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

高血壓女性比男性容易中風!
2019.08.24
高血壓女性比男性容易中風!
最近研究指出,隨著高血壓的嚴重程度上升,女性中風風險增加的速度幾乎是男性兩倍。這項研究引起人們討論控制高血壓是否需要針對性別制定指引。   高血壓是中風最常見且可以控制的風險因子。   研究作者表示,雖然在60歲以下的人當中,女性的高血壓普遍程度低於男性,但老年女性則變得普遍。隨著年齡的增長,她們較難控制血壓。而這份研究結果基本上指出,中風風險可能隨著高血壓升高而增加,女性更是如此。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團隊檢視了26,461名美國人的髙血壓引起中風風險的性別和種族差異。超過一半的參與者是女性,40%是黑人,男性的平均年齡是66歲,而女性的平均年齡是64歲。   研究發現,血壓每增加10毫米汞柱,白人女性和男性之間的中風風險差距就會拉大。具體來說,隨著血壓上升,女性中風風險大約是男性的兩倍。然而,這些性別差異並不適用於黑人男女之間,儘管這一群體高血壓嚴重程度大於白人。   此外,研究還探討了一個人服用的高血壓藥物的數量如何影響他們的中風風險。他們發現控制血壓所需的藥物越多,患者的中風風險就越高。每增加一類藥物,這種風險增加了23%。對於男和女來說都是如此。   研究作者認為,男女之間的中風風險差距分明,代表需要更仔細地檢視男女高血壓的樣態,但是女性在臨床試驗中的代表性卻往往不足。因此,未來還需要進行更多的臨床試驗來確認此研究結果,並探討給女性更嚴格的血壓控制是否有幫助。   而對於藥物增加中風風險的發現,研究作者表示這並不代表控制血壓的藥物會使風險上升,而是服用越多種藥物來維持血壓正常的人本身就有較高的中風風險,這是因為他們的血壓更難以控制或對治療產生抗藥性。   對於是否需要針對性別訂定指引仍無共識 美國心臟學會的指引撰寫委員會主席表示,在治療高血壓方面,目前沒有任何令人信服的證據指出男女之間存在很大差異。雖然新研究的結果令他感到驚訝,但在做出任何結論之前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   雖然目前對於是否需要針對性別來制定高血壓治療指引仍無共識,但研究作者認為,有需要在未來的研究中收集更多性別的資料。許多病程存在性別差異卻尚未被看見。即使我們可能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在治療高血壓時要考量性別,但也沒有資料顯示預防中風一體適用的做法是正確的。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19.08.13)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女人的慢性疼痛與男人很不同
2019.08.22
女人的慢性疼痛與男人很不同
女性健康照護在過去幾年間有明顯的進展,但在慢性疼痛治療卻還有很多改善的空間。女性接受慢性疼痛治療的人數多於男性,可是醫藥卻常沒有看見男女面對疼痛的差異,造成在有效處理慢性疼痛上出現性別落差。   美國肯薩斯大學醫學中心醫學博士Templeton表示,我們給人們治療,希望疼痛會減輕,但如果情況沒有改變,這未必表示他們需要有更多的治療,反而可能是我們對治療疼痛要有更多的認識。   美調查:女患者的疼痛未被認真看待 且影響其積極生活能力 在一項針對1,004名經歷疼痛超過三個月以上的美國女性所做的全國調查中,有62%參與者對疼痛感到絕望、95%表示疼痛影響她們過積極生活的能力。關於慢性疼痛如何被醫療人員對待,有高達38%的參與者表示沒有被認真看待、另外45%覺得部分有被理解、17%完全不被理解。   慢性疼痛男女大不同 Templeton博士區分以「生理性別」及「社會性別」為基礎的醫學,它們的不同會對每個身體功能發揮作用。就生理性別來說,研究者都知道疼痛會讓身體分泌比較少的雌激素,而這是女人的DNA或出生時她的生理性別所呈現的生理事實。   另一方面,社會性別則是根據個人在文化上融入社會的方式來看待他人。例如:在某些文化裡,相較於男性,女性表現疼痛較能被接受。已有研究發現男人會等到疼痛變嚴重才去看醫生,但女人則大多在求醫多次後才獲得治療。   