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3.16
2016台灣首屆「為女著紅日」:終止心/血管疾病性別偏...
在台灣,平均每小時有1.4位女性死於心/血管疾病,近五年來(98年至103年),女性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上升了20%,其死亡人數是婦癌的3-4倍。然而,面對這樣的健康風險,我們對於心/血管健康的關注依然不及婦癌;此外,社會大眾也普遍地不瞭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及臨床表現上具有性別差異。為了提升社會對女性心/血管疾病的意識與重視,台灣女人連線、台新金控、及太平洋SOGO百貨公司響應國際關心女性心/血管健康的Go
Red for
Women穿紅衣行動,邀請民眾在3月11日(五)「為女著紅日」穿上紅色衣飾,用行動關心女性心/血管健康。
近20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女性因為生理結構及生命經驗與男性不同,其心血管疾病的臨床治療表現及風險上有性別差異,例如:女性會出現「非典型症狀」--噁心嘔吐、氣喘、背痛等(參考「衛教單張」、「懶人包」)。然而,台灣社會並沒有普遍的認知到這些資訊,易造成婦女健康的傷害。2004年,美國心臟協會發起Go
Red for
Women行動,透過穿紅衣及其配合的各式活動提醒社會大眾女性心臟病的重要,至今已有超過50個來自全球的團體響應此項行動,2014年世界心臟學年會更喊出「終止心/血管疾病的性別偏見」!
為提醒社會注意女性心/血管健康,台灣女人連線響應「GO
RED FOR
WOMEN」行動,訂每年3月的第2個星期五為「為女著紅日」(今年為3月11日),並邀請台新金控及太平洋SOGO百貨公司共同響應。台新秉持關心女性、最懂女人心的精神,號召所有分行同仁在311這一天共同貼上「為女著紅」之貼紙;太平洋SOGO百貨在3月期間也在其所有分店服務台放置心/血管衛教單張,供民眾自由取閱。此外,在3月11日下午也於太平洋SOGO忠孝店中大門前舉辦「Facebook串聯參與宣導活動」,邀請金鐘影后陸弈靜女士擔任公益大使,藉此宣導「心/血管疾病
男女大不同」之衛教資訊,提醒民眾注意心/血管健康。
[311為女著紅下午SOGO臉書串連活動]
+ read more

2016.02.26
糖尿病影響女性泌乳狀況
由於哺餵母乳向來被認為能夠同時為媽媽及嬰兒帶來正面的效益,因此,幾乎所有的女性都被鼓勵哺乳,其中當然也包含患有糖尿病的女性。但近日有研究指出,對於患有糖尿病的女性而言,要有足夠的泌乳量來哺餵新生兒可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這是第一個調查患有糖尿病的母親與泌乳量不足之間關係的研究,總共分析了641名孕產婦於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間所留下的電子醫療紀錄。研究人員將資料分為「患有糖尿病的母親」、「泌乳量不足但未遭遇其他哺乳困難的母親」與「遭遇哺乳困難的母親(如:乳房疼痛但泌乳量充足)」三組進行比較。
結果發現泌乳量不足的母親中有15%都患有糖尿病;而泌乳量充足但遭遇其他泌乳困難的母親中則有高過6%為糖尿病患者。
學者指出,患有糖尿病的女性在成為母親的過程中有特殊照護需求;過去已有研究顯示女性糖尿病患開始哺乳所需花費的時間較一般人更久,原因很可能與泌乳期間的胰島素分泌狀況有關。另一方面,由於母乳中含有乳糖,哺餵母乳代表了母親體內糖份的流失以及血液中葡萄糖濃度的下降;這表示,哺餵母乳會減低母親身體對於胰島素的需求多達25%。
此次研究的主持人Sarah
Riddle醫師補充,現階段關於幫助女性增加、穩定泌乳量的實證研究仍少;希望後續能透過研究對於人體潛在生理機制有更好的了解,以建立治療甚或預防這類問題的有效策略。
在台灣,不論是孕婦健康手冊或兒童健康手冊論及母乳哺育時皆一面倒地將焦點放在此種哺餵方式的優點以及實際操作步驟,而鮮少提供無法順利哺餵母乳的女性充足的資源與資訊。因此建議大家可與醫師共同討論、選擇最適合自身的哺育方式,並量力而為。也提醒患有糖尿病的媽媽們,在哺乳期間應多加注意自己的血糖變化,以防止低血糖的狀況發生。
資料來源:Breastfeeding Medicine
+ read more

