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4.png)
2025.05.14
數據顯示,一劑HPV疫苗的效果不遜於兩劑
HPV疫苗是預防HPV感染,進而預防子宮頸癌的發生。2006年核准使用時,依仿單要施打三劑。2014年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對於9至14歲的青少年施打兩劑。2018年起台灣也開始施行打兩劑的公費施打政策。
近年來,有許多研究指出,施打一劑的效果不遜於兩劑。世界衛生組織遂於2022更新建議:9至14歲的青少年施打一劑或兩劑。目前,全球有57個國家都採施打一劑。目前一劑9價嘉喜疫苗要價5,500-6,000元,台灣女人連線多次建議國民健康署跟進,以節省公帑,但不為政府接受,也未見有就此進行評估,難免讓人有想像的空間。
今年4月美國癌症研究協會的Aimée
Kreimer博士在美國癌症研究協會年會上發表最新的ESCUDDO試驗結果:HPV疫苗施打1劑嘉喜(Gardasil
9)或保蓓(Cervarix)的有效性與2劑相同,有效率超過97%。
ESCUDDO隨機試驗在2017年啟動,為期5年,共有20,330名女孩參與,是此議題最大型的研究。這項研究的結果為十多年來一直引起爭議的一個問題提供了最新數據,更證實過去相關研究的結果。
Kreimer博士指出,ESCUDDO計劃曾經遭到了巨大的阻力,因為它違背了疫苗接種的教條。該教條認為亞單位疫苗需要初次和加強接種才能產生持久且高度保護性的免疫力。ESCUDDO的結果挑戰了既有的思維。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全球單劑量
HPV疫苗,大大地降低施打成本,應能促進和加速各國的引進和接種─特別是未開發國家─以確實控制這些疾病。
單一劑量接種的其他證據
─2011年,一項非隨機分析哥斯達黎加HPV疫苗研究表明,兩劑或甚至一劑的兩價嘉喜疫苗與三劑疫苗一樣有效。
─2016年印度的一項研究建議一劑四價嘉喜疫苗可能足以提供保護。
─2022年肯亞的KEN
SHE隨機試驗表明,接種一劑九價嘉喜或保蓓在3年內預防HPV
16/18感染的效果可達98%。
─2022年Doris隨機試驗顯示,9-14歲女孩接種單劑二價或九價嘉喜疫苗在2年後月免疫反應並不遜色於兩劑和三劑接種者。
編譯來源:MedpageToday(2025.04.29)
+ read more

2025.05.02
電腦斷層掃描大大增加罹癌風險!
電腦斷層掃描在檢測腫瘤和診斷許多疾病上是不可或缺且被廣泛使用的工具。自2007年以來,美國每年電腦斷層掃描的次數增加了30%。在台灣,2018年到2022年電腦斷層使用增加了17%。然而,電腦斷層掃描會使患者暴露於致癌物—電離輻射中,長期以來人們已知此技術會增加癌症風險。
5%的癌症由電腦斷層掃描引發
根據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一項新研究,每年可能有約5%的癌症是由電腦斷層掃描(CT)引發,而且兒童的風險更高。此研究呼籲應避免過度使用電腦斷層掃描。
其中,嬰兒面臨的風險最大,其次是兒童與青少年。然而,最常接觸掃描的成年人也面臨相當高的風險。僅在2023年,美國就進行了9300萬次電腦斷層掃描,可能將導致近103,000例的癌症(這比先前估計的多出3到4倍),其中,50至59歲的成年人罹患癌症數量最多:女性為10,400例、男性為9,300例。成年人最常見的癌症包括肺癌、大腸癌、白血病、膀胱癌和乳癌。兒童中最常見的預測癌症是甲狀腺癌、肺癌和乳癌。掃描時年齡不到1歲的預測癌症風險最高,患癌症的可能性是研究中其他人的10倍。
該研究的作者、UCSF放射科醫師兼流行病學教授Rebecca
Smith-Bindman博士表示,電腦斷層掃描可以挽救生命,但使用它的潛在危害常被忽視。考慮到美國的使用量巨大,如果現在不改變做法,未來可能會出現許多癌症病例。此研究認為電腦斷層掃描的風險與其他重要風險因素(如飲酒和體重過重)不相上下,減少掃描次數和每次掃描的輻射劑量將可以降低罹癌風險,挽救生命。
