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和女生憂鬱地很不一樣?
2017.07.28
男生和女生憂鬱地很不一樣?
女性罹患憂鬱症是男性的兩倍,但是男性比女性多自殺身亡!這個差異,有社會因素,也有生理因素。   近日,劍橋大學的研究發現,男性和女性的大腦對憂鬱症的反應非常不同,可能意味著不同性別應接受不同的藥物治療。   研究對患有憂鬱症的82名女性和24名男性進行實驗,對照組為健康的24名女性和10名男性,年齡在11至18歲之間。研究人員以特定順序在屏幕上閃爍快樂、悲傷或中性的字眼,受試者在特定類型的字眼出現時會按下或不按下按鈕,研究人員同時使用核磁共振成像對青少年做腦部造影以測量他們的大腦活動。   研究發現,當屏幕上閃爍特定的字眼組合時,憂鬱症對男女腦部活動影響不同,例如男性接收到負面字眼的刺激時,supramarginal gyrus的活動大於女性的,並且男性接受到正面字眼刺激時,supramarginal gyrus的活動則較低。   青少年到了15歲,女性憂鬱症的風險是男性的2倍,而女性憂鬱症發病率較高與身體意象、荷爾蒙變化或基因有關。此外,女性也較容易有消極的思考模式,傾向於將生活中不好的事物歸因到自己身上。不過,雖然憂鬱症發病率女性較高,男性較可能因憂鬱症而濫用藥物、酒精及自殺。   研究表示,在青春期早期,憂鬱症對女孩及男孩的腦部影響不同,因此在青春期早期就應設計以性別量身訂做的憂鬱症預防策略及治療方式,在情況惡化之前改善青春期男女的憂鬱傾向。   編譯來源:Frontiers in Psychiatry(2017.7.11)、The Daily Mail(2017.7.11)    
+ read more
服用哪些藥物時,不可以吃葡萄柚?
2017.07.26
服用哪些藥物時,不可以吃葡萄柚?
你可能聽說吃某些藥時,要注意不能吃葡萄柚。確實,葡萄柚可能會影響某些藥物作用,美國食藥管理局因此要求藥廠在包裝上要有相關警語。不過不是所有藥物都會受葡萄柚影響,知道哪些會受影響並加以留意,可以讓你放心享受葡萄柚的美好滋味。   服用某些藥物時不能並食葡萄柚,原因在於葡萄柚會讓更多的藥物進入血液。血液中的濃度過高,可能增加藥物副作用風險。   會受到葡萄柚影響的藥物有: * 降血脂藥物,如史達汀類藥物─利普妥(Lipitor)、Zocor等 * 高血壓藥物,如冠達悅喜樂錠(Adalat CC) * 器官移植抗排斥藥物,如新體睦軟膠囊/口服液(Neoral) * 治療心律異常的藥物 * 抗組織胺藥,如艾來膠囊/錠(Allegra) * 用來治療腸道疾病「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的皮質類固醇 * 抗憂鬱藥,如布洛芬   服用這類藥物又食用葡萄柚後,產生副作用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也會受到葡萄柚食用量影響。如不清楚所服用的藥物是否受葡萄柚影響,建議跟醫師或藥師確認或仔細讀仿單。此外,也應注意是否有其他水果可能會影響此藥物的作用。   編譯來源: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2017.7.23)、Health Day News(2017.7.23)      
+ read more
史達汀又被打臉?改善心/血管飲食運動是重點
2017.07.26
史達汀又被打臉?改善心/血管飲食運動是重點