2016.02.23
星巴克比可樂還不健康!?
有越來越多的研究報告指出含糖飲料會對於人體健康造成莫大傷害;不過,談論含糖飲料時,人們第一時間會想到的多是汽水、奶茶,大概很少人會把咖啡歸類其中。現在,一份針對咖啡等熱飲的調查報告揭露了這些飲品當中所含的驚人糖份,其中有些品項的含糖量甚至遠遠高出惡名昭彰的可樂!
日前,英國組織「糖分行動」(Action on
Sugar)檢驗了市面上131種熱飲,發現有98%的含糖量都嚴重的超標。其中有55%的含糖量相當於或超過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成人糖分攝取建議:一日不超過6茶匙(30c.c.);有35%的含糖量與可樂相當-一份約含有9~10茶匙(約50c.c.)的糖,約等於7塊巧克力。
在這次的調查中,最糟糕的品項是英國星巴克所販售的特大杯熱果茶Mulled
Fruit,一杯下肚就喝進了25茶匙的糖(相當於5個馬芬的含糖量)。許多店家販售的拿鐵與茶拿鐵也都含有11~20茶匙不等的糖。另外,過去也曾有報告指出咖啡連鎖業者所推出的季節性-如耶誕節期間限定-特調飲品多含有超量的脂肪與糖。
這分報告同時也呈現了飲品的容量與含糖量之間的關係。以星巴克的熱果茶為例,特大杯的含糖量是25茶匙,中杯的含糖量則為13茶匙;雖然仍超出WHO的建議量,但明顯減少許多。因此,「糖分行動」除了要求連鎖咖啡業者降低飲品中的糖分含量、改善其成分標示之外,也呼籲停止供應特大杯尺寸的飲品。
該組織提醒民眾,像榛果拿鐵、焦糖瑪奇朵這一類的花式咖啡,或像茶拿鐵、熱果茶這一類經調製過的飲品,可以偶一為之,但不應每日飲用。因為這些飲品當中的糖與熱量都多得令人不可置信,且人們往往會以高糖份、高脂肪的點心作為搭配。
最後,也再次提醒大家,已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含糖飲料以及糖份過量攝取對人體健康造成的危害;除了讓人容易肥胖、影響口腔健康之外,還會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患病與死亡風險;女性則可能因此面臨初經提前、子宮內膜癌風險增加等問題。所以,若真的犯了咖啡癮或與好友們相約喝咖啡聊是非時,記得請店員調整甜度,並且酌量飲用噢!
資料來源:Action on Sugar、Medical News Today、CNN
延伸閱讀:
可樂下肚一小時 身體發生什麼事?
常喝含糖汽水恐增加慢性病風險
甜蜜的負荷:糖比鹽更易引起高血壓
新型殺手:全球每年超過18萬人死於含糖飲料
女孩!放下你手上那杯含糖飲料!
愛喝甜的,小心子宮內膜癌找上門!
+ read more

2015.10.28
預知產後糖尿病?德專家有好對策
妊娠糖尿病指的是僅在女性懷孕期間發生的糖尿病,約有2~7%的孕產婦會患病。雖然原則上此病症在生產結束後便會消失,但是曾經得到妊娠糖尿病的女性在往後的日子裡發展出產後糖尿病的風險卻會增加。為了更有效的控制與預防女性產後糖尿病的發生,德國赫蒙霍玆慕尼黑衛生與環境研究中心(Helmholtz
Zentrum
München)近日發展出了預測妊娠糖尿病患者產後糖尿病發展機率的方法。
研究人員蒐集了257位在1989~1999年間曾患妊娠糖尿病女性的資料進行分析,其中包含這些女性生產後長達20年的追蹤數據。研究發現其中有110位女性在追蹤期間發展出產後糖尿病。為了能夠了解發展出產後糖尿病患者的特質,研究主持人Anette-Gabriele
Ziegler加入了數個學界熟知與此病症相關的變項進行分析。
研究者Meike
Köhler說明,根據分析結果,要計算個人發展出產後糖尿病的風險其實並不難。身體質量指數(BMI值)、個體的基因傾向、哺餵母乳的狀況與妊娠期的糖尿病是否有使用胰島素治療等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而根據研究者所設計的這套以記點方式評估產後糖尿病發展風險的系統,得分落在低風險區間的女性,在產後5年內發展出糖尿病的機率為11%;中度風險區間為29~64%;分數為高風險者的機率則為80%以上。
Ziegler表示它們所設計出來的評估系統非常易於使用,相信未來能作為各醫院用以預測產後糖尿病的工具。這代表不論是醫生或病人都能因此更清楚相關的風險,也能使病人能夠獲得更符合自身需求的醫療照護。
資料來源:Acta Diabetologica
+ read more