減少不必要的掃描以降低癌症風險
研究人員表示,部分電腦斷層掃描對患者幫助不大,並被過度使用,例如用於上呼吸道感染或較不嚴重的頭痛症狀。建議患者可以通過減少這些掃描或接受輻射劑量較低的掃描來降低風險。
共同作者、UCSF兒科重症監護助理教授Malini
Mahendra博士表示,家屬必須了解兒童掃描導致癌症的風險。很少有患者及家屬被告知與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相關的風險,我們希望研究結果能幫助臨床醫生能更好地量化並傳達這些癌症風險,在權衡電腦斷層檢查的益處和風險下,協助醫病雙方在充分了解後進行討論。
這項研究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資助,於4月14日發表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期刊上
編譯來源:UniversityOfCalifornia(2025.4.17)、JAMAInternalMedicine(2025.4.14)、
、DailyMail(2025.4.15)、
+ read more

2025.04.15
刺青與癌症風險有關?雙胞胎研究提出新發現
隨著社會接受程度提高,刺青成為展現個人風格與藝術表達的方式之一。根據財政部的統計,台灣的紋身、紋眉服務業無論在家數或銷售額上,皆呈現逐年成長的趨勢,2019年至2024年間增幅分別達94.6%及94.3%。
然而,最近一項涵蓋數千人的研究指出,刺青可能會增加癌症的風險。
雙胞胎研究發現 有刺青者的癌症發生率較高
來自丹麥與芬蘭的科學家分析超過2,000對雙胞胎的數據,比較有刺青與無刺青者的癌症發生率。研究發現,身上有刺青者罹患皮膚癌的風險高出62%。若刺青面積超過手掌大小,風險上升至137%,而淋巴癌風險甚至增加至173%。
雙胞胎研究被視為此類研究的黃金標準,因為研究人員可以比較基因幾乎完全相同、但生活方式不同的兩人所受的影響,進而更精確評估環境因素的作用。
刺青顏料可能累積於淋巴結
研究指出,刺青可能提高癌症風險的原因之一是墨水顆粒可能會進入血液循環,並累積在淋巴結中。而淋巴結是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外來染料可能引發慢性發炎反應,導致細胞異常增生,提高癌症風險。
來自丹麥南方大學的血液疾病專家、也是此研究作者之一的Henrik
Frederiksen教授表示:「我們觀察到墨水顆粒會累積在淋巴結中,懷疑是身體將墨水視為外來物質。」
他進一步指出,這種情況可能導致免疫系統長期處於警戒狀態,不斷對墨水做出反應。但目前尚不清楚這種持續性的負擔是否會削弱淋巴結功能,或導致其他健康問題。
研究團隊提醒示,隨著刺青在年輕世代日益普及,這項研究發現值得關注。
此外,研究團隊也呼籲,未來的研究應進一步探討不同顏色的刺青墨水是否同樣會影響癌症風險。
刺青不一定直接導致癌症
雖然資料顯示刺青與癌症風險之間可能存在關聯,但研究人員也指出,在皮膚癌方面,其他因素可能同樣重要。他們認為,刺青不一定直接造成癌症,但可能掩蓋皮膚病變,導致較晚確診,讓患者在發現時病情已較嚴重。
研究中提道:「刺青墨水未必直接導致癌症,而是可能讓病變更晚被發現,因而與較晚期、病程更嚴重的皮膚癌有關。」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5.3.27)、BMC Public Health(2025.1.15)
+ read more

2025.03.24
乳癌治療可能加速老化?
乳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隨著治療技術的進步,患者的存活率已大幅提升。然而,新興研究顯示,乳癌患者的生物老化速度比無罹癌者快,而且影響可持續長達10年。這一發現引發對癌症治療對於老化及整體健康的潛在長期影響,值得更進一步關注。
乳癌治療會加速老化?
