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23
美研究:別再用BMI來判斷你是否健康!
你是否曾經為了判斷身體狀況(如是否需要減肥、是否有較高的機會得到某些疾病)而去計算自己的身體質量指數-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BMI(Body
Mass
Index)值-呢?日前一項研究指出:BMI值其實是一個有缺陷的健康指標。
這項研究由美國加州洛杉磯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 UCLA)的助理教授A.Janet
Tomiyama主持,利用全國健康及營養調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NHANES)的最新數據,來分析BMI值和心血管代謝健康之間的關聯。NHANES中的心血管代謝健康數據包含了血壓、三酸甘油脂、膽固醇、葡萄糖、胰島素抗性和C反應蛋白(炎症標記)等指標。
分析指出約有3440萬人依BMI指數被歸類為過重,其中有1980萬人被歸類為肥胖,但根據其心血管代謝指數他們其實是健康的。研究人員更發現,有約200萬人的BMI值計算結果是35甚至更高,因此被分類為非常肥胖,但其實他們也是健康的。
另一方面,該研究也發現有超過三成以上美國人(近2100萬人)的BMI值落在正常範圍,但根據心血管代謝指數他們實際上是不健康的。
Tomiyama教授說:很多人將肥胖視為被判死刑一般。但數據顯示,還有數以百萬計是過重和肥胖的人都是健健康康的。若將BMI作為唯一的健康指標,美國近7500萬成年人的健康狀態是被誤判的。
本篇研究的共同作者-加州聖塔巴巴拉大學的博士候選人Jeffrey
Hunger表示,他們的研究證實BMI值是一個有缺陷的健康指標。呼籲人們別對自己的體重過度迷思,並注重遵循健康原則的飲食和規律的運動。
台灣女人連線提醒大家,身體的組成是多元的,有水、骨骼、臟器、肌肉與脂肪等;體重只是這些組成成分的總和,但是無法看出組成成分的比重。問題是,組成成分的比重比體重更能有效的判斷身體健康狀況;舉例來說,同樣體重但是肌肉與脂肪比例不同的兩個人,其體態與身體健康狀況可是有不小差異的。因此,要判斷身體的健康狀態,單靠BMI值自然很容易會發生誤判,它可以是一個參考指標,但不應過度放大它的重要性,也千萬不要把它當成是唯一的一個參考指標。
資料來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 read more
2016.04.18
肥胖與不孕:全球男性的健康課題
過去,許多研究都將肥胖與不孕的問題聚焦於女性,不過,一個來自葡萄牙Porto大學的研究團隊則指出,不孕是一個肥胖男性不得不面對的無聲問題。特別是在兒童、青少年和年輕的成年男性超重或肥胖人數大量增加的當代,這個健康問題更應受到重視。
由Pedro F.
Oliveira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過去幾年間已經發表數篇研究,提供證據證明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在男性的生殖健康上扮演著關鍵角色。
研究人員(同時也是此研究團隊最新一篇論文的第一作者)Marco
G.
Alves說明:肥胖是一項嚴重打亂內分泌功能的代謝疾病。已知過量飲食造成的能量失衡會對腸道激素造成嚴重影響,而對於男性生殖系統的激素影響狀況如何仍有許多待解的疑問。若能完整了解那些與男性生育能力息息相關的激素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也能透過揭示其運作的機制和途徑來找出並進行針對肥胖男性的不孕治療。
該團隊強調,這些發現指向一個全球性的健康問題,呼籲政策制定者和媒體應認真關注。
資料來源: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
+ read more
2016.04.12
醫師說了什麼?讓女性對心臟病缺乏警覺
心/血管疾病是女性的主要死因之一,因此死亡的女性也逐年增加。面對這樣的趨勢,過去30多年來女性心臟健康的倡議團體不斷努力讓社會重視女性的心/血管疾病,但效果始終差強人意。有鑑於此,學者開始探究是什麼原因阻礙了女性及醫生重視女性的心臟健康。
此份研究由芭芭拉‧史翠珊女性心臟中心(Barbra
Streisand Women's Heart Center)進行。主持人Noel Bairey