2015.10.22
服藥時間不同差很多?!研究發現會影響糖尿病風險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飲食經常失衡,高血壓成為許多成年人常有的經驗。然而,高血壓容易引發代謝症候群,並可能進一步導致心臟病、中風與糖尿病,因此為了避免症狀惡化成疾病,有些人被建議服用降血壓藥物。而最近有2份研究發現,比起睡醒後服用降血壓藥物,睡前服用能顯著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在第一項研究中,Ramón
Hermida博士與其同仁檢視了2,656名沒有糖尿病的人的血壓變化,藉以調查用血壓預測罹患糖尿病風險的的價值。經過5.9年的追蹤以後,190名研究對象罹患了糖尿病,並且發現睡眠時間的血壓是糖尿病風險的重要依據。研究員說明,降低睡眠時的血壓可能才是降低糖尿病風險的關鍵方法。
第二項研究中,Hermida博士與其同仁則進一步探討在睡前服用降血壓藥物是否真的比睡醒後服用來得更能降低糖尿病風險。他們隨機找來2,012名有高血壓但沒有糖尿病的研究對象,並經過6年追蹤後比較睡前服藥與睡醒後服藥的差別,過程中有171名研究對象罹患糖尿病。研究發現,睡前服用藥物的人發生夜間血壓升高現象(non-dipping)的比率較低(睡前用藥:32%,睡醒用藥:52%),降低了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並且更重要的是睡前用藥的人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降低了57%。
研究員說明,降血壓藥物的作用在於抑制一種叫angiotensin
II的荷爾蒙,這種荷爾蒙會使血壓上升、從肝臟釋放葡萄糖到血液中以增加血糖,並且降低胰島素的敏感度。而綜合2項研究發現,對於沒有糖尿病的高血壓者,在睡前服用降血壓藥物比在睡醒後服用更能改善睡眠時的血壓,並進一步預防罹患糖尿病。
資料來源:Diabetologia
+ read more

2015.09.22
糖尿病女性的心血管健康-更年期是關鍵
過去的研究發現,女性糖尿病患者較男性糖尿病患者有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但是對於風險何時開始以及會持續多久仍是未知。義大利區域性健康機構(Regional
Health Agency)的Giuseppe
Seghieri博士帶領研究團隊針對2005-2012年間居住於義大利托斯卡尼的所有糖尿病患者進行調查,以性別、年齡為變項分析糖尿病患者罹患急性心肌梗塞、缺血性中風與鬱血性心臟衰竭的風險。
3,192,203名研究對象中有47%是男性,並且在所有研究對象中有0.8%因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男女比*為1.9;0.8%因缺血性中風住院,男女比為1.2;0.6%因鬱血性心臟衰竭而住院,男女比為0.9。
研究發現,女性糖尿病患者因急性心肌梗塞而住院的風險比男性糖尿病患者多34%;且45-85歲間女性的風險顯著高於男性,以45-55歲男女風險差異最大。再者,女性糖尿病患者因缺血性中風以及鬱血性心臟衰竭而住院的風險同樣比男性糖尿病患者高,且男女風險差異與急性心肌梗塞相似。然而,不同於急性心肌梗塞的是,女性較男性容易因此住院的年齡落在55-85歲,且以55-64歲男女風險差異最大。
研究團隊說明,研究的結果顯示糖尿病所引起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有顯著的性別差異。尤其從年齡分析的結果來看,女性糖尿病患者約在更年期及停經前後開始比男性有較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且風險女大於男的情況以急性心肌梗塞風險高歷時最長。
研究團隊補充,缺血性中風以及鬱血性心臟衰竭平均較急性心肌梗塞晚10年發生,使得兩者與糖尿病的關係較急性心肌梗塞來得低,因此男女在缺血性中風以及鬱血性心臟衰竭的風險差異上並不像急性心肌梗塞顯著,比起糖尿病對疾病風險的影響,心房顫動、高血壓以及鹽分攝取量的影響力更大。
另一方面,來自中國南京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的Xue
Dong博士為了瞭解男女糖尿病患者的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的風險差異,也回顧分析了將1966-2014年來自歐美與亞洲各國的19個相關研究,涵蓋1千多萬名研究對象。研究分析指出,女性糖尿病患者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的風險比率為2.46,男性為1.68,並且整體來看,女性糖尿病患者的風險高出男性38%。研究團隊說明,我們應正視男女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差異,找出方法盡可能提早診斷並控制風險因素,藉此確保女性糖尿病患者獲得最適合的治療和最好的結果。
台灣女人連線提醒女性朋友們,除了上述2個研究發現男女糖尿病患者心臟疾病的風險是女大於男,但過去也有研究指出女性糖尿病患者的心臟病風險是一般女性的2倍,因此不論是男女比較或是同一性別之比較,均顯示糖尿病對女性心臟健康都有很大的影響。女性除了應關心自己有無罹患糖尿病外,糖尿病患者更要照顧自己的心臟來避免風險惡化成疾病。
資料來源: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