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自閉症患者多為男性與腦部結構有關?
2017.02.14
自閉症患者多為男性與腦部結構有關?
由統計可知自閉症患者中男性的比例高於女性,但最近一份研究指出,不論個體之生理性別為何,腦部結構的差異可能也是影響風險的因素。   自閉症是一個心理障礙的光譜,用以形容導致個體明顯人際、行為困難的複雜腦部發展障礙,在這光譜中沒有患者會有完全一樣的症狀;而男女患者的比例約為4:1。   過去已有研究指出,男女在特定的腦部結構特徵上有所不同。此份研究則參考其中一篇指出「有些被發現存在性別差異的腦部結構與顯示出個體具有心理症狀-如自閉症-的區域是重疊的」的研究進行。研究人員選擇針對「皮質厚度(cortical thickness)」做研究,乃因這是男女之間會有差異且被發現在自閉症患者身上也會有變化的區塊。   由德國法蘭克福大學(Goethe University in Frankfurt)的Christine Ecker帶領的研究團隊,招募98位男女各半的右撇子、智商中等/更高的高功能自閉症患者(high functioning autism),並將他們與另外98位沒有自閉症的控制組做比較。這些參與者年齡介於18-42歲之間,研究人員用「核磁共振呈像(MRI)」測量皮質厚度,並用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第十版(ICD-10)診斷自閉症,診斷結果與臨床檢測是相符的。   研究結果發現,在解剖學上腦部結構較像男性的人,如皮質較厚,有自閉症的比例較腦部結構像女性的人高。舉例來說,研究顯示若女性參與者的腦部結構較像男性,其自閉症的風險是3倍於腦部結構較像女性的女性參與者。   Autism Speaks的副總裁Methew Pletcher認為,這篇研究指出特定腦部結構的變化可能與部分女性的自閉症有關,並且強調了腦部結構是與自閉症發展重要的影響因子這樣的理論,但是Pletcher也提到此研究尚不足以作出因果關係的結論。   研究團隊說明,他們的研究主要是在證明研究假設的成立,還需要更多研究去確認、了解研究結果及背後的原因。他們認為,因他們的研究參與人數少且聚焦於高功能自閉症患者,因此尚不能做出具體地的結論,未來的研究應著重在是否也可以在其他類型的自閉症患者身上看到同樣的結果。   資料來源:JAMA Psychiatry    
+ read more
整型醫生經常忽略患者的心理疾病
2017.01.25
整型醫生經常忽略患者的心理疾病
一項新的研究指出,在身體畸形恐懼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BDD)篩檢呈現陽性的患者中,僅有不到1/5的人被整型外科醫生辨識出來。但根據既有的研究數據,高達四分之三的身體畸形恐懼症患者去諮詢整型醫生,其中多達六成患者進行不必要的手術以「修復」他們「感知」的身體缺陷。   此篇研究作者是來自巴爾的摩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Lisa Earnest Ishii副教授。她表示,身體畸形恐懼症被認為是一種強迫症,患者會過度地關注身體缺陷,但實際上卻僅是微小的狀態,通常涉及鼻子、眼睛、皮膚或頭髮。   研究團隊篩選了近600名在11個月內曾於三個醫療點尋求臉部整型手術諮詢的受試者。研究團隊提供了專業的BDD問卷,以測量他們是否有身體畸形恐懼症。其中大約有10%的患者呈現陽性,但僅有4%被整型醫生懷疑患病。   Ishii副教授表示,她認為整型醫生被既有的偏見限制了。當病人來找醫生,醫生認為只要對病人動手術,病人就會變好,卻沒有看到背後的因素。   但這樣的觀點卻被《美國整型外科醫生學會期刊》(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Plastic Surgeons)主編、達拉斯整型外科學院(Dallas Plastic Surgery Institute)的臨床整型外科醫生Rodney Rohrich博士挑戰。Rohrich博士表示,許多身體畸形恐懼症患者的目的就是欺騙整型醫生關於他們對外表的執著。Rohrich博士說:「身體畸形恐懼症患者特徵之一就是他們不喜歡被發現,如果他們被發現,就會離開,多數人甚至不想做BDD問卷。」   Ishii副教授認為BDD問卷應該進入整型外科醫生的標準程序,醫生應該將疑似BDD患者轉診給專業的精神科醫生。Rohrich博士則認為,許多身體畸形恐懼症患者有「選購」醫生的情形,他們有方法和資源這樣做,從一個醫生到另一個醫生,最終總會找到一個願意幫他們動手術的醫生,合適的方法應該是永遠不要為這些類型的患者動手術。   來源:HealthDay、JAMA Facial Plastic Surgery美國醫學會臉部整型手術期刊    
+ read more
女性承受更多工作壓力!