此外,女人比男人易受慢性疼痛所苦,因為女人較常有骨關節炎和纖維肌痛的問題,還較易會有焦慮、憂鬱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這些都是慢性疼痛的來源。   美國羅文大學醫學院教授Gupta認為,為了要創造疼痛治療持續性的改變,辨識「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對照顧病患的影響是關鍵,如此一來我們可以定義並啟動管理女性疼痛的最佳步驟。   而健康照護產業也要改變用數字方式測量疼痛程度的迷思。Templeton博士認為每個病患及她們過往的疼痛經驗都不一樣,以詢問行動和移動狀況以及病患身體有何侷限的方式,會有助評估疼痛。   用藥風險男女差異  育齡及準備懷孕女性須特別注意 美國疾病管理局(CDC)報告顯示,男性過量使用鴉片類藥物致死者多於女性,但是女性過量使用的比率上升速度更快,因為中年女性較常發生慢性疼痛,她們被醫師開了更多鴉片類藥物的處方籤。   當這些長期使用鴉片類藥物的女性無法停藥,她們需要注意一些風險,尤其如果是育齡及準備懷孕的女性。Templeton博士不認同一些醫師會對用藥的女病患頻繁進行懷孕檢測並提供避孕藥給她們的作法。而對年長女性,醫師則需要知道使用鴉片類藥物可能降低女性身體的脂肪量,提高她們跌倒受傷的風險。   醫師及病患應該要知道除了鴉片類藥物與止痛劑之外,還有其他解除疼痛的選項,如:運動或物理治療。   Templeton博士賦予第一線醫療人員要向女性病患詢問一些問題並持續和她們對話的工作。他最後提到,疼痛並不正常而且一點都不好,女人需要說出來!     編譯來源:FierceHealthcare(2019.08.12)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我們該少吃鹽嗎?答案在研究方法!
2019.08.21
我們該少吃鹽嗎?答案在研究方法!
人體需要多少鹽才能正常運作?幾十年下來健康專家一直在努力解決這個問題。許多結論相左的研究讓人們對減少食鹽量的重要性產生了懷疑。   不過,最新的研究發現這些混淆視聽的研究存在缺陷,並且指出食鹽量應該比目前的建議更減少。但是今天多數人的食鹽量過多,使全世界心血管疾病患者增加。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人們每天食鹽量少於5克,但全球平均每天吃10克鹽。食鹽過量會增加血壓,從而增加心臟病、心力衰竭和中風的風險。   許多研究顯示,食鹽量與心血管疾病之間存在線性關係:隨著食鹽量的增加,心血管疾病和早逝的風險也會增加。但其他研究指出,食鹽量與疾病之間的關係不是線性的,他們認為每天吃7.5克以下和12.5克以上的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和早逝的風險。但是這些研究使用的方法存在缺陷。   黃金標準檢測 VS 單次尿液檢測 我們吃下肚的鹽有90%會隨著尿液排出體外。而且我們每天的食鹽量變化很大,因此測量食鹽量的黃金標準檢測是至少收集不連續三天的尿液(three non-consecutive 24-hour periods)。雖然這是測量食鹽量最準確的方法,但它也是最昂貴的,對參與者和研究人員來說也代表更多的工作。   一些研究使用單次尿液測量(spot urine measurements),而不是收集24小時尿液來估計食鹽量,因為這種方法比較容易、便宜,並且對參與者來說麻煩較少。參與者只需提供一個少量的尿液樣本,研究人員將使用它來計算每日食鹽量。   那些指出食鹽量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是非線性的研究,研究人員是使用單次尿液測量法。然而,這種測量方法並不準確,因為樣本只代表了非常短時間內的食鹽量,並且測出來的食鹽量還會受到參與者的飲水量和樣本收集時間的影響。因此,透過單次尿液測量來估計每日習慣的食鹽量是不可靠的。   此研究發現單次尿液測量法確實會改變食鹽量和死亡率之間的線性關係。但是,分析了「高血壓預防臨床試驗」的資料─使用的是黃金標準的檢測法,評估近3,000名患有高血壓前期的成年人的食鹽量,他們發現,食鹽量和死亡風險之間存在直接的線性關係,既使是每天。   這意味著研究會得出非線性關係的結果,可能是因為受到研究方法影響。   因此,可以確定的是,少吃鹽可以挽救生命。使用不精確方法來評估食鹽量的研究結果,不應該被用來破壞重要的公共衛生政策或轉移焦點。   正如世界衛生組織所建議的那樣,逐漸減少整個人口的食鹽量仍然是全世界預防心血管疾病和早逝的重要的策略。即使只是少吃一點鹽也會對人們的健康產生巨大的益處。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19.08.13)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媽媽罹患糖尿病 恐提高死胎風險
