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4
子宮頸癌篩檢也可以在家DIY
研究發現,將檢測高風險人類乳突病毒(HPV)的「自我採集試劑盒」郵寄給民眾,能促進子宮頸癌篩檢率
- 特別是對於超過定期篩檢時間的女性。
2016年台灣30-69歲女性每3年做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率為51.3%,仍有近一半女性未定期做篩檢。這可能是礙於經濟、距離或隱私而未定期做篩檢。
為了增加子宮頸癌篩檢率,十幾年前,政府有試辦計畫,提供HPV病毒檢測的自我採集試劑盒給民眾,讓民眾於採集完後將採樣寄給檢驗中心進行檢驗。計畫成果不佳,是因不習慣自我採集還是試劑的問題,不得而知。
近年來,HPV檢測已有相當的改進,為了瞭解在家自我採集的方法是否能有效地檢測出較嚴重的疾病,國外研究針對這樣的構想進行實驗。結果顯示,在家中自我採集HPV可能是識別高風險女性的可行方法。
研究作者Jennifer S.
Smith表示,還需要想辦法讓自我採集過程更有效和更具成本效益,並獲得美國食藥局批准用於診所做子宮頸癌自我採集。
研究方法
研究對象為193名美國北卡羅來納州30-64歲、過去4年都沒有做子宮頸抹片檢查的低收入女性。研究人員提供他們2個檢測HPV的自我採集試劑盒,1個在家採集,1個在診所採集後交給護士,研究人員於實驗室檢驗這些採樣是否有高風險HPV病毒和其他性病。
另外,研究對象也給醫師做了抹片檢查及子宮頸組織切片。研究將自我採樣的檢驗結果與由醫師進行的抹片檢查及組織切片的結果進行比較。
研究結果
在家自我採集的樣本顯示,有12.4%的女性被感染高風險HPV病毒,而在診所自我採集的樣本則顯示,有15.5%的女性被感染高風險HPV病毒。醫師的抹片檢查結果則顯示有11.4%的女性被感染高風險HPV病毒。
研究作者Des
Marais表示,自我採集和醫師採集兩種方法對高風險HPV病毒的偵測率相似,所有經由醫師的抹片檢查及組織切片檢查出有嚴重子宮頸病變的人,其在家自我採集樣本也被檢驗出有高風險HPV病毒。換言之,在家自我採集並未遺漏任何有嚴重子宮頸癌病變的人。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18.11.07)
* Home Self-Collection by Mail to Test for Human Papillomavirus and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Obstetrics & Gynecology: November 05,
2018
+ read more

2018.11.06
為什麼有些癌症只影響年輕女性
胰臟癌有許多形式,其中「黏液性囊腺瘤(mucinous
cyst)」特別影響女性,而且通常是年輕女性。這怎麼可能?胰臟又不是受到女性荷爾蒙影響的器官,怎麼會有這樣的性別差異?最近一份研究對這樣的現象提出了可能的解釋。
「黏液性囊腺瘤」這種胰臟癌類型與另一種卵巢的黏液型癌症有奇怪的相似處。瑞士與美國的研究人員合作進行大規模的基因體分析,發現這兩種癌症都源自於「胚胎生殖細胞(embryonic
germ
cells)」。在胚胎階段這些生殖細胞還未分化,他們會遷移至卵巢,而在過程中有些生殖細胞誤停在其他器官上,如:胰臟,讓個體有在未來30年後,在不同的器官罹患和卵巢相同癌症的風險。
卵巢和胰臟的粘液性腫瘤影響年齡在30至40歲之間的年輕女性。這種形式的腫瘤形狀類似大囊腫,裏頭充滿液體,約佔卵巢和胰臟癌的3%,通常通過手術治療。若及時治療,囊腫可被完全去除。不過,有15%的病例囊腫在手術前破裂使癌細胞擴散到腹膜引起轉移,癌細胞轉移後對化療具有高度耐藥性。在這種情況下,患者的預後不超過一年。
研究負責人Intidhar
Labidi-Galy博士表示,這項研究是從臨床觀察開始的。身為卵巢癌的專家,Labidi-Galy偶然發現了一篇論文,詳細介紹了胰臟粘液性腫瘤的基因特徵。令他驚訝的是,儘管這兩種器官沒有直接的關係,胰臟粘液性腫瘤與卵巢的粘液性腫瘤具有相同的基因變化。該篇論文的第一作者Kevin
