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1.07
憂鬱症吃藥不見得比較好
過去有關抗憂鬱藥物的研究不少,但是研究結果分歧,使抗憂鬱藥物的爭議不斷。藥廠資助的試驗通常發現抗憂鬱藥物明顯的減緩症狀,但是,許多未經發表的研究卻發現抗憂鬱藥物的效益不比安慰劑好。最近有一份研究發現,抗憂鬱藥物只有在重度或是較嚴重的憂鬱症病人身上才能達到抒解的效果,對大部分的憂鬱症病人來說,抗憂鬱藥物的效果和安慰劑其實差不多。這份研究結果有可能使持續已久的爭議落幕。
這份研究是政府資助的研究案,研究人員利用文獻回顧的方法重新檢視六項大型的藥物試驗,總共包含728位男性和女性,其中重度和非重度憂鬱症的病人約各佔一半。研究人員使用漢氏憂鬱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HDRS)來評估病人憂鬱症的程度。結果發現在重度憂鬱症(總分25分以上)病人身上,服藥可以明顯減緩症狀,但是對於總分25分以下的非重度憂鬱症病人,服藥則些微、甚至是沒有效益。
這項研究分析的兩項藥品是「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的藥物Paxil和三環抗憂鬱劑類藥物imipramine。雖然這份研究只針對這兩項藥品進行分析,但是研究人員認為其他亦常使用的SSRI憂鬱症藥物,例如:立普能(Lexapro)、百憂解(Prozac)也會發現相同的結果。
研究人員表示,許多醫師對於量表總分在14分以上的憂鬱症患者,就會考慮讓病人服用藥物,而這份研究是第一次針對輕、中度憂鬱症與藥物效益做出分析與結論。這份研究的結果並不表示抗憂鬱藥物是無用的,不少重度的憂鬱症病人服藥仍有其效益,但是輕、中度的憂鬱症病人和醫師都應該多考慮使用運動、心理諮商等替代療法。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JAMA)
+ read more

2009.12.18
荷爾蒙決定妳的行為?
社會上不少人認為男性荷爾蒙-睪丸素是造成好鬥、具侵略性、本位主義、反社會等人格特質和行為的主因,過去也曾經有動物實驗發現:去勢的雄性老鼠較不具攻擊性。但是,最近一份人類行為研究的結果卻發現,在動物身上觀察到的現象,卻不見得適用在人類行為上,也因此推翻了這項迷思。
為了要瞭解荷爾蒙如何影響人類的社會行為,研究人員招募了120位女性受試者,並給予一半的受試者0.5毫克的睪丸素,其他受試者則給予安慰劑。這些受試者被安排參與一項行為實驗,受試者以兩人為一組,雙方必須協調分攤一定金額的報酬,分攤的方式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因此,協調的結果也可能雙方都接受或破局。研究人員預期接受睪丸素的受試者較容易不顧後果的使用較激進、冒險、利己的策略,但是研究結果卻不是如此。
研究發現睪丸素的迷思其實已經影響受試者的行為反應,因為認為自己接受睪丸素的受試者常表現出較激進、具侵略性的行為,即使她們接受的是安慰劑。此外,研究亦發現接受睪丸素的受試者通常會提出較公平的分攤方式,且即使分攤的金額不公平,她們也傾向於接受結果,而非讓協商破局。
研究人員表示,這樣的研究結果顯示,導致好鬥、反社會、侵略性、危險等行為的主因並不是荷爾蒙本身,而是社會對睪丸素的迷思。現今社會上,許多人將行為反應歸因於生理因素,進而合理化自己的行為,這份研究結果顯示:荷爾蒙是展現人類行為的基本要件,但是相較於社會文化,荷爾蒙恐怕不是影響人類行為決定的主要因素。
資料來源:自然期刊(Nature)
+ read more

