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4
蜂蜜與糖哪個比較好?
蜂蜜與糖是最常見的兩種甜味劑,通常添加於點心與餐點中,兩者具有完全不同的口感和營養成分,大部分人認為蜂蜜較為健康,真的是這樣嗎?
蜂蜜與糖皆為富含葡萄糖與果糖的碳水化合物,其中,糖的果糖與葡萄糖比例各一半,其提升血糖的速度也更快;蜂蜜則是由40%果糖與30%葡萄糖構成,剩下的成份為水、花粉、鎂與鉀,而這些異於糖的成份則是使其被認為比糖還要健康、且更好消化的原因。
蜂蜜從很久以前就被當成調味品和藥物使用,其中含有氨基酸、抗氧化劑、酶、礦物質及維他命,部分研究指出深色蜜較淺色密含更多抗氧化劑。此外,與糖相較,蜂蜜受到的加工十分少,大部分都只經巴氏法滅菌,甚至有人會食用生蜂蜜以攝取更多的抗氧化劑與酶。
雖然蜂蜜有其優點,一茶匙的蜂蜜熱量卻有64卡路里,高於糖的49卡,並可能導致12歲以下兒童罹患一種罕見卻致命的疾病-嬰兒肉毒桿菌中毒,而對於糖尿病及胰島素抗性的病患,過多蜂蜜也易造成肥胖、脂肪肝、糖尿病與心臟疾病。
至於醫學使用上,研究證實蜂蜜可以有效改善慢性傷口、潰瘍及燒燙傷,生蜂蜜更被證明可以顯著治療脂漏性皮膚炎及掉髮。
有些專家建議服用蜂蜜可以改善兒童咳嗽,例如2007年便有研究證明患有支氣管炎的孩子,在服用深色蜜之後恢復得較好,但差別並不十分顯著。此外,也有傳聞蜂蜜可以減輕季節性過敏,但卻沒有醫學證據支持。
而糖也是天然營養素,但卻有多種加工後的形式,如:白糖、赤砂糖、黑糖等,且容易造成血糖陡升,造成疲勞、頭痛與注意力不集中,並導致肥胖、糖尿病與各式疾病,包含提高造成肝臟負擔和腸胃細菌病變,比起蜂蜜也更不易消化。在牙齒保健方面,糖份殘留也易導致蛀牙。
總結兩者優缺點,雖然蜂蜜看似較為健康,兩者卻都各有其風險,因此建議在攝取上不應偏廢任何一種。專家建議若以蜂蜜為主,應選擇各種營養素含量都更高的深色蜜。
此外,為了落實少糖飲食,美國心臟協會建議女性每日攝取糖分(包含蜂蜜、糖以及所有含糖製品)不應高於100卡(約為六茶匙),男性則為每日150卡(約為9茶匙)。並且,透過以杏仁、香草、薑與肉桂或未加工水果取代,可同時享受甜味卻不增加熱量攝取。而阿斯巴甜、糖精與三氯蔗糖等代糖並不建議使用,雖然FDA認可這些添加物的安全,卻有不少研究質疑其安全性,包含成癮性、腸胃細菌問題及間接影響胰島素作用等等。
資料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 read more
2017.05.23
降低乳癌風險:總體脂肪比腰圍脂肪重要
過去已知脂肪是健康重要的風險因子,並且研究發現腰圍脂肪與許多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大腸直腸癌等有關。不過,最近一份研究發現,就停經婦女的乳癌風險而言,總體脂肪比腰圍脂肪來得重要。這樣的發現可能影響過重女性的飲食及運動計畫,強調維持健康體重的重要性。
乳癌風險可從血液中的指標,如:性荷爾蒙、睪酮素、雌激素、瘦素(leptin)及發炎因子等得知,而過去有些研究認為這些指標主要是由腰圍脂肪所產生,但也有些研究發現體重下降與這些指標的變化有關。目前已知體脂肪(body
fat)是停經婦女罹患乳癌的風險因子,但是對於腰圍脂肪是否會增加疾病風險仍不清楚。
