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行動
2005-03-23
[記者會] 2005 V-Day在台北 談文化 說...
V-DAY在台北 談文化 說陰道
[
記者會 新聞稿 ]
「陰道」,女性身體的一部分,卻在女性日常使用的語言中長久缺席。父權社會不允許女性輕易地將陰道說出口,使得陰道成為女人言說的禁忌。然而,伊芙‧恩絲勒不這樣想,她在與朋友論停經期時提到陰道,於是她開始想知道其他女人對陰道又會有什麼看法。她採取行動訪問了形形色色的婦女,從她們口中聽到許多從陰道這個主題延伸出的相關故事,然後用第一人稱獨白的方式,將這些不同的真實故事在劇中以充滿神祕、幽默、痛苦、震憾、聰明、傷害以及刺激等經驗,由不同的女性娓娓道來,這就是震撼全球的《陰道獨白》。
《陰道獨白》的成功,在於伊芙‧恩絲勒勇於直接切入千百年來隱諱於世的議題,即女性的身體與性生活。伊芙‧安絲勒在《陰道獨白》獲得空前迴響後,決定設立非營利機構「V-DAY」,以反對任何施加在女性身上的暴力為V-DAY運動宗旨,自2001年以來授權全球婦女團體於在地城市搬演《陰道獨白》。由台灣女人連線、台北市女權會、勵馨基金會以及一群跨文化劇場工作者所組成的「2005台北V-DAY團隊」表示,經過一番努力,台灣今年首度成為V-DAY全球運動中的一員,希望今年以台北作為一個起點,繼而由點成線、成面,串出女聲喧嘩的台灣V-DAY,一起將終止暴力化做實際行動。
再者,「2005台北V-DAY團隊」表示,小劇場的演出常可以作為社會運動的形式之一,批判社會現狀與表達基層的真實聲音。當《陰道獨白》在全球各城市演出時,也展現出這樣的力量。不同膚色、族群的女人,以相異的語言,演出女性的身體/生命經驗,挑戰著每個社會的主流思考,而這樣的發聲在某些地方勢必遭遇禁演的命運,例如:2004年中國上海、2005年在烏干達,「妨害風化」成為禁止女性發聲最主要的理由,可見女人真實的聲音具有撼動現存體制的力量。今年,台灣終於加入V-DAY的行列,這象徵著,台灣將讓此國際性的運動更多元之外,台灣本土之文化也因為V-DAY而更豐富。
贊助指導單位文建會表示,文建會樂於見到此活動在台灣演出,特別是V-DAY的活動與近年來倡導的文化公民權的概念至為契合。所謂的「文化公民權」談的是,從欣賞多元、尊重異己的角度,保障公民充分享有的權利,更進一步訴求公民在參與、支持和維護文化藝術發展活動的責任。更重要的是,鼓勵主流文化中隱而未見的文化少數主體也能自主自在的發聲。而伊芙‧安絲勒的名劇《陰道獨白》,並將性別、自我認同等議題帶出,由表演而行動,由個別而集體,進而不僅是從邊緣發聲,而是匯聚成改變社會的力量。而或許明年,台灣會有更多城市群起演出《陰道獨白》,這種公民主動參與,透過文化場域藉由藝術實踐,發展對公共議題的論辯及共識,也催生台灣早日蛻變為成熟的公民文化社會。
「陰道獨白」將於3月25-26日於紅樓演出,中英文版各一場,所得除回捐美國V-DAY組織之外,盈餘將由主辦之三個團體(台灣女人連線、台北市女權會、勵馨基金會)作為推動女性人身安全以及提升女性正面身體形象專案使用。
+ read more
2005-03-06
[記者會] 2005 V-Day在台北 直到暴力終...
