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4.29
甜到心坎裡~壓力來臨時,喝點甜的吧!
很多人在壓力大或心情不好的時候會對於甜食特別渴望。近日一份新研究證實了飲用含糖飲料確實能夠鎮定皮質醇(一種幫助人體在壓力下維持穩定性以利生理機能運作的賀爾蒙;長期壓力會影響其分泌過量)與壓力引起的腦內反應。
研究總共有19位年齡介於18~40歲之間的女性參與。研究開始前與結束後的3.5天,參與者都被要求待在研究中心並按照研究人員的指示進行低糖飲食;接受數學測驗與核磁共振造影檢查,供研究人員蒐集其大腦對於壓力的反應;也提供唾液樣本供研究人員測量皮質醇含量。在為期12天的正式實驗階段,受試者被要求每日按三餐飲用研究人員指定的含糖飲料,且參與實驗期間不能飲用其他非研究人員許可的含糖飲料;同時,研究人員特別指定其中一部分的人飲用以代糖製成的甜飲。
研究人員發現,與飲用代糖飲品的受試者相比,飲用一般含糖飲料的受試者在接受數學測驗時所測得的皮質醇含量明顯降低;且腦部海馬迴區塊(處理記憶與感知壓力的重要區域)的活動也較活躍。
研究者Laugero博士解釋,通常在人體感知到壓力時,海馬迴的活動量是會下降的。這次的研究結果不但對於人們在遭受壓力時對甜食產生慾望的現象提供了新線索;同時,也驗證代糖對於人體內分泌系統的影響與一般蔗糖不同,無助於幫助減緩壓力對身體造成的影響。
最後,Laugero博士強調,雖然研究結果顯示甜食有助於人體對於壓力的反應,但是仍要謹記食用過量甜食對於身體健康有害,如導致肥胖。台灣女人健康網也在此提醒大家,嗜甜對於健康的傷害時有所聞,不只是肥胖,也可能提升慢性病、高血壓、心臟病、子宮內膜癌發生的風險;讓年輕女性的初經提前報到;食用人工甜味劑則可能讓人更容易罹患糖尿病。因此,用甜品舒壓或許是個誘人的選擇,但還是要慎選非以代糖所製成的品項,並且注意不要攝取過量!
資料來源:美國內分泌學會(Endocrine
Society)期刊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 read more

2015.04.07
不寂寞,活得久!
要怎麼做才能活得比較久呢?很多人會建議要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注重飲食健康,或是定期看醫生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根據美國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的最新研究發現,寂寞與社會疏離對於壽命長短所造成的威脅與肥胖無異。
這份研究分析了過往數份健康研究的資料,總數超過3百萬筆,除了年齡、性別與身體健康狀況外,同時包含參與者的寂寞、社會疏離與獨居狀況。
在年齡、性別與身體健康狀況等因素受到控制的情況下,研究人員發現社會互動的缺乏將會增加死亡風險;另一方面,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維持則為身體健康帶來正向的影響。
同時,研究也發現寂寞造成的死亡風險有年齡上的差異,在較年輕的群體中,寂寞與死亡風險之間的關聯更為明顯。雖然年紀越大越可能變得孤單,並且需要面對越來越高的死亡風險,但是根據本次研究發現,學者認為寂寞與社會疏離能幫助預測65歲以下群體的過早死亡風險。
學者說明,寂寞與社會疏離是兩種非常不一樣的狀況。舉例而言,有些人的身邊雖然不乏他人陪伴,但仍然感到孤單,這是寂寞;有些人偏好一個人過生活,刻意與他人保持距離,這是社會疏離。即便意義不同,這兩者對於壽命長短的影響卻是一樣的。
研究學者Tim
Smith認為,當代人們的孤單指數不但是本世紀之最,更是整個人類發展過程之最。未來,勢必會因此出現與寂寞相關的流行病。他表示,本次研究的啟示是,當我們的心理狀態越正向,我們的情緒與身體都能越好的運作。
資料來源: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 read more

