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差異

年輕女性癌症風險飆升:50歲以下女性罹癌發生率遠高於男性
2025.02.10
年輕女性癌症風險飆升:50歲以下女性罹癌發生率遠高於...
數據顯示,英國50歲以下的女性罹患癌症的風險比同齡男性高出約70%。在美國,差距更為顯著,女性的癌症發生率比男性高出82%,而20年前僅高出51%。   自1990年代以來,全球50歲以下的癌症病例增加了79%,其中乳癌和甲狀腺癌占了顯著比例。在英國,年輕女性罹患乳癌與甲狀腺癌的發生率分別增加了17%與256%。   女性癌症發生率上升的原因 專家認為女性癌症發生率的飆升與許多因素有關。其中一個可能原因是幾項男性較易罹患的癌症發生率下降,包含黑色素瘤、血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和前列腺癌。另外,檢測技術的進步也讓更多女性在年輕時期被診斷出癌症。   目前50歲以下女性的癌症病例中,近半數為乳癌或甲狀腺癌。英國癌症中心(CRUK)表示,自1990年代以來,50 歲以下女性的小腸癌和腎癌發生率也顯著增加,分別增加119%與96%。   專家表示,乳癌發生率上升的實際原因還有待釐清,但部分專家認為吸菸與飲酒等生活習慣的改變造成顯著的影響。儘管如今只有10%的女性吸菸,但在1990年代,女性吸菸率高達 25%,這個數字可能會反映在未來10年至20年後女性罹癌的人數。此外,「葡萄酒時刻」(wine-o-clock,比喻適合放鬆小酌的時刻)文化的興起也增加了女性飲酒量,導致體內致癌化學物質乙醛的積累。肥胖也是另一個導致乳癌的因素,導因於脂肪細胞產生的雌激素。英國達肥胖程度的女性的比例從1993年的16%增加至2019年的29%。據估計,英國約8%的乳癌病例由肥胖引起,另有8%與飲酒有關。   甲狀腺癌病例的也顯著增加,25至49歲女性的發生率上升了256%。儘管男性的發生率也有上升,但女性罹患人數仍遠多於男性。有些專家認為,女性荷爾蒙的波動可能是原因之一。   早發性癌症的全球趨勢 早發性癌症(50歲以下群體的癌症病例)急速上升引起全球專家的關注。《英國醫學雜誌》2023年的一項研究顯示,1990至2019年間,早發性癌症的病例增加了79%,且預計到2030年將再增加31%。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澳大利亞是早發性癌症發生率最高的國家,2022 年每10萬人中有135例;而英國年輕群體癌症發生率則以每年3.6%的增幅成為全球上升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   科學家推測,現代飲食習慣、缺乏運動、塑膠微粒暴露、環境風險等多種因素,可能是早發性癌症增加的原因。英國癌症研究中心的專家Katrina Brown表示:「飲食、肥胖、飲酒和吸菸等風險因素與部分癌症的增加有關,但篩檢技術的進步使人們在年輕時就可以診斷出癌症,也可能是癌症發生率上升的原因。」   如何因應早發性癌症的趨勢 而休士頓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的Chavez-MacGregor博士表示,年輕一代面臨的致癌風險因素可能與老一世代所遇到的相差甚遠。因此,醫學界需要進一步了解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和他們可能遇到的環境風險。   因為罹癌的年齡層下降,年輕患者可能正處於積極投入家庭與事業的人生階段。因此,要如何安排化療以減少治療過程對於患者生活的干擾,也是醫學界未來的目標之一。   台灣癌症發生率現況 在台灣,即使男性整體癌症發生率仍高於女性,但近十年來女性癌症發生率的增幅卻大於男性。2012年至2022年間,男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上升了9%(由341.38%上升至342.28%),而女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則上升了47.9%(由263.29%上升至311.19%),顯見女性罹癌發生率的增幅高於男性。然而,台灣沒有公告不同年齡層癌症發生率的數據,因此無法得知台灣是否有早發性癌症的趨勢,也無法分析男性與女性罹癌的發生率在年輕一代是否有更顯著的差距。       編譯來源:DailyMail(2025.1.17)、CNN(2025.1.16)、CA(2025.1.16)、BMJJournals(2023.9.5)、行政院性平會統計資料庫(2025.2.6)      
+ read more
劍橋研究:男女大腦天生不同?
2025.02.08
劍橋研究:男女大腦天生不同?
