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

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可經由初經年齡預測
2012.11.23
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可經由初經年齡預測
  心血管疾病是全美女性十大死因的首位,在台灣同樣位居前列,根據2011年衛生署統計,心臟病、腦血管疾病分居女性十大死因的第二與第四位!然而,與男性相較,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發病時間通常較晚,且一般用以評估男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對女性並不適用,因此女性的心血管疾病問題很可能被忽略。而近日就有一項特別針對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的美國研究指出,初經年齡會影響肥胖、腰圍及BMI值,這些都是可預測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   這項研究1,638位40歲以上的參與者來自2002-2005年間進行的美國佛萊明罕心臟研究(FHS),研究期間參與者沒有懷孕、體重也不超過160公斤。研究分析參與者的內臟腹部肥胖(VAT)及皮下肥胖(SAT),呈現兩者與幾項女性生育因素之間的關係。   在排除飲食、停經狀態、使用荷爾蒙療法、年齡等變項後,研究發現女性初經的年齡與全身不限部位的整體脂肪量具關連性,初經來的時間愈早,肥胖狀況愈明顯。研究建議未來研究應進一步釐清內臟腹部肥胖與主動脈周圍脂肪之間的關係,以分析這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性別差異可能有何關連,而家長也可以在女兒初經來時,提醒她們注意肥胖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資料來源:臨床內分泌與新陳代謝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 read more
紅斑性狼瘡增加妊娠毒血症風險
2012.11.06
紅斑性狼瘡增加妊娠毒血症風險
  早先已有研究指出紅斑性狼瘡及風濕性關節炎疾病將提高女性在懷孕期間發生妊娠毒血症的風險,妊娠毒血症的症狀為懷孕期間出現高血壓及尿蛋白指數過高。近日一項針對疾病修飾的抗風濕藥物(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 亦稱DMARD)與妊娠毒血症關係的研究,也再次確定過去的研究結論。   這項研究檢視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健康照護使用資料庫中,224,827位有或無自體免疫系統疾病女性的306,831次懷孕紀錄,同時瞭解懷孕前後這些女性使用疾病修飾的抗風濕藥物、非類固醇類抗炎止痛藥或類固醇藥的狀況。結果發現,紅斑性狼瘡女病患發生妊娠毒血症是無自體免疫疾病者的兩倍(相對風險為2.2),而服用疾病修飾的抗風濕藥物雖發現會提高該疾病風險,但數據未達統計意義,因此後續研究應持續關注這部分的關連性。   台灣女人連線提醒,研究中所提到疾病修飾的抗風濕藥物成分種類包括methotrexate、hydroxycholorquine(台灣核准上市品名為必賴克廔膜衣錠)、etanercept(品名為恩博凍晶注射劑、恩博針筒裝注射劑)及adalimumab(品名為亞培復邁注射劑、亞培復邁針筒裝注射劑),有自體免疫疾病的女性應注意用藥狀況,主動與醫師討論藥物使用的相關風險問題。      資料來源:關節炎照顧與研究期刊(Arthritis Care & Research)          
+ read more
新陳代謝症候群提高女性使用荷爾蒙療法罹患心臟病機率
2012.11.05
新陳代謝症候群提高女性使用荷爾蒙療法罹患心臟病機率
  新陳代謝症候群是一系列會增加罹患心臟病、中風及糖尿病的風險因子組合,包括腰圍大、高血壓、高血糖、高三酸甘油酯及好膽固醇(HDL)數值低,最明顯的症狀是肥胖。近日一項新研究分析婦女健康倡導計畫(WHI)試驗資料的結果發現,有新陳代謝症候群的女性使用荷爾蒙療法,將大幅提高罹患心臟病或死於心臟病的風險。   這項研究總共分析WHI試驗中964位女性的資料,其中269位在試驗開始時已有新陳代謝症候群。研究結果發現,在有新陳代謝症候群的女性中,服用複合式荷爾蒙療法、及部分已切除子宮然後服用單獨雌激素療法,罹患心臟病或死於心臟病的風險,都是未服用的兩倍以上,未切除子宮服用單獨雌激素療法者,雖風險稍低,但仍高於沒有使用者。而沒有新陳代謝症候群的女性,無論有無使用荷爾蒙療法,都沒有被發現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有升高現象。   研究表示,在這份分析資料中的女性平均年紀為66歲,已過了使用荷爾蒙療法舒緩停經後熱潮紅及夜間盜汗的更年期年紀,且WHI研究中的荷爾蒙療法為口服型式,今日已多是劑量小且包含像是皮膚貼片或凝膠的其他型式,因此研究者推論,提早使用的時間,且使用較新配方型式的荷爾蒙療法,可能會比較安全,但這都仍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產出,才能確切知道新陳代謝症候群與不同型式荷爾蒙療法之間的關係。      資料來源:停經期刊(Menopause)    
