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攝影檢查新指引 50歲以下女性篩檢具爭議
2015.05.25
乳房攝影檢查新指引 50歲以下女性篩檢具爭議
  上週美國預防保健服務工作小組(United States Preventative Services Taskforce, USPSTF)發布一系列乳房攝影檢查的指引,此為USPSTF自2009年發布具爭議性的指引後的首次更新。然而,女性健康研究學會(The Society for Women’s Health Research, SWHR)擔憂這份指引會限縮百萬女性接觸到乳房攝影篩檢的管道,並且此指引與大多數專業團體建議的40歲以上婦女每年應接受乳房攝影檢查不相符。 USPSTF所發布的指引中指出,50-75歲接受乳房攝影檢查對女性預防乳癌最有效,呼應了該會2009年的指引內容,認為40-49歲女性應先諮詢醫師來評估乳房攝影的好處及風險,並且針對75歲以上女性接受乳房攝影的好處及風險,發現證據並不充足。 然而,SWHR的執行長及總理Phyllis Greenberger認為這份指引令人擔憂。原因在於在每年死於乳癌的40,000名女性當中,將近有10,000名其實可以藉由在50歲以前接受乳房攝影檢查而倖免。因此SWHR呼籲女性要主動諮詢專業醫療人員,一同評估在擁有家庭病史的前提下是否有必要乳房攝影檢查。 Greenberger也提到,雖然乳房攝影並非乳癌篩檢的完美工具,但是仍使乳癌死亡率下降了三成。並且SWHR在2014年10月發布「乳房攝影研究」,發現絕大多數女性希望乳房攝影篩檢能更精準,讓女性不需要再回診進行更多的檢查。而SWHR擔憂USPSTF的指引將會減少女性定期接受乳房攝影篩檢的機會。 除此之外,SWHR發佈的「乳房攝影研究」也發現阻礙女性接受乳房攝影篩檢最大的原因在於高成本及準確性低,這解釋了為何即使女性認為乳房攝影篩檢很重要,但仍有近半數(46%)的女性並沒有每年進行一次乳房篩檢。 總而言之,USPSTF的指引會限縮40-49歲的約兩千兩百萬名女性可以接觸乳房攝影篩檢的管道,保險業者更會因此將50歲以下的女性排除在乳房攝影篩檢免自費的人口之外。   資料來源:The Society for Women’s Health Research    
+ read more
偽陽性乳篩結果及乳癌誤診的金錢代價
2015.04.30
偽陽性乳篩結果及乳癌誤診的金錢代價
  最近一項調查發現,美國每年因為乳癌攝影篩檢的偽陽性結果以及乳癌的過度診斷而帶來的金錢花費數目龐大,且被過度診斷和被檢測為偽陽性結果的女性,他們所花的醫療支出亦不少。 近年來,乳癌攝影篩檢的偽陽性結果以及乳癌的過度診斷已被完整記錄,然而因偽陽性及過度診斷而造成全國性的支出成本卻缺乏完整的資料。波士頓兒童醫院的Mei-Sing Ong、哈佛醫學院教授Ken Mandl以及波士頓兒童醫院資訊學學程的教授們於是在2011-2013年間調查了700,000名40-59歲的女性,他們因偽陽性結果以及誤診而有的支出。 平均而言,因偽陽性結果而產生的支出為852美元,因誤診為最普遍的非侵入性癌症原位導管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而來的支出為12,369美元。另外,作者也發現國家每年花約四億元在偽陽性結果以及過度診斷的支出上,這些花費突顯出乳癌攝影篩檢的指引是否要加入年齡之外的篩檢指標需要進一步的討論,讓偽陽性結果和過度診斷的可能性降低。   資料來源:Health Affairs  
+ read more
乳癌,不只一種!
2015.04.01
乳癌,不只一種!
