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

腎臟移植或透析療法存在性別偏見?!
2019.11.04
腎臟移植或透析療法存在性別偏見?!
在過去的五十年中,男性使用腎臟移植或透析的比率一直顯著高於女性,科學家認為,這種持續性的現象背後是因為生物學因素而不是性別不平等所致。   研究對涵蓋歐洲9個國家、230,378名接受腎臟替代療法患者的數據進行分析,資料橫跨1965年至2015年,他們分析了腎臟移植或透析療法使用率的性別差異。   研究發現腎臟移植或透析療法的使用率顯著增加。男性的使用率從每百萬名有12名上升至173名,女性則是從每百萬名有8名上升至98名。   男性的使用率一直比女性來得多。例如,在1975-1984年,19歲以下的年輕患者的男女比例為1.2,在2005-2015年該比率為1.3。同樣,對於75歲以上的患者,該比例從2.4變為2.5。   研究人員解釋,如果男女的差異是性別歧視所致,那麼差距可能不會保持如此一致。他們假設,如果不平等和不公正是導致腎臟移植或透析療法使用率有性別差異的原因,那麼接受手術的男女比應隨著時間和地理區域發生變化。而研究發現這種差距在擁有不同健康政策和醫療可近度的國家中是一致的。不過,這一觀點純屬推測,因為研究未提供任何有關醫療可近度的資訊。   一篇評論指出,儘管不能完全駁斥性別不平等的可能性,研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顯示差異是基於生物學的因素。因為在這40年中社會經歷了重大的變革,但男女接受手術的比率仍持續地存在差異,表示可能是生物學而非性別歧視所導致的現象。   一種可能的生物學解釋是,女性慢性腎臟病發展得比男性慢,所以女性較晚才會接受腎臟移植或透析治療。而女性的疾病發展較慢的原因包括:停經前荷爾蒙提供了保護、男女在氧化壓力的差異、生活方式及女性較會遵循醫囑等。   另一個潛在的解釋是,女性腎功能異常的標準並未充分反應男女體型大小的差異,可能不足以讓腎功能檢測正確呈現女性的狀況,從而導致婦女被過度診斷,並高估了疾病的嚴重程度。如果對女性的慢性腎臟病嚴重程度進行了錯誤的校準,就會顯得女性病程發展的較男性慢。   台灣並無統計腎臟替代療法之男女使用情形,是否有性別差異存在及背後的原因都有待研究進一步了解。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2019.10.24)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失智症認知測驗標準應男女有別!
2019.11.01
失智症認知測驗標準應男女有別!
2016年曾有研究指出女性因語彙記憶能力比男性佳,導致她們往往直到病情惡化時,才能透過語彙記憶力測驗檢測出有認知障礙。目前使用的測驗其檢測標準顯然無法反映男女在語彙記憶能力的落差,使女性患者錯失被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機會。   日前2016年研究的作者Sundermann博士的一項新研究因此重新訂立測驗男女不同的檢測標準,要檢視過去傳統的標準如何無法有效對男女輕微認知障礙患者分別做出準確診斷。   何謂輕微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 輕微認知障礙患者會出現記憶力和思考能力輕微衰退,但不影響照顧自己或執行日常任務的能力。其典型症狀為在對話間突然失憶或忘記重要行程,也可能發生邏輯論證及做決定能力出現問題。一般失智症患者通常會先出現輕微認知障礙,但有輕微認知障礙不代表一定會發展成失智症。   語彙記憶力測驗重設男女不同門檻標準 在這次新的研究中,研究團隊使用Mayo老化臨床研究資料中參與者進行聽覺語彙學習力測驗(Rey Auditory Verbal Learning Test)的結果,把女性一般會在測驗中得到較高分數的情況加入考量進行調整,計算出男女不同的新標準及門檻分數。