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07.12
產後避孕藥使用美國疾管局最新建議
去年美國疾管局(CDC)曾由於合併型避孕藥會增加正值生育年齡健康女性的靜脈血栓栓塞風險,且懷孕期間血液改變也會提高該風險的嚴重性,建議女性在產後21天內不應服用合併型避孕藥。
八日CDC針對有靜脈血栓栓塞的女性,在產後21-42天使用合併型避孕藥提出更進一步的限制與建議。該建議主要依據WHO與CDC所整理的13項研究結果,發現女性在產後42天內的靜脈血栓栓塞發生風險,比一般在生育年齡但未懷孕的女性,高出22-84倍。該風險在產後第21天開始急速下降,但須等到第42天後才會回到基準水平線。
靜脈血栓栓塞的風險因子包括年紀在35歲以上、過去有相關病史、不能活動、肥胖、生產過程中有輸血必要、產後大量出血、抽菸與剖腹產等等。CDC建議,沒有前述風險因子且未哺育母乳的女性,可在產後21天後開始使用合併型避孕藥;有風險因子的女性則應在產後42天才開始吃。
至於針對使用母乳哺育的女性仍維持不變,根據CDC表示,在產後一個月開始使用合併型避孕藥的效益才會大於避孕藥所帶來的其他風險。最後不論女性是否哺育母乳,CDC考慮到靜脈血栓栓塞發生的可能性,仍建議所有女性都不應在產後21天內使用合併型避孕藥。
不過,CDC也提到,有關產後女性使用合併型避孕藥發生靜脈血栓栓塞的直接證據仍缺乏,還須有更多研究產出,但這是對母親與嬰孩健康同等重要的問題,所以相關醫療照顧提供者與女性都應加強產後避孕方式的教育,以及瞭解不同避孕方式的安全性與風險(其他避孕方式如單獨黃體素避孕藥、子宮內避孕器、保險套、產後六個月使用子宮帽等)。
資料來源:美國疾病管制局發病率與死亡率週報(CDC’s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 read more

2011.04.22
口服避孕藥可能增加心血管阻塞風險
過去研究已指出長期服用避孕藥會對身體健康造成一些影響,如高血壓、血栓症或中風,若妳年齡在35歲以上、且有吸煙習慣也必須小心罹患心肌梗塞及中風的風險將會增加。近日兩項研究證據顯示,某些含有黃體素荷爾蒙drospirenone的避孕藥會增加靜脈血栓拴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的形成。
第一個是來自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結果—女性服用含有drospirenone的口服避孕藥,比服用含有levonorgestrel的口服避孕藥,罹患非致命性靜脈血栓拴塞的風險高出超過2倍(30.8人/每10萬人:12.5人/每10萬人)。另一英國開業醫師研究資料庫(UK
General Practice. Research
Database)中的研究則也發現了類似的風險比例數據(23人/每10萬人:9.1人/每10萬人)。
2009年已有荷蘭與丹麥的研究認為含有levonorgestrel荷爾蒙的口服避孕藥造成血栓塞的風險比一般的避孕藥低。上述兩項研究進一步印證其卻為較安全的選擇,並認為應針對過去相關研究做系統性的回顧,同時建議醫生應開立安全性較高的避孕藥處方給須要的女性服用。
資料來源:英國醫學期刊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 read more

2011.03.23
服用避孕藥並未增加孩子氣喘風險
一項在21日美國過敏、氣喘與免疫學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Allergy, Asthma &
Immunology)年會發表的挪威研究指出,過去有限的資料顯示母親於懷孕前使用口服避孕藥,會增加孩子氣喘的風險,但這項研究發現推翻了這個論點。
研究檢視挪威母親服用的避孕藥類型,與60,225位小孩是否罹患下呼吸道感染與氣喘之間的關連性。結果發現懷孕前服用複合式荷爾蒙藥物,與孩子下呼吸道感染或氣喘之間並無關連;僅僅在懷孕前一年服用雌激素藥物的母親身上,發現孩子在出生後第6-8個月有發生哮喘(wheezing)的輕微風險,但是該類型的藥物並不常見。
此研究讓許多正處生育年齡的女性能安心使用口服避孕藥,並提醒後續仍需針對會引發孩子哮喘的避孕藥類型作進一步研究。
資料來源:美國過敏、氣喘與免疫學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Allergy, Asthma & Immunology)
+ read more