研究人員比較了1,264名乳癌患者與429名無罹癌對照者的數據,結果顯示乳癌倖存者在確診時「表型年齡加速數值」(Phenotypic
Age
Acceleration,PAA)顯著較高,且在確診後10年仍呈現加速老化的跡象。
這是首個針對乳癌倖存者進行10年追蹤的PAA大型研究。研究發現,腫瘤的嚴重程度會影響老化加速的程度。罹患乳癌三、四期或高度惡性腫瘤的女性的老化加速程度最高。此外,化療與內分泌治療與生物老化加速呈現高度相關。進行化療在確診後一年內,PAA增加幅度最顯著;而內分泌治療則具有長期影響,在治療後10年仍持續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癌症治療都對老化產生相同影響。長期來看,手術與放射治療對於老化加速有較小的影響。此外,全身性治療可能比局部治療更顯著地促進老化。
研究的意義以及未來方向
研究結果顯示,乳癌倖存者在康復後仍需持續追蹤健康狀況,以了解癌症治療如何影響老化,能夠幫助改善治療後的照護,並可能促成減緩老化影響的策略。進一步的研究仍需探索生活方式改變、藥物或其他干預措施是否能減緩癌症倖存者的老化。
隨著乳癌倖存者人數持續增加,關注癌症治療的長期健康影響十分重要。此研究提供了影響加速老化的各種因素,有助於未來的研究發展與乳癌倖存者的健康照護政策的制定。
《乳癌倖存者的癌症特徵與治療方法影響老化速度》發表在《Aging》期刊
編譯來源:Aging-US(2025.3.7)、EurekAlert(2025.3.18)
+ read more

2025.03.04
乳篩放寬補助年齡!40至74歲女性每2年免費篩1次
乳癌是台灣女性最常見的癌症,發生率居第一位,且是女性癌症死亡率第二位的疾病。為了提高早期發現並降低死亡風險,台灣政府自2025年起,將公費乳房X光攝影篩檢的補助對象,從原本的45-69歲擴大至40-74歲的女性,每兩年可接受一次免費篩檢。
乳癌篩檢擴大的意義:早期發現、降低死亡率
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乳癌篩檢對於降低乳癌死亡率有顯著效果。國內研究顯示,每兩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的乳癌死亡風險。早期乳癌的五年存活率高達99%以上,然而若延誤診斷至晚期,五年存活率僅約39.2%。
擴大篩檢年齡至40-74歲,將讓更多女性能在無症狀時就發現乳癌,進而提高治癒率、減少晚期診斷的負擔。此外,政府的補助措施也降低了經濟障礙,使更多女性能夠定期接受乳癌篩檢,避免因篩檢費用而延誤檢查。擴大篩檢不僅強化疾病預防,也能提升了整體社會的健康意識。
乳癌篩檢再升級 如何讓更多女性真正受惠?
擴大乳癌篩檢年齡讓更多女性能及早發現,但如何讓社會大眾對乳房健康有更多認識,並讓篩檢更符合需求,則是下一階段的目標。除了擴大年齡範圍外,政府應思考如何提高篩檢率,確保這項政策真正發揮作用。
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2023年婦女乳癌篩檢率為39.3%。隨著新政策的推動,政府應設立具體篩檢率目標,並訂定可行策略,如加強社區推廣、與民間組織合作等,讓更多婦女願意參與篩檢。
此外,乳癌篩檢是否納入職場健康政策,鼓勵企業提供乳癌篩檢假,或推動職場內的篩檢計畫,讓職場女性能夠無壓力地參與檢查,這不僅能提升篩檢率,也能促進企業對女性員工健康的支持,進一步改善職場環境。
對於乳癌高風險族群,如家族病史者或乳房密度較高的女性,如何加強衛教、提高風險意識,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議題。
此次政策擴大至74歲女性,顯示政府重視高齡女性的乳癌防治。然而,高齡女性是否能夠定期接受篩檢?他們是否面臨交通、健康狀況或資訊不足的困難?政府應提供更多高齡友善的篩檢策略,例如提升長照機構內的篩檢可及性,或讓家庭照護者更容易協助高齡女性參與篩檢等。此外,對於75歲以上女性,是否應該有個別化的篩檢建議?這些問題需要更多研究與政策討論,以確保高齡女性在健康照護上不被忽視。
(文/台灣女人連線秘書長 陳書芳)
+ read more

2025.02.10
年輕女性癌症風險飆升:50歲以下女性罹癌發生率遠高於...