來自荷蘭Utrecht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團隊餵解開此謎,找來243名在過去16周減少了5-6公斤的停經婦女,比較他們減重前後的性荷爾蒙、瘦素及發炎因子的變化。研究團隊也使用X光及核磁共振掃描來評估總體脂肪及腰圍脂肪的變化。
研究發現,總體脂肪下降與有利的的乳癌風險指標變化有關,包含性荷爾蒙及瘦素的變化,而腰圍脂肪降低則與發炎因子下降有關。主持研究的Evelyn
Monninkhof博士說明,目前已知腰圍脂肪會影響慢性疾病的風險,但是針對性荷爾蒙的話,總體脂肪可能是比較重要的因子。此外,研究團隊表示研究下一步將了解如何以最適合的方式降低腰部及總體脂肪,找出最適當的營養及身體活動方案來降低體重及乳癌風險。
資料來源:Endocrine-Related Cancer
+ read more
2017.05.19
肥胖是疾病!非風險因子
肥胖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引發疾病的風險因子,非疾病本身,但近日世界肥胖聯盟(WOF)公開一份聲明,表示其立場:「肥胖」是一種慢性、易復發的疾病。
世界肥胖聯盟使用「疾病學模型(epidemiological
model)」來定義肥胖是一種疾病。在此模型中,「環境因子」會在人身上作用而導致疾病,而人是否會患病與環境因子的「毒性」及人的「易感染性」有關。
世界肥胖聯盟認為,就肥胖而言,食物是導致肥胖的最主要環境因子-尤其是西方的飲食文化:廉價、美味及便利的食物,會刺激腦部掌管愉悅感受的區域而容易使人上癮。第二主要的環境因子為缺乏活動,此因子快速增加了人口中肥胖的比例。其他的環境因子還有睡眠減少、部分藥物、內分泌干擾物及高齡生育等。
而在人的「易受感染性」方面,目前已辨識出超過100個基因是肥胖的風險因子,例如因基因突變導致先天缺乏能抑制食慾、增加能量消耗的Leptin蛋白質等,在這100多個基因中有些影響力大於其他基因。對於擁有這類基因的人來說,從食物中攝取到但未被身體使用的多餘熱量會變成脂肪細胞中多餘的脂肪。研究團隊說明,脂肪細胞變得越來越大或越來越多來儲存多餘的熱量,這些現象是肥胖的病理性影響。另一項病理性影響是肥胖會使發炎反應增加,研究團隊說明,發炎反應增加是脂肪細胞與腸道中的微生物互動下的結果。
研究團隊表示,雖然肥胖並非傳染性的疾病,但是透過「疾病學模型」,顯示出肥胖與傳染性疾病有許多相似之處–疾病的環境因子及人的易受感染性。研究主持人G.A.
Bray博士說明,將肥胖視為疾病主要是希望未來不要再將患者的症狀完全歸因為個人因素,而開始專注在如何處理這樣的疾病歷程。並且Bray博士提到,如果成功地治療肥胖,許多相關的疾病也能被消除。
有些專家對於將肥胖視為疾病表示了疑慮,但有些專家表示贊同。表達疑慮者認為,肥胖一開始其實是一種風險因子而非疾病,將這些症狀醫療化代表有顯著的人口是生病的,這可能引發人們越來越依賴藥物及手術,以及降低強調社會及媒體責任的公共健康措施的重要性。而表示贊同者認為,將肥胖視為疾病可減緩肥胖者內化社會汙名,並改變社會如何歸因肥胖原因,甚至可能改變提供肥胖者醫療補助的機會,例如有些國家的保險項目不包含未被歸類為疾病的症狀。
世界肥胖聯盟的立場與2013年美國醫療協會(AMA)及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所發表的立場相同。
資料來源:Obesity Reviews
+ read more
2017.05.05
比起BMI更該注意肚子上的「游泳圈」!
