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7.11
太多糖讓妳無法懷孕?
澳洲有多達21%的女性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且有高達70%的女性病情仍未確診。這種情況可能會出現許多症狀:從生育能力下降或無排卵到情緒轉變、肥胖或青春痘。儘管它日益普遍,但醫生仍然不確定其確切的原因。澳洲的一名營養學家Michele
Chevalley
Hedge最近釐清這個狀況,並表示有些病例原因不明,有些則被認為與糖份的消耗有關。
Michele表示,27-37歲之間的女性常常是苗條的,她們會避免吃大量的垃圾食物和糖類。她們思考的是如何避孕,而不是如何讓賀爾蒙正常。但當她們想要懷孕時,卻出現「多囊性卵巢症候群[1]」的診斷。
Michele解釋,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並不意味著保證不孕,而且也不單純是「卵巢疾病」。大部分病例是因「胰島素抗性」而引起的,且與血糖功能障礙有關。在2017年看到的大多數情況下,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可以單單透過飲食的改變來減緩與矯正。糖是許多疾病發生的罪魁禍首,這裡說的不是天然的糖,而是在「健康食品」中的「隱形糖」。
Michele表示,許多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女性血液檢查後都顯示血糖異常狀態,這代表其中有些問題是可以被矯正的。這並不是說每位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女性都可以經由改變飲食來治療,而是需要透過對患者進行調查,進一步了解疾病發生之原因。她認為至少有一半的病例可能來自於過量的糖分,且能透過改變飲食來減輕病情。究竟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由卵巢疾病所導致,抑或是由充滿了許多隱形糖的飲食所引起的?都是需要經過調查後再確認的。
根據Better Health
Victoria,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女性體內,通常存在較高的胰島素或稱為雄性激素的雄性賀爾蒙。雖然還為釐清形成的因素,但胰島素抗性被認為是引起這種症候群的關鍵原因。
生活方式的改變(例如吃的健康,均衡的飲食,並引入每週一次定期的體能活動)可以在很多方面對健康產生積極的影響。對於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女性來說,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導致症狀的改善,特別是如果您的新生活方式有助於減重。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0619、Better Health Victoria
[1] 什麼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是一種複雜的荷爾蒙狀況。多囊性字面上的翻譯即是有很多的囊腫,這真的是指卵巢上有許多部分形成的卵泡,每個卵泡都含有一個卵子,這些卵子很少成熟或產生可以受精的卵子。某些女性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家族遺傳,而對於其他女性來說,這種情況只發生在體重過重時。
來源:Better Health VIC
+ read more

2017.07.04
高齡生產真那麼危險嗎?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的最新數據,在2016年,30至34歲女性的出生率超過25至29歲的女性,這是30年來首次發生的情形。
女性平均生產第一個孩子的年齡大約是28歲,高於2015年的26.4歲、2014年的26.3歲。專家們往往很重視女性生產時的年齡,因為這與生產情形息息相關。
35歲以上的孕婦被稱為高齡產婦,這個「高齡」帶有負面的意思嗎?還是35歲以上生產是母嬰的嚴重風險因子呢?
其實女性在35歲後還是可以生育健康的嬰兒,35歲以上只是一個風險變得需要討論的階段,但不意味著對每個女性都產生重大影響,以下將就35歲之後懷孕的風險個別討論。
生育力下降
女性在出生時便已確定了一生卵子的數量,隨著年紀增長,卵子數量與品質都下降,懷孕的可能性便會降低。而男性,因為精子數量、活動力與精液量的下降,生育力亦會隨著年齡增長下降。這些與年齡相關的因素,結合在一起可能使女性更難懷孕。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接受人工授精的女性中,31歲以下女性74%在一年內懷孕,31歲至34歲女性為61%,352歲以上女性則為54%。
遺傳疾病風險
隨著女性年齡增加,懷孕中出現某些遺傳疾病的風險亦會增加,例如唐氏綜合症。
懷孕10週的唐氏綜合症的發病率在女性25歲時每1064人中有一人、30歲時每686人中有一人、35歲時每240人中有一人、40歲時每53人中有一人、45歲時每19人中有一人。
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的一項研究旨在調查為什麼年齡較大的女性有較高風險產下染色體數異常的孩子。研究人員發現,基因重組過程可能導致唐氏綜合症等疾病風險增加。
基因重組是每對染色體在分離前交換遺傳物質的過程,研究人員發現,在年齡較大的母親中,重組過程可能受到比較少的調控,可能導致性細胞染色體數量異常或大量染色體再組合。
流產
流產的風險隨著母親的年齡逐漸攀升,研究指出20-24歲女性流產風險約在8.9%,45歲或45歲以上女性風險則增加至74.7%。主要原因可能是女性卵子的品質下降。
死胎
高齡女性懷孕比年輕女性更有可能發生死胎,根據加拿大醫學協會期刊發表的研究,高齡女性發生死胎情形大約1.2-2.23倍。
此外,首次懷孕年齡在35歲或35歲以上的女性,死胎率也較高。
死胎率隨產婦年齡增加的原因目前還不清楚。
其他風險
研究人員發現,產婦死亡率、妊娠糖尿病、前置胎盤、嬰兒臀位、產後出血、早產、嬰兒體重不足等風險隨著產婦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在美國中風協會2016的國際會議上,一份研究指出年長女性懷孕期間有較高風險發生中風、心臟病與心/血管疾病。
最新研究不支持高齡將產下體重不足或早產嬰兒
一些研究指出,35歲以上女性早產和產下體重不足嬰兒的風險較高。但美國流行病學雜誌最近發表的研究發現,原因更可能是個人的生活情況與行為,而非年齡。
此外,也有其他研究提出,35歲以上女性所生的孩子,有較少的社會、行為與情緒困擾。根據一份研究,較晚生育也與較健康、身高較高、更高的教育程度有正相關。
來源: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s、BMJ、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Medical News Today
+ read more