數據顯示,英國50歲以下的女性罹患癌症的風險比同齡男性高出約70%。在美國,差距更為顯著,女性的癌症發生率比男性高出82%,而20年前僅高出51%。
自1990年代以來,全球50歲以下的癌症病例增加了79%,其中乳癌和甲狀腺癌占了顯著比例。在英國,年輕女性罹患乳癌與甲狀腺癌的發生率分別增加了17%與256%。
女性癌症發生率上升的原因
專家認為女性癌症發生率的飆升與許多因素有關。其中一個可能原因是幾項男性較易罹患的癌症發生率下降,包含黑色素瘤、血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和前列腺癌。另外,檢測技術的進步也讓更多女性在年輕時期被診斷出癌症。
目前50歲以下女性的癌症病例中,近半數為乳癌或甲狀腺癌。英國癌症中心(CRUK)表示,自1990年代以來,50
歲以下女性的小腸癌和腎癌發生率也顯著增加,分別增加119%與96%。
專家表示,乳癌發生率上升的實際原因還有待釐清,但部分專家認為吸菸與飲酒等生活習慣的改變造成顯著的影響。儘管如今只有10%的女性吸菸,但在1990年代,女性吸菸率高達
25%,這個數字可能會反映在未來10年至20年後女性罹癌的人數。此外,「葡萄酒時刻」(wine-o-clock,比喻適合放鬆小酌的時刻)文化的興起也增加了女性飲酒量,導致體內致癌化學物質乙醛的積累。肥胖也是另一個導致乳癌的因素,導因於脂肪細胞產生的雌激素。英國達肥胖程度的女性的比例從1993年的16%增加至2019年的29%。據估計,英國約8%的乳癌病例由肥胖引起,另有8%與飲酒有關。
甲狀腺癌病例的也顯著增加,25至49歲女性的發生率上升了256%。儘管男性的發生率也有上升,但女性罹患人數仍遠多於男性。有些專家認為,女性荷爾蒙的波動可能是原因之一。
早發性癌症的全球趨勢
早發性癌症(50歲以下群體的癌症病例)急速上升引起全球專家的關注。《英國醫學雜誌》2023年的一項研究顯示,1990至2019年間,早發性癌症的病例增加了79%,且預計到2030年將再增加31%。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澳大利亞是早發性癌症發生率最高的國家,2022
年每10萬人中有135例;而英國年輕群體癌症發生率則以每年3.6%的增幅成為全球上升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
科學家推測,現代飲食習慣、缺乏運動、塑膠微粒暴露、環境風險等多種因素,可能是早發性癌症增加的原因。英國癌症研究中心的專家Katrina
Brown表示:「飲食、肥胖、飲酒和吸菸等風險因素與部分癌症的增加有關,但篩檢技術的進步使人們在年輕時就可以診斷出癌症,也可能是癌症發生率上升的原因。」
如何因應早發性癌症的趨勢
而休士頓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的Chavez-MacGregor博士表示,年輕一代面臨的致癌風險因素可能與老一世代所遇到的相差甚遠。因此,醫學界需要進一步了解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和他們可能遇到的環境風險。
因為罹癌的年齡層下降,年輕患者可能正處於積極投入家庭與事業的人生階段。因此,要如何安排化療以減少治療過程對於患者生活的干擾,也是醫學界未來的目標之一。
台灣癌症發生率現況
在台灣,即使男性整體癌症發生率仍高於女性,但近十年來女性癌症發生率的增幅卻大於男性。2012年至2022年間,男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上升了9%(由341.38%上升至342.28%),而女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則上升了47.9%(由263.29%上升至311.19%),顯見女性罹癌發生率的增幅高於男性。然而,台灣沒有公告不同年齡層癌症發生率的數據,因此無法得知台灣是否有早發性癌症的趨勢,也無法分析男性與女性罹癌的發生率在年輕一代是否有更顯著的差距。
編譯來源:DailyMail(2025.1.17)、CNN(2025.1.16)、CA(2025.1.16)、BMJJournals(2023.9.5)、行政院性平會統計資料庫(2025.2.6)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