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12.05
美國兒科醫學會:應教導青少年男女事後避孕藥知識
11月底美國兒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提出一項政策,建議小兒科醫師應教育美國青少年男女與其家長,有關事後緊急避孕藥的使用、取得管道、禁忌症及副作用等資訊,同時,也強調任何事後避孕方法都無法預防性傳染病。
在該政策中,除了告知病患緊急避孕藥的使用,小兒科醫師也應鼓勵男女病患接受性傳染病篩檢與治療,且與病患討論在使用緊急避孕藥之後還有哪些其他的避孕方法。另希望小兒科醫師持續提倡不論青少年男女年紀大小,都應增加他/她們能以非處方籤方式取得事後避孕藥的機會,並以保險給付降低取得的困難度。
針對美國兒科醫學會所提出的該項政策,台灣女人連線表示,美國對於使用保險套及避孕藥的教育比台灣更為健全完整,才進一步開始討論向青少年男女傳遞事後避孕藥的使用與注意事項資訊。但以目前台灣民眾進行安全性行為的習慣,仍不宜馬上提倡使用事後緊急避孕藥,忽視保險套才是避孕及防止性傳染病的最佳方式。再者,事後緊急避孕藥的作用在於干擾女性體內的荷爾蒙,幫助女性避免發生意外懷孕,長期使用此方式避孕是否可能會對正在發育中的青少女造成健康傷害,也是為何我們會對於大力推行事後避孕藥仍存有疑慮的原因。
資料來源:兒科醫學期刊(Pediatrics)
+ read more

2010.10.19
少女三成不運動,骨鬆危險群
許多青少年經常飲用含糖飲料不喝牛奶,加上不運動,造成日後的骨質疏鬆。根據國民健康局調查,有3成青少女不運動,5成青少女在過去3天內喝飲料,骨骼健康相當堪虞。
跟據國民健康局分別於民國96年與97年辦理的高中(職)、五專學生與國中學生健康行為調查,分析6,533位高中(職)、五專學生與4,856位國中學生資料發現,在含糖飲料與奶類製品的飲食習慣上,國中學生過去一週幾乎天天有喝含糖飲料的比例為22.7%、天天有吃奶(乳)類製品只有為18.6%,都沒有吃奶類製品的比例為16.9%。
高中(職)、五專學生喝含糖飲料平均每天1次或以上佔36.9%、吃奶類製品平均每天1次或以上只佔16.7%,都沒有吃奶類製品或只有1次的比例將近3成5,顯示國高中生攝取含糖飲料情形比攝取奶類製品多。
女學生平均一周3天內喝含糖飲料的比例高達49.6%,一周內3天沒吃乳製品的比例更高達45.9%,較男學生高出許多。
調查也發現,國中學生過去一週都沒有運動、或運動時間不到10分鐘的比例為7.5%,高中(職)、五專學生則增加到23.2%,尤以女生都不運動者高達31.1%。國中生及高中生運動項目以球類運動為主,分別佔43.4%、33.9%,跑步或健走的比例也不少,這些都是可促進骨質密度增加的負重式運動。所謂負重式運動,是指對抗地心引力或有阻力的運動,如跑步、健走、球類運動、健康操、爬樓梯等。
國民健康局表示,人體骨骼的骨質自出生後,會隨著年紀而增加,大約在20至30歲達到最高峰,之後骨質逐漸減少。而女性在停經後,骨質減少的速度會加快。
如果骨質流失過多,使得原本緻密的骨骼形成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會增加中老年人發生骨鬆性骨折的機會,造成失能,甚至死亡的風險。
10月20日為世界骨質疏鬆日,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也指出,青少年時期是骨骼大小與密度不斷增長的關鍵時期。在青少年時期多運動、多吃富含鈣質之食物,如奶類製品、小魚乾等,就可增加骨骼最大量的1成,更降低成人時期以後發生骨鬆性骨折風險的5成。
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也表示,兒童或青少年鈣質攝取不足是全球普遍的現象,主要是因為含糖飲料對牛奶的替代效應,造成鈣質攝取減少。基金會呼籲家長,多鼓勵青少年子女運動以及攝取含鈣質的食物,才能為青少年存下日後的骨本。
資料來源:台灣立報
+ read more