根據身高與體重關聯性來評估身體脂肪的BMI值,在70年代開始受到普遍的使用,是目前醫生衡量一個人是否健康、過重或肥胖最廣泛使用的系統。健康的BMI數值通常介於18.5和24.9之間、BMI值低於18.5的人被認為體重過輕、介於25到29.9之間屬於過重的範圍、30以上則被認為是肥胖。
英國羅浮堡大學(Loughborough
University)和澳洲雪梨大學(University of
Sydney)的聯合研究報告卻指出,BMI值不僅是身體健康的不良指標,更可能導致醫生使用錯誤的方法治療病人。
此份研究觀察了英國過去10年來超過42,700名男性和女性的BMI值及腰圍尺寸,試圖瞭解腹部肥胖者與其他部位肥胖者相比,是否有更高的死亡風險。
在研究中,腰臀比是以腰圍除以臀圍來計算。女性腰臀比0.85以上、男性0.9以上者,即表示其內臟脂肪含量高,而此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中風有關。
研究發現BMI值正常但腰臀比過高的腹部肥胖者死亡風險增加了22%,腹部肥胖的肥胖參與者也有較高的死亡風險,但這對超重的人不適用。雖然原因不明,但研究人員相信囤積於腿部與腰部間的多餘脂肪與更為健康的新陳代謝有關聯。
雖然BMI值可用於預測糖尿病和中風的風險,但BMI值卻可能不准確。首先,BMI的計算並沒有考慮到瘦肌肉(lean
muscle)的質量,肌肉比重重於脂肪。因此,若僅以BMI值來看,許多專業運動員是過重或肥胖的,但他們卻擁有更多的肌肉質量。其次,BMI值高於一般平均值的人,可能具有正常的血壓和膽固醇水平。
這不是第一個質疑BMI的研究,2011年發表於《美國心臟病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發表的研究指出,與BMI值相比腰圍尺寸能更準確地預測心臟病患早期的死亡機率。此外,2006年《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發表的一項研究表示,針對75歲以上的年齡層來說,腰臀比是預測死亡率更好的指標。
英國伍爾弗漢普頓大學(University of
Wolverhampton)的研究人員表示,BMI的測量是誤導性的,因為它不能區分脂肪與肌肉,更何況肌肉比脂肪還重。該團隊設計了一種新的腰圍身高比測量方法,他們認為此將能更準確地預測男性和女性心臟病風險。
這個計算系統是在4,700人的試驗中發現,以腰圍尺寸除以身高的平方根來計算,並成為心臟代謝健康的最佳指標。主導此項研究的Alan
Nevill教授說,這是因為腰圍尺寸通常由身體脂肪決定,腹部的組成當中肌肉佔有極少部分,不會混淆或影響研究結果。
腹部脂肪也被認為是特別危險的,因為它包裹著軀幹裡的重要器官。所以對於5英尺2英吋(約157公分)的人來說,
36英吋(約91公分)的腰圍對他是有害的,而對於6英尺1英吋(約185公分)的人來說,39英吋(約99.1公分)的腰圍對他則是危險的。
資料來源:DailyMail
+ read more
2017.04.10
體重過重讓事後避孕藥失效?
