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6.04
女人沒有小孩或配偶更快樂!
我們可能都早已經這樣想-單身未婚而且沒有小孩的女人,是所有人口中最幸福快樂的一群!如今它獲得科學的證實,根據幸福研究專家,這些女人還比已婚有孩子的同年齡其他人活得更久。
英國政治經濟學院行為科學教授Dolan在最新著作《Happy
Ever
After》中,引述美國時間使用調查(ATUS)的研究證據,該資料主要是比較未婚、已婚、離婚、分居以及守寡的人快樂與悲慘的程度。證據顯示,傳統用來衡量成功的指標,特別像是結婚和生養小孩,已經無法和是否幸福快樂畫上等號。
該研究發現,只有當已婚者與他們的配偶同時在受訪當場的時候,他們回答快樂的程度會比未婚者高;如果配偶沒有同時在場,他們感覺糟透了的程度就會比未婚者高。
結婚對男女的影響不同 未婚單身女健康風險較低
分析一些好的縱向研究資料追蹤同一群人一長段時間,Dolan教授因此對男女提出不一樣的建議:「如果是男人,你應該要結婚,至於女人,那就免了!」他提到,男人會從結婚中獲得好處,因為他們「冷靜了」,承擔較少的風險,工作賺更多錢,然後活得更久。相反地,女人需要去忍受婚姻,會比她沒有結婚,要更早死亡。
雖有研究曾指出男女結婚一般會得到的財務和健康的益處,包括有較高的收入與情感支持,因此讓已婚者可以承擔風險並尋求醫療協助。但Dolan教授認為,男人因為結婚會承擔較少的風險,比女人得到更多的健康益處。雖然大多數女人的健康不受婚姻影響,不過中年已婚婦女和同齡單身女性相比,她們發生心理與生理疾病的風險還是比較高。
單身汙名依舊讓未婚女性不快樂
即便女性單身沒有孩子的生活型態有好處,但現存的「結婚有小孩是成功的」論述意味這個汙名還是會讓一些單身女性不快樂。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9.05.25)
+ read more

2019.05.27
為什麼糖尿病患者女性比男性容易有心臟病?
糖尿病是心臟病的危險因子,而對於女性來說罹患糖尿病可能導致比男性患者更糟糕的結果。統計顯示,與男性糖尿病患者相比,女性患者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增加了一倍,並且她們更容易死於心臟病。
治療差距是原因之一
男女糖尿病患者獲得的治療有差距可能是原因之一。女性糖尿病患者獲得的治療不如男性患者的積極,她們也較少被推薦接受心臟相關手術。
研究顯示,在糖尿病診斷後一年中,與男性相比,女性使用降膽固醇藥物可能性低了10%,並且女性使用其他心臟保護藥物的可能性也降低了7%。
荷爾蒙和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是原因
美國心臟學會的科學聲明指出,荷爾蒙和心血管危險因子也可能是女性糖尿病患者風險較高的原因。
例如,許多女性在被診斷患有第2型糖尿病時已經有許多心血管疾病風險,包括:高膽固醇、高血壓、腹部肥胖和血管功能異常。研究指出,高膽固醇在女性中比男性更常見。並且患有糖尿病的女性也有更多的發炎的指標。
此外,研究發現,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風險因素如:血糖、血壓、膽固醇和吸菸狀況,女性的控制率總體上低於男性。
需有更多性別差異研究
一位心臟科醫師表示:「我們並不擅長治療女性。背後的原因無論是出在醫生、患者還是提供醫療保健的管道,都不清楚,但這個現象一直存在。需要更多關於女性和性別差異的研究。我們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這個現象既是危機也是轉機。」
女性糖尿病患者可以怎麼降低風險?
女性患者必須做到自我健康管理,定期看醫生並保持活躍。研究指出,女性患者需要比男性患者更頻繁、更有力地運動,以減少心血管事故。
建議遵循美國心臟學會的建議,每周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75分鐘的劇烈有氧運動,以及每週兩天的中等至高強度肌肉強化活動。
如果持續做有氧運動,快走就已經足夠。隨著鍛煉時間的增加,女性和男性都會受益更多。
美國心臟學會發布的膽固醇指引也建議,醫生與糖尿病患者要討論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生活方式及可能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的問題。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19.05.14)
+ read more

2019.05.18
自體免疫疾病,女人多於男人─ 答案藏在皮膚裡
為什麼女人的免疫系統會比男人的更常集結起來作戰,造成她們得到自體免疫疾病(例如:紅斑性狼瘡)的風險是男性的9倍呢?這個問題始終是醫藥領域的大哉問,近日一項研究發現或許答案就藏在皮膚細胞裡!