Elias博士確定了兩種腫瘤之間的密切聯繫:相同的基因突變、相同患者類型–年輕女性、通常是吸煙者。更令人驚訝的是,在胰臟粘液性腫瘤發現卵巢組織。
共同的起源
卵巢和胰臟只有在胚胎發育期間才非常接近。在懷孕初期,胚胎擁有原始生殖細胞,原始生殖細胞在某種程度上是配子,即卵母細胞或精子的前體,他們在妊娠4到6週之間在人體中遷移。生殖細胞經過未來的胰臟,並在妊娠第7週左右抵達性腺的外圍。Labidi-Galy博士表示,很有可能,其中一些生殖細胞在遷移路上就停下來了。
透過公開的資料,研究人員辨識出懷孕第6、7、11及17周時原始生殖細胞在器官裡的基因表現,發展出「轉錄組學特徵(transcriptomic
profile)」。研究團隊用這些特徵與胰臟及卵巢的基因表現進行比較,以瞭解這兩種器官健康、黏液型囊腫及其他腫瘤的特徵。
結果顯示,卵巢及胰臟黏液型腫瘤的「轉錄組學特徵」與卵巢及胰臟本身大為不同,而是與原始生殖細胞非常相似。
遷移期間意外的停止
研究結果顯示,女性在胚胎階段,細胞在遷移過程中意外發生的停止,可能在幾十年後以癌症的方式表現出來,而是否表現出來取決於其他風險因素如吸菸及這些原始生殖細胞在體內的位置。事實上,雖然科學家只檢查了胰臟和卵巢,但過去已經有類似的病例顯示,這種生殖細胞遷移過程中誤停的現象也發生在其他器官上,特別是在肝臟或腹膜中。
Labidi博士總結,我們的結果不會改變對患者的手術治療,但會讓我們反思化療方案。這些罕見的腫瘤有點像癌症的孤兒疾病,沒有標準的治療方法。我們希望將它們與其他癌症聯繫起來以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我們處於個人化腫瘤學的核心:了解每個細節中的敵人會使患者更容易與疾病戰鬥。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10.19)
+ read more
/20160429172218_Aspirin-1200x600.jpg)
2018.10.11
阿司匹靈減少卵巢癌和肝癌的風險
一直以來,科學家認為阿司匹靈可以降低癌症的風險,日前,發表在JAMA癌症期刊兩個新的研究──檢視各種劑量的阿司匹靈和不同的癌症風險的關係,增加了更多的證據顯示這個藥物有助於減低癌症風險。
降低卵巢癌風險
卵巢癌是最致命的婦科癌,主要是缺少能夠早期測知的方法。專家認為發炎是卵巢癌形成的重要關鍵,排卵期的局部性發炎可能是因素之一。阿司匹靈可以減少發炎,降低罹患卵巢癌的風險。
分析「護理師健康研究」中的近20萬女性的資料,研究者發現:婦女規律性服用低劑量(100毫克以下)的阿司匹靈,其罹患卵巢癌的風險和未服用者比較起來少了23%。
這項研究和之前的不同在於分析出阿司匹靈劑量和降低卵巢癌風險的效益。研究者發現,低劑量可以減少風險,而標準劑量則無。而且每個星期逐漸増加使用和劑量服用的持續時間有明顯的正面趨勢。
相反的,長期服用其他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一週10顆以上,如布洛芬、萘普生,則和卵巢癌風險的增加相關。
降低肝癌的風險
根據「護理師健康研究」及「健康專業人員追蹤研究」的資料,追蹤研究每週兩次長期服用阿司匹靈標準劑量(325毫克)的結果,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風險減少了49%,服用五年以上,風險降低59%。但停藥後,其效果會逐漸減退,停藥8年後,這種益處就消失了。服用阿司匹靈的時間越長,和降低肝癌風險有明顯的相關,特別是一週服用超過1.5粒以上標準劑量。
專家指出,長期服用阿司匹靈可能必要,因為肝癌的發展也是經過很多年。阿司匹靈可以延遲或預防發炎或肝硬化,在癌症初期或甚至未發生前就開始作用。專家也發現服用其他非類固醇消炎藥和肝癌風險無相關。
改變臨床實務
這一對研究的發表正值其他的研究質疑阿司匹靈在預防心血管疾病的角色(2015年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支持低劑量的阿司匹靈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和大腸癌),因此是否影響研究結果的接受度?
