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薑黃、紅葡萄和蘋果可以「餓死」攝護腺癌細胞!
2017.07.06
吃薑黃、紅葡萄和蘋果可以「餓死」攝護腺癌細胞!
攝護腺癌為男性第二大癌症,根據2017年最新統計數據,攝護腺癌為台灣男性十大癌症的第五位。   根據最新發佈在精準腫瘤學(Precision Oncology)刊物上的研究,服食薑黃、紅葡萄和蘋果可以防止男人得攝護腺癌。以這些成份餵食老鼠,可以阻止腫瘤吸收其成長所需的化合物,殺死攝護腺癌細胞。研究學者認為經常固定食用含有這三種食材的餐食,可以有效降低攝護腺癌的風險。   在過去的研究中,指出了有一些食物中的天然成份可以降低攝護腺癌風險的。在此研究中,研究員利用基因技術分析了142種天然化合物可以破壞癌細胞的成份。   這些經過篩選出來的化合物用來試驗在人和老鼠的攝護腺癌細胞上。研究發現三種化合物殺死腫瘤細胞最為有效,分別為:薑黃素─存在薑黃中的鮮黃色成份、ursolic acid─在蘋果皮中以及白藜蘆醇(resveratrol) ─紅葡萄和酒和其他漿果。   這三種化合物用來測試於已引發攝護腺癌的老鼠上,科學家發現當ursolic acid 和任何其他兩種化合物併用時,腫瘤開始萎縮,這是因為這些天然成份可以防止癌細胞吸收它成長所必要的重要胺基酸─麩醯胺酸(glutamine)。   含有這種潛在抗癌特性成份的食物到處都有,只是在此研究中所用的濃度比平常飲食中所含的高很多。Stefano Tiziani教授說:「我們只須提高濃度超過健康的食物中所含的水準即可影響攝護腺癌細胞,這個研究的亮點在,我們能夠抑止腫瘤成長而無毒性之虞。」     資料來源:Precision Oncology、Daily Mail    
+ read more
有前列腺癌家族病史的男性得病機率高達2.5倍
2017.06.20
有前列腺癌家族病史的男性得病機率高達2.5倍
因為一般男性和家庭醫師忽視前列腺癌的家族病史,使得男性增加得病的風險。   英國公共衛生/癌症資料調查分析了1901位英國成年男子和402位家庭醫師的研究指出:   1)男性家族中,父親或兄弟有前列腺癌,則其得病的機率高達2.5倍。 2)根據英國前列腺癌機構,有66%的男性因遺傳了有害基因,而增加得前列腺癌的風險,卻毫不知情。 3)據統計,1/8英國男子會得前列腺癌,黑人得病機率則增加至1/4。 4)如果在腫瘤初期及時診斷,99%的男性至少可活10年以上。 5)如果診斷太晚,則生存率降低至22%。   50歲以上的男性可以做PSA(Prostate-Specific Antigen)抽血測驗,讓醫師知道是否有前列腺癌的風險。如果測驗結果是肯定的,則將以掃瞄或切片做進一步確認,再決定以幅射線治療或手術。   90%的家庭醫師知道家族歷史的疾病風險,但只有10%的醫師詢問他們的病人,家族中有無前列腺癌病史。46%的醫師表示看診太緊湊,沒有時間問,或有其他的優先考量。專家指出,如果病人提出來,則醫師會花時間討論。   研究機構主管Angela Culhane認為,現代的醫師因醫學進展日益複雜,和病人的互動面臨很大的壓力。而男性必須掌控自己身體的健康,知道家庭疾病歷史,主動詢問醫師他們是否需要前列腺癌的測驗。   根據台灣2014年癌症死因統計資料顯示,攝護腺癌為十大男性癌症發生率第五位、死亡率第七位。相對於國外黑人或白種人來說,台灣人攝護腺癌發生率較低。可是其癌症的期別相對於歐美似乎比較高一些,也許是國人未接受完整大規模的篩檢,很多都是比較有症狀時才來接受治療,使得他們的癌症期別比較晚。     資料來源:Daily Mail    
+ read more
卵巢癌治療新曙光?
2017.06.08
卵巢癌治療新曙光?
