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意識比罹病更危險!
2017.06.29
缺乏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意識比罹病更危險!
心/血管疾病是女性主要健康殺手,但是多數人卻對此缺乏警覺,更不了解並且疾病的風險、症狀、診斷與治療有性別差異。近日一項針對美國1,000名25-40歲女性的調查,顯示女性多缺乏警覺,醫師也未重視女性心血管疾病,因此相對於已了解自己生病的患者,女性的處境更危險。   該調查結果顯示,45%女性不了解心/血管疾病是其主要殺手,而雖然多數女性去年曾接受健康檢查,但只有40%提到醫師有評估其心臟健康,並且雖然74%女性至少有一個心臟疾病風險,卻只有16%被醫師告知。   再者,26%女性認為罹患心臟疾病是丟臉的,因為他人可能認為自己飲食不健康或不運動。這樣的心態可能解釋為何60%女性承認他們偶爾會延遲就醫,並且有45%女性說曾經因為體重取消或延後預約就醫的時間。   另一份以200位醫師為調查對象的調查顯示,只有39%普通科醫師了解心臟疾病是女性主要的健康疑慮,並且只有35%提到他們在初次檢測病患的過程中有討論到心臟疾病。而只有22%的普通科醫師及42%的心臟科醫師認為他們處理女性心血管疾病時已具備完整知識。   主要研究者Noel Bairey Merz博士認為,讓女性了解心臟疾病的風險大於所有婦癌的風險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同時我們也要教育普通科醫師以確保他們了解如何評估及治療有心臟疾病的女性,因為女性的症狀可能不同於男性。   資料來源: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UPI          
+ read more
FDA要求藥物需增加懷孕哺乳期間相關資訊
2017.06.27
FDA要求藥物需增加懷孕哺乳期間相關資訊
今年6月15日美國FDA開始實施【懷孕及泌乳標示規則】,要求處方藥品及生物製劑必須增加關於懷孕婦女及哺乳女性的相關資訊。此政策將減輕懷孕婦女對於用藥安全一直存有的焦慮與不安。   在美國一年有將近6百萬孕婦,其中有半數在她們懷孕過程中平均服用3-5種藥物。而這6百萬產婦有近81%在產後一年內在某些時間內會哺乳,52%在嬰兒六個月內會哺餵母乳,而哺餵母乳持續一年者有31%。且根據美國最新一項研究發現,有將近50%的15-44歲女性,在未來他們想要一個小孩,醫護人員有責任為這些正在懷孕、哺乳以及計畫懷孕的女性提供可近性高的資訊。   然而,目前處方藥物仿單類型僅用A、B、C、D及X字母分類對懷孕婦女的風險顯然過於簡化,且常會出現誤解風險系統分類的情形,無法反映懷孕及哺乳婦女所需的風險資訊及複雜的風險評估。   因此,FDA除了將現行的仿單系統整併增加為懷孕、哺乳及計畫生育之男女三個類別外,此項新規定要求藥廠需詳列產婦、嬰兒、哺乳以及計畫懷孕婦女使用藥品及生物製劑所可能產生的風險及效益、臨床考量、懷孕暴露登記試驗結果(Pregnancy exposure registry)、在母乳上的濃度、對於驗孕、避孕藥使用的影響等資訊,且若有獲得新資訊也須更新其仿單。   並且,FDA也要求,藥廠應以友善使用者的方式提供資訊,包括:相關研究、登記資料以及可公開的資訊,讓醫療提供者與病人可以討論使用藥物及生物製劑的效益。   這項規定不僅限於新通過的藥物或生物製劑,自2001年通過的所有藥物及生物製劑都須更改其仿單,增加上述之資訊。   美國FDA表示,保護懷孕及哺乳婦女免於藥物副作用以及提供充分資訊給病人及醫療提供者是政府持續努力的目標,這項新規定只是邁向這個目標的其中一個步驟,我們相信透過仿單的修正與更新可以提供美國民眾更強的保護。     資料來源:UPI    