2017.06.27
FDA要求藥物需增加懷孕哺乳期間相關資訊
今年6月15日美國FDA開始實施【懷孕及泌乳標示規則】,要求處方藥品及生物製劑必須增加關於懷孕婦女及哺乳女性的相關資訊。此政策將減輕懷孕婦女對於用藥安全一直存有的焦慮與不安。
在美國一年有將近6百萬孕婦,其中有半數在她們懷孕過程中平均服用3-5種藥物。而這6百萬產婦有近81%在產後一年內在某些時間內會哺乳,52%在嬰兒六個月內會哺餵母乳,而哺餵母乳持續一年者有31%。且根據美國最新一項研究發現,有將近50%的15-44歲女性,在未來他們想要一個小孩,醫護人員有責任為這些正在懷孕、哺乳以及計畫懷孕的女性提供可近性高的資訊。
然而,目前處方藥物仿單類型僅用A、B、C、D及X字母分類對懷孕婦女的風險顯然過於簡化,且常會出現誤解風險系統分類的情形,無法反映懷孕及哺乳婦女所需的風險資訊及複雜的風險評估。
因此,FDA除了將現行的仿單系統整併增加為懷孕、哺乳及計畫生育之男女三個類別外,此項新規定要求藥廠需詳列產婦、嬰兒、哺乳以及計畫懷孕婦女使用藥品及生物製劑所可能產生的風險及效益、臨床考量、懷孕暴露登記試驗結果(Pregnancy
exposure
registry)、在母乳上的濃度、對於驗孕、避孕藥使用的影響等資訊,且若有獲得新資訊也須更新其仿單。
並且,FDA也要求,藥廠應以友善使用者的方式提供資訊,包括:相關研究、登記資料以及可公開的資訊,讓醫療提供者與病人可以討論使用藥物及生物製劑的效益。
這項規定不僅限於新通過的藥物或生物製劑,自2001年通過的所有藥物及生物製劑都須更改其仿單,增加上述之資訊。
美國FDA表示,保護懷孕及哺乳婦女免於藥物副作用以及提供充分資訊給病人及醫療提供者是政府持續努力的目標,這項新規定只是邁向這個目標的其中一個步驟,我們相信透過仿單的修正與更新可以提供美國民眾更強的保護。
資料來源:UPI
+ read more

2017.06.26
生命的奇蹟:寶寶頭部如何改變形狀以通過產道
分娩期間所拍攝的罕見影像,捕捉到新生兒頭部驚人的延展性,使其能夠通過產道。
佛羅里達的攝影師Kayla
Reeder,擅長產婦、分娩和新生兒的攝影,他記錄了一名新生兒以變形的頭部來到這個世界。
Kayla說道,這名新生兒的頭稍微向一邊傾斜,所以頭型不是對稱的,由於其所處並非絕佳位置,導致他媽媽多花了一點時間將他推出來。一張黑白的快照影像看到Graham的頭部在離開產道後的片刻被塑型成像是一個不均勻的錐體。
新生兒的頭骨並未完全成型,而是由好幾塊透過軟組織連接的骨頭構成。這些被稱為囟門的軟點讓嬰兒安全地通過產道。後囟門在嬰兒出生大約2-3個月後關閉,前囟門則保持開放直到孩子約18個月大。
Kayla補充說:「出生後不久,頭型就逐漸回復,幾天後他便有了一個完美的頭型。在這種情況下,這不是令人震驚或擔心的原因,他的出生絕對不會因為頭部畸形而造成創傷。」
資料來源:Daily Mail
+ read more