2019.08.14
媽媽罹患糖尿病 恐提高死胎風險
最近一項英國研究發現,患有第二型糖尿病的女性,腹中胎兒的死胎風險相較未罹病女性幾乎高了五倍。   糖尿病患者的死胎風險較高 第一型糖尿病是與遺傳相關的自身免疫疾病,而第二型糖尿病主要是與肥胖和生活習慣等後天因素有關。   研究人員在1998年4月至2016年6月間,追蹤了蘇格蘭3,847名患有糖尿病母親所生的5,392名嬰兒。相較於未罹患糖尿病的女性,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死胎風險高三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死胎風險高了4.7倍。   研究人員表示,「高血糖」和「肥胖」是第二型糖尿病的關鍵因素,若能有效控制,將能降低死胎風險。   研究主持人Sharon Mackin博士表示,我們必須找到更好的方法來支持女性在育齡期間控制體重和血糖,以減少懷孕的不良後果。重要的是糖尿病患者應有警覺,就算沒有立即要懷孕,也需獲得適當的資訊與諮詢,一旦確認懷孕,應該立即與醫師諮詢,以獲得照護與支持   女胎更堅強? 出乎意料地,這項研究中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女性的死胎中81%是男性。過去曾有研究指出,男胎在子宮內更容易受到傷害,比女胎死產風險高了約10%。這項新研究顯示,第二型糖尿病女性的男性胎兒死產率是女胎的4倍,這可能是因為男胎在妊娠晚期有較高的代謝需求,加上男胎的胎盤較小所導致。   不過作者也提出警告,這還需要在不同人口種類中進行更多的觀察,才能有更精確的結果。   台灣女性的狀況? 根據國健署2017年的資料,台灣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1.5%,女性盛行率10.3%,估計超過100萬名女性罹患糖尿病,人數正逐年攀升。   而台大醫院婦產部2018年的資料指出,近年來因為高齡產婦的增加及篩檢技術的進步,妊娠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原先沒有糖尿病,卻在懷孕時出現高血糖症狀的女性,這會提高胎兒過大以及未來肥胖的風險。而對媽媽來說,妊娠期糖尿病會增加未來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發生率從過去10年的5%至7%驟升至12%至15%。   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的發生率都在上升,對母親及胎兒都是健康上的風險,令人憂心。然而,目前國內並未對產檢女性進行全面的妊娠糖尿病篩檢。並且,根據一項2018年的研究,2014年與2015年妊娠糖尿病孕婦接受健保給付之妊娠糖尿病篩檢比例在42%左右,超過50%未接受。為避免錯過為糖尿病女性和有糖尿病風險的女性提供醫療保健的機會,並進一步掌握女性及嬰兒的健康情形,國家應將妊娠糖尿病檢測列為產檢常規項目,並進行相關統計及追蹤。     更多與懷孕及糖尿病有關的新聞 及早減重緩解第2型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盛行率上升! 妊娠糖尿病者易有產後憂鬱症狀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9.07.29)、Eeurek Alert(2019.07.29)、BBC NEWS(2019.07.30)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五個對女性有偏見的醫療行為!
2019.08.07
五個對女性有偏見的醫療行為!
