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1.16
美國華盛頓州出生證明增加第三性別「X」
從1月27日開始,美國華盛頓州將提供不願被兩性框架劃分的性別認同者,更改其出生證明上的性別欄為「X」。然而這僅限於過去所發出的出生證明,意指無法表達意見的新生兒不能由父母逕為決定其為第三性別。
新規定也取消原本要求成年人必須先取得醫師證明文件才得以變更性別的規定,而未成年人則必須取得父母或法定監護人的書面同意書,以及執照醫師開立的證明。
類似政策也將在今年於奧勒岡州與加州生效,反應美國社會對於跨性別、非二元性別族群的接受度越來越高,人民也拒絕被傳統的「男人」與「女人」的二元性別限制。
美國LGBTQ倡議團體「反詆毀同性戀聯盟」GLAAD執行長兼總裁Sarah
Kate
Ellis指出,該組織最近一份調查顯示有20%的千禧世代認為自己屬於LGBTQ,且年輕人也逐漸不再遵從傳統的性別二元法。她也認為各州政府應該盡快趕上趨勢,承認非二元性別族群的存在。
另外,Sarah重申個人性別認同是無法被抹滅與忽視的同時,也指責川普上任後的政策危害LGBTQ族群,包含禁止跨性別者從軍、廢除跨性別學童廁所等等。
基於2012年美國對變性者的調查,高達40%受訪者表示曾因出示的文件與其性別不符時遭到騷擾,並有3%遭到襲擊,其他LGBTX倡義者認為給予人們更改自己性別的權利,可以減少因為身體外觀與其性別不匹配時遭受的歧視與騷擾。
資料來源:CNN(2018.01.04)
+ read more

2017.12.11
「掌控一切」的壓力有害女性健康
現代生活的壓力正在損害年輕女性的健康。根據一項研究顯示,與30年前相比,現今處於過勞風險女性的人數是過去的兩倍。
研究分析了來自瑞典北部MONICA的研究參與者,年齡在25至34歲,共有1,811人。1990年,有8.5%的女性認為自己的健康狀況比同齡的人更糟;到2014年,此趨勢已經上升到20%。相較之下,與研究開始時相比,男性在研究結束時將自己的健康狀況評價為更好。結果還顯示,現今越來越多的男女皆反應其飽受肥胖、焦慮及對其個人財富不滿意之苦
當女性期望「掌控一切」,包括工作與家庭時,她們感到痛苦。研究人員說,女性受到來自社會的普遍壓力—必須成功、受到社會歡迎並具有外在的吸引力。研究指出以女性為主的職業(例如醫療照護)工作條件負擔過大。其他因素包括與壓力相關障礙症增加、私生活缺乏平等、可能遭受男性暴力相向等原因。
研究同時指出,相較於過去,現今的男性更快樂,因為儘管其教育程度較低,但卻工作上卻比女性受到更高的重視。
研究聲稱,對兒童和家庭擔負更平等的責任有利於男性的健康,平等規範對所謂「男性角色」增添更多變化。
研究作者Annika
Forssenu醫師表示,自評健康是一種評估人群健康的普遍方法。未來疾病的獨立預測因子包括心臟病發作、糖尿病風險、憂鬱症、風濕性疾病、病假、醫療照顧利用率與死亡率。她補充說:「近年來,公眾辯論提出了女性疾病與病假增加等問題。我們的研究首次顯示,年輕女性也有相對應的健康趨勢」。
Forssen博士說,瑞典是一個強大的福利國家,與其他國家相比,失業年輕人的比例很低,大部分年經人擁有高等教育的學歷和相對較高之體力,這應該讓自評健康結果更好。但研究顯示年輕女性的自評健康狀況卻在惡化當中。對此,共同作者Goran
Waller博士建議:「促進男女平等的健康權利需要重大修改」。
編譯來源:PLOS ONE、Daily Mail(2017.11.22)
+ read more

2017.11.22
心碎了 也是一種心臟病
悲傷可能導致心臟病發作!英國最近的研究則更進一步顯示,嚴重的情緒壓力會引發心臟永久性的傷害。
在英國每年至少3,000個成人罹患「心碎症候群」,又稱「章魚壺心肌病變(tako-tsubo
cardiomyopathy)」,但真正的數目可能不止。通常是由喪失親人所引起的壓力,使得心肌受刺激而變弱。「心碎症候群」的症狀與心肌梗塞相似,但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前者的冠狀動脈是正常的,不像心肌梗塞有血管堵塞現象。
此病是在1990年日本發現首例,即在極端的壓力發生時,過度刺激心臟,使得左心室的下端膨脹,其變異的形狀很像日本傳統漁夫捕章魚用的章魚壼(takotsubo),因此以此命名。
目前以為這種傷害只是暫時的,會隨時間漸漸復原,但英國Alberdeen大學的研究人員,以定期做超音波和核磁共振掃瞄追蹤有「心碎症候群」的37個病人長達2年的時間發現,即使離開了引發事件很長的時間,他們心臟的傷害仍然存在。
即使醫師以為他們已經復原,許多病人仍然容易疲倦,不能運動。研究人員認為這些病人應該和心臟病發作的病人一樣,接受長期的治療。
女性比男性更普遍的受到心碎症候群的影響,且快樂的時候也會引發此症候群。
2016年瑞士跨9個國家、25個協助機構的研究,分析1,750個人的研究發現,485個病人受到情緒影響而引發心碎症候群,其中有20個人(4%)是因快樂的事件(生日派對,婚禮,驚喜的告別慶祝,孫子出生,球隊贏)、其他465個人(96%)則因悲傷和壓力很大的事件(配偶,孩子或父母的死亡,參加葬禮,意外,憂慮疾病或人際關係問題);平均年齡65歲;95%的病人是女性,因此確認了大部分的症候群發生在更年期後的女性。
到底心碎症候群如何發生?為何有人受影響,有些人則不會,科學家繼續在嘗試了解。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11.13)
+ read more