2017.06.23
牙周病恐影響女性受孕!
想要生育的女性,小心牙周病!它讓你不容易懷孕!最近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發現,有牙周病的女性比沒有的女性少四倍懷孕懷孕的機會。
研究對象為256位19-42歲想懷孕的女性,研究團隊檢視她們的口腔、牙齦健康及他們的生殖器官的情形,並且觀察他們一年後是否有懷孕。
研究發現,有偵測到牙周炎致病菌(P.
Gingivalis)的女性當中,沒有懷孕的比懷孕的顯著較多。這些有牙周炎致病菌或有抗體(代表曾經有細菌)的女性,她們一年內懷孕的機會少了3倍,而那些有牙周炎致病菌且有牙齦疾病的女性,懷孕機會更是少了4倍。
即使研究考量了其它可能影響懷孕的因素,如社經地位、整體健康情形及吸菸,牙周炎致病菌依然是影響懷孕的重要因子。研究人員相信,牙齦感染會導致進一步發炎而使女性難以排卵。
過去研究已顯示牙齦疾病會延緩懷孕約2個月,而這篇新的研究進一步找到影響懷孕的特定細菌–牙周炎致病菌。研究建議希望懷孕的女性照護好口腔健康並定期做牙齦檢查。
資料來源:Journal of Oral Microbiology、The Daily Mail
+ read more

2017.06.22
人類的生殖可能比過去想的還要有效率
懷孕有多困難呢?據一般普遍看法,,3個胚胎只有一個存活。而劍橋大學最新研究顯示,人類的胚胎並不像以前大家認為的在受精後第一星期內容易死亡。
劍橋的生理發展神精科學系的Dr. Gavin
Jarvis重新審視了追溯到1940年代的資料數據,結論是先前關於自然胚胎死亡率的數據是被誇大了。
Dr.
Jarvis說,試圖決定人類胚胎在受精後幾天內是否能存活幾乎是不可能的。一個女人最早是在受精後兩星期,當她的月經沒來時,只能懷疑她是否懷孕了。利用實驗室的精密測試,可以偵測到胚胎在受精一星期植入子宮的情況,在此之前在自然環境下,沒人能說準發生了什麼狀況。〞
1938年波士頓的兩位醫生Dr. Arthur Hertig和Dr. John
Rock,當他們在手術中取下一個子宮去檢視而成為第一個看到人類胚胎的兩個人。他們倆估計人類胚胎有一半在受精後兩週內死去,
然而Dr.
Jarvis重新分析了這些數據,發現這些數字太不精準,所以並不具價值。
我想公正地說,他們的資料顯示胚胎在初期會失敗,但是很多也會活得好好的,甚至我們不看他們的資料也可以這麼說。〞
懷孕在最初兩週後,也可能失敗。目前所公布的估計所有胚胎從受精一直到出生損失的數字從50%到90%
胚胎死亡率。90%意味著只以10%的胚胎存活到出生,也意味人類的生殖是非常低效率的。
自從1988年以來有幾個對試圖懷懷孕的婦女所作的研究提供了一個較為一致的景象,受孕能被偵測到最早的時間點是受精一週後胚胎開始植入母親的子宮時,這個時間點荷爾蒙hCG(用來驗孕的荷爾蒙)才能被偵測到,在著床的胚胎中五個當中有一個很快會失敗,因此婦人還是在預期的時間左右後有月經,而從不會懷疑她曾受孕過。如果月經沒來,確認受孕後,10-15%會在生育前失敗,多半在最初幾個月內。總的來說,一旦著床開始約有三分之二的胚胎可以活到出生,胚胎在著床前的存活或死亡數字仍為未知數。
現代的生殖科技已經可以在實驗室直接觀察受精過程,體外人工胚胎的低存活率,可能是導致自然人類胚胎存活率悲觀看法的因素,Dr.
Jarvis說。
在實驗室中授精卵子培養成胚胎並不容易,很大比例的卵子在體外受精後甚至一星期都無法適當發育,而這些成功發育並植入母體經過IVF處置的多半也無法成為新生兒。〞
究竟體外胚胎的失敗可能反映了自然的狀況,或者是生殖治療的人工環境可能造成高失敗率,Dr.
Jarvis重新分析資料顯示應該是後者的緣故。
決定第一周胚胎的存活率數字幾乎是不可能,然而在一般正常健康的婦女應該是在60-90%,大範圍的數字反應了相關數據的缺乏。雖然我們無法給出精確數字,但可以避免誇大,重新檢視現有的研究後,顯然存活的比從前宣稱的多很多。
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_、_F1000Research, published 7 June 2017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