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性別

非二元性別者的醫療困境
2019.01.16
非二元性別者的醫療困境
一篇發表於著名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 的觀點「非二元性別者:覺醒、可見度與健康落差」,揭露了那些被認為屬於第三性別、或不具有性別的人群在醫療保健上所受的差別待遇,指出高達19%的非二元性別患者曾因性別認同而被拒絕治療,而在2018年更有23%的人因害怕歧視而避免尋求醫療協助。   研究者Liszewski 博士指出「發現確實有很多醫療專業人士,對於非二元性別的患者存有許多不理解與猶豫」。   此外,在會影響健康的條件上,非二元性別的患者也面臨更高的風險,包含較高的心理壓力、家庭暴力與貧困和失業率,Liszewski 認為諸多不利條件再加上醫療歧視將會使這些難題更加複雜,而造成該種困境的根本原因,有可能是因為醫療文獻並未隨著社會與時俱進,因此Liszewski 也呼籲醫療相關人員嘗試更了解非二元性別的患者,並意識到必須提供相等質量的醫療服務給這群人。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01.04)      
+ read more
美國華盛頓州出生證明增加第三性別「X」
2018.01.16
美國華盛頓州出生證明增加第三性別「X」
從1月27日開始,美國華盛頓州將提供不願被兩性框架劃分的性別認同者,更改其出生證明上的性別欄為「X」。然而這僅限於過去所發出的出生證明,意指無法表達意見的新生兒不能由父母逕為決定其為第三性別。   新規定也取消原本要求成年人必須先取得醫師證明文件才得以變更性別的規定,而未成年人則必須取得父母或法定監護人的書面同意書,以及執照醫師開立的證明。   類似政策也將在今年於奧勒岡州與加州生效,反應美國社會對於跨性別、非二元性別族群的接受度越來越高,人民也拒絕被傳統的「男人」與「女人」的二元性別限制。   美國LGBTQ倡議團體「反詆毀同性戀聯盟」GLAAD執行長兼總裁Sarah Kate Ellis指出,該組織最近一份調查顯示有20%的千禧世代認為自己屬於LGBTQ,且年輕人也逐漸不再遵從傳統的性別二元法。她也認為各州政府應該盡快趕上趨勢,承認非二元性別族群的存在。   另外,Sarah重申個人性別認同是無法被抹滅與忽視的同時,也指責川普上任後的政策危害LGBTQ族群,包含禁止跨性別者從軍、廢除跨性別學童廁所等等。   基於2012年美國對變性者的調查,高達40%受訪者表示曾因出示的文件與其性別不符時遭到騷擾,並有3%遭到襲擊,其他LGBTX倡義者認為給予人們更改自己性別的權利,可以減少因為身體外觀與其性別不匹配時遭受的歧視與騷擾。     資料來源:CNN(2018.01.04)    
+ read more
變性人可以生小孩嗎?
2017.08.29
變性人可以生小孩嗎?
自2014年起,瑞典Gothenburg大學至少有五位先天性缺少子宮的女性在接受子宮移植手術後,成功誕下嬰兒。這些案例讓專家逐漸對子宮移植到男性體內充滿信心。   英國NHS醫生近期也指出原先為男性的變性人也應該擁有子宮移植手術的權利,生育專家則認為以法律角度而言,這些變性人變成女性後也理當享有一切權利, NHS更應該將此納入支付範圍。英國醫生們也開始發起慈善募資,希望幫助英國女性接受子宮移植,連NHS’s Wales Fertility Institute 的婦產科顧問醫師Arianna D’Angelo也認為從倫理角度上出發,這項訴求完全是正確的。   長年主治不孕症的Francoise Shelfield博士則認為,變性者在進行手術前都會進行保存精卵的程序,讓其未來仍有機會誕下基因上的孩子。所以讓變性者接受子宮移植、多了懷孕這個步驟其實沒有太大的不同,她也強調變性者所該享受的權利是完全奠基在法律上的。   然而,批評者卻認為NHS不應該浪費珍貴的資源,只為了滿足變性者體會「真實女性體驗」的訴求。運動者Laura Perrins指出納稅人並不認同國家資源花費在此,她更強調該議題牽涉深層的道德與倫理,除了會衝擊女性權益,更會損害母性與女性的真實的意義。