Merz博士說明,依據指引,任何人若出現心臟病的症狀就應接受定期的血脂與血壓檢查,並且獲得戒菸等其他對心臟健康有益的建議;因此研究以問卷方式了解女性在就診時所獲得的任何與心臟病有關的檢查與建議,共有1,000名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種族及地區的女性參與。
研究結果發現,74%的女性至少有一項心臟病風險,包括:經期不規律、心臟病家族史、糖尿病和高血脂。然而,只有16%被醫師告知可能罹患心臟病,34%被醫師建議要減重。此外,對心臟病的危險及其主要症狀最缺乏警覺的女性,多屬年輕、非白種人或社經地位較低者。針對研究結果,Bairey
Merz博士指出,女性最常被建議減重而非定期檢查血壓及血脂;雖然肥胖確實會提高心臟病的風險,但是若女性僅被告知要減重,卻未被提醒有心臟病風險,甚至還被社會及醫師告知只要體重下降就會沒事,自然使得女性較不會主動做心臟檢查,同時,也使得女性獲得適當的追蹤與諮詢的機會降低。
此外,研究團隊在2015年也調查了心臟科醫師與主治醫師在面對有心臟病風險的女性患者時所給予的建議,結果發現這些醫事人員傾向於將減重作為第一優先的建議,與上述研究結果相符。最近亦研究發現,超過75%的女性不會討論心臟病,部分原因是女性的體重問題被過度放大,再加上社會對肥胖及過重的汙名,以致於女性容易過於專注於體重問題,而不容易看到肥胖或過重與心臟病的關係。研究認為,若要改變女性的對心臟病的迷思,就應該要給予他們具有實證基礎的建議,並改善她們對心臟病風險的認知。
目前台灣尚未有研究探討在心/血管疾病上女性主要獲得的建議為何,但是現今已經有醫事人員開始看到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嚴肅性,台灣女人連線今年度也邀請到台大醫院心臟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張博淵醫師合作製作了心/血管疾病Q&A供民眾閱讀及分享,藉此讓更多女性能了解自己的風險並保護心/血管健康。
資料來源: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 read more
2016.03.17
更聰明更苗條更健康?吃巧克力就能達成?
巧克力在日常生活中隨手可得,甜甜的口感總是會讓人忍不住想要多嚐一口。事實上,除了充飢或是當作小點心之外,巧克力本身的益處似乎也不少。近來有研究發現吃巧克力可以增進我們的認知能力;另有研究指出巧克力可以預防心臟病並且幫助減重。不過,在吃巧克力的時候我們其實同時吃進了不少的糖與脂肪,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些關於巧克力的神奇功效究竟值不值得參考呢?
雖然最近這份宣稱巧克力有助增進認知能力的研究在紐約有將近1,000人參與,不過結果跟過去那些關於巧克力和大腦作用相關的研究一樣,都未能明確的說明其中的因果關係;人們無法得知究竟是聰明的人喜歡巧克力,還是巧克力會讓我們變聰明。
另外,在去年(2015年)廣為人知的「巧克力能幫助減重」的報導最後被視為一場騙局;一位科學期刊的編輯John
Bohannon驗證了媒體釋出的這則偽科學,經確實檢驗後,他稱這只是一些僥倖出現的影響:「我們又怎麼知道剛好吃巧克力的人開始減重,而不吃巧克力的人沒有?」
而關於巧克力能夠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報告堆積如山,像是2012年瑞典有一份看似可信賴、涵蓋37,103位受試者的統計數據資料指出:在中老年人中,吃較多巧克力者的中風機率低於17%。不過有學者認為這項數據不夠顯著,並且強調吃太多的巧克力會讓人變得肥胖、不健康。
美國加州聖地亞哥大學暗示巧克力會造成一種類似興奮劑的效果;2011年有一項研究主要是針對巧克力當中一種叫做表兒茶素的合成物進行,研究人員發現表兒茶素增加了老鼠的耐力,使老鼠在跑步機上更持久。不過,研究人員尚未肯定人體也會出現相同的反應;就算結果相同,也要吃掉一個廣場那麼多的巧克力才能夠攝取到足夠的表兒茶素,同時,也必須要是黑巧克力才行,因為牛奶巧克力的製作過程會破壞表兒茶素。
綜上所述,目前許多關於巧克力的「神奇功效」都有可能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樣,畢竟在實驗過程中,有許多因素是受到研究人員控制的,且多少都會遭遇研究限制。在更完整的研究結果問世之前,奉勸大家還是把巧克力當作是偶一為之的小確幸吧!