V-DAY在台北 直到暴力終止
參加「非獨白派對」分享《陰道獨白》劇作
[ 記者會 新聞稿 ]
全球支持終止對婦女施暴的V-Day
運動中,必定舉辦的名劇《陰道獨白》(The Vagina
Monologues),今年三月終於獲得授權,將以一場中文劇和一場英文劇的方式,和台灣的觀眾們見面了。「2005台北V-Day團隊」展開「V-Day在台北‧直到暴力終止」活動,宣告台灣V-Day運動的濫觴及宣示支持終止暴力的決心,主辦團隊將舉辦「非獨白派對」與觀賞《陰道獨白》的觀眾同歡來慶祝這個鼓舞人心的開端。V-Day是一項全球性的運動,目的是終止對女性的暴力行為;V-Day也是一個非營利機構,曾在短短五年間籌募到一千四百萬美元的基金捐給世界各地的婦女團體,作為停止對婦女及女童施行暴力的基金。V-Day以創意性的活動來吸引社會的關注,發動募款及喚起各地反暴力組織的朝氣。每年伊芙‧恩絲勒(Eve
Ensler)
得獎名劇《陰道獨白》的製作單位都會配合V-Day在世界各地的舞台演出,為當地的反暴力組織籌募捐款,以協助各地受暴的婦女,過去曾經協助埃及和伊拉克開創第一所婦女受暴避難所,也召集過南亞婦女領袖的反暴力會議。
今年台北首度成為V-Day全球運動中的一員,「2005台北V-Day團隊」因相同的理念結合,由
台灣女人連線、勵馨基金會、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及一群跨文化背景的女性所組成,誓言為生活中和社區裡的女性集體發聲,把這個拒絕被漠視的聲音匯聚成波濤洶湧的怒吼,一起向企圖侵害婦女和女童的暴力說「不
!」
。我們也期待藉由「V-Day在台北‧直到暴力終止」的活動主題,再次喚起社會大眾關注及省思台灣婦女受暴日益嚴重的問題。關心這個運動的朋友,歡迎造訪「2005台北V-Day團隊」特別建立的V-Day中文網站
www.vday.org.tw,以取得更多活動訊息 。
《陰道獨白》是美國劇作家伊芙‧恩絲勒的不朽劇作,她的劇本如此震撼人心,是因為她勇於直接切入女性性生活這個在過去千百年來,一直都是社會禁忌的主題。這個劇作的靈感來自於她和一位朋友討論停經期的相關話題,談到了陰道這個主題時,她聯想到其它婦女對這個問題又會有什麼看法呢?於是她開始訪問形形色色的婦女,從她們口中聽到許多從陰道這個主題延伸出的相關故事。伊芙‧恩絲勒為了編寫此劇,曾經訪問了兩百位女性,傾聽她們談到自身的性生活,她們的身體感受和曾遭受的暴力傷害及性虐待。這齣戲用第一人稱獨白的方式表現,劇中充滿神祕、幽默、痛苦、震憾、聰明、傷害以及刺激等經驗,由一位接一位的女性娓娓道來不同的真實故事。中文版《陰道獨白》則採用中國劇作家喻榮軍的版本。
《陰道獨白》在紐約非營利劇院初試啼聲,即造成轟動,隨即佳評如潮,紐約時報用「有趣」和「尖銳」來稱讚它;紐約日報則用「智慧」和「勇氣」來肯定它;洛杉磯時報更表示「伊芙‧安絲勒的《陰道獨白》,已不再是一齣戲而已,它已成為一項社會運動。」
這是個值得歡慶的開始,2005年台灣首度加入V-Day這項全球性運動,「2005台北V-Day團隊」將連續2日舉辦「非獨白派對」,分別推出《陰道獨白》中文版及英文版,同時公開表揚四位勇敢的「陰道戰士」(Vagina
Warriors),因為這四位婦女英勇地站出來獻身於這個活動中,可能改變了台灣對婦女施暴的趨勢並遏阻未來的暴力行為。贊助廠商將提供免費的便利餐飲以供《陰道獨白》的觀眾於演出前使用,讓關心婦女受暴議題及喜好戲劇演出的朋友可以在輕鬆的派對氣氛中認識彼此、分享心得及觀賞《陰道獨白》的演出,這是個熱鬧的「非獨白派對」,參予者可以大聲說出感受及交流。
「2005台北V-Day團隊」竭誠地歡迎民眾加入「V-Day在台北‧直到暴力終止」活動,用行動宣示終止暴力的決心。V-Day在台北活動「非獨白派對」、《陰道獨白》將在《紅樓劇場》台北市成都路10號舉辦,訂2005年3月25日中文場及3月26日英文場共兩場,下午六時半開始提供餐飲,演出於下午七點準時開演,採不劃位自由入席。贊助席每席新台幣500元,同時贊助中英文兩場演出為新台幣800元。
+ read more
2004-10-17
女性情慾
什麼是情慾?