+ read more
骨骼健康的性別差異
2012.11.01
骨骼健康的性別差異
  一般人體的骨骼密度到18歲為止約有85-90%已生長完成,根據美國國家關節炎及肌肉骨骼和皮膚疾病機構(NIAMS)資料,骨頭細胞的成長會持續到30歲,骨骼發展完全後將會每十年進行重塑(bone remodeling)一次,骨頭的新陳代謝會淘汰舊的、更換新的骨頭,以維持骨骼健康。但隨著老化,汰舊與換新將失去平衡,影響骨頭結構與力度,導致發生如骨質疏鬆的疾病。   在骨骼發展的過程中男女之間有差異,雖然青春期之前男女生的骨骼密度相似,但進入青春期後,男性骨骼密度增加會比女性多。雌激素對骨密度具重要影響,女性發生初經時間愈早,骨密度會較高,但停經後荷爾蒙會改變,原先控制噬骨細胞的雌激素消失,導致女性的骨細胞流失量多過造骨量。男性骨質流失一般則是由於支持新生骨頭形成的睪固酮喪失及老化原因,但時間比女性晚。   除性別之外,其他如吸菸、缺乏運動或鈣攝取過少也會影響骨骼的健康。19-50歲的女性應每日攝取1000毫克的鈣及600 IU的維他命D3,50歲後鈣攝取量應增加至1200毫克/每日,此外,運動是最佳保持骨骼健康的方式,如慢跑、園藝或重量訓練等。如果有骨頭相關疾病家族病史者,可請教專家瞭解預防疾病的方法。      資料來源:美國婦女健康研究學會(The Society for Women’s Health Research, SWHR)    
+ read more
心臟病死亡的性別差異
2012.10.25
心臟病死亡的性別差異
  近日一項法國研究檢視5,000位急性ST節段升高性心肌梗塞(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在症狀發作24小時內不同性別的處理方式,發現女性發生心肌梗塞的院內死亡率比男性高(9%: 4.4%, P<0.0001),原因可能是她們常延遲了治療心肌梗塞的時間。   這項研究還發現,所有病患的性別比例來看,女性只有佔其中的四分之一,且比男性年長9歲。女性出現高血壓的狀況比男性多,但血脂異常則比男性少。   以平均狀況而言,女性在症狀出現後尋求醫療協助的時間較男性延後16分鐘、女性入院後接受急性心肌梗塞再灌流的時間也比男性慢5分鐘、女性的併發症比男性多且住院時間比男性多一天。此外,一般建議的治療藥物,女性被醫師開以處方的比率也比男性低。   研究表示,女性延遲就醫的原因可能是一般人會誤以為心肌梗塞是男性才會有的問題,這個研究結果提醒女性也應注意胸痛症狀並立即求醫。針對這項研究,Friederike Keating博士評論認為,延遲就醫並非造成女性罹患心肌梗塞後狀況較男性差的唯一原因,因為即使這個因素被調整後,心肌梗塞的性別差異仍然存在,她認為醫師應給予女性與男性相同的積極性治療。      資料來源:急性心血管照護大會會議(Acute Cardiac Care Congress meeting)    
+ read more
美研究:鈣補充品不會增加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
2012.10.24
美研究:鈣補充品不會增加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
  鈣補充品為相當受歡迎的保持骨骼健康產品,依據美國研究指出,60歲以上女性約有60%的使用比例,然而,過去多項回溯性研究針對鈣補充品是否會增加心肌梗塞、中風、或突然死亡的風險,結果都不一,前瞻性研究多數追蹤時間過短,因此仍存有爭論。但近日一項在美國骨骼與礦物研究學會(ASBMR)年會上發表的研究表示,女性使用鈣補充品並未發現會增加心血管風險。   這項研究分析74,272位女性在1984年完成的飲食問卷調查,其中鈣補充品使用狀況每四年會呈報一次,並調整某些飲食干擾因子如纖維攝取、非飲食干擾因子如抽菸、家族病史及阿斯匹靈的使用。追蹤24年後觀察她們的臨床與影像的醫療紀錄,共有4,662件心血管疾病事件發生。   研究發現,鈣補充品的使用量從1984年的30%上升至2004年的72%,且每天攝取1000毫克的鈣,心血管疾病發生的相對風險為0.86(95% CI 0.65 to 0.88),並沒有風險增加的情形,其中包括致命或非致命的心肌梗塞、中風也是類似狀況。   不過這項研究出現的限制則包括,研究樣本為女性且皆是護士,研究認為她們相對來說可能比較健康,因此研究結果難以普遍推論;研究屬觀察性質,可能還有其他干擾因子未能被排除。     資料來源:美國骨骼與礦物研究學會年會(ASBMR)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