資料來源:Guardian
+ read more
2016.03.15
還在斤斤計較BMI?體脂肪才是主要的死亡風險因子
不論是基於身體健康、預防慢性疾病或是為了維持身材,許多人都把身體質量指數(Bady
Mass Index,
BMI)-以身高判別理想體重的數值-視為評判身體狀態的重要依據。不過,根據近日新發表的研究指出,在老化的過程中,維持低身體脂肪含量比斤斤計較體重計上的數字來得更重要。
日前有研究指出輕度肥胖(以BMI值為認定標準)與較低的死亡風險之間存在關聯,這項被稱為「肥胖悖論」的發現引發了一連串的爭論。因為在過去,醫界與學者多將肥胖視為對身體的危害,貼上「不健康」的負面標籤;醫生也多建議肥胖患者減肥,以減少他們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和心臟疾病)風險。
而在「肥胖悖論」引發的一連串爭論中,有學者開始注重BMI值與體脂肪之間的關係以及根本差異。由於BMI值並不是一個測量體脂肪的理想方式,因此進行本次研究的學者推測,較大的體脂肪率應與死亡率增加有關,且這樣的關聯不會受到BMI值高低所影響。
這份研究總共有50,000明年過40歲的男性與女性參與,研究人員採用雙能X線吸收測量法(DXA)測量參與者的體脂肪並測量其身高體重以獲得其BMI值,以檢視BMI值與體脂肪之間的關聯。分析結果一如研究所假設那般,死亡率的增加與高體脂肪率相關,而非BMI值。
這些發現說明了,不僅僅是體重,身體的組成成分也是在評估病人的健康和死亡風險時必須被考慮的指標。研究人員舉例,對於那些有規律運動習慣的人而言,他們較高的BMI值實際上是因為擁有較多肌肉而非脂肪組織。
資料來源: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2016.02.23
星巴克比可樂還不健康!?
有越來越多的研究報告指出含糖飲料會對於人體健康造成莫大傷害;不過,談論含糖飲料時,人們第一時間會想到的多是汽水、奶茶,大概很少人會把咖啡歸類其中。現在,一份針對咖啡等熱飲的調查報告揭露了這些飲品當中所含的驚人糖份,其中有些品項的含糖量甚至遠遠高出惡名昭彰的可樂!
日前,英國組織「糖分行動」(Action on
Sugar)檢驗了市面上131種熱飲,發現有98%的含糖量都嚴重的超標。其中有55%的含糖量相當於或超過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成人糖分攝取建議:一日不超過6茶匙(30c.c.);有35%的含糖量與可樂相當-一份約含有9~10茶匙(約50c.c.)的糖,約等於7塊巧克力。
在這次的調查中,最糟糕的品項是英國星巴克所販售的特大杯熱果茶Mulled
Fruit,一杯下肚就喝進了25茶匙的糖(相當於5個馬芬的含糖量)。許多店家販售的拿鐵與茶拿鐵也都含有11~20茶匙不等的糖。另外,過去也曾有報告指出咖啡連鎖業者所推出的季節性-如耶誕節期間限定-特調飲品多含有超量的脂肪與糖。
這分報告同時也呈現了飲品的容量與含糖量之間的關係。以星巴克的熱果茶為例,特大杯的含糖量是25茶匙,中杯的含糖量則為13茶匙;雖然仍超出WHO的建議量,但明顯減少許多。因此,「糖分行動」除了要求連鎖咖啡業者降低飲品中的糖分含量、改善其成分標示之外,也呼籲停止供應特大杯尺寸的飲品。
該組織提醒民眾,像榛果拿鐵、焦糖瑪奇朵這一類的花式咖啡,或像茶拿鐵、熱果茶這一類經調製過的飲品,可以偶一為之,但不應每日飲用。因為這些飲品當中的糖與熱量都多得令人不可置信,且人們往往會以高糖份、高脂肪的點心作為搭配。
最後,也再次提醒大家,已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含糖飲料以及糖份過量攝取對人體健康造成的危害;除了讓人容易肥胖、影響口腔健康之外,還會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患病與死亡風險;女性則可能因此面臨初經提前、子宮內膜癌風險增加等問題。所以,若真的犯了咖啡癮或與好友們相約喝咖啡聊是非時,記得請店員調整甜度,並且酌量飲用噢!
資料來源:Action on Sugar、Medical News Today、CNN
延伸閱讀:
可樂下肚一小時 身體發生什麼事?
常喝含糖汽水恐增加慢性病風險
甜蜜的負荷:糖比鹽更易引起高血壓
新型殺手:全球每年超過18萬人死於含糖飲料
女孩!放下你手上那杯含糖飲料!
愛喝甜的,小心子宮內膜癌找上門!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