2011.03.18
割包皮可降低兩性的HPV感染風險
過去研究已顯示割包皮手術會降低男性HPV患病率,近日一項在烏干達進行的大型試驗研究亦發現,割包皮將同樣可降低女性伴侶HPV病毒的發生率與盛行率。
研究在2003-2006年間,採樣已結婚或在穩定關係中的女性,將其分為兩組--實驗組為其伴侶已做過割包皮手術的648位女性,對照組則為伴侶未割包皮的597位女性。要求這些女性在研究開始、12個月與24個月時提供HPV病毒檢測結果,兩年中蒐集到544位實驗組、488位對照組的資料。
結果發現,27.8%的對照組女性得到高風險的HPV病毒感染,而對照組女性得到感染的機率則達38.7%。同時,研究期間高風險HPV感染的發病率,實驗組為每年每一百人中有20.7位,對照組則為26.9位。實驗組在HPV病毒感染機率與發病率的兩項數據中皆比對照組低。
此研究發現與許多顯示子宮頸癌低發生率與男性割包皮相關的觀察研究結果有一致性,不過這個研究並未直接評估子宮頸腫瘤的形成。參與此研究的男女都是在穩定關係中,並且未感染HIV,因此這個研究結果有其侷限性無法適用於其他人口。此外,此研究分析也可能沒有蒐集到那些在每年隨訪時間點之外的其他時間中,得到感染又將其清除的資料,所以有可能會低估發病率。
研究也呼籲,割包皮並無法完全預防子宮頸疾病,安全性行為的防護仍然很重要,而這項研究主要可以告訴那些未提供子宮頸篩檢計畫的國家重視並提倡男性割包皮。
資料來源:英國醫學雜誌The Lancet
+ read more

2011.02.10
年輕女性HIV感染者懷孕機率較高
約翰霍普金斯(John
Hopkins)的研究顯示,年輕女性HIV感染者有較高的懷孕機率,同時也比非感染者更容易產生妊娠期併發症。研究人員分析了181名13至24歲感染HIV的年輕女性,她們均曾接受12年以上的治療,其中超過三分之一的女性均曾懷孕,且有些女性懷孕不只一次,該研究共有96次懷孕紀錄。
研究顯示,感染HIV的孕婦早產機率比起非感染者高出許多,約34%比22%;而其流產機率亦比非感染者高,約14%比9%。同時,經由吸毒、不安全性行為等危險行為感染的感染者,其懷孕機率比經由垂直感染者高出7倍,重複懷孕機率也較高,約37%比14%;另外,經由垂直感染者較容易選擇終止懷孕,其機率為41%比10%。
研究人員表示,這顯示感染HIV的年輕女性,在成人時仍較易發生不安全性行為,且懷孕使得這些女性及其胎兒面對更大的健康風險。同時,經由危險行為感染與垂直感染的感染者,其性行為的態樣也有所不同,而這有助於針對不同感染者的處境做不同的預防非預期懷孕措施,並經由計畫懷孕,避免妊娠期併發症的發生。
資料來源:約翰霍普金斯兒童中心(John Hopkins
Children’s Center)
+ read more

2011.01.09
割包皮可防HPV感染
HPV(人類乳突病毒)是一種常見的病毒,目前發現有一百多個型別,主要經由性行為接觸傳染。多數人在感染HPV後會在1-2年內自行復原,但如果持續感染高危險型HPV卻可能導致罹患子宮頸癌。一項最新的研究發現,男性割包皮可以降低感染/傳染HPV的風險。
此項研究是分析2003-2006年間在烏干搭所做的臨床實驗數據,發現跟未割包皮的人相比,當性伴侶是有割包皮的男性時,女性可降低23%感染HPV的機率。但研究也呼籲,割包皮僅能預防部份的HPV,安全性行為(戴保險套)仍不可少。
台灣女人連線提醒您,目前對於預防HPV感染有許多方式,但無論何種方式都不是百分之百有效,包括施打疫苗者都仍有30-40%的機率感染HPV、甚至罹患子宮頸癌,因此女性開始有性行為後都一定要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才能早期發現癌前病變早期治療,避免子宮頸癌發生。
資料來源: The Lancet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