女性皮膚細胞有較多VGLL3分子是關鍵
三年前已有密西根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女人的皮膚細胞比男人擁有更多的VGLL3分子。這次的新研究進一步在老鼠身上發現,皮膚細胞有太多VGLL3分子,迫使免疫系統加速運作,觸發自體免疫發生反應,出現自我攻擊的情形,甚至會傷害超出皮膚部位之外的其他體內器官。
研究主要作者Gudjonsson
博士表示,VGLL3分子會調節那些女性常見的自體免疫疾病有關的免疫基因,但它不受性荷爾蒙所控制。研究顯示,在轉植基因(transgenic)的老鼠身上,單就皮膚裡有過多的VGLL3分子就足以驅動其出現一種和系統性紅斑性狼瘡有驚人的相似處的症狀,包括皮膚出疹子,以及腎臟受損。
導致女性皮膚細胞有較多VGLL3的原因還不清楚,研究團隊推測或許是經過了一段演化時間,女性發展出更強的免疫系統以對抗感染,但卻可能因為誤將之視為入侵者,反而得付出自體免疫疾病風險提高的代價。
現今治療紅斑性狼瘡的許多療法(如:類固醇)會造成患者更容易發生感染或增加罹癌風險,這項研究辨識出VGLL3的相關性,或許將有助未來研究尋找更加安全的新療法。現有療法發揮的效果不如預期,有患者已表達興趣願意提供皮膚的DNA樣本供研究團隊使用,研究團隊也希望能再獲得更多患者的幫忙,加入開發新療法的研究行列。
本研究近期刊登於JCI Insight期刊。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04.18)
+ read more
/cosmeticspersonal.jpg)
2019.05.10
女人付出美貌的代價遠比男人多
臉部保濕品是抗老化的主角,可以平滑皺紋、使皮膚柔軟。但新的研究發現在抗老化的武器上,女人比男人付出更高的代價。
研究調查三個主要的零售網站,亞馬遜(Amazon)、塔吉特(Target)和沃爾瑪(Walmart)的110個臉部保濕品的價格,發現男用和女用的價格有明顯的差異。
平均而言,銷售給女人的產品比銷售給男人的每盎司多了美金3.09(約台幣100元)以上。
事實上,這是一直以來,女性質疑的議題,「粉紅稅」(Pink
tax)。研究發現,總體而言,女性有42%的情況花費的費用高於男性。多花多少?額外費用每年約
1,351美元(約台幣4萬元)。
研究的主導作者Dr.
Senna解釋:「缺水的皮膚會引起嚴重的問題如濕疹和玫瑰斑。最近雖然政府努力限制因為性別而在零售市場上價格的差異,我們的研究發現歧視性的價格仍然存在,在皮膚產品中仍然是一項實際的議題。」
研究專家使用三個產品的特點—語言;包裝顏色或圖案;及形狀,來分類產品銷售對象是女或男。
產品中每個瓶子液體的容量,男女沒有明顯差異。
在銷售的語言上,56個分類以女人為目標的產品中,只有3個清楚地標示「女用」。在54個分類以男人為目標的,則有47個(87%)使用了「男人」這個字。
研究發現市面上銷售給女士或男士的臉部保濕品,在標示上面,如:無香水、防曬或抗老化、過敏性皮膚、低過敏性或皮膚科醫師推薦等,並沒有明顯的差異。主要的差異在價格。
研究作者們結論,未來還需要更進一步研究市面上皮膚保養品是否有因性別而產生的價格差異。
編譯來源:Consumer(2019.05.01)
+ read more

2019.05.10
睡眠與運動對新手媽、爸有不同影響
照顧新生兒的同義詞就是睡眠不足的夜晚。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小組調查了運動、睡眠和不同日常壓力因素等因素如何影響新手父母的日常生活和家庭關係。他們發現,這些因素對於新手爸、媽的影響很不一樣。
研究指出能夠利用一些時刻偷睡的母親會呈現出良好的身心狀態,但做同樣事情的父親可能會與孩子發生更糟糕的關係。當新手爸爸花費更少的時間打瞌睡時,能夠改善健康狀況,並與他們的另一半和嬰兒建立更強的連結。
此外,研究人員發現,父親運動量比平常更多,夫妻爭執的可能性較低。但是,在母親運動量比平常更多,卻有比較高的機會有爭執。這些結果的差異可能是由於母親經常被視為主要的照顧者。
研究主持人DR.
