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飲料:少年人的「戕」心劑?!
2015.04.13
能量飲料:少年人的「戕」心劑?!
  能量飲料(又稱機能性飲料,如X牛一類宣稱能提振精神、減少疲勞的飲品)素來被認為能減輕疲勞、提升身體與精神上的表現,然而最近來自加拿大一篇文章指出,能量飲料的行銷策略可能使人忽略其成分對心臟健康的不良影響。   能量飲料有高含量的咖啡因,同時也可能含有其他成分,同樣有咖啡因的效果卻不易被察覺,如瓜拿納(guarana),一個作用與咖啡豆中的咖啡因極為相像的巴西植物,但濃度卻比前者高兩倍。雖然普遍認為咖啡因對人體來說是安全的,但是仍有研究持相反意見。另一方面,瓜拿納與能量飲料中其他成分如人蔘、能抑制神經作用而減緩焦慮的牛磺酸(Taurine)等交互作用下,可能引發更多心臟風險。   由醫學博士Fabian Sanchis-Gomar帶領的研究團隊指出,能量飲料可能引發健康的年輕人死於心臟疾病;而對有潛在心臟疾病的人來說,突發性心律失常死亡症候群或心律不整的風險也會顯著提高。甚而,連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好發的心房顫動,也出現在一位踢完足球後喝下能量飲料的13歲男孩身上。   根據研究,2007年美國有5,448人被診斷為咖啡因過量,其中有46%為19歲以下的年輕人。研究數據反映除了能量飲料外,生活中充斥著其他含有咖啡因的食物,如口香糖、喉糖、口溶片,導致年輕人容易食用過量的咖啡因。   面對這種危機,Sanchis-Gomar博士建議醫療人員應主動了解年輕病患是否飲用能量飲料,注意攝取過量的症狀;並且應與之討論單獨飲用能量飲料及與酒精混合飲用的危險。同時,醫療人員也應了解目前市面對咖啡因的管制不足以及能量飲料成分彼此作用後對身體產生的不良影響,讓家長及孩童知道過量咖啡因背後存在引發心律不整、焦慮、恐慌症等風險。Sanchis-Gomar強調這份衛教知識傳遞極其重要,因為家長與老師經常不經意地傳遞與能量飲料有關的錯誤觀念。       資料來源:Canadi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 read more
披薩:義大利美食的逆襲?!
2015.01.23
披薩:義大利美食的逆襲?!
  最新的研究調查指出:一天當中若孩童有食用披薩,那麼,孩童當天所吃進的熱量、脂肪與鈉總量往往會遠遠高出平日的攝取量。   芝加哥伊利諾大學健康政策中心的學者分析了「美國國家健康與營養檢驗調查」於2003年至2010年間所蒐集的資料,研究對象為2歲至19歲的兒童與青少年。   結果發現,在有食用披薩的日子裡,兒童比平日多吃進了84大卡、3克飽和脂肪與134毫克的鈉;青少年則多吃進了230大卡、5克飽和脂肪與484毫克的鈉。這些多攝取的脂肪與鈉分別是每日建議攝取量的24%與21%。   研究主持人Powell教授指出,兒童和青少年並不會因為吃了披薩,便將當天其他餐點減量。而另一個更大的問題在於,兒童與青少年會把披薩當作正餐之間的點心。這種將披薩當作餐間點心的飲食方式將使兒童比平日多吃進202大卡,青少年則多吃進365大卡。   在美國,披薩是青少年日常能量來源的第二名。由於披薩如此頻繁的被食用與被需求,因此它的營養成分是需要受到關注的。學者認為披薩的營養成分應當有清楚的標示。   Powell教授表示:披薩是一項非常普遍且方便的食物,要降低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改善其中的營養成份會比宣導減少食用量更具效益。   雖然因風俗民情差異,台灣兒童與青少年食用披薩的頻率並不如美國高,但是披薩在台灣也是非常普遍的餐點,台灣女人連線在此提醒大家:美食誘人,但任何食物食用過量都是會對身體造成負擔的噢!     資料來源:Pediatrics      
+ read more
體重過輕的男孩較容易情緒低落
2014.02.10
體重過輕的男孩較容易情緒低落
  過去已有不少研究證實,孩童時期的肥胖是一個健康問題,可能影響未來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氣喘與睡眠窒息症等疾病發生,同時也會因為社會上普遍存在的汙名而產生壓力,對心理健康造成影響;另一方面,探討關於青春期體重問題的焦點通常都圍繞在女孩身上。   不過這並不表示男孩就不會因為在意自己的身體意象而產生壓力。最近的兩個研究發現,青春期的男孩如果自認為自己過瘦,較容易感覺情緒沮喪、低落,程度甚至比那些自認為過胖的男孩更為嚴重。   因為身體狀態與維持健康息息相關,美國疾病管制局針對兒童與青少年制定了一套BMI指標以做為健康體重的判別標準。根據這項標準,美國疾病管制局估計約有3.5%年齡介於2到19歲之間的孩童與青少年有體重過輕的問題,同時指出這可能對未來的身體健康狀況造成影響。   主導一系列相關研究的Blashill博士發現:那些體重正常甚至稍微高出平均值的青春期男孩若自認為自己的體重不足,所表現出來的情緒沮喪症狀與同年齡的其他男孩相比是最嚴重的。