情慾是一種渴望,因為渴望、喜歡、想要,於是我們有了力量,所以我們的生命中才有勇氣、有活力。情慾的表現是有許多層面及等級的,從暗戀、追星族對偶像的瘋狂迷戀、到對藝術的熱愛、以及一般人的性幻想及對性的需求、甚至自慰等等,都是屬於情慾表現的一部份。當這份力量受到抑制時,個人的主體性也都會連帶受到剝削,也就是說,妳是怎樣的人、喜歡什麼、想要什麼、需要什麼,其實不再是能夠自己決定。而一直以來,不論古今中外都有一群人的情慾被以各種如:貞操、純潔、專一等等的理由所限制,這群人就是女人。女性的情慾一直都被壓抑著、扭曲著,尤其是情慾之中性慾的部分則最具爭議性。而父權社會用來光明正大地限制女性情慾最基本的工具則是所謂的
「處女」、「貞操」、「從一而終」、「母性」、「要受男人保護」、「要值得男人追求」等等的觀念,而這些觀念則源自於我們對於對女性普遍的刻版印象,也就是所謂的「女性氣質」。
神聖的處女?
一直以來,女性的身體在父權體制的社會下不斷被加以貼上價格:年紀輕的比年紀大的貴,年輕的處女又更貴一些;此外,女人的身體更是不斷被操弄、被要求改變,一下要胖一點、一下要瘦一點、一下腰要細、一下腳要小。例如古代的中國女人被要求裹小腳,雖然是以美麗為藉口,但實際上卻是要限制女人的行動,好讓她們不會出去「亂來」,以確保丈夫是唯一可使用這個身體的財產擁有者。
而非洲肯尼亞的某些部落至今仍會對該族的少女進行所謂的「割禮」手術。此種手術還可進一步區分出不同的方式。有的是將女性的陰蒂割除。有的則是將內陰唇與陰蒂一併割除。而更嚴重的則是所謂的陰道閉鎖術,切除內陰唇和陰蒂後再利用外陰唇將女性陰部縫合,只留下一個小孔讓尿液和經血流出的小孔。這項殘忍的手術其最初目的還是在控制女性的身體,好讓女性在婚前保有完璧之身。這些種種慘無人道地殘害婦女身體的行為,卻都可以因為處女的神聖而合理化。
女性氣質與女性情慾
我們的社會對於男女情慾的道德標準是非常不公平的:女性在婚前要保有處女之身;婚後即便丈夫三妻四妾、外遇不斷,也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連忌妒都不行,只能做個賢妻良母等待丈夫回頭;而丈夫死後則要堅持守寡表示自己的貞節。
從以前的「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以及女人追男人叫做「倒貼」,女人追求自己想要的身體接觸叫做「吃虧」,到現在的「將性保留給婚姻、將自己的身體保留給先生」,這些
雙重道德觀念裡頭女性自己的聲音在哪裡呢?這些道德標準靠的是什麼呢?靠的其實就是「女性氣質」。
「女性氣質」一直是用來當作壓抑女性情慾好理由。因為先預設了女人「天生」應該要有哪些特質,以及「好女人」應有的形象,這些所謂的『天性』用來教導
、創造符合道德、家庭與父權社會的女人形象,例如賢妻良母等等。
因此,女性主動的情慾被排除在「好女人」的想像當之外,於是,無欲、純潔的母親成為社會對女人的認定。然而,這是真實的嗎?