英國劍橋大學自閉症研究中心發現,男女嬰兒的大腦結構在出生時就已經存在差異。這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同類研究。   研究團隊分析了超過500名出生0-28天新生兒腦部MRI掃描的資料,結果顯示:男嬰的整體大腦體積較大,即使考慮到出生體重的影響,這一差異仍然存在。而將總腦容量調整為相同後,男女嬰的腦部結構仍然有不同之處:女嬰的灰質(grey matter)較多,而男嬰的白質(white matter)較多。   灰質及白質的功能差異? 灰質是由神經元細胞體(neuron cell bodies)和樹突(dendrites)組成,負責接收與處理資訊。這部分主要參與感官感知(如視覺、觸覺、嗅覺)、學習、記憶、語言、情緒調節和思考推理等功能,可以把它想像成大腦的「運算核心」,決定我們如何感受、學習和回應外界刺激。   白質(white matter)主要是由神經細胞的軸突(axons)和髓鞘(myelin)組成,軸突是將大腦不同部位的神經元連接在一起的長神經纖維,這些神經纖維負責連接大腦內不同區域,確保資訊能夠高速傳輸。它的功能類似「大腦內的訊息高速公路」,確保不同大腦區域之間溝通順暢,在感官訊息處理、運動控制、複雜的認知功能等方面扮演關鍵角色。   簡單來說,灰質負責「處理資訊」,白質則負責「傳遞資訊」,這種性別上的大腦結構差異,可能影響男女在發展過程中的學習模式、認知方式以及行為表現。   灰質與白質的差異如何形成? 灰質與白質的差異,可能與胎兒時期的腦部發育有關,但後天的生活經驗也會影響大腦結構。研究團隊希望透過進一步分析孕期環境,像是荷爾蒙影響、胎盤功能等部分,來探討這些差異的成因。   負責這項研究的博士生Yumnah Khan 表示:「我們的研究解決了一個長久的問題:男性和女性的大腦在出生時是否有差異。我們早已知道年長兒童和成人的大腦結構不同,但這項研究證明,這些差異在生命最初的幾天內就已經存在。」   他進一步解釋,由於這些性別差異在出生後就能觀察到,這可能部分反映了胎兒期大腦發育過程中的生理性別差異。這些先天差異後來會與後天的環境經驗相互作用,進一步塑造男女大腦的不同發展。   研究團隊強調:性別差異是「平均趨勢」 並非絕對 研究團隊考慮了額外因素,例如出生體重,以確保觀察到的性別差異是來自大腦本身,而不是單純的身體大小差異所造成的。   研究負責人之一Alex Tsompanidis博士指出:「為了瞭解男性與女性在灰質與白質的相對比例上為何有所不同,我們目前正在研究胎兒期的發育環境,包括分析出生紀錄,以及透過體外細胞模型來模擬胎兒腦部發展,希望藉此比較男性與女性的妊娠過程,並探討特定的生物因素(例如荷爾蒙或胎盤功能)是否影響這些大腦結構的差異。」   自閉症研究中心副主任Carrie Allison博士說,差異不是適用於每一位男性或女性,而是在整體族群比較時才會顯現。實際上,個體間仍然有相當大的變異性,且男女之間存在相當的重疊。   研究中心主任Simon Baron-Cohen教授則補充,這些差異並不意味著男性或女性的大腦比較優越或劣勢,它只是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sity)的一種體現。研究或許能幫助理解其他形式的神經多樣性,例如為何自閉症較常見於男性。       編譯來源:Biology of Sex Differences(2024.10.17)、Eurek Alert(2025.1.7)      
+ read more
自閉症的風險從何而來?
2024.12.25
自閉症的風險從何而來?
