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2.03
老師不教A片教!?危險性行為發生率提高
你知道什麼是危險性行為嗎?危險性行為包含濫交(如:一夜情)、未全程使用保險套、同時擁有多個性伴侶等。來自澳洲的研究團隊試圖了解危險性行為的發生是否與接觸色情資訊(如觀看A片、色情雜誌等)有關,因此,對於17份相關研究進行回顧分析。
分析結果證實,暴露在色情資訊下確實會使得成人從事危險性行為的機率增加。
研究人員強調危險性行為往往會對身體健康造成負面的影響,像是提高感染性接觸傳染疾病的風險。提醒人們性教育的重要性,並要重視色情資訊當中所傳遞的信息內容。
最後,研究人員說明相關領域尚在萌芽階段,此次的回顧分析僅是一個起步。不過已經指出很多更待進一步研究的事項,例如:本次分析未針對受試者的態度進行測量與分析,而那很可能是影響人們從事危險性行為的因素之一。
資料來源: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研究全文下載開放自2015/02/27
+ read more

2015.01.16
誰罪無可赦?身體出軌或心靈出軌?
美國查普曼大學日前發表了一篇關於「出軌」的大型研究成果,證實男性/女性、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者面對不同出軌型態時所感受到的忌妒情緒是不一樣的。
這份研究總共有63,894位18-65歲(平均年齡為30歲左右)的受試者參加,研究人員要求受試者想像自己的父母與外人發生性關係(但沒有愛上對方)以及愛上別人(但沒有發生性關係)兩種情境,並且自我判斷並陳述哪一種狀況對他們而言較難以接受。
研究發現,異性戀男性較異性戀女性更容易因為伴侶生理上的不忠貞而感到煩惱、憂慮(54%男性與35%女性);而異性戀女性則較容易因為對方情感上的不忠而情緒不佳(46%男性與65%女性)。而在同性戀與雙性戀的群體中,男女性對於伴侶出軌的情緒反應則皆未有顯著差異。
研究主持人Frederick博士認為,從演化論的觀點來看,由於後代「血緣的不確性」是每一個男性註定會面對的問題,因此,會對於伴侶生理上的不忠展現強烈的反應。反之,女性就不會有「孩子究竟是不是我的?」這樣的疑慮。
而從社會文化面來看,一直以來男性多被教育要具備「陽剛特質」,其中包含性能力的展現。因此伴侶的身體出軌往往被視為是對其性能力的質疑與挑戰。反觀女性多半自小即被教導重視人際關係與情感,成為他人情感上的支持者與心靈力量的提供者,因此,當伴侶將情感寄託於他人時,往往會讓女性感到被否定。
過去相關研究的參與人數較少或對象鎖定在大學族群,因此皆未發現此種性別上的差異。Frederick博士也說明,每個人面對各種形式出軌時的反應受到環境與其他個人因素的影響,不過,此份研究所發現的性別差異是超越年齡、經濟階層、過去被背叛/背叛的經驗、關係類型與長度,以及,有無小孩等因素的。不過,年紀較輕的參與者確實有較易因伴侶身體出軌而憂鬱的傾向。
最後,研究者強調,任何形式的不忠都會對男性與女性造成傷害,包括心碎、關係結束得突然且痛苦(包含被拋棄)、暴力行為,以及,注意力與情感支持轉移至第三者等。Frederick博士表示,伴侶不忠激起的強烈妒意會使人無所不用其極地挽回,或做出對自己及伴侶具有傷害性的暴力行為,因此了解激起伴侶妒意最具影響力的因素是重要的。
資料來源: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 read more

2014.12.16
地中海式飲食可能有益勃起障礙男性的心血管健康
最近一份小型研究發現,對有勃起障礙的男性來說,地中海式飲食(Mediterranean
diet)可以促進他們的心血管功能。
雅典大學(University of Athens)的醫學博士Athanasios
Angelis指出,有在吃地中海式飲食(多食用蔬菜、橄欖油、魚類的飲食模式)的男性的心臟超音波檢查結果顯示,他們的心血管功能和修復能力較好。
研究人員使用左心室質量指數和E/E'比率(Early filling
to early diastolic mitral annular
velocity)當作評估心臟舒張功能的指標。結果發現,總分55分的地中海飲食評分(Med-Diet
Score)中,得分低於20分的男性,通常左心室質量指數和和E/E'比率會顯著高於其他男性;此外,動脈硬化和內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也和地中海式飲食呈現負相關。
動脈粥樣化、動脈硬化的形成和心功能不全最終可能導致嚴重的心臟意外事件;這份研究指出,採用地中海式飲食對有勃起障礙的男性來說,可以促進其心血管功能,進一步降低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未來需要有更大型的研究進一步證實這個發現。
資料來源:EuroEcho-Imaging會議
+ read more