最近英國的科學家公佈了治療卵巢癌的新藥「BTG945」的初步研究結果,發現此藥可以大幅縮小癌末患者的腫瘤,不會影響到健康的細胞,而且少有副作用。   目前,卵巢癌末期患者幾乎沒有治療的方法,但是BTG945新藥為他們帶來了希望。研究團隊給予15名卵巢癌末期患者以靜脈滴注的方式給藥,每2周12劑,試驗結果發現有7名女性的腫瘤大幅地縮小。   藥物BTG945的作用是因為它會偽裝成卵巢癌特別容易有反應的一個物質–葉酸,因此能夠侵入癌細胞並進行攻擊,而周圍健康的細胞沒有這樣的反應,不會受到影響,因此,也不會產生副作用如掉髮、感染風險及極度疲憊等。   研究還指出,BTG945新藥延長了患者6個月以上的壽命,並且更重要的是,因為少有副作用,因此患者的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科學家表示,初步研究就顯示出如此鼓舞人心的結果是相當少見的。該試驗目前還在進行中,接下來他們會納入更多女性參與試驗。   資料來源: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Annual Meeting、Daily Mail          
+ read more
降低乳癌風險:總體脂肪比腰圍脂肪重要
2017.05.23
降低乳癌風險:總體脂肪比腰圍脂肪重要
過去已知脂肪是健康重要的風險因子,並且研究發現腰圍脂肪與許多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大腸直腸癌等有關。不過,最近一份研究發現,就停經婦女的乳癌風險而言,總體脂肪比腰圍脂肪來得重要。這樣的發現可能影響過重女性的飲食及運動計畫,強調維持健康體重的重要性。   乳癌風險可從血液中的指標,如:性荷爾蒙、睪酮素、雌激素、瘦素(leptin)及發炎因子等得知,而過去有些研究認為這些指標主要是由腰圍脂肪所產生,但也有些研究發現體重下降與這些指標的變化有關。目前已知體脂肪(body fat)是停經婦女罹患乳癌的風險因子,但是對於腰圍脂肪是否會增加疾病風險仍不清楚。   來自荷蘭Utrecht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團隊餵解開此謎,找來243名在過去16周減少了5-6公斤的停經婦女,比較他們減重前後的性荷爾蒙、瘦素及發炎因子的變化。研究團隊也使用X光及核磁共振掃描來評估總體脂肪及腰圍脂肪的變化。   研究發現,總體脂肪下降與有利的的乳癌風險指標變化有關,包含性荷爾蒙及瘦素的變化,而腰圍脂肪降低則與發炎因子下降有關。主持研究的Evelyn Monninkhof博士說明,目前已知腰圍脂肪會影響慢性疾病的風險,但是針對性荷爾蒙的話,總體脂肪可能是比較重要的因子。此外,研究團隊表示研究下一步將了解如何以最適合的方式降低腰部及總體脂肪,找出最適當的營養及身體活動方案來降低體重及乳癌風險。   資料來源:Endocrine-Related Cancer          
+ read more
從踢足球到坐輪椅-HPV疫苗安全性再引爭議?
2017.05.12
從踢足球到坐輪椅-HPV疫苗安全性再引爭議?