自閉症類群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以下簡稱自閉症)是一種神經發育疾病,其特徵是社交互動和溝通受損,以及行為、興趣和活動模式的受限和重複。   根據衛生福利部2024年第2季身心障礙者人數統計資料,台灣自閉症人數共21,594人,其中男性18,478人佔85.6%,女性3,116人佔14.4%。   先前曾有傳言施打疫苗會導致自閉症,已被證實為錯誤資訊。那麼自閉症的風險究竟從何而來?近日有兩項研究或可探知一二。   男性自閉症較多與Y染色體有關? 日前一項發表在《自然通訊》的研究發現,自閉症風險增加似乎與Y染色體有關,這為男性自閉症盛行率較高提供了新的解釋。   自閉症在男性的盛行率幾乎是女性的四倍,在台灣男性更是女性的近6倍,但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尚不清楚。   研究人員試圖透過檢查X或Y染色體數量異常(一種稱為「性染色體非整倍體」的遺傳疾病)患者的自閉症診斷,來確定染色體對自閉症風險的影響。   研究團隊分析了177,416名患者的遺傳和自閉症診斷數據。他們發現,擁有額外X染色體的個體,自閉症風險沒有變化,但擁有額外Y染色體的個體,患有自閉症的可能性是其兩倍。這表明Y染色體具有相關的危險因子,而不是X染色體存在相關的保護因子。   這項分析也證實了先前的研究結果,即X或Y染色體的缺失(稱為透納氏症候群)與自閉症風險的大幅增加有關。但仍需進一步研究確定與性染色體非整倍性相關的自閉症危險因子,是否可以解釋自閉症盛行率的性別差異。   媽媽肥胖會使小孩自閉症風險增加? 南澳大利亞大學的最新研究表明,懷孕前和懷孕期間患有肥胖症的母親所生的孩子患神經精神和行為疾病的風險增加,包括自閉症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該研究對42個流行病學領域、超過360萬對母子/女進行了系統回顧和統合性分析。研究發現,懷孕期間肥胖使兒童罹患ADHD的風險增加32%、自閉症的風險增加一倍,品行障礙的風險也增加了16%。   研究還發現,母親孕前肥胖或超重與ADHD、自閉症、行為障礙和精神障礙的風險增加有關,且外顯症狀和同儕關係問題的風險增加30%。   長期以來,母親肥胖與多種不良妊娠結果有關,包括早產、低出生體重、死產,巨嬰或高出生體重等。該研究結果強調了在懷孕前和懷孕期間採取針對母親體重管理進行干預措施的必要性。   這項研究為了解母親體重對兒童心理健康的長期影響提供了新的見解,可能有助於減輕兒童神經精神和行為障礙的一些風險。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4.10.17)、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4.10.15)、EurekAlert!(2024.09.23)、Psychiatry Research(2024.08.15)    
+ read more
為何女性更難獲得心肺復甦術?
2024.12.06
為何女性更難獲得心肺復甦術?
如果一個人的心臟突然停止跳動,他可能只剩下幾分鐘的生命。進行心肺復甦術(CPR)可以增加他們的生存機會。心肺復甦術可確保血液持續輸送,為大腦和重要器官提供氧氣,直到專業治療到來。   但研究顯示,當這個人是女性時,旁觀者不太會介入進行心肺復甦術。澳洲最近的一項研究分析了2017-2019年間4,491例心臟驟停事件,發現旁觀者對男性(74%)比女性(65%)更有可能進行心肺復甦術。   原因可能是因為人們對於碰觸女性乳房比較有戒心,擔心會被指控性騷擾或觸摸時感到不適。而此研究揭露另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心肺復甦術訓練用的假人都是平胸的。   CPR訓練偏向男性身體 新的研究檢視了世界各地用來訓練人們進行心肺復甦術的假人。結果發現在2023年全球市場上的20個心肺復甦模型中,有5件(25%)以「女性」身分出售,但其中只有一件有乳房。這意味著95%的心肺復甦術訓練模型都是平胸的。   有證據表明,人們在復甦訓練場景中的行為反映了他們在真實緊急情況下的行為。這意味著培訓人們識別心臟驟停並準備好進行干預(無論性別和體型如何)至關重要。   應該改變什麼? 當一個人有乳房時,並不會改變心肺復甦術的操作。障礙是文化上的。雖然您可能會感到不舒服,但盡快開始心肺復甦術可以挽救生命。   此研究強調需要一系列具有乳房以及不同體型的心肺復甦術訓練模式。   訓練資源需要幫助人們更好地準備對乳房患者進行干預和心肺復甦術。我們還需要加強對女性心臟病和死亡風險的認知的教育。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24.11.22)、Resuscitation(2024.06)      
+ read more
早餐減重男女有別
2024.11.01
早餐減重男女有別