史達汀類藥物常被用於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最近研究人員總結,目前缺乏一致的證據顯示史達汀類藥物能改善心臟疾病患者的生存。研究認為心臟疾病倖存者應該通過飲食和運動來改善健康。   心臟疾病患者或是未來可能有心臟疾病的人,可能被要求服用史達汀類藥物來預防心/血管疾病,代表著患者需要在往後的每一天都服用史達汀類藥物。   來自世界各地,包括Frimley Health NHS基金會的研究人員,分析了二十年來的數十項研究,發現史達汀類藥物似乎沒有明顯降低西歐國家的冠心病風險,不論是對低風險或高風險患者都一樣。   研究人員指出,史達汀類藥物被認為擁有的效益,其實是科學家選擇較有利的證據的結果,並且被製藥公司不公正地推廣。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的高級研究員Esther van Zuuren博士說:是時候看看證據,不要受騙於製藥公司。此外,2017年6月也有研究指出,65歲以上用史達汀預防初次心血管疾病無效。   史達汀類藥物可能讓肥胖者相信藥物能提供對心/血管保護,並且藥物其實具有副作用,包括:增加第2型糖尿病風險、肝臟或胰臟發炎、視覺模糊、記憶力問題、失眠、頭痛、肌肉痠痛及噁心等。停止服用史達汀可能反而可以挽救更多的生命,並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     編譯來源:Pharmaceutical Journal(2017.7.14)、The Daily Mail(2017.7.14)        
+ read more
媽媽吃胎盤膠囊導致新生兒嚴重細菌感染
2017.07.19
媽媽吃胎盤膠囊導致新生兒嚴重細菌感染
 圖片來源:DAILY MAIL   胎盤在懷孕期間在子宮中生長,並為胎兒提供氧氣和營養。大多數哺乳動物的母親在分娩後會吃胎盤,只有駱駝和人類是例外。十多年來,在名人宣傳與網路傳播的效應下,生產後吃胎盤被認為對改善產後抑鬱、提升母乳量與改善身體精力等部分有幫助。   然而,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最新報告,胎盤膠囊引起了嬰兒疾病。   2016年秋天,美國俄勒岡州有名嬰兒感染了兩次鏈球菌。調查人員認為,第一次的感染,是出生時被媽媽傳染。後來,媽媽開始服用胎盤膠囊。母親將胎盤送到一家提供清潔、切片和脫水的公司,研磨後裝入膠囊。嬰兒在幾週後再次生病,這應該是來自藥物。   報告指出這種藥物可能會增加媽媽腸道和皮膚中的鏈球菌,嬰兒從皮膚接觸到細菌。作者說,胎盤膠囊的製作不受管制,不能保證沒有有害細菌,應避免服用。   科學家指出,其他細菌也可能存在類似的風險。胎盤組織、生食等情形,都可能含有各種細菌。即使是經過處理的胎盤—無論是經過烹飪、乾燥還是保存—還是可能傳播感染。   健康科學家Timothy Caulfield指出,食用胎盤是透過知名人士推廣但缺乏科學證據健康現象之一。他並建議,要追求健康,就忽略大部分的名人和流行文化。Caulfield說,你真正需要知道的是可信賴的科學訊息,而不是用軼事和敘述作為證據,炒作出來的消息。   然而,CDC發言人說,CDC並沒有對胎盤製品有正式立場,相關警告是作者的結論。     編譯來源: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20170630、Daily Mail20170630、STAT20170629    
+ read more
阿斯匹靈能降低孕期子癲前症風險
2017.07.17
阿斯匹靈能降低孕期子癲前症風險
子癲前症(pre-eclampsia)對母嬰來說是嚴肅的健康問題,這個疾病會導致胎盤中的血液減少而限制胎兒需要的氧氣及營養,嚴重甚至會危及母嬰生命。近日發表的研究指出,子癲前症高風險孕婦服用少量阿斯匹靈可顯著降低罹病風險,保護母嬰健康。   由倫敦國王學院教授Kypros Nicolaides等進行的雙盲、隨機臨床試驗,分別在英國、西班牙、義大利、希臘、比利時及以色列的產科醫院,對1776名子癲前症高風險孕婦進行實驗。研究團隊於實驗前確認這些孕婦的整體狀況相似,再請部分孕婦於孕期第11周或第14周開始每天服用150毫克的阿斯匹靈至第36周,另一部分則服用安慰劑(placebo)。   