女性的氣質是多元的、是流動的,而女性的情慾也是一樣。在我們人生的每個階段所需要的及表現出來的都會一直在改變。有人要性解放,有人卻堅持傳統倫理道德的價值,其實我們女性情慾所要求的,不過是屬於我們的「情慾自主」。
+ read more
2004-10-17
性高潮
對男性而言,性高潮的有無很容易判定,除非是早洩,否則射精其實就是性高潮的表現。但是對女性而言,這個問題卻複雜多了。除了因為身體構造的不同之外,社會文化的壓抑、以及對女性雙重標準的道德約束等等,都會影響到女性對於性的反應。性高潮之所以有談論的必要,是因為女性從未被教導主動去追求自己所渴望的性行為,性高潮自然備受壓抑。再者,A片、媒體、言情小說等等對性高潮誇大的描述、迷思、甚至錯誤的觀念,使得原本的男女關係容易被影響而產生焦慮、不協調的現象。我們常聽見的迷思有:
陰道的性高潮才是完全的、成熟的性高潮嗎?
由於學校不教,大部分人學習性教育的管道是透過觀看A片而來,但是A片是為了滿足男性的性幻想需求而製作,大部分的情節其實與事實不合、甚至到荒謬的地步。例如AV女優的呻吟聲就是一例。為了滿足男性對「男性雄風」的偏執,女優的聲音效果是經過要求而非全出於自然的。如果把A片與現實狀況混淆,就容易產生現在人們普遍有的刻板印象,以為性高潮時一定會叫床,或是叫床是因為性高潮。
每個女人都會有多重性高潮嗎?
在每一次的性行為過程中,男性通常只會射精一次,而女性的高潮卻可以發生一次以上。然而,有許多的女性由於本身太過敏感、以致於高潮之後若再次觸碰會感到不舒服甚至疼痛,另外有些女性可能是一次高潮的程度太過強烈等等的原因而沒有多重的性高潮。其實不管是一次或是多次都是很正常的!使女性發生多重性高潮的男性也並不表示其性能力比較強,畢竟性高潮是重質不重量的!
我要怎樣才能達到性高潮?
要達到性高潮並沒有一個「正確」的方式,然而,如果妳發生性行為的原因只是為了綁住或是遷就妳的伴侶而「勉強自己」,那要有性高潮肯定是難上加難。
許多人認為做愛獲得的快樂靠的是「兩耳之間」而非「兩腿之間」。兩耳之間的感受的確是很重要,因為跟妳所喜愛的人發生妳想要的性行為時所產生的愉悅是一種身心靈的享受,尤其是如果妳發生性行為的對象是妳非常喜歡、極為渴望的人的話,那要達到性高潮的機率會提高許多。但是不可否認的,在兩耳之間的某個界線之後,兩腿之間的重要性也是非常實際的,於是技術層面的考量也不可忽視。
要假裝性高潮很簡單,但是想要它真的發生卻是需要經過自己探索、體驗的。如果連妳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身體哪裡最敏感,也不清楚自己喜歡如何被撫摸的話,又怎能期望別人能瞭解呢?妳了解自己的身體嗎?妳喜歡自己的身體嗎?自我認識及自我開發是性高潮的第一步,此外,與妳的性伴侶之間良好的溝通與信任更是不可或缺。而第二步、第三步則需要妳發揮自己想像力、創造力、與行動力了!