根據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新研究,男女的最佳早餐菜單非常不同。   這個研究建議,在獲得最好的能量和健康上,男人對豐富碳水化合物的早餐,如燕麥和穀類,代謝反應最好;而女人則是脂肪較高的飲食,如歐姆蛋和酪梨,好處較多。   選擇對你代謝反應「正確」的食物可能有助於減輕和維持體重。   此研究是基於研究人員創建的數學模型。該模型使他們能夠模擬各種飲食選擇對男性和女性新陳代謝的影響。歷史上的醫學研究集中在男人的健康,所以在食物對女性新陳代謝上的影響,欠缺許多可用的資料。此研究目標在彌補現有知識中有關「男女處理脂肪方法上不同」的缺口。   過去已有研究指出:男女在處理脂肪上有性別差異。女性平均比男性有較多的體脂,我們會認為她們的能量來源比較少燃燒脂肪,但並非如此。模式的結果指出,女性在飯後馬上儲藏較多的脂肪,但在斷食時也燃燒較多脂肪。   為何養分代謝有性別差異? 研究主持人Anita T. Layton教授說:「簡單來說,女性儲藏較多脂肪,但在長時的運動中燃燒更多脂肪,在禁食後的一餐,代謝脂肪也比較有效率。脂肪是能量很大的一個來源,需要它來滿足懷孕和哺乳期的高營養成本。這些性別差異可能因雌激素的驅動,女性在生殖和哺乳時承受更高的營養成本。」   她建議從生物的觀點,考慮女性生命的複雜性,特別是和男性比較時。「男性的一生十分簡單,從兒童至青年,然後到老年。女性則可能懷孕,經過哺乳,兩者皆需要大量的營養,迫使女性身體重大的改變…,且在更年期和剩下的老化過程之前,可能重覆多次這些階段。」   Layton指出:「許多性別差異,是為了女性準備懷孕和哺乳所需。」   這項研究發表在《生物學和醫學計算機》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24.10.15)、Computer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2024.10)      
+ read more
空氣汙染?交通噪音?男女不孕風險的性別差異
2024.10.14
空氣汙染?交通噪音?男女不孕風險的性別差異
不孕症是一個全球重要的健康問題,約有六分之一的人受到不孕症的影響。   英國醫學雜誌發表的一項丹麥研究發現,長期暴露於空氣污染和交通噪音可能與不孕率升高有關,但這些因素對男性和女性的影響不同。   長期暴露於細懸浮微粒(PM2.5)空氣污染與男性不孕症的較高風險有關,而道路交通噪音則與35歲以上女性不孕症的較高風險相關。   研究人員表示,如果這些發現在未來的研究中得到更多證實,那麼實施空氣污染和噪音緩解措施可能是提高西方世界出生率的重要工具。   污染和噪音對身體有什麼影響? 該研究強調了環境暴露如何產生直接和長期的影響,並且可能對男性和女性的生殖產生不同的影響。   從污染空氣中吸入的化學物質可能經由血液進入生殖道。它們可以透過破壞荷爾蒙或對卵子和精子造成直接損害來降低生育能力。   青春期後,男性不斷產生每天多達3億個精子。環境變化對男性生育力的影響(例如接觸有毒污染物)往往比女性表現得更快,進而影響精子的數量和品質。   相較之下,女性生來就有全部卵子,無法產生新的卵子。卵子有一些「損害控制」機制,可以保護它們一生免受環境危害。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卵子對損壞不敏感。但可能需要比這項研究所考察的五年暴露時間更長的時間,才能清楚地了解對女性的影響。   交通噪音對健康的影響尚不清楚,但一些研究表明,這會影響壓力荷爾蒙,從而改變生育能力。   研究怎麼做? 研究人員著手調查長期暴露於道路交通噪音和細懸浮微粒(PM2.5)空氣污染是否與男性和女性不孕症的較高風險有關。   他們的研究結果是根據2000年至2017年間居住在丹麥的同居或已婚、年齡在30-45歲、子女少於兩個的526,056名男性和377,850名女性的國家登記資料。   該群體被選為包括大量積極嘗試懷孕的人,因此有被診斷為不孕症的風險。   患有不孕症診斷的個體被排除在外,接受過避孕手術的女性和絕育的男性也被排除在外。   研究計算了每個參與者居住地(1995-2017)的年平均PM2.5濃度和道路交通噪音程度,並從丹麥國家患者登記冊中記錄了不孕症診斷。   他們發現了什麼? 16,172名男性(526,056人中)和22,672名女性(377,850人中)被診斷出不孕。   在調整了包括收入、教育程度和職業在內的幾個潛在影響因素後,五年內接觸PM2.5水平比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程度高1.6倍的男性,不孕風險會增加24%。PM2.5與女性不孕症不相關。   對於35歲以上的女性來說,五年內暴露於比平均(55-60分貝)高出10.2分貝的道路交通噪音中,不孕風險會增加14%。噪音與年輕女性(30-35歲)的不孕症無關。   對於男性而言,道路交通噪音與37-45歲年齡層的不孕風險略有增加有關,但與30-37歲年齡層的男性不孕風險無關。   考慮居城鄉差異以、教育和收入的情況,風險相似。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4.09.04)、The Conversation(2024.09.05)、The BMJ(2024.09.04)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