Feinberg指出:「當母親花費更多時間來照顧自己,父親可能會因此抗拒或產生不滿(如運動,讓父親承擔更多的兒童照顧責任而導致爭執)
但是,也有可能是因為這些多餘陪伴孩童的時間造成父親的壓力,導致父親在這些日子變得更煩躁而有更多的爭執…」
擔任父母在初期不管是對伴侶或是個人都是非常有壓力的,但這也是寶寶快速發展且不可少的階段,因此了解以及支持父母的身心健康在這段時間特別的重要。
根據Dr.
Feinberg,這是目前第一個以「每天」為基準來探討新手父母的壓力以及消除壓力因素的研究。他說,以日為單位觀察父母單一壓力因子或是消除壓力的因子的變化與父母的身心健康狀態及伴侶關係變化的關連,有助於了解如何幫助父母成為更好的父母及維持良好的身心狀態。
Dr.Feinberg提到,有些父母比其他人更幸福或睡得更好,但大多數父母經歷了有好有壞的日子,至少在某些日子,大多數父母的狀況不錯,所以弄清楚為何那些日子會比較好,然後持續做,比起徹底改變他們的日常生活和情緒的方法更容易,也或許是更有效的方法。
此研究共有143名母親和140名父親參與。研究人員收集了從孩子出生後十個月的資料。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04.30)、Mail online(2019.05.01)
+ read more

2019.04.12
女性初經太晚、停經太早或子宮切除與失智風險相關
失智問題已是全球不可忽視的老人健康議題。根據美國阿茲海默協會推估,美國現今570萬的失智人口將在2050年攀升至1,400萬,同時女性患者又比男性多,目前約佔三分之二,而在台灣,2018年衛福部統計全國失智症患者約有27萬,其中女性佔五分之三。
女人一生會發生失智的風險比男人高出約50%,因此瞭解造成失智症性別特定的風險因子將非常重要,近日一項美國研究發現,女性如果初經時間發生較晚、停經較早或是切除子宮,都會增加她們發生失智症的風險。
研究對象與過程
研究參與者為來自美國Kaiser
Permanente醫療機構的6,137名女性成員,研究團隊讓她們接受健康調查與醫療檢查,當中包括詢問她們發生初經與停經的年紀,以計算保有生育力的時間長短,以及是否曾接受子宮切除手術,並且透過醫療紀錄瞭解哪些參與者曾被診斷有失智症。
研究發現
研究結果發現,經過調整可能影響女性失智風險的變項因子(如:吸菸、糖尿病及高血壓)後,在以下情形女性會有較高的失智症風險:初經發生在16歲的參與者,比發生在13歲者,該風險增加23%;在47歲前停經者也比之後才停經者,該風險增加19%;保有生育力的時間少於34年,該風險增加20%;曾經接受子宮切除者,該風險增加8%。
雌激素濃度與女性失智
過去研究曾指出雌激素會刺激能量消耗並具有抗發炎特性,可能會提高失智症風險,而研究主要作者Paola
Gilsanz表示,女性一生中體內雌激素的濃度不斷有高低變化,雖然這個研究顯示若女性終生雌激素暴露的程度較低,會與失智症風險提高有關,但真正會影響雌激素濃度的因子像是懷孕、荷爾蒙療法或避孕藥等相關資料並不充足,還有待未來研究再進一步細緻了解。
相關評論認為,這項研究並未證實直接因果關係,因此研究發現不代表我們應該要建議女性使用荷爾蒙療法來預防認知功能受損,此外,在決定是否要做子宮切除時,現階段也不應把此風險納入考量。
要降低風險有更安全的做法
目前要降低發生失智症的風險有更多其他已被證實比較安全的做法,包括運動、選擇健康的飲食以及保持社交和精神生活健康活躍,這些方法不只對防治失智有效,也有許多其他正向益處。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03.27)、Dailymail(2019.03.27)、HealthDay(2019.03.27)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