  一項來自美國的新研究結果顯示,乳癌並非單一疾病,而是由四種分子類型(molecular subtypes)組成的疾病。不同分子對治療的反應各異,並且四種分子類型所表現出來的樣態會隨著年齡、種族等因素有所不同。學者認為,將乳癌分類有助於乳癌之診斷及治療,並且可幫助病患了解診斷對其健康的影響。 對美國女性來說,乳癌是僅次於皮膚癌最常見的癌症,今年美國預估侵入性的乳癌病患將會有231,840新的案例,並且會有約40,000名女性死於乳癌。鑒於乳癌研究之急迫性,Besty A.Kohler及其研究團隊利用北美癌症登錄系統(North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ancer Registries, NAACCR)的資料,並篩選出85歲以下且罹患侵入性乳癌的女性病患,展開分析調查。此登錄系統已依據荷爾蒙受體狀態(Hormone Receptor Status, HR)-即觀察細胞外層的蛋白質是否有和血液中的荷爾蒙結合,而讓乳癌可因荷爾蒙治療使發展變慢-以及依據製造乳房細胞的HER2基因是否讓細胞增生過多而加速癌細胞擴散,區分出四種乳癌類型: HR陽性及HER2陰性的管狀A型(Luminal A) HR陽性及HER2陽性的管狀B型(Luminal B) HR陰性及HER2陽性的HER2基因過度表現型(HER2 enriched) HR陰性及HER2陰性的三陰性(triple-negative)。 藉由資料庫之分類,研究團隊第一次能夠觀察不同因素對四種乳癌類型的影響。分析結果顯示,最不具侵略性的管狀A型乳癌最常見於非西班牙裔的白人女性,並且不論種族為何,貧窮指數越高,管狀A型乳癌越少見。另外,管狀A型乳癌在45歲以下各種族的女性中差別不大,但是45歲以上的女性中非西班牙裔的白人女性較其他種族常見罹患管狀A型乳癌。至於最具侵略性的三陰性乳癌則被發現最常見於非西班牙裔的黑人女性,研究員認為這解釋了為何黑人女性死於乳癌的百分比最高。 針對這份分析報告,美國國家癌症署的Harold Varmus 博士認為,根據分子類型將乳癌分類為四種,有助於我們更精確地預防及治療乳癌,並且美國總統的「精準醫學計畫」(President’s 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也已積極跟進,讓治療團隊擬定更具效果的治療策略。   資料來源: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 read more
戰勝乳癌後,甲狀腺癌虎視眈眈?!
2015.03.12
戰勝乳癌後,甲狀腺癌虎視眈眈?!
  一篇發表於2015年美國內分泌學會年會的研究指出,乳癌倖存者擁有較高的甲狀腺癌罹癌風險,特別是在患者被診斷出患有乳癌的頭5年內。 由於過往的相關研究多由單一機構進行,所以,乳癌與甲狀腺癌之間的關係、診斷出乳癌後,患者罹患甲狀腺癌的發生率等,一直存在爭議。為解決這個問題,此次研究團隊以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SEER9資料庫中的資料為分析樣本。範圍涵蓋了1973年至2011年期間704,402位乳癌患者、49,663位架狀腺癌患者,以及1,526位於乳癌診斷確診後又罹患甲狀腺癌的患者。 分析結果顯示,與僅罹患乳癌的患者相較,在罹患乳癌後得到甲狀腺癌的患者其確診罹患乳癌的平均年齡較輕;同時,其所罹患的乳癌類型更可能為侵襲性乳腺管癌,且在治療乳癌的過程中曾接受過放射治療。不過乳癌患者的激素受體呈陽性或擴散至淋巴結等狀況並未對於罹患甲狀腺癌的可能風險造成影響。 而與單純罹患甲狀腺癌的患者相比,乳癌倖存者得到的甲狀腺癌可能有較為嚴重的病理表現,但癌細胞較小,且患者較少需要接受放射性碘治療。另外,由於甲狀腺癌的平均發生年齡通常較乳癌早,因此,先經歷過乳癌才得到價狀腺癌的患者年齡較一般的甲狀腺癌患者來得高,平均年齡分別是62歲與45歲。 最後,研究結果指出併發甲狀腺癌的狀況最可能發生在乳癌確診的頭5年。研究主持人Jennifer Hong Kuo博士表示,此次分析結果驗證了乳癌與甲狀腺癌之間存在關聯;未來,醫療專業人員應提醒乳癌患者接受警惕篩檢,確診罹癌後的頭5年間,每一年都應接受篩檢,特別是有接受放射治療的乳癌倖存者。   資料來源:美國內分泌學會(The Endocrine Society)  
+ read more
英研究證實乳癌預防藥物Tamoxifen有效!?
