其他醫師表示,或許對剛進入停經階段且有停經症狀的女性來說,這項研究結果能幫助舒緩停經症狀,但目前她們還是不會將荷爾蒙療法用於預防心臟病上,除非往後有研究能指出到底是受益的是哪個特定的女性族群。
資料來源:英國醫學期刊(BMJ)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