同時,也發現這份對於體重過輕的恐懼很可能促使年輕男性開始使用類固醇。   另一份研究的結果也指出:將自己歸類為體重過輕的青春期男孩曾經遭受霸凌或常感到情緒沮喪的機率都較高,也更可能因此選擇使用類固醇。   Blashill博士表示:青春期的女孩傾向內化並努力使自己達到纖瘦美感;青春期的男孩則傾向強調更具有肌肉線條的體格。我們發現有些青少年因為認為自己沒有能力達到那個通常不可能達成的身體形象而倍感折磨,可能因此轉而採取較為激烈的手段。   不幸的是,關於青少年使用類固醇的有效療法目前並未有充足的相關研究,不過,Blachill博士同時也指出,認知行為療法已被證實能夠有效的幫助那些考慮或已經開始使用類固醇的年輕男性,協助他們面對身體意象認同所帶來的困擾。他呼籲所有幫助輔導青少年憂鬱的臨床醫護人員,特別是在照護那些因為他們的體重而遭受霸凌的男孩時,應當要注意他們可能使用類固醇的潛在風險。       資料來源:美國心理學會期刊Psychology of Men & Masculinity      
+ read more
青少女生育可能提高往後發生肥胖機率
2013.05.14
青少女生育可能提高往後發生肥胖機率
  在工業化國家中,美國的青少女懷孕率是最高的,大約每11位產婦中,就有1位是青少女。過去,當討論到青少女媽媽時,我們多半只考慮到的是孩子照顧、母子安置、小媽媽的就學及經濟來源問題,卻忽略了女性在青少女時期懷孕對往後健康問題的影響。而在這份研究中,研究者發現青少女生育將造成日後肥胖的機率升高。   這份研究分析美國國家健康與營養檢驗調查的資料,發現女性在青少女期生育、及20歲以後才生育,中年肥胖比率分別為44%及35%。在控制了教育程度、種族等變項後,在青少女時期生育的母親比20歲以後生育的母親,中年肥胖的機率提高32%。   這個研究發現提醒了我們應該要開始關心青少女懷孕所可能產生的長期健康影響,以及短期的健康風險,並將其納入健康政策的討論中。然而,雖然這份研究發現了青少女生育與晚年肥胖間的關聯,但尚未證明兩著間的直接因果關係。       資料來源:美國婦產科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 read more
子宮內避孕器安全性佳 美研究建議青少女使用
2013.04.15
子宮內避孕器安全性佳 美研究建議青少女使用
  去年11月曾有一項研究表示,裝設子宮內避孕器使骨盆腔因感染淋病或披衣菌而發炎的風險非常低,日前又有另一美國研究呼應子宮內避孕器為安全性佳的避孕方式,裝設後發生嚴重副作用的機率非常低。   美國1970年代的子宮內避孕器(The Dalkon Shield)被發現出現嚴重副作用包括細菌感染、敗血性流產、甚至死亡,因此大眾對避孕器有很強烈的排斥,但這項研究認為現今的避孕器已是改良過的,希望可以清除大家對避孕器過時的污名。   這項研究由美國德州大學醫療部門所作,針對9萬名15-44歲子宮內避孕器使用者的資料進行分析,結果指出裝設後出現嚴重副作用如子宮外孕、骨盆腔發炎的機率小於1%,顯示風險是非常低的,而且青少女的風險與成年女性是一樣的。研究中早期放棄使用避孕器的比例,青少女與成年女性也是相同的,說明前者並沒有比後者較容易出現副作用。此外,在所有年齡層中,裝設荷爾蒙避孕器比銅避孕器,出現併發症以及中途拆除停止使用的比例都較低。   由於子宮內避孕器不像口服避孕藥需要記得服用的時間,相對來說是比較不費心力的避孕方式,而且現今的子宮內避孕器也很安全,因此研究建議應增加青少女使用避孕器的可近性,這將有助於降低非預期懷孕機率。      資料來源:美國婦科產科期刊(Obstetrics & Gynecology)     延伸閱讀 裝置子宮內避孕器引起骨盆腔發炎的風險低    
+ read more
青少女吸菸恐有害骨質生長
2012.12.26
青少女吸菸恐有害骨質生長
  青春期時所累積的骨質密度約佔總量的50%,以青少女來說,在初經來潮時間點左右的兩年間所累積的骨密度量,會在人生最後的四十年間慢慢流失掉。過去已有多項成人研究證實吸菸與骨質密度累積量降低存在關聯,最近一項特別針對青少女的研究發現,青少女吸菸將減少骨密度累積,恐提高晚年發生骨質疏鬆的風險。   這項研究招募美國辛辛那提市的262位11-19歲青少女加入研究,想要瞭解吸菸、憂鬱、焦慮及酒精使用對青少女骨質生長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無論吸菸量多少,13歲的研究參與者的骨密度都一致,但隨著年齡增加,吸菸量愈大,會使青少女的髖骨與脊椎處的骨密度生長速率愈慢。且有憂鬱症狀者也有同樣情形,但酒精使用量並未發現會對骨密度產生影響。   研究者特別強調,未來研究應擴大地區與種族。同時這項研究中的女孩的鈣攝取量及活動量都低於美國國家指引的建議標準,因此研究結果可能無法適用在那些符合指引標準的女孩身上。       資料來源:青少年健康期刊(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