事後避孕藥是女性經歷不安全性行為或是避孕失敗後常見的緊急避孕方法,然其避孕效果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降低,其中過重者服藥的效果長期以來存有爭議。而今,英國性與生育健康學院(Faculty
of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care)明確指出70公斤以上或BMI值大於26的女性服藥後藥效可能降低。
事後避孕藥是透過高劑量的荷爾蒙來延遲、干預排卵及干擾受精過程進而達到避孕的目的。性與生育健康學院的副主席Jane
Dickson博士指出,實證顯示這樣的機轉在過重女性身上可能因藥物在血流中被稀釋而使避孕效果降低。
Dickson博士建議,過重的女性若擔心避孕失敗,可以服用兩粒事後避孕藥;或建議女性使用避孕環(IUD)。他解釋,避孕環不僅不會受到體重影響,臨床試驗也顯示其避孕失敗的可能性不到1%。
性與生育健康學院根據過去的研究發現,有95%的女性在需要緊急避孕時選擇使用事後避孕藥而非避孕環,可能原因為使用避孕環需要由專業醫師植入,因此取得門檻相較事後避孕藥高。[1]目前性與生育健康學院已在鼓勵健康專業人員建議女性使用避孕環來達到更高的避孕效果。
對於性與生育健康學院公布的建議,HRA
Pharma藥廠的市場經理回應說明他們不希望女性誤解這份建議內容並誤以為沒有適合的事後避孕藥可以使用。藥廠指出,他們的事後避孕藥並不會受到體重或是BMI值影響,依然能在多數女性身上發揮效果。此外,HRA
Pharma藥廠也指出,研究顯示有四分之三需要緊急避孕的女性第一時間是找藥局,而在藥局並無法立即給予女性使用避孕環,顯示事後避孕藥仍是多數女性所需的緊急避孕方法。
台灣女人健康網提醒,目前在台灣事後避孕藥需要透過醫師開立處方箋方能取得,以確保需要藥物的女性其身體狀況適合服藥且了解服藥方式及注意事項。而對於藥廠回應事後避孕藥的藥效不會受體重影響一事,我們認為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過往病史與服藥經驗皆不同,基於健康與安全的考量,仍應與專業醫師充分討論再行判斷較為合宜。
資料來源:Faculty of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care、Daily
Mail
【關於事後避孕藥,你還可以了解更多!】
事後緊急避孕藥,需醫師開藥才可以取得?
[1]
在部分歐美國家,事後避孕藥可直接至藥局向藥師購得。按照台灣當前的規範,事後避孕藥為處方藥,需有醫師開立的處方籤才能取得。
+ read more
2017.03.24
健康地肥胖可能嗎?
「壓力使人發胖」的說法流傳已久,但這真的成立嗎?倫敦大學學院(UCL)的研究人員嘗試回答這個提問。他們取得志願受測者的頭髮,測量腎上腺皮質醇(Cortisol)的含量。
腎上腺皮質醇由位於腎臟頂部的腎上腺產生,維持血液中的葡萄糖處於穩定狀態。當我們受到壓力或威脅時,腎上腺會分泌出較多的皮質醇,讓我們有更多的燃料可以為生活而戰。皮質醇太多代表葡萄糖過多,如果沒有使用,便會轉作脂肪儲存。
過去透過血液、尿液或唾液測量皮質醇的含量,但很難得到長期可靠的數據。UCL的研究團隊使用盡可能接近頭皮的頭髮來測量兩個月的皮質醇累積含量。結果發現,BMI超過30或腰圍超過102公分的男性與腰圍超過88公分的女性,皮質醇含量最高。
UCL流行病學與健康照護研究所的Sarah
Jackson博士表示:「頭髮皮質醇含量較高的人也傾向有較大的腰圍;這是重要的,腹部有過多脂肪是心臟病、糖尿病的危險因素,可能會過早死亡。」
然而,這項以50多歲白人男性為多數的研究,是否適用於其他群體?較高的皮質醇含量是肥胖的原因還是結果?降低皮質醇含量是否就能有效治療肥胖?都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並且,肥胖真的是壞事嗎?曾有研究指出,BMI在25-30間的老年人壽命比正常體重者更長,最佳BMI是27。那麼,健康地肥胖有可能嗎?
基因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人健康地肥胖、有些人卻發展了糖尿病和心臟病。哥本哈根大學(University
of Copenhagen)遺傳學家Haja
Kadarmideen教授確認了三種基因,會影響體內脂肪是會儲存於身體外部的臀部、大腿和手臂,或是進入循環系統導致糖尿病、脂肪並沈積在內臟附近,例如心臟與肝臟周圍。但紐卡索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的John
Mathers教授認為,就肥胖而言,基因並沒有那麼重要。基因主要是作用在大腦中影響食慾與飽足感的途徑。
目前,降低皮質醇的藥物可用於肥胖治療,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的Tim
Spector教授表示,壓力、皮質醇和肥胖之間的聯繫很有趣,但並不完全清楚。「我們不知道哪個狀況先發生,是肥胖讓你有壓力,繼而提高了皮質醇含量。或是壓力提高了皮質醇含量,所以讓你發胖。」
來源:the guardian、JAMA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