「希望之城癌症醫院」的醫師認為這是目前服用阿司匹靈以減低肝癌風險的最強證據,足以開始改變臨床的診療。但也謹言在推薦阿司匹靈時,須考量風險和效益的比例,特別是慢性肝病有失血的風險。要完全達到阿司匹靈防癌的可能性,必須對劑量、持續時間和機制有較好的了解。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2018.10.04)
+ read more

2018.10.09
香腸、漢堡增加乳癌風險?!
最近哈佛大學的研究指出,漢堡肉、香腸等加工過的肉類可能增加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
加工過的肉是經過鹽醃、醃製、發酵、燻製或混合製成的肉類,用於製作香腸、熱狗、培根、火腿和鹹牛肉等。 加工過的肉長期以來與胰臟、前列腺和腸道的其他癌症有關,這項哈佛大學的研究是首次顯示出與乳癌有關的研究。
研究分析了過去28項相關研究,包括13項涵蓋1,133,110名婦女關於紅肉的研究,其中有33,493名婦女(3%)患有乳癌;另外15項研究是涵蓋了1,254,452名婦女關於加工肉類的研究,其中37,070名(3%)被診斷患有乳癌。研究說明,飲食內容是透過食物頻率問卷來評估的。
研究發現,攝取加工肉類與乳癌風險增加9%有關,而紅肉或未加工的肉類攝取量與疾病風險之間沒有顯著關聯。哈佛大學陳氏公共衛生學院的Maryam
Farvid博士表示,減少加工肉類似乎有利於預防乳癌。
讓加工肉類呈現粉紅色的食品添加劑「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可能是增加乳癌風險的原因;而加工肉類所含的飽和脂肪、膽固醇和一種來自動物蛋白質的鐵也可能與風險增加有關。
Farvid博士表示,過去關於紅肉和加工肉類攝取與乳癌風險的研究結果並不一致。有鑑於國際上乳癌發病率和趨勢的差異,找出生活中可改變的乳癌風險因子被廣泛認為是減少乳癌的一種手段。
雖然研究結果顯示紅肉與乳癌風險沒有顯著相關,但過去它被假設為某些癌症的重要風險因子,並且紅肉也是動物脂肪、血紅素鐵和化學致癌物質的來源,這些物質可能在烹飪和/或加工過程累積於人體中。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結論是,紅肉的攝取「可能是人類致癌物」,而加工肉被歸類為「對人類具有致癌性」。
不過,推廣紅肉攝取的組織「肉類諮詢小組(The Meat
Advisory
Panel)」指出,該研究是觀察性的,無法提供任何因果關係。它的發言人,卡迪夫大學神經生物學榮譽教授羅伯特皮卡德說,儘管有越來越多的證據,但「沒有單一的食品可以導致癌症」。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8.10.02)
+ read more

2018.09.27
簡單的血液檢測可預知乳癌風險!