從藥物試驗只使用男性受試者到對心肺復甦術的錯誤觀念,醫藥領域的性別不平等可能是攸關生死的問題!   心臟病是男人的疾病? 上周一項研究指出,在澳洲,女人比男人較少接受建議使用治療心臟病的醫藥。在英國,心臟病被視為男人的疾病,也造成照護的不均等現象,在過去10年間,有超過8,000名女性死於這樣的性別不平等。   阿茲海默症檢測無法準確辨識女患者 使用於偵測阿茲海默症的語言記憶測驗對女性不利。2016年美國科學家發現,女性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在測驗中表現比男性患者要好,可是這樣的差異卻未被納入考慮,導致女性被確診罹患該疾病的時間被延遲,錯過早期接受治療的時機。   醫學臨床試驗招募受試者以男性為主 自有醫學臨床試驗以來,女人就被排除在受試者之外,導致藥物對她們比較不安全且無效。在美國,於1997-2001年間,8項藥物因在女性身上會發生無法被接受的風險,遭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下架。即使到了今天,醫學研究的代表性依舊偏向男性,並非所有藥物研究在分析結果時都會將性別納入考量。   心肺復甦術(CPR)訓練缺少以女性假人為對象 美國賓州大學2018年研究顯示,當發生心臟驟停時,女性比較少會被身旁路人施行心肺復甦術。目前一般心肺復甦術的訓練都只使用男性假人,如果訓練增加使用女性假人,將會降低擔心心肺復甦術會傷害女性患者、或誤認為女性胸部會阻礙執行心肺復甦術的恐懼。   子宮內膜異位症診斷遭延誤 每十名育齡女性中就有1位深受子宮內膜異位症所苦,但她們卻常晚了7年的時間才得到確診。這其中部分原因是由於女性經期發生嚴重疼痛的症狀常被醫師視為是正常自然的。英國子宮內膜異位症協會的執行長Cox表示,讓女人獲得及時診斷,她們才得以從長年的疼痛、悲傷及受苦中解脫。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9.07.28)        
+ read more
女性就業記憶力退化較慢!
2019.08.06
女性就業記憶力退化較慢!
最近一項研究指出,在工作和育兒間兩頭燒的女性,老年時可能更容易保持記憶力。   這項來自美國的研究調查了6千多名女性,發現相較於職業婦女,全職媽媽的晚年記憶力下降快了61%。研究人員表示,就業可以為女性帶來好處,包括精神刺激、 經濟利益和社會關係,這些都可能影響記憶力。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全職家庭主婦與職業婦女雖然都是辛苦的勞動付出,但女性投入職場必須面臨更複雜的處境,包括因應多元工作的挑戰與變化、處理不同人際互動狀況、擔負完成雇主任務的責任等,這些都會訓練女性腦部記憶功能,可能因此有助減緩晚年記憶力下降速度。   研究怎麼做? 研究人員對6,386名54至84歲間的女性進行分析,女性報告了她們是否有工作、是否結婚、是否有16至50歲間的孩子。當這些女性達到50歲,以後每兩年要進行一次記憶測試。   結果顯示,婚後全職媽媽的女性,相較於職業婦女,在60至70歲間記憶力下降快了61%。而長時間未就業的單親媽媽,記憶力的下降則快了83%。亦即,不論是否有養育孩子,在成年早期和中年間曾經參與有償勞動的女性晚年記憶力下降較慢。   研究作者Elizabeth Rose Mayeda博士表示,雖然是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這證明了參與有償勞動可能有助防止女性晚年記憶力下降。未來的研究應該要進一步評估,促進女性充分參與有償勞動的政策是否能夠成為防止記憶力下降的有效策略。   美國阿茲海默症研究所負責人Jana Voigt博士指出,這些初步研究結果表明就業可能在晚年記憶衰退中發揮重要作用,但目前還無法從這項研究中看出這種聯繫是否有因果關係,然而這些初步研究結果支持了持續努力提高女性進入或留在勞動市場人數的動力。     更多相關閱讀 為什麼阿茲海默症患者女多於男?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9.07.17)、Washington Post(2019.07.16)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