研究發現,服用阿斯匹靈的孕婦中有1.6%發生子癲前症,安慰劑組則有4.3%,顯示阿斯匹靈能顯著地降低高風險孕婦的風險。   Nicolaides教授說明,這個臨床試驗結果具體證實阿斯匹靈可以降低子癲前症風險。換言之,高風險孕婦可以在妊娠第一期服用阿斯匹靈來降低子癲前症的發生。David Wright教授也希望研究結果能應用於臨床上,改善高風險孕婦及其嬰兒的健康。   WHO過去已建議在孕期第20周前提供少量阿斯匹靈給高風險孕婦來預防子癲前症,而美國婦產科學院也建議,對曾有子癲前症的女性提供阿斯匹靈。透過這份最新研究,上述建議被確認可成為臨床上的常規醫療。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醫師說明,這份研究提供了阿斯匹靈應用於臨床上的實證基礎,對於在孕期初期經抽血、超音波及尿蛋白等檢查發現屬子癲前症高風險的孕婦,醫師可提供少量阿斯匹靈來降低其風險。此外,因為阿斯匹靈是在孕期早期就服用直到36週,因此對生產時出血的影響不大。   編譯來源: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7.06.28)、Medical News Today(2017.06.30)        
+ read more
事後避孕藥降價好嗎?醫憂子宮外孕及性病風險
2017.07.08
事後避孕藥降價好嗎?醫憂子宮外孕及性病風險
近日英國一家藥品零售商率先將事後避孕藥學名藥(非原廠藥)之價格降至原廠藥的一半,引起許多人擔憂此舉可能增加子宮外孕及性病的風險。   在英國最普遍的事後避孕藥品牌為Levonelle及ellaOne,其價格可高達31.6歐元(約台幣1200元)。2016年,法國的事後避孕藥可用5.5歐元購得的情形引起英國也開始呼籲要降低事後避孕藥的價格。近日,零售商Superdrug呼應這樣的需求,率先以原廠藥一半價格:13.49歐元(約台幣500元)販賣事後避孕藥學名藥Ezinelle。   健康團體表示,英國的事後避孕藥比其他歐洲國家價格高出5倍,因此鼓勵其他大型零售商也如法炮製,降低英國女性取得事後避孕藥的門檻。   然而,專家提醒事後避孕藥所含高濃度荷爾蒙可能帶來會致命的子宮外孕風險。   英國首席醫療官唐納森爵士要求廠商更新藥品說明頁的文字讓民眾了解潛在風險。據歐洲緊急避孕聯盟(European Consortium for Emergency Contraception)的研究,英國是歐洲國家中女性使用事後避孕藥比例最高的國家,高達61%,歐洲整體平均約為20%。有人擔憂事後避孕藥變得更普遍可能讓性病風險增加,英國國民健康局資料顯示,2015年罹患淋病者較2014年增加10%,2012-2015年梅毒罹病率更增加了76%。   長期針對社會文化與倫理議題發表意見的醫師Max Pemberton表示,當提及事後避孕藥時難免有一番論戰,有些女性主義者認為任何取得或使用事後避孕藥的限制就如同在控制女性的身體,但是他擔憂這樣的角度可能輕忽了事後避孕藥不是安全的藥物的事實,並且使用事後避孕藥的目的–在沒有保護措施的性行為後避孕,背後所隱含的安全性行為議題也不應被忽視。   2016年,台灣食藥署曾計畫將事後避孕藥轉類為指示用藥,亦即民眾不用處方箋即可於藥局由藥師給藥。這和英國降低藥價是一樣,旨在讓女性容易取得。但是,在藥物安全性堪憂、安全性行為教育不足的狀況下,台灣女人連線擔憂這樣的政策可能影響安全性行為的忽略,危害女性的身心健康。   資料來源:The Daily Mail   更多文章: 「事後避孕藥應不應該變更為指示用藥」問卷結果 開放事後避孕藥好不好?懶人包 事後避孕藥,要醫師開藥才可以取得? 事後避孕藥的思考理路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