2017.01.04
女性承受更多工作壓力!
英國衛生安全署(HSE,Health and Safety Executive)公佈了2016年與工作有關的壓力、焦慮及抑鬱的統計報告,數據顯示25至54歲的女性比起她們的男性同事,承受更多的壓力。壓力的高峰值落在35-44歲,許多這個年齡層的女性不僅背負工作壓力,還有著家庭責任,例如照顧孩子與年邁的父母。 HSE的統計數字來自每季對38,000戶家庭進行訪談的「勞動力調查」(Labour Force Survey),這個調查是政府主要的就業數據資料。統計學家表示,壓力值的數字,在近幾年呈現廣泛、穩定的狀態。 根據HSE公佈的數字,從25歲開始,女性就比男性感到更多的壓力,這將在整個職業生涯中持續下去。根據2014-2016年間的數據,16-24歲、25-34歲和35-44歲的男性,工作相關壓力值明顯低於平均值。相較之下,25-34歲、35-44歲和45-54歲的女性,工作相關壓力值都高於平均值。統計學家認為,這是因為女性擔任許多第一線工作的主要人員,例如教學和護理。 在過去三年中,約有20萬例男性反應工作相關壓力,女性則是272,000例。這代表女性的工作壓力、焦慮和抑鬱的將近是男性的1.4倍。 HSE表示,最高工作壓力值的職業和行業,在衛生部門和經濟部門的調查都是一致的,造成工作壓力的原因一樣是工作量太高、缺乏管理階層支持、和組織的變革。報告還顯示,工作相關的壓力、抑鬱和焦慮佔工作相關健康不良的37%。 來自倫敦的精神醫師Judith Mohring曾治療許多專業女性,她表示,比起男性,女性面對相當高程度與工作有關的壓力、焦慮和抑鬱。可能的原因來自:必須證明她們跟男人一樣優秀、缺乏升遷機會、不平等的薪資等,工作場所裡的男性至上主義以及家庭照顧責任都帶給女性更多的職業壓力,若是家庭依賴她們的收入程度高,她們的壓力更大。 Mohring醫生說:「女性不滿意低於男性的工資、工作環境的不安全與職業缺乏發展的潛力,她們常常覺得沒有和較高層級的主管(通常是男性)互動的機會,讓她們在面對組織調整時,處於較差的處境。」 Mohring醫生呼籲公司要為女性提供更彈性的工作條件、更好的職業安全和升遷機會,例如在家工作就是很重要的進展。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Health and Safety Executive        
+ read more
保持樂觀讓女性長壽
2016.12.28
保持樂觀讓女性長壽
「瓶子還剩下一半的水,還是還有一半的水?」這個問題的答案乍看像無關生死,但對女性而言卻很可能是。新的研究顯示,擁有樂觀態度的女性比起那些較不樂觀的更不易過早死亡。   來自波士頓Harvard T.H. Chan公衛學院社會與行為科學系的協同作者Eric Kim和其同事據其研究結果建議民眾應該試著提升自信,以作為保持健康的方法。   樂觀被定義為一種心理態度,代表擁有正面思考,對於好事的發生充滿希望及自信。   部分研究曾經指出擁有較為樂觀態度的人們,比起那些悲觀的更容易擁有較好的心理及生理健康。以University of Illinois去年的研究為例,樂觀者比起悲觀的對照組擁有幾乎高達兩倍的機率擁有更健康的心臟。而在新的研究中,Kim聚焦在調查出擁有樂觀的心態是否會影響由各種醫療條件衍生的死亡風險。   為了達到研究目的,研究人員分析從2004~2012年間參與Nurses’ Health Study(此唯一正在進行中的調查研究,主要為透過每兩年一次的調查了解女性健康)的70000位女性;包含參與者自我評量的樂觀程度表,以及其他可能導致過早死亡的風險,比如高血壓、飲食及運動。   結果顯示,最為樂觀者的死亡風險比最不樂觀者低了30%。   以個別疾病而言,研究者發現較為樂觀的女性比起悲觀者少了16%死於癌症的機率,死於心臟病及中風的機率也分別少了38%及39%。此外,最樂觀女性比起最悲觀者也少了38%罹患呼吸道疾病及52%死於感染的機率。   研究者提到之前的研究主要只找出樂觀與降低心臟血管死亡風險間的關聯性,但這次研究卻是第一次找出心理態度與降低其他各大疾病死亡人數間的關聯性。   Eric Kim表示,當代大部分的醫療及大眾健康促進都聚焦在降低疾病的成因風險,但同時有證據顯示提升生理的恢復力或許會造成更大的改變。因此,根據我們的研究發現,建議應該保持樂觀,比如在面對生活的挑戰時應該以更健康的行為及方法去應對。 _ _ 不過,此研究團隊針對樂觀與死亡人數下降間的關聯尚只能提出部分解釋,Kim認為人們自身的態度(如樂觀)可能對於我們的生理系統有直接的影響,但這部分還需要有更多的研究。另一方面,由於研究對象資料的限制僅使得我們不能確定本研究的發現是否同樣會發生於男性身上,並不代表樂觀的態度對男性沒有幫助。   資料來源: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 read more
被拒絕人工流產者精神健康風險大!