2017.09.13
過動症─男女很不同!
英國NICE近日指出,專注力不集中及過度活躍症(ADHD,俗稱過動症)有過度診斷的問題,並且女性因為症狀較不易被察覺而容易錯失重要的治療與支持。
台灣ADHD盛行率為7.5-9%,有ADHD的人可能表現出不同的症狀,如無法坐著不動、不易集中注意力、衝動行事等,許多會以藥物治療或遵循特定飲食如避免甜度高或人工味精等來控制症狀。
對於ADHD,有些醫師認為評定的標準不精確而有過度診斷的問題,因為多數兒童在生活中難免會因為認知的不足而經歷行為困難,但並不代表這些兒童有ADHD。而最近NICE指出,女性患者因為較不會表現出與男性患者相同且明顯的症狀,而是以比較話說個不停、無組織能力或像在做白日夢等表現,因此在診斷時就容易被忽略。
NICE指引中心的主任Mark
Baker說明,人們可能出現非典型的ADHD症狀,我們新的指引就是希望能提升意識,幫助那些可能被診斷錯誤或未被診斷的人。不精準的診斷標準對人們及其家屬會帶來負面影響,因為這代表他們無法獲得所需的治療與支持。因此我們正要求健康與社會照護相關的專業人員充分意識到這樣的問題,藉此提升診斷的正確性。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09.05)
+ read more

2017.08.30
心理治療男女大不同
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近期刊登的一項研究指出,在心理治療的選擇上,男性偏向於選擇團體治療,並且多數認為心理治療的方式缺乏對男性友善的方案,男性也更傾向用性與色情片來處理壓力。此外,雖然多數受試者對心理醫師的性別無明顯偏好,但在少數介意的人之中,男女性都更傾向挑選女性心理醫生,但女性的比率則較高。
主導該研究的科學家Louise Liddon和John Barry讓347位
(115位男性與232位女性)
進行過心理治療的參與者進行一項線上問卷,內容包含讓受試者選擇喜歡的治療方式以及處理問題的策略。
John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男女的顯著差異:「女性偏好精神療法,推測是因為女性較偏好分享情緒,而男性更為喜愛團體治療,則可能是因為其天性追求資訊的分享。」
來源:MedicalNewsToday 2017.07.10
+ read more

2017.07.28
男生和女生憂鬱地很不一樣?
女性罹患憂鬱症是男性的兩倍,但是男性比女性多自殺身亡!這個差異,有社會因素,也有生理因素。
近日,劍橋大學的研究發現,男性和女性的大腦對憂鬱症的反應非常不同,可能意味著不同性別應接受不同的藥物治療。
研究對患有憂鬱症的82名女性和24名男性進行實驗,對照組為健康的24名女性和10名男性,年齡在11至18歲之間。研究人員以特定順序在屏幕上閃爍快樂、悲傷或中性的字眼,受試者在特定類型的字眼出現時會按下或不按下按鈕,研究人員同時使用核磁共振成像對青少年做腦部造影以測量他們的大腦活動。
研究發現,當屏幕上閃爍特定的字眼組合時,憂鬱症對男女腦部活動影響不同,例如男性接收到負面字眼的刺激時,supramarginal
gyrus的活動大於女性的,並且男性接受到正面字眼刺激時,supramarginal
gyrus的活動則較低。
青少年到了15歲,女性憂鬱症的風險是男性的2倍,而女性憂鬱症發病率較高與身體意象、荷爾蒙變化或基因有關。此外,女性也較容易有消極的思考模式,傾向於將生活中不好的事物歸因到自己身上。不過,雖然憂鬱症發病率女性較高,男性較可能因憂鬱症而濫用藥物、酒精及自殺。
研究表示,在青春期早期,憂鬱症對女孩及男孩的腦部影響不同,因此在青春期早期就應設計以性別量身訂做的憂鬱症預防策略及治療方式,在情況惡化之前改善青春期男女的憂鬱傾向。
編譯來源:Frontiers in Psychiatry(2017.7.11)、The Daily
Mail(2017.7.11)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