之後再將傳統與新的兩種標準及門檻分數,同時應用於分析985位研究參與者使用同一測驗的另一研究結果。   分析發現,運用傳統的標準及門檻分數,被判斷有輕微認知障礙的比例,男性較高;但使用男女不同的新標準及門檻分數,女性輕微認知障礙患者就由原先的120位增加為165位(36%)、男性部分則從239位減少為184位(35%),女性比例反比男性高。前後相比,顯示有10%的女性是原先未被檢測出來的、10%男性則出現遭過度診斷。   腦部掃描也顯示過去貌似通過認知測驗的女性,更有可能出現腦部Tau蛋白及斑塊堆積,這些蛋白質都與發生失智症有關聯。   檢測標準缺乏性別差異 將造成男女患者治療問題 Sundermann博士表示,使用傳統典型的門檻分數所辨識出的群體,女性患者因實際上已病情嚴重,臨床試驗的治療藥物對其的效果可能就會比較差;相反地,部分健康的男性會被誤診為罹病,他們對治療將不會有反應。   也就是說,輕微認知障礙的女性會因未被診斷出來,錯過治療的機會,她們的家屬也無法早一點為照顧病患做準備;部分男性則默默接受許多不必要的治療,更造成家人無謂的壓力。   這個研究發現有助改善診斷方法,使得可能罹患阿茲海默症的病患將會更容易被辨識出來。目前英國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NICE)的失智症指引已明確指出,要診斷一個人是否為失智症患者,不能以認知測驗的分數是否達標作為唯一的判斷依據。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神經醫學期刊》(Neurology)。   編譯來源:DailyMail(191009)、MedicalNewsToday(191016)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阿茲海默治療藥物可望兩年內上市?!
2019.10.29
阿茲海默治療藥物可望兩年內上市?!
失智症是隨年紀增長可能出現的認知障礙疾病,它會慢慢破壞記憶、思考以及執行日常簡單任務的能力,而阿茲海默症是其中最常見並被廣泛研究的一種。根據衛福部統計,2018年全台約有27萬名失智症患者,其中女性大約佔60%。   阿茲海默症已有超過10年以上的時間沒有新療法出現,目前的藥物都只能對特定症狀做短期控制,並無法直接針對疾病成因做治療。   21日,美國生技製藥公司Biogen發表讓醫藥界及病患們驚喜的消息,表示其所開發的藥物Aducanumab,試驗初步的結果顯示能延緩阿茲海默症病患的疾病衰退。Biogen已準備於明年在美國、歐洲及日本申請藥物核准許可,最快可望在兩年內上市,若成功,這將是阿茲海默症治療的重要里程碑。   高劑量ADUCANUMAB藥物使用對延緩疾病發展有效 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患者,腦部區塊會形成斑塊蛋白質(amyloid protein)堆積,進而殺死患者腦部正常的細胞,出現認知障礙。Aducanumab藥物就是直接針對這些斑塊進行清除。   Biogen曾在今年三月因Aducanuma藥物的兩項試驗結果無效,一度終止繼續研發。但後來在一項整合3,285名病患的小研究所做的分析中發現,其中2,000名服用該藥物超過一年半,其使用高劑量對延緩疾病的發展是有效的。   英國阿茲海默症學會、阿茲海默症研究機構及失智症研究機構聽到這項消息後都很高興,並表示這給予對新療法期盼已久的病患很大的希望,也期待未來可以帶動全球討論如何提供符合病患所需的治療。   編譯來源:BBC NEWS(2019.10.22)、DailyMail(2019.10.22)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史達汀對你真有好處嗎?
2019.10.26
史達汀對你真有好處嗎?