+ read more
2004-10-17
16歲女兒懷孕了……
請先深呼吸三下
16歲的女兒懷孕了,怎麼辦?驚慌失措、悲憤交加的父母親們,請先深呼吸三下。
第一次深呼吸,感謝「不時脫線」的上帝,我的女兒沒有不孕症。還記得「代理孕母」之爭嗎?多少不孕的婦女在暗夜中哭泣。會懷孕畢竟是一件可喜的事。
第二次深呼吸,慶幸自己還好知道女兒懷孕的事。多少怕被打斷腿的女兒,懷了孕不敢告訴父母,而孤獨無助地走入暗巷,任由密醫擺佈。身心遭受極大的傷創,甚至有終身之憾。還好我們知道了可以幫助她、支持她。
第三次深呼吸,設法冷靜地自問:為什麼這麼生氣?是解決懷孕問題很棘手呢?還是解決面子問題很困擾?如果能想清楚前者比後者更重要、更急迫時,接下來的事情就比較容易處理了。
協助女兒做出負責任的決定
很多父母在盛怒之餘,便會數落著說:都是平日管教不嚴,才會造成今日的事件……,數落自己是正確的,但不是自責管教不嚴。「嚴」並不能減緩女兒的青春向榮,「嚴」只會讓洶湧的荷爾蒙決堤;該自責的是:管教不正確、不瞭解青春期孩子的成長的必然及可能,而一味迴避青少年有情慾的發展、不教導小孩如何與異性交往、還有親密關係及性行為的知識,導致未成年女兒懷孕。
所以做父母的在生什麼氣?深呼吸完畢,該採取行動了!我會先找一位專家或社工員幫助自己。一方面穩定自己的情緒;另一方面瞭解如何處理。其次,我會向女兒表示父母無條件的愛及關心,讓她平靜、有安全感。第三,幫助女兒做一個負責任的決定。未成年少女懷孕有三條路可以走:結婚生子、生子送人養或人工流產。仔細為她分析三種狀況對她目前的情境、未來發展的利弊,她能承受的責任與心理負擔以及父母親所能提供的協助。最重要的是讓她們瞭解做父母親的想法及希望,然後讓她做一個決定。
有極少的可能是孩子與父母親的希望是不一致的,此時就要有更多的對談及溝通(可能有第三者介入的必要),無論如何,最要不得的是父母「一語定江山」,而飽受驚嚇的女兒,在「畏於權威」之下,「不加思考地順從」父母的決定。我不希望我的女兒因為「害怕」(懷孕或父母)去墮胎或結婚,我希望我的女兒經過思考、理解後才做決定,並且為她的決定負責任。我更期待做父母親的解決問題時,是以小孩為主體,以小孩的最大利益為出發點,而不是以自己的面子、方便為前題考量。
邀請「肇事」男孩參與決定過程
第四,我會請「肇事」的男孩參與部分的決定過程。很多父母親覺得女兒是受害者、是被騙失身的,因而對男方恨之入骨,不願再看到對方或揚言給他好看。這不但忽視了女兒的感覺(或甚至侮辱女兒的感情),更便宜了男孩子。
男女生偷嘗禁果,不管是兩造疏忽或兩廂無知,結果都不該只由女孩一方來飽嘗生理及心理上的壓力。讓男孩子也感受及承擔這樣的壓力及苦惱,對他多少產生警示。特別是在一般的性關係裏,避孕與否端視男性的意願或主動而定。
我們必須讓男孩子在這參與中瞭解「運氣是會那麼壞的」、懷孕造成的家庭與個人困擾、避孕的重要性以及他在避孕過程中應有的態度。如果是我,連男方家長也一併請出來,一方面分擔精神負擔或可能的醫療費用(why
not?!),更重要的是也讓對方家長對孩子的性教育認識有所提昇,以便將來好好教導家庭中的其它成員或當下的「現行犯」(犯沒有安全性行為之過)。
最後,恭喜自己成為祖父母囉
第五,幫助孩子瞭解親密關係及負責任的性行為,以免重蹈覆轍。不要以為女兒「得到了教訓」,以後就再也不敢了。多少婦女在醫院生產時大叫「以後不敢了」不也二胎、三胎地繼續生?!我們必須承認性是一件快樂的事,它會讓人做了還想再做,女兒在這懷孕的事件中,的確要得到教訓,得到「不避孕的僥倖心理是不好收拾」的教訓,而不是「不敢再有性行為」的教訓。
因此,給孩子一個合理的性教育,教她何時說「不」、何時說「好」、教她如何避孕、避病以及男女關係的建立及發展。
16歲的女兒懷孕了,怎麼辦?恭喜!我們快成為祖父母了。不想這麼早抱孫子?那麼就快擦乾眼淚、收拾怒氣,坐下來和孩子好好溝通吧!孩子得了教訓,我們也一樣。該勇敢地正視青春期孩子身心的成長及發展,不要一味防堵青少年情慾自然的趨向。
+ read more
2004-10-17
走出母職的神話
成為一個母親,是否是一個女人的天職?