一項新的研究指出,透過簡單的血液檢測荷爾蒙─抗穆勒氏管荷爾蒙(anti-Mullerian
hormone)─濃度,可能可以預測罹患乳癌的風險。
為了了解「抗穆勒氏管荷爾蒙」濃度與乳癌風險之間的關係,紐約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檢視了美國和歐洲近6000名停經前婦女的血液樣本。他們分析來自10項研究的數據。
他們發現,「抗穆勒氏管荷爾蒙」濃度高的女姓比水平低的女性罹患乳癌的可能性高出60%。研究表示,這種荷爾蒙可能是乳癌的生物標記。
英國的乳癌研究慈善協會(Breast Cancer
Now)表示,現在可以討論是否將這項檢測納入乳癌篩檢,有助於辨識有乳癌風險的女性。
研究作者Anne
Zeleniuch-Jacquotte教授表示,「抗穆勒氏管荷爾蒙」和乳癌風險的關係很有意義,因為目前用來預測停經前婦女的乳癌生物標記很少。而這份研究發現「抗穆勒氏管荷爾蒙」高的女性有中度增加乳癌的風險,希望希可以找到更多生物標記,以幫助大幅提高個人的風險預測。
共同作者Anthony
Swerdlow補充說,未來可以將「抗穆勒氏管荷爾蒙」納入預測女性罹癌風險的新方法中。乳癌的病因非常複雜,尚未完全了解。將大型數據匯集在一起是了解許多不同原因如何相互作用並影響乳癌風險的關鍵。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8.09.18)
+ read more

2018.09.17
產後接種HPV疫苗 疑誘罕病
台灣女人連線與立法委員林淑芬辦公室日前召開記者會,希望藉記者會讓民眾知道接種疫苗後不良反應通報的重要性,並呼籲政府不要忽視打HPV疫苗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應提供更多協助,建立完整通報機制與本土資料庫。
台灣女人連線黃淑英常務理事強調,HPV疫苗普遍被視為是安全的,然而,施打後嚴重不良反應的事件也時有所聞,並不是要否定目前這些研究所呈現的結論,但是,研究都有其侷限,例如:少見的個人特殊體質、發病時間點、研究的時間不夠長及其他因子等,可能使得不良反應的關聯尚未被看到。除非那些研究的結論是絕對的,否則不應該堅決地否定HPV疫苗與不良反應之間的關聯。
陳小姐在懷孕期間醫院推薦打子宮頸癌疫苗,產後因為已生完小孩,覺得可以增強保護力就打了嘉喜九價HPV疫苗第一劑。但卻陸續出現視覺不良與肢體麻木等症狀,一個半月後診斷出罹患了罕見的「視神經脊髓炎」。這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嚴重可致眼盲、癱瘓及死亡。治療期間詢問醫師是否可以再接種HPV疫苗第二劑,得知HPV疫苗被形容為「黑名單」,才驚覺病症可能與疫苗有關。在跟診所提出接種疫苗疑似出現不良反應時,診所卻聯絡藥商,讓藥商與她聯絡,而藥商給的訊息是如何申請藥害救濟。如今,她每年得花36萬打標靶藥物,還面對著不知何時會再病發的壓力,她說:「不知該如何面對接下來的人生。」
立法委員林淑芬表示,今天先不談疫苗的有效性爭議,許多民眾根本不曉得施打疫苗出現不良事件就可以通報,都等到嚴重不良反應才會通報。打了疫苗出現症狀,就必須要通報,至於是否是不良反應,還需要進一步醫學確認。台灣有這麼多人施打HPV疫苗,應建立本土的完整通報機制,鄰國日本的通報機制就比台灣完備。
黃淑英常務理事批評,醫師推薦產後婦女施打子宮頸癌疫苗,卻沒有說明清楚副作用及風險,也沒告知九價疫苗的適應症僅針對9歲以上26歲以下,政府應該要替民眾把關。但追問在場衛生福利部代表,對於疫苗非適應症使用規範卻得不到任何說法。
食藥署藥品組陳可欣簡任技正表示,根據統計,從民國95年起至今,子宮頸癌疫苗無論是二價、四價、九價的不良反應總計有167件。
國健署癌症組長吳建遠表示,國一女學生全面施打子宮頸癌疫苗的政策是經過縝密的評估,認為沒有嚴重的風險才會有此決議。對於相關事件會再評估,但目前沒有要調整全面施打的時程或計畫。
黃淑英常務理事強調,請衛福部應說明產後施打HPV疫苗是否合法、是否適宜,而對於疫苗施打後,一定時間內發生的極嚴重不反應個案應建立健康監控/管理機制,以期瞭解病因的關聯性。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