新的研究表明立普妥(Lipitor)和益脂可(Lescol)等藥物對沒有心臟病的人幾乎沒有價值。然而,這些心臟健康的人卻佔了史達汀類藥物使用者的多數。   儘管史達汀藥物用於心臟病患者並沒有爭議,但無心臟病者使用史達汀類藥物來預防第一次心血管疾病是有爭議的。   愛爾蘭國立大學戈P. Byrne教授領導的研究總結說,將史達汀類藥物用於「初級預防」需要更仔細地考慮。這可能是一種低價值的醫療,在某些情況下,更是浪費醫療資源。   臨床指南的改變增加了應該服用史達汀類藥物的人數。在許多國家,大多數服用的人都是為了初級預防。   Byrne的團隊分析了1987年至2016年愛爾蘭的數據。研究人員發現,符合資格使用史達汀類藥物的50歲以上成年人的比例從1987年的8%提高到2016年的61%;為預防一種重大心血管疾病而需要接受史達汀類藥物治療的人數也大幅度增加,從1987年的40人增加到2016年的400人。這意味著更多的低風險人群因為臨床指南的改變而接受史達汀類藥物治療。   總體而言,因任何一種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發生均顯著減少。然而,初級預防的益處的並不確定。   研究結果顯示,在初級預防中被歸為低風險或中度風險的人群中,沒有人的風險能降低到認可的標準,以證明每天服用史達汀類藥物是合理的。我們需要評估和理解這些趨勢背後的證據。   史達汀類藥物是全球最常用的藥物之一,到2020年的銷售額估計將達到1萬億美元。但是研究人員指出,史達汀類藥物的重要臨床試驗數據並沒有公開給獨立研究者,以進行獨立分析。   結果於10月16日發表在_BMJ__上_。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19.10.17)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早停經是心血管疾病的預報!
2019.10.20
早停經是心血管疾病的預報!
最近研究指出,50歲前就進入更年期的婦女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高。   過去研究指出,過早停經與發生致命的心血管之間存在關聯。不過,直到最近這份研究出版為止,這個關聯的機制還不清楚。   研究團隊分析來自全球的15份研究,超過30萬名女性的資料。   他們發現,40歲以下就進入更年期的婦女在60歲之前發生心臟病、心絞痛或中風的風險是50到51歲之間停經婦女的兩倍。而在40-44歲停經的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則增加40%。50到51歲是一般女性進入更年期的年齡。   此外,吸菸、超重或肥胖及教育程度較低,都可能加深過早停經與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關係。   研究作者表示,這些發現將對臨床和公共衛生產生重要影響。辨識出較早停經的婦女,將提供一個機會讓醫生與女性可以共同追蹤及管理心血管疾病風險,改善女性停經後的心血管健康。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10.03)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吃阿斯匹靈預防心臟病不成,反讓你內出血!
2019.10.15
吃阿斯匹靈預防心臟病不成,反讓你內出血!
今年3月,美國心臟學會根據三項大型的隨機雙盲研究結果更新了指引,指出用阿斯匹靈來預防初次心血管疾病的效果不明確。而最近加拿大研究團隊再次回顧這三項研究,發現每天服用阿斯匹靈導致嚴重內出血的風險高,高過任何預防疾病的益處。   研究作者表示,這裡指的不是流鼻血或牙齦出血,而是嚴重的內出血。患者需要住院治療,也許需要輸血,所以這對臨床及個人都有重要影響。其中一項研究還顯示,服用阿斯匹靈的患者,全因死亡人數增加,特別是死於癌症的人數增加。   每天服用阿斯匹靈預防心臟病的建議是在1990年代成為教條,但這是基於有缺陷的研究。不過,阿斯匹靈對患有心臟病的人仍是有益的。   研究作者表示,有很多人用阿斯匹靈來預防心血管疾病,但其實不需要,而有些已經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應服用卻未服用。從未有心臟病的人可使用其他疾病預防方法,如戒菸、運動、追蹤血壓及考慮地中海飲食。若是屬於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的人,可能可以考慮服用史達汀類藥物來降低膽固醇。   更多相關閱讀 你還在吃阿斯匹靈來預防心血管疾病嗎?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10.02)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