+ read more
研究指出懷孕期間服用抗憂鬱藥劑對嬰兒是安全的
2017.06.13
研究指出懷孕期間服用抗憂鬱藥劑對嬰兒是安全的
許多女性擔心在懷孕期間服用抗憂鬱藥劑會傷害她們的胎兒,但《臨床精神病學期刊》上發表的最新研究指出事實並非如此。   西北大學研究人員將214名新手媽媽分為三組:一組是有情緒障礙但不使用抗憂鬱藥劑、一組是有情緒障礙且服用血清素回收抑制劑或抗憂鬱藥劑,另一組則是沒有情緒障礙且未服用抗憂鬱藥劑。   研究發現,所有的新生兒在出生後2至4週內,有著相似的易怒率、餵食困難、睡眠障礙及呼吸問題。每一組的嬰兒中,有30%機率出現上述情形。相反,「早產」是新生兒戒斷症候群症(NDS,Neonatal Discontinuation Syndrome)的主要風險因素。患有NDS的嬰兒容易激動、躁動、過度哭鬧,以及可能會產生肢體僵硬或有震顫的情形。   研究的第一作者、憂鬱症研究和治療中心的生物統計學家Amy Yang表示,比起自身的健康狀況,大多數懷孕的婦女更擔心嬰兒的健康,而且可能會放棄服用抗憂鬱藥劑以避免新生兒症狀。但根據這項研究的訊息,她們大可以放心,嬰兒在出生2至4週內的行為不大可能是由於接觸藥物或憂鬱症所導致的。     資料來源:Clinical Psychiatry、UPI      
+ read more
請不請產假,女人兩面都不是人
2017.06.12
請不請產假,女人兩面都不是人
英國Exeter大學發表在「實驗社會心理學」期刊的一項研究,指出婦女無論是否拿產假,都會受到負面的評價。   請了產假的女性被認為對工作不投入或不勝任;如果不請產假,就被認為對孩子的愛心不夠。   所以,請不請產假,女人就是雙輸!   這項研究分析美國和英國上班族對產假的態度,其中女子137位、男子157位,平均年齡33歲,70%的人全職、71%無孩子。   參與研究者分成三組,回答有關一個虛構女性的問題。第一組知道這女子請了產假、第二組知道她沒有請產假,第三組是控制組,沒有出現產假的議題。參與者必須評價這位虛構的女性在工作上和在家庭裡的能力。   研究發現如果這名女性繼續工作,在家庭方面有負面的評價;如果她請了產假,則在工作上的能力也會有負面的評價。   Exeter大學的Dr. Thekla Morgenorth指出,產假的決定,使得婦女在職場或在家庭裡的能力,遭受眨損的印象。在政策上,讓女性能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是很重要,但同樣重要的是了解人們實行這些政策時,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Dr. Morgenorth表示此研究結論是普世的看法。然而,台灣女人連線認為,此研究有71%的試驗者沒有小孩,缺乏同理心可能是得到此研究結論的一個偏差變數。但某種程度上,也的確反應了一群人的想法。如何為女人除去這種「雙輸」的壓力,是重要的社會課題!     產假小知識 英國工會總會(Trade's Union Congress)指出,剛生產完的婦女常為了錢,被迫早些回去工作。   英國的產假,在24個歐洲國家裡排名22。英國有6個星期帶薪產假。   克羅埃西亞有6個月的產假;波蘭、匈牙利和捷克有4個多月的產徦;愛沙尼亞、義大利、西班牙、比利時、丹麥、法國、馬爾他和瑞士有3個月的產假。   愛爾蘭和斯洛伐克的產假在歐洲各國裡是唯一比英國還少的。   美國聯邦政府規定產假可拿到3個月(12個星期),但沒有規定帶薪,只是保障原有的工作職位。英國獨立報曾報導,美國的帶薪產假平均少於3個星期。     來源: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Mail online、The Independent    