2014.11.19
愛滋預防藥物效果有性別差異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指標中心的建議,不管是婦女或男子,必須依照醫師指示,每天服用預防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反逆轉病毒(antiretroviral)藥物Truvada。
近日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發展出一套數學預測模式顯示:婦女要預防由陰道性交傳染的HIV,必須每天都服用Truvada;不過,男性只須一週服用兩次標準劑量的Truvada即可以預防因肛交而引起的HIV感染。
過去曾有兩項大型的臨床試驗讓未感染HIV的婦女每天使用反逆轉病毒的藥Truvada與tenofovir中的其中一種,結果卻發現沒有什麼效果。藉由這次算出的預測模式可解釋為何那兩項試驗會失敗,當中其實就是由於參與者確實服用藥物的天數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因此未能看見效果。
此次,美國北卡萊納大學的藥師Kashuba及其團隊先找出在細胞中愛滋藥物成份(tenofovir
和Emtricitabine)與DNA分子兩者之間能有效預防HIV病毒複製的比率。再使用較早期對婦女的臨床實驗資料建立一套數學計算模式,能預測每周服用2-7天不等的藥物,於不同部位(陰道、子宮頸與直腸)組織細胞中的該比率數值。最後計算出針對不同部位要達到預防效果需服用標準劑量藥物的頻率。
第一,直腸組織部分,所有的實驗對象須每週服用兩次標準劑量的Truvada
或每天服用tenofovir。第二,婦女每天服用標準劑量的Truvada,75%的陰道組織能達到有效預防的比率、50%的子宮頸組織能達到。第三,婦女每天服用標準劑量的tenofovir,陰道或子宮頸組織可達到有效的比率則未達半數。
科學家指出,直腸組織比子宮頸和陰道更容易達到有效的比率是因為直腸組織內DNA分子較少,相對的,
tenofovir濃度會高於陰道組織。對此研究發現,台灣女人連線表示,此研究使用的分析資料中參與對象皆為女性,所以其所計算出的有效預防直腸組織感染HIV應服用的藥物劑量及頻率會是可適用於女性身上,但此劑量是否一樣也能預防男性因肛交發生直腸組織感染HIV事實上我們並無從得知,因此,研究所下的結論仍須在男性身上進行試驗才足以證實其真正的有效性。
資料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 read more

2014.10.16
男性喝太多酒 恐增加HPV感染機率
HPV(人類乳突病毒)是一種常見的病毒,主要經由性行為接觸傳染,在美國,每年有600萬的新感染案例。HPV會導致男女出現生殖器疣,尤其是造成女性子宮頸癌、陰道癌及肛門癌的主要風險因子;近年有研究指出,
HPV也會引起男性的陰莖癌、肛門癌及口咽癌,但目前對於男性感染後的生物機轉研究討論仍相當有限。
為了瞭解男性感染HPV的潛在風險因子,最近美國Moffitt
Cancer
Center研究團隊進行一項研究後發現:男性喝太多酒,將會大幅增加他們感染HPV的風險!
研究團隊將超過1,300位美國佛羅里達州男性感染HPV的情形,與他們飲酒、吸菸及性生活調查資料進行交叉分析。最後發現,喝酒量最多者,酒精量每天平均攝取超過9.9公克,感染HPV的風險將會提高,且無論現在或過去是否吸菸、以及性伴侶數目的多寡,都不影響這個結果。
研究團隊指出,酒精會阻礙人體的免疫反應,增加身體對細菌與病毒感染的脆弱性,過去已有多項研究證實即使是適量的酒精也會對免疫系統有負面影響,而這個研究結果則說明了喝太多酒將會傷害男性對HPV的免疫反應,恐易造成長期感染。
資料來源:性傳染疾病期刊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 read more

2014.10.08
醫師不該建議更年期女性接受睪丸素補充療法
內分泌學會(Endocrine
Society)最近重新出版的了臨床診療指引(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該指引的編輯委員會主席Margaret
Wierman表示,當我們重新檢視過去的研究時,我們發現很多睪丸素濃度低的女性,並沒有因此表現出不適的症狀或不安的現象,因此,醫生不應該將健康的女性診斷為男性荷爾蒙不足,也不該建議女性接受睪丸素補充療法(Testosterone
Therapy)。
唯一應該讓女性嘗試睪丸素補充療法較合理的時間點,是當女性被診斷出性慾低落症(Hypoactive
Sexual Desire Disorder,
HSDD)時;在這樣的情況下,女性可以嘗試接受3-6個月的睪丸素補充療法,以確認該療法對病人是否有幫助。而針對沒有該症狀的女性,醫生都不應該建議使用睪丸素補充療法。
目前能夠證明該療法對更年期女性的性功能有幫助的研究非常有限,而且目前也沒有充分的理由讓相對健康的女性接受此療法;特別是已經有研究指出,睪丸素補充療法對膽固醇的變化、痤瘡、毛髮過度生長(臉部、背部、胸部)都有影響,且長期對乳房、心血管的風險都還未知。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證據顯示睪丸素補充療法的利大於弊,我們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認該療法對更年期婦女的安全性。
資料來源:內分泌與新陳代謝線上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