另一位女權運動者Julie Bindel也解釋透過服用激素以維持女性型態的變性者,是永遠不會成為真正的女人,「懷孕生子」並不只是關於變性者的權益,而是一項扭曲的女性建構,同時會造成產假與育嬰等讓所有女性痛苦的議題被忽視,轉而將注意力轉移到Caitlyn Jenner  (著名變性人) 是否該接受子宮移植。Julie 更指出這並非健康議題,而是生活型態的選擇,而且她也不確定男人可以成為一個好媽媽。   身為領導這串具倫理爭議性的議題先鋒,Liverpool University’s Health Law & Regulation Unit的董事Amel Alghrani博士則預測,倘若這項決議成功發展出完整程序,將會衍生「生育革命」,除了迫使大眾選擇是否該動用公共資源,同時也會帶動子宮移植的大量需求,包含男同志或者渴望體會懷孕「喜悅」的男性,或者是想避免代孕的單身男性。     資料來源:MailOnline2017.7.1    
+ read more
女女間性行為罕見感染愛滋
2014.03.18
女女間性行為罕見感染愛滋
  美國疾病防治中心(CDC)上週公布一名德州女子疑似經由女女間性行為而感染愛滋,過去雖也曾有相同案例被發現,但由於少見且無法排除其他風險因子,因此,女女間性行為一直很難被確定會發生愛滋傳染。   美國德州這名46歲女子2012年3月賣血賺錢以及賣血後的10天因發燒嘔吐食欲不振等症狀掛急診時,愛滋病毒篩檢都是陰性,不料之後4月再度賣血,被驗出愛滋病毒陽性反應。   據報導,該名女子與另一名43歲女子維持一對一伴侶關係已有6個月,而這名女性伴侶在2008年時被診斷染愛滋,接受兩年的治療後即終止。交往後兩人的性行為沒有任何屏障防護措施,過程使用包括口交、性器接觸及情趣玩具方式,有時候過程中偶爾不小心流血。   遭感染的女子在過去10年間未與異性有過性關係,並排除進行過注射毒品、刺青、針灸、輸血、移植等愛滋病毒HIV的高風險行為,且她和女友身上的愛滋病毒基因相似度高達98%。因此,美國疾病防治中心報告認為極有可能確定就是女女之間的愛滋傳染。   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翰分校Michael Saag博士對此回應,當生殖器發生發炎或磨損時,受感染的血液就可能會將病毒傳遞給他人,因此女女間性行為也是有可能會發生愛滋病毒傳遞。加州洛杉磯大學Jeffrey Klausner博士則進一步表示,一旦感染愛滋應該接受治療,否則將可能把病毒傳染給他人,公衛與醫療單位應確保感染者得到有效的診斷與治療。   資料來源:Medpage Today          
+ read more
同志使用醫療服務之差異
2008.04.10
同志使用醫療服務之差異
一項包含將近35萬名同志(男、女同性戀者和雙性戀者)的研究報告指出,不同性傾向的人或族群在「醫療保健服務的使用情況」和「健康狀況的自我評估」上似乎會出現差異。這項調查的結果也再次確認同志的確有一些比較特殊的醫療保健需求。   這篇報告中主要的發現可整理如下: 精神衛生方面: 8%的男同性戀者曾尋求過心理醫師的協助,相較於異性戀男性的3%。在女同性戀者方面,有10%尋求過心理醫師的協助,女雙性戀者則有11%,相較於異性戀女性的4%。而有17%的雙性戀女性曾經尋求社工或心理諮商師的協助,比例大約是異性戀女性的三倍。   主要的醫療照顧者: 約有77%的女同性戀者在此調查研究進行前的一年內曾經向家庭醫師尋求醫療諮商,相較於異性戀女性的83%。在女性方面,19%的同性戀者與24%的雙性戀者沒有固定的諮詢醫師。而在異性戀女性方面,只有12%沒有固定諮詢的醫師。   子宮頸癌抹片檢查: 不到2/3的女同性戀者在過去的三年內曾做過子宮頸癌的檢查,然而在異性戀和雙性戀的族群中則有超過3/4的女性做過子宮頸癌抹片檢查。   總體健康狀況: 12%的雙性戀男性與16%的雙性戀女性認為自己的健康狀況並不理想,而在異性戀族群中約只有8%的人認為自己健康狀況不理想。     資料來源:加拿大政府統計處的健康報告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