+ read more
妊娠性高血壓增加中風的風險
2017.06.07
妊娠性高血壓增加中風的風險
約3-6%的孕婦有妊娠性高血壓,雖然是很普通的症狀,包含:高血壓、嘔吐感、尿蛋白,臉、腳和足踝腫脹,但很多人不知道這也和中風有關。如果不及時治療,母體和胎兒皆可能有嚴重的併發症。   為了瞭解妊娠性高血壓與中風的關係,美國哥倫比亞醫學中心Dr. Eliza C. Miller領導的研究團隊分析紐約州健康資料庫中197個和妊娠性高血壓相關的中風婦女以及591位有妊娠性高血壓,但沒有中風婦女的醫療資料。結果顯示,在十萬個分娩裡,就有200位以上的妊娠性高血壓的孕婦中風,其中超過十分之一的婦女中風後死亡。而與妊娠性高血壓相關的中風,有三分之二發生在產後回家後。   研究更指出,有妊娠性高血壓的孕婦,如果有感染、尿道炎、慢性高血壓或失血凝血異常等因素,中風的風險比正常的孕婦多了六倍。特別是她們產後從醫院回家後,風險更高。   Dr, Miller表示,發炎是已知導致中風重要的因子,妊娠性高血壓也是一種發炎的疾病。感染會引起發炎,特別是尿道炎,會顯著地增加中風的風險,尤其是在年輕人身上。   Dr. Miller呼籲,很多女性初為人母,有妊娠性高血壓,但卻疏忽神經方面的症狀,例如產後嚴重的頭痛,以為只是照顧嬰兒而疲勞,但很可能是中風的前兆。   因此,有妊娠性高血壓的孕婦,需特別注意這些中風的風險因素。而且一定要了解這個風險,並不會在產後就消失了!     來源:中風期刊、Mail  Online、 UPI    
+ read more
媽媽們的超音波掃描焦慮有損胎兒健康
2017.05.26
媽媽們的超音波掃描焦慮有損胎兒健康
超音波掃描對胎兒可能有危險已非秘密,婦產科醫生有義務要向準媽媽解釋這個風險,不過超音波使用比率似乎不斷上升中。最新研究指出,有三分之一的媽媽患有「掃描焦慮」,進行額外的掃描。專家警告,過於頻繁的無線電波可能對胎兒有所損害。   育兒網站ChannelMum.com對2,000名媽媽進行調查,發現三分之一的準媽媽由於對胎兒健康感到焦慮,付出額外費用進行超音波掃描,專家們稱之為「掃描焦慮」。   研究指出,有三分之一的媽媽進一步承認,她們只是想「檢查」寶寶,並沒有特定的醫療原因。而進行額外掃描的人之中有20%進行了兩次,而18%的人進行了三次以上。2%的人甚至承認到從懷孕到分娩之前,會進行9-10次額外的超音波掃描,一個月超過一次以上。   令人擔憂的是,某些診所提供的超音波掃描時間超過30分鐘,這與醫療指導原則不符。   在美國和英國的醫療指南中,建議在懷孕第12和20週進行超音波掃描,以監測胎兒發展情況。這些建議是建立於相關的研究上,並考慮到超音波掃描的危害及好處。除了這些建議之外,進一步的超音波掃描應在臨床上根據婦女與胎兒的需求而定。   然而,需要進一步思考的是,女性需要這種額外的胎兒「確認」可能反應了其對懷孕有許多不安,需要更多支持。而這些支持可以透過產前衛教、生產計畫等方式協助提供。   目前,我國產檢只有一次在20週的超音波,婦產科醫學會則建議產前3次超音波檢查,最後一次在32─34週,檢測胎兒的大小及狀況,確保分娩的安全。   資料來源:Daily Mail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