2015.03.18
男人比女人自戀
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所進行的一份有關「自戀」的研究顯示,不論在哪個世代或哪個年紀,男性都比女性自戀。
這份研究進行了超過三十年,檢視超過355篇的期刊、論文、專業手冊等文獻,總共涵蓋超過47萬5千名的參與者;研究人員從三個與自戀有關的面向來分析其中的性別差異,這三個面向包括:領導能力、自我表現和權利意識。
分析結果發現性別差異最大的面向出現在權利意識,研究顯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剝削他人,而且更容易自認為應擁有某些特權;在領導能力的部分,男性對權力的慾望較高;而在自我表現的部分則沒有太大的性別差異,也就是女性和男性一樣自負。
研究負責人Emily
Grijalva教授指出,自戀傾向和許多人際關係障礙有關,包括無法維持健康且長期穩定的情感關係、出現不道德行為、有攻擊性;但自戀同時也可以增強自信心、穩定情緒、較有意願成為領袖人物。
像自戀這樣的人格特質很可能是從根深蒂固的性別刻板印象或社會期待所演變而來,現今社會上缺乏女性領導人的現象,很可能就是因為刻板印象認為女性不適任領導者的角色。每個人成長過程中會從旁觀察並學習性別角色,當發展出不符合社會期待的行為時就會受到批評,特別是對女性來說,當女性表現的積極進取、有野心、有威信的時候,通常都會得到負面的評價,這也因此對女性造成壓力,壓抑女性顯現自信的行為。
資料來源:Psychological Bulletin
+ read more

2015.03.16
魔鬼藏在細節裡,性別歧視是其一
雖然近代女權運動的興起與性別平等觀念的提倡在過去半個世紀確實減少了對於女性的歧視,但日常生活中仍不難找到案例。性別歧視仍然存在而且仍在發生,根據美國學者Jin
Goh與Judith
Hall的研究,它們巧妙、狡猾的藏匿在微笑、話語這些人際互動的過程當中。
學者相信,性別歧視可以區分為敵意與帶有善意兩種類型。帶有敵意的性別歧視者厭惡女性,且會透過支配、貶低他人的行為來維持自己的權力。另一方面,善意的性別歧視表面上較無如此負面,實際上是溫和的專制主義,可說是騎士精神的反射,以及一種對於女性的主觀想像;在這類人的眼裡,女性是溫暖、純潔因此必須被幫助、無法獨立自主、需要男性保護的。
Goh和Hall想了解男性所使用的話語、展現的態度與微笑的方式如何表現出他具備哪一種類型的性別歧視。研究團隊找來27對大學男女,錄製並觀察他們進行問答遊戲與對談的過程,同時也使用語言分析軟體幫助進行分析。
結果發現,帶有敵意的性別歧視者在互動過程中較不易親近、較不友善且較少露出笑容;另一方面,善意的性別歧視者則較易親近、溫暖友善並較常展露笑容,同時,較常使用帶有正面情緒的字彙,在等待女性回答問題時也較有耐心。
這是第一個同時觀察言語與肢體語言在不同類型性別歧視的影響下有何差異的研究。研究者表示,人們往往對於透過言語表達的性別歧視非常敏感,但是,卻不會將溫暖友善的舉止與性別偏見連結在一起。
Hall表示,善意的性別歧視是披著羊皮的狼,它以看似歡迎、無害的舉止,誘騙女性安於性別不平等的社會現狀。人們必須理解性別偏見所具有的多個面向,否則,將難以打造真正性別平等的社會。
資料來源:Sex Roles
+ read more