2009.12.16
抗憂鬱藥物些微增加中風風險
最近一篇研究發現,年長的女性服用抗憂鬱藥物會增加中風的風險和死亡率,增加的幅度不大,但是已達統計上顯著的意義。
這份研究將5,500位服用抗憂鬱藥物的女性與130,000位沒有服用抗憂鬱藥物的女性做比較;服藥的女性是美國婦女健康促進計畫(WHI)的參與者,自WHI研究之初即開始用藥,平均約有六年的用藥紀錄,年齡則介於50-79歲。研究結果發現,女性服用選擇性血清再吸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uptake inhibitors,
SSRIs)抗憂鬱藥物會增加45%的中風風險與32%的中風死亡率;此外,三環類抗憂鬱藥物也發現相同的現象。而在其他的心臟疾病則沒有影響。
研究人員表示,雖然該類藥物使中風的風險和死亡率增加,但若以個人風險為考量標準的話,中風發生和死亡的風險並不高。目前沒有使用抗憂鬱藥物的女性中風的風險約是0.3%,而有使用抗憂鬱藥物女性的風險約是0.4-0.5%。治療憂鬱症的方式並不是只有藥物,另外還有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等精神治療的方式可參考,不過對重度憂鬱症的病患來說,藥物時常是治療的一部份,也因此醫師和病人評估使用藥物的風險和益處是很重要的。
資料來源:內科學誌(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2008.12.10
研究品質影響研究結果!-人工流產不影響心理健康
許多人堅稱女性在進行人工流產後,會遭受長期的精神疾病所困擾,甚至連美國最高法院都將「影響女性心理健康」視為限縮女性進行人工流產的理由之一。但是,最近一份文獻回顧的研究發現,有關於人工流產與女性心理健康的研究中,可信度較高、品質較好的研究結果都顯示,不論女性有沒有進行人工流產,都不會影響女性長期的心理健康;也就是說指稱女性在人工流產後會被精神疾病所困擾的說法,缺乏有效的、可信的研究證據。
研究人員在篩選要納入文獻分析的研究時,根據幾個標準來挑選品質較好的研究,包括:研究的參與者必須要超過100人、人工流產後追蹤的時間必須超過90天、研究必須要有對照組。最後研究人員篩選出21篇有關人工流產和心理衛生的研究,樣本數在120-133,950位婦女間,最長的追蹤期達25年,這些研究是在1989年1月到2008年8月間進行的。研究人員最後再根據每一份研究的研究方法將所有的研究排名。
結果發現品質較好的研究,都發現有人工流產和沒有人工流產的女性,心理健康的狀態沒有顯著的差異;而品質較差的研究,則容易做出「人工流產會影響女性心理健康」的結論。
資料來源:避孕期刊(Contraception)
+ read more

2008.09.11
小孩罹患精神疾病受男性年齡影響
雙極症(bipolar
disorder)是一種會造成情緒極大起伏的精神疾病,包括出現憂鬱症和躁症的症狀。過去的研究已經發現,精神分裂症、自閉症等精神疾病與父親的年齡是有相關性的。去年則有一份丹麥的研究發現,父親的年紀越大,小孩罹患雙極症的風險越高,今年一份更大型的瑞典研究則再次支持這樣的理論。
這份研究包括13,428位病患,這些病患是在1932-1991年間出生,且都被診斷出罹患雙極症,研究人員同時也取樣相同性別、相同出生年份、但沒有罹患雙極症的人當作對照組。在控制胎次、父母親年齡、社經地位、精神疾病家族史等變因後發現,父親年紀越大,小孩得雙極症的風險越高。大約是在父親年齡40歲時,風險開始明顯上升,到55歲之後,風險大幅提高。父親55歲以上的小孩罹患雙極症的風險,比父親年齡在20餘歲的小孩高1.37倍。
研究人員表示,父親年齡越大會提高小孩罹患精神疾病的風險,過去有學者將此歸因於年紀較大的父親的人格特質,此外,原因也有可能在於老化的精子。男性終其一生要不斷地製造精子,而製造精子的過程便會涉及到基因的複製,基因一旦需要複製就有可能會出錯,特別是當男性老化的時候。而女性出生時卵巢中卵子的數目就已經足夠供其一生使用,所以女性一輩子都不需要再製造卵子,自然不會涉及基因複製的問題,因此,母親的年齡在同樣的情況下不會產生如此大的影響。
資料來源:Archive of General Psychiatry
+ read more

2008.08.22
人工流產不會讓女性憂鬱
許多人認為女性在人工流產後會經歷悲痛、難過、傷心等情緒,甚至出現臨床上的情緒失調,例如,沮喪、焦慮等;但是,美國精神科協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一個專門小組(Task
Force)表示,目前沒有任何證據顯示經歷一次選擇性的人工流產,會影響成年女性的心理健康。
這個專門小組從2006年開始,重新檢視有關人工流產的英文文獻,這些文獻是自1989年至今曾出版在期刊中的實證科學研究。專門小組比較了進行選擇性人工流產和沒有進行人工流產的女性心理健康狀態,並針對有進行人工流產的女性,調查影響其心理健康的危險因子。
專門小組的主席Brenda
Major表示,若女性非預期懷孕,不論決定在前三個月進行人工流產或繼續懷孕,都不會影響女性的心裡健康。但是,多次人工流產與心理健康的關係較複雜,目前尚未有確定的科學論證。
影響女性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包括個人、社會、文化等各個面向,例如,家庭暴力、藥物、酒精濫用、經濟狀況等,這些因素都有可能增加女性未預期懷孕的風險,也有可能影響懷孕後的心理健康。因此,有關「人工流產會影響女性健康」的說法其實是誤導社會大眾,與其說人工流產會影響女性心理健康,不如說影響女性的是人工流產的污名以及社會大眾與親友所帶來的壓力,例如必須向家人隱瞞等因素,才是影響的主因。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