2016.12.22
被拒絕人工流產者精神健康風險大!
最近一項研究發現,人工流產不會讓女性有更高的心理疾病風險,反而是不讓女性做人工流產容易使其陷入焦慮、低自尊及低生活滿意度的情緒中。   研究作者為加州大學社會心理學家M. Antonia Biggs,他與其團隊分析了956名於2008-2010年間做人工流產的女性的資料。這些女性被分為:接近醫療院所規定之手術周數限制而做了人工流產的婦女(47.2%)、因超過規定週數而被拒絕做人工流產之婦女(24.2%)及在第一孕程便接受手術的婦女(28.6%)。這群女性平均年齡為25歲;並且不論是做了人工流產還是被拒絕之婦女,一周後都完成了精神健康的電話訪問,多數也每2年完成了追蹤調查並持續了5年。   結果顯示,被拒絕的女性相較於接近人工流產手術周數限制而做了手術之婦女,有較明顯的焦慮、低自尊及低生活滿意度。在被拒絕的婦女當中,那些在後來仍接受了人工流產或自然流產的婦女,一周後上述三種情緒的反應尤其強烈。不過,一年內三組婦女在三種情緒反應上並未顯示出差異。   研究團隊認為,這樣的結果顯示人工流產並不會使婦女陷入精神健康的風險中,反而是被拒絕會讓女性在短時間內面臨更高的精神健康風險。研究者Biggs進一步說明,接受人工流產後5年也並未顯示女性的精神健康嚴重受影響,他認為研究結果增加了人工流產不會傷害婦女的證據。   生命教育信託權利組織(National Right to Life Educational Trust Fund)的教育與研究主任Randall O’Bannon認為,研究顯示被拒絕的女性在短短一周後就呈現出承受較大的精神壓力,這可能與這些女性原本預期人工流產可以為他們帶來解脫,卻因為被拒絕而必須重新安排所有的生涯規劃有關。   美國計畫生育聯合會(Planned Parenthood Federation of America)的醫療主管Raegan McDonald-Mosley說明,十幾年下來已有研究顯示,安全、合法的人工流產並不會讓女性陷入精神健康風險中,事實上,高達95%曾人工流產的女性表示這對他們來說是正確的選擇,並且手術解脫的感受遠大於任何可能的負面情緒,即使是多年後依然如此。   資料來源:JAMA Psychiatry    
+ read more
男性更可能在聚餐時過度進食?
2016.12.15
男性更可能在聚餐時過度進食?
碰到節日大餐或與朋友聚餐時,許多人常常一不小心就吃進比平常還要多的食物。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可能是當下的氣氛驅使,食物美味;但若你是男性,根據美國康乃爾大學的研究,這更有可能是因為你的自尊心(ego)在作祟。   這項新研究找來一群體重與年齡皆相近的大學生在不同情境下進行吃雞翅比賽,一是有群眾觀看與加油歡呼,另一則沒有觀眾。即便獲勝者最終只會得到一面廉價塑膠獎牌,但這些參賽者仍然都吃下了平常的4倍多的食物。而男性在有觀眾的情況下所吃進的食物量更是比沒有觀眾時多出了30%以上;並且多將這個過程描述為具挑戰性、酷且令人振奮的。反觀女性,在有觀眾時反而吃的較少,且多認為這是個讓人有些尷尬的過程。   據此,研究人員認為男性在社交場合特別容易有過度進食的風險,即便當下沒有任何道理這麼做。「就算是男人自身也沒有意識到,吃得比在座的其他人多可以被理解為是一種陽剛氣質與力量的展現。」研究共同作者Kevin Kniffin博士解釋。   康奈爾大學食品和品牌實驗室(Cornell Food and Brand Lab)主任——同時也是本研究主要作者——Brian Wansink博士提醒人們在聚餐時“專注於朋友,而不是食物”。“如果你想展現你的男子氣概,與你的朋友進行一場健康的腕力比賽就好,別想著要吃得比他多!“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這個研究的設計是以「比賽」方式進行,所以研究結果是不是能夠完全推論至日常的社交場合就見仁見智了。不過從研究中我們確實可以看到不同性別在進食行為上的有趣差異。   資料來源:Frontiers in Nutrition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