2015.02.12
興趣或「性」趣?傻傻分不清
常常可以聽到女性表示她們為建立、維持友誼而示好的舉止常常被男性誤解為性挑逗;反之,男性也認為自己發出的性邀約信息往往被女性解讀為友誼友好的表現。就竟是不是真有其事?又是哪一方比較容易誤解一性的舉止呢?對此,挪威科技大學心理學系近日發表了它們的研究成果。
這份研究總共有308位異性戀者參與,平均年齡為18~30歲,59%為女性;其中有一半的女性與4成的男性並非單身。研究人員以面談、提問等方式蒐集資料;其所使用的問題與美國2003年所進行的類似研究相仿,如:
你是否遇到過對異性表達友善卻被誤解為對對方有「性趣」的狀況?你是否曾對異性表示「性趣」卻被誤以為在表示友善?若有,這種情形有多常發生?
研究人員分析參與者的回答後發現,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將異性表達友善的舉止誤解為對自己有「性趣」;不過,若女性表現出「性趣」,男性解讀錯誤的機率則非常稀少,而且是否單身並不影響他們察覺女性傳遞「性訊息」的敏感度。
研究者Mons
Bendixen指出:讓人驚訝的是,即便挪威被視為是世界上性別平等、性自由度發展、落實最好的國家之一,但是,我們研究結果竟然仍與美國於2003年的研究發現不謀而合。而美國的平等落實表現在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的排序為第20名。
Mons
Bendixen表示,若從演化心理學的觀點來分析此次的研究,這樣的結果其實並不讓人意外。演化心理學關注人類的心智如何隨著時間發展、適應,其中一項該領域學者關注的議題就是不同性別在社會、文化影響下的心理發展。
根據演化心理學的假設:一個男性的後代數量多寡代表著他的生殖健康。而這取決於他能夠讓多少女人懷孕。因此,男性是否能抓住每一個可能發生性關係的機會對於其生殖能力的展現就變得極為重要。
但是對女性而言,能夠同時與不同對象享受性愛的機會相較之下是具週期性且時間短的;伴隨著性愛而來的代價是懷孕、生產及養育後代,這個過程中也喪失了與其他對象繁殖的機會。因此,在面對性事時,女性心理狀態的演化傾向設定較高的擇偶標準、在考慮到發生性行為之前會比男性更須要看到清楚明確的信息。
最後,Mons
Bendixen說明:這樣的研究發現支持演化心理學的假設,且驗證其能夠超越不同文化中的社會性別角色。不過,我們仍可以做出更多努力,教導人們了解、尊重性別之間的差異。同時,這將有助於降低性騷擾事件發生。研究團隊現正針對更年輕的男女、造成性騷擾發生的可能性等,展開下一階段的研究。
資料來源:Evolutionary Psychology
+ read more

2015.02.11
親職壓力大不同 繼父憂鬱更嚴重
隨著時代的演進,家庭型態已愈發多元,包括核心家庭、隔代教養家庭、單親家庭、新移民家庭等等,不同型態的家庭同時也會產生不一樣的親子關係。日前,美國楊百翰大學(BYU)學者所進行的研究發現,當男女同時擔任的親職角色愈多,可能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將愈高,其中尤以身為繼父又擔任多重親職者感受壓力的程度最高。
研究作者之一BYU社工教授Kevin
Shafer表示,過去當我們談到親職與憂鬱症,第一念頭都會想到新手媽媽的產後憂鬱,但事實上繼親家庭的父母所面臨的親職角色也會帶給他們沈重壓力。
研究團隊分析全美超過6,000位病患的資料,發現繼親家庭的雙親通常有三種親職角色,包括面對兩人各自原有的兩個家庭、及兩人後來結合又生小孩的混合家庭。同時需扮演這三種角色的家長比起其他僅擔任一種親職角色者,罹患憂鬱症的風險高出57%。這項風險的上升尤其在那些未與原來家庭的親生子女同住的父親身上更為顯著,研究推測部分原因可能是這些父親由於與新家庭中的孩子相處時間比較多,因而對過去家庭的小孩感到罪惡、虧欠。
Shafer教授表示,在我們的社會中有親職的文化規範,但針對繼親卻完全沒有。這項研究發現並強調兩個重點:男人在需要協助時比較不傾向尋求專業諮商服務;這種混和型態的家庭正愈來愈普遍常見,因此有愈來愈多的雙親須面臨多重親職角色的重擔與壓力。
研究者希望此研究結果能鼓勵更多有此壓力的家長出面尋求幫助;而心理健康領域的專家及醫師也應瞭解到憂鬱症的形式有非常多種,已當家長的病患憂鬱症症狀表現會與非家長者不同。
資料來源:社會工作期刊(Social Work)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