主要用以防範子宮頸癌發生的HPV疫苗其安全性問題一直懸而未解。這樣的爭議遍佈各地,除了發生於日本的不良反應事件,近日英國也傳出了令人惋惜且擔憂的報導。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年僅13歲的Zara Beattie曾經是前途看好的足球員,而今,她為了順利站起辛苦掙扎,絕大多數的時間都被困在自己的床上。   2016年1月,Zara在體育課時出現呼吸困難的症狀,而在這之前,她剛接種了Gardasil HPV疫苗(2015.10)。起初,家人將Zara的症狀解讀為哮喘,但接下來幾週內,她的健康狀況持續惡化,出現心悸、頭暈、疲倦等症狀,後來被診斷患有姿勢性心博過速症候群(POTS,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這使她站立時會無法控制的心跳加快。18個月來,每次站立都讓Zara感到虛弱,頭痛、關節與肌肉疼痛如影隨形,最終,她無法離開床與輪椅,即便坐在餐桌前吃飯都讓她備感疲累;當然她也無法去上學,除了到醫院就診,終日只能待在家。   這樣的症狀讓Zara身心皆飽受煎熬,她告訴她的母親:我覺得自己被人丟進了一副80歲的身體,要這樣活生活,寧願死。而她擁有30年護士資歷的母親認為她所經歷的症狀是身體對HPV疫苗排斥所造成的。   治療Zara POTS的醫師無法說明造成其生病的原因,但拒絕正視Zara家人對HPV疫苗的疑慮。   無獨有偶,去年12月,MailOnline也報導了另一名16歲少女在接種HPV疫苗後的兩年內有1/3的身體發生癱瘓。這名少女於2014年學校接種HPV疫苗,這是英國國民保健署常規計畫的一部分。但在幾個星期後她發生了胃痙攣、頭暈、頭痛、疼痛和疲勞,肌肉也逐漸變得虛弱,狀況惡化至2016年5月時,她感覺不到自己的腿。至今她已經失去了腿與一隻手並難以抬頭,無法離開床,完全無法自理生活。她的醫生一直找不出病因,但始終將之解釋為心理疾病,而不願意考慮與疫苗接種相關的可能性。   事實上,許多專家認為HPV疫苗和慢性病之間沒有關聯。根據英國牛津大學的疫苗知識專案,HPV疫苗與其它疫苗一樣,出現嚴重過敏反應的機會很小。世界衛生組織對HPV疫苗的審查結論亦認為是安全的。而根據歐洲藥物管理局的統計數據,至2017年2月為止,對Gardasil HPV疫苗產生不良反應的紀錄共有11,867筆,其中許多報告慢性疲勞綜合徵的症狀,但因此癱瘓的病例很少見。也已有死亡的回報。   但是,對HPV疫苗安全性產生質疑的人越來越多。由400多個家庭共同組成的英國疫苗受害女兒協會(UK Association of Vaccine Injured Daughters)呼籲政府應為家長提供更好、更清楚的相關訊息,並對疫苗可能引起的反應進行更多研究。   台灣政府近年來一直有意推廣HPV疫苗全面施打於國中女生,作為子宮頸癌防治策略的一部分。借鏡他國的經驗,我們再次呼籲在如此大型的公共衛生政策執行前,相關的配套措施必須完備。特別應重視通報系統與本土資料庫的建置,以利後續民眾健康狀況的追蹤,與對疫苗成效、安全性的了解。     資料來源:University of Oxford (the Vaccine Knowledge Project)、The 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NHS、WHO、DailyMail    
+ read more
人工智慧檢測子宮頸癌:精準又價廉
2017.05.05
人工智慧檢測子宮頸癌:精準又價廉
美國理海大學(Lehigh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近日發表,他們發明了用人工智慧檢測子宮頸癌的技術,未來醫事人員可以用此技術更精準地解讀子宮頸醫學影像,並且以更親民的費用提供更好的早期診斷結果。   由Sharon Xiaolei Huang主持的研究團隊經過10年所發明的子宮頸癌檢測技術,運用演算法來分類大量的子宮頸醫學影像,並在影像中偵測特定的表現,如子宮頸表面是否有癌前病變或異常的鱗狀上皮細胞(squamous cells)變化,來判斷發展成子宮頸癌的可能性。   為確保此項技術的精準度,研究團隊用美國國家癌症中心的資料庫進行分析,此資料庫記錄了女性接受包含子宮頸醫學影像檢測在內的不同癌症檢測的資料及結果。研究團隊運用了資料庫中1,112名病患的資料,其中有31%被發現有中度至嚴重的子宮頸表皮細胞病變,69%被發現有輕度病變(可被免疫系統處理掉)。分析結果顯示,此技術的敏感度及精準度比其他子宮頸癌都高了10%,能更敏感地偵測出異常,並且更精準地判斷出疾病現象以避免偽陽性的問題。   Huang說明,用子宮頸醫學影像偵測子宮頸癌比抹片檢查及人類乳突病毒檢查(HPV檢查)便宜,因此較適合應用於資源較缺乏的地區或國家。然而,過去因為用視覺確定的器官/組織異常變化與較嚴重疾病的關聯性低,並且不同醫事人員透過醫學影像作疾病分類時標準不一,因此子宮頸癌醫學影像偵測子宮頸癌的效果令人擔憂。不過,Huang表示她發明的人工智慧檢測技術能改善上述子宮頸醫學影像的缺點,同時保留其價格較親民的優點。     資料來源:Lehigh Universit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