2015.01.05
英研究證實乳癌預防藥物Tamoxifen有效!?
  最新的研究證實,過去二十年來,乳癌預防藥物Tamoxifen降低了約三分之一乳癌罹癌率。英國倫敦女皇瑪麗醫院癌症預防中心的主任Cuzick教授指出, Tamoxifen對某些乳癌的預防確定是有效的,現在已有研究數據可証明其長期的預防效果。 研究計畫由國際乳癌防治研究(IBIS-I)提出,總共有7154名約35至70歲的婦女參與,其中大部分有乳癌的家族病史。研究人員將受試婦女隨機分作兩組,每日分別服用20毫克Tamoxifen與安慰劑長達5年。療程完畢後平均約16年(最長達20年)的時間,研究人員追蹤所有參與者的健康狀態。追蹤發現,服用Tamoxifen組的婦女有8%罹患乳癌,安慰劑組則有12%。 但聖安東尼奧乳癌學會發表的進一步分析指出,若婦女在服用Tamoxifen的5年之中同時服用女性荷爾蒙,其預防效果會減少,且增加子宮内膜癌的罹癌風險,這也是服用Tamoxifen的副作用。在5年治療期間,服用Tamoxifen的婦女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高出了3.8倍,雖然往後的追蹤期間風險並没有增加。服用Tamoxifen的婦女有5個死於子宮內膜癌。 「我們希望這些結果可以幇助更多婦女,特別是年輕的婦女,家族有病例或者其他主要風險的因素者,能考慮使用預防乳癌的治療。」Cuzick教授說:「乳癌是婦女最常見的癌症,全球約有1.6百萬的患者。雖然乳癌患者的比率一直持續減少,但因乳癌而死亡的比率則未減低。我們需要再十年來追蹤這些婦女,可以更了解Tamoxifen對死亡的影響。特別是Tamoxifen的副作用,子宮內膜癌的案例增加,需要継續追蹤。」  資料來源:The Lancet Oncology  
+ read more
乳房攝影檢查疼痛有解?!
2014.12.04
乳房攝影檢查疼痛有解?!
  近日一群荷蘭研究者在北美放射學會年會上發表研究表示,他們正研發一種新的儀器,將讓女性在進行乳房X光攝影檢查時不會再覺得那麼不舒服。 一般女性在進行乳房攝影檢查時需用壓縮板夾住乳房,使乳房組織分布均勻,影像的品質才會比較好,同時也減少胸部吸收過多的輻射劑量,然而,壓縮乳房卻常造成疼痛感,使得有一些女性遲遲不願做檢查。其次,醫檢師會隨著乳房大小、結構、皮膚緊繃程度、疼痛可忍受程度去調整壓縮乳房的力度(force),但在歐洲就出現特別是乳房過小的女性做檢查時,乳房被過度壓縮的問題,在美國情況則是相反。 而調整壓縮乳房的力度也會使施壓在乳房表面面積的壓力(pressure)產生差異,一般壓力值有少於3千帕(kPa)、也有大於30千帕的不等。研究者為了希望找出一個壓縮規範能夠減輕疼痛感、以及減少基於壓縮力度不同所產生的壓力值差異,因此進行一項雙盲且隨機控制的試驗,安排433名無症狀女性進行乳房攝影檢查,在4次乳房壓縮當中,3次採力道單位14daN進行、剩餘的1次則採壓力值10千帕方式,並讓參與者以計分方式表達疼痛的程度。 結果發現,接受壓力值10千帕的乳房攝影並未影響輻射劑量或影像品質,且平均而言疼痛感也比力道14daN的要輕微,因此研究認為將壓力值標準化能解決過度壓縮或壓縮不足的問題,幫助避免不必要的疼痛感,並在不使影像品質變差或無須再次檢查的前提下,改善女性接受攝影檢查時暴露的輻射劑量。   資料來源:北美放射學會年會(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