2010.08.06
國民胖瘦 政府不管?
不少人從學生時代起就會在學校做健康檢查、量身高體重,但是,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這些國中、小學校每年都在進行的例行性檢查,教育部卻在九十二學年度才建置健康資訊管理系統,此後,才有我國學童生長發育的資料;高中職的管理系統甚至是在近幾年才建置的,由此便可看出我國教育主管機關對學童的健康管理並不重視。再者,事關掌握我國全民健康狀況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以經費不足為由,有一年沒一年的進行,且研究對象一變再變,完全無法呈現全民健康狀況的圖像,顯見我國衛生主管機關也沒有扛起該負的責任。
婦女團體長期關心青少女健康,並蒐集許多數據以瞭解現況。從教育部九十三學年度的統計資料來看,國中小女學生體重過輕(約十三%)的問題早已比肥胖(約十%)問題嚴重,九十四學年度國中小女學生體重過輕的比率甚至直接飆升到約二十%。由此可知,青少女過輕的現象早已存在,只是政府看不見。
年輕女性認為「瘦才是美」的價值觀多少是受到流行文化的影響,但是政府不願意編列預算、研擬法案與政策來促進民眾的健康狀況與正確的概念,才是造成民眾體重管理不當最重要的原因,只將矛頭指向特定的名模,對她來說,這恐怕是不能承受之重吧!
本文刊登於自由廣場
+ read more

2010.07.06
青少女與婦產科醫師的第一次會診
美國婦產科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ACOG)於日前發表的一份文件中建議,青少女應該在13-15歲時進行與婦產科醫師的第一次會診,且會診的內容應包含性傳染病、避孕、性暴力、藥物濫用、性別認同、青春期、月經∕生理期、飲食與節食、運動等相關知識;此外,醫師也能評估青少女整體的健康狀況。
這份名為「The Initial Reproductive Health
Visit」的文件,強調女性第一次與婦產科醫師會診的重要性,且認為女性越早與醫師接觸越好,因為這樣能較早培養出信任關係。青少女的父母∕監護人也應該參與一開始的會診,而會診的安排應該分別要有青少女與父母∕監護人「分開會診」和「一起會診」的時段。
而第一次會診時,醫護人員應該詳細的說明婦科檢查的過程,並同時提供概略的身體檢查,包括:乳房檢查、外生殖器檢查等。若青少女有要求的話,可請父母∕監護人陪同。醫護人員除了評估健康狀況之外,也可以藉由模型、圖片、表格等輔助工具教育青少女瞭解自己的身體結構、生殖系統構造等。
婦產科醫學會同時也強調,除非青少女已經有症狀,否則第一次的會診通常不需要進行骨盆腔檢查;在有過性經驗後才需要每年檢查HIV、衣原體(chlamydia)、淋病。
+ read more

2010.04.21
為什麼女生不能像男生一樣喝酒?
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最近針對酒精攝取進行了一項計畫,其中的幾項結果可以提供給青少女作為飲酒的參考:
一、青少女體內脂肪與肌肉組織的比率較青少年高,且體內所含的水分也較少,因此,喝酒以後體內的酒精濃度會比較高,也就是說青少女即便喝較少的酒,也有可能比較容易喝醉。
二、醇脫氫酶(Alcohol dehydrogenases,
ADH)是人體內的一種消化酵素,大部分的酒精都是經由醇脫氫酶分解,但是,青少女體內的醇脫氫酶較少,因此,較不容易代謝酒精。
三、青少女的體型和體重通常較青少年小,若喝相同濃度的酒精,青少女血液中的酒精濃度會上升的比較快;喝醉之後,酒精退去所需的時間也比較長。因此,青少女若酗酒,酒精中毒的風險也會比較高。
四、青少女通常偏好較甜或是和碳酸飲料混合喝的調酒,這類的酒精飲料會增加酒精滲入血管的速度。
+ read more

2010.04.12
某些化學物質影響青少女發育
最近一份美國的研究發現,青少女暴露在某些化學物質中會導致早熟或青春期延遲,也可能提高日後的健康風險。這些化學物質一般稱為「內分泌干擾物」(endocrine
disruptors),它會干擾內分泌或荷爾蒙,「酚」(phenols)、「鄰苯二甲酸」(phthalates)和「植物性荷爾蒙」(phytoestrogen)都屬於此類化學物質。市面上的指甲油、化妝品、香水、乳液、洗髮精等為了增加耐久性及香味都會添加這些化學物質;此外,也會出現在一些塑膠製品中,或是用來製成藥品和營養補充品的外層,以達到緩釋藥劑的效果。
這項研究總共包括1,151位6-8歲的青少女,而上述三種化學物質在所有參與者的尿液中都檢測出陽性反應。研究發現高濃度的「鄰苯二甲酸」和「植物性荷爾蒙」與青少女胸部提早發育有強烈的相關性,而在乳液、洗髮精等個人用品中所含的「鄰苯二甲酸」也與胸部、陰毛提早發育有關。此外,這份研究也發現身體質量指數(BMI值)在青少女的發育上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過去已經有研究顯示青少女早熟可能會有醫療上的負面影響,例如:日後糖尿病、癌症的風險;而這份研究則發現某些化學物質會影響青少女的發育。研究人員表示,乳腺在發育的過程中,某一個時期是特別敏感脆弱的階段,因此,暴露在這些化學物質中有可能會影響日後罹患乳癌的風險。
資料來源:環境衛生觀點期刊(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