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台女連分享了避孕藥成分「去氧孕烯(desogestrel)」長期服用可能使腦瘤風險提高。而幾週前,英國數百名女性因擔心避孕針劑可能導致腦瘤風險提高五倍,考慮進行集體訴訟。如今,又有研究發現,其他荷爾蒙避孕方式可能與泌尿道感染(UTI)和細菌性陰道炎(BV)有關。
這項針對24,500名女性的最新研究發現,使用處方避孕藥的女性發生泌尿道感染的機率顯著上升。使用避孕針劑者,風險增加兩倍;而使用含有雌激素與黃體素的口服避孕藥,風險則增加10%。
儘管引發大眾疑慮,醫療專家仍呼籲女性不應自行停藥,除非有其他替代的避孕方案。
美國NHS全科醫師Dr Davis-Hall 表示,她經常看到女性在使用特定荷爾蒙避孕方式時反覆感染。有些患者在改用其他避孕方式、停用避孕藥後,症狀顯著緩解。因此她也呼籲有反覆感染的女性諮詢醫師,在排除其他原因後,評估目前避孕方式是否為可能原因之一。
為何避孕藥可能導致感染?其中的機制是什麼?
Dr Davis-Hall表示,雖然目前尚無強而有力的臨床證據可證明避孕藥直接導致泌尿道感染,但確實存在可信的生物學機制。
她解釋,避孕藥可能會影響體內荷爾蒙平衡,特別是雌激素與黃體素,進而影響保護陰道免受細菌性陰道感染與泌尿道感染等感染的陰道菌叢。荷爾蒙改變還可能影響陰道與尿道黏膜,使其更易受到感染。另外,黃體素類合成荷爾蒙常見副作用之一就是陰道乾燥,而這也會提高泌尿道感染風險。
使用者現身說法:5年反覆感染影響生活
一名來自牛津、24歲的女教師向《MailOnline》表示,她在服用避孕藥期間長達五年反覆出現念珠菌感染與泌尿道感染。她自去年8月起幾乎每天出現排尿或性交時刺痛、頻尿與尿急等症狀。
即使嘗試過各種非處方藥與抗生素療程,症狀仍未根治。她補充,由於上課期間難以前往廁所,症狀常因此惡化。
她自今年4月為了備孕停用避孕藥後,症狀幾乎完全消失,且未再罹患泌尿道感染。她表示:「我很失望自己當初不清楚所有狀況,也很遺憾我的醫師沒有把這些線索串起來。」
泌尿道感染與細菌性陰道炎如何影響健康?
泌尿道感染(UTI)是一種常見但會引起疼痛的疾病,會影響膀胱、尿道,甚至腎臟。一般以短期抗生素治療為主。症狀包括排尿有灼熱感、頻尿或尿急、下腹疼痛。根據NHS的資料,有些人還會發現血尿、體溫過高、身體發冷或發熱,有些人體溫則異常偏低。
細菌性陰道炎(BV)常見症狀包括陰道分泌物異常—尤其在性交後會有強烈異味,分泌物顏色與質地也會改變。根據NHS,約半數細菌性陰道炎患者無明顯症狀。也會提高性病(如披衣菌)的風險。雖然細菌性陰道炎通常不嚴重且能以抗生素治療,但若未及時處理可能導致骨盆腔發炎。
骨盆腔發炎是女性生殖系統的嚴重感染,可造成輸卵管留下裂痕,進而提高子宮外孕的風險。子宮外孕無法挽救,並可能危及生命。若骨盆腔發炎未妥善治療,也可能導致不孕,且風險會隨重複感染次數上升。
編譯來源:DailyMail(2025.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