即使我選擇成為一個母親,又是怎樣的母親才是「好母親」?
父職?母職?
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母職」似乎是一個相當理所當然的概念:只要有家庭,就有父親和母親,有母親便有母職。但這樣的推論是否正確?為何我們總是只談「母職」,卻鮮少聽人談及「父職」?而「母職」的概念是始於何時、發展的過程為何?真的是打從人一有家庭組織便有「母職」這樣的概念嗎?「母職」,是否真的是如此「自然」的事情?
隨著社會文化的改變,女人在社會上所扮演的角色愈來愈多元化,很多女性同時扮演了工作者、母親、妻子的角色。但是,社會上對於「母親」的概念,仍是建立在「孩子—母親」這樣的想像,從孩子的需求去思考母親「應該要有」的行動。雖然,女性所面臨的壓力來源除了家庭之外,職場上的壓力也不比男性少,但成為母親的女性,多多少少仍會焦慮自己是不是個「好母親」,擔心自己的工作擠壓到照顧孩子的時間。這種莫名的罪惡感,追根究底,是因為沒有一個女人有辦法成為今日社會所要求的「好母親」。
神話的母職
對於「母職」的想像,有大部分起於對母性的讚揚,認為母性是神聖而理想的,女人可以就業,也必須當母親、當好母親。當女性面對孩子,就必須無私而溫柔,女性也多認同自己的孩子、竭力滿足孩子的每個需求,卻在認同這點的同時,與自身的需求越來越疏離,即使面臨了現實的層層壓力和挫敗,也多半會認為,是自己不夠好。
母職的神話,除了掩蓋了社會結構面性別的不平等,也給現實中的女性巨大的壓力。女性被要求要具有母性,不只是對自己的孩子,甚至在外,也被要求要有母親似的關懷和溫柔。甚至,一個能照顧好公婆,為人稱道的「好媳婦」,也包括在「好母親」的角色之中。而「所有的女性都具備有母性溫柔」這樣的預設,更將生育、節育、養育小孩的責任看似理所當然地歸咎在女性身上,這亦是不孕婦女所面臨到的壓力根源之一。晚婚、少子化等社會現象,也是因為「女人理所當然地要成為母親」而且還是「好母親」這種推論,變成是女性的責任。
走出母職禁錮
在這種看似「尊崇母性」,實際上限制女性的社會潮流始終不褪的狀況下,女性又該如何自處?
其實,愛的表現方式是相當多的,不是只有鉅細靡遺的生活照顧才能代表母親「愛」孩子。同時,在為孩子的教養問題大傷腦筋的同時,也別忘了在孩子的生命當中,除了母親之外,父親的角色亦是不可或缺。不要相信媒體所塑造的「理想的母親」,在努力為孩子、為家庭著想的同時,也要停下來想一想自己的需求。在面臨挫折的時候,不要只責備自己不夠好、不夠努力,因為,會遇到這些困難,也許是因為一直以來都是女人自己一個人單打獨鬥的關係。
+ read more
2004-05-28
第七屆婦女健康行動會議-友善生產
第七屆台灣婦女健康行動宣言
營造伙伴關係的生產環境
生育是個人家庭的喜事,也是國家社會的大事,但是生育並不是沒有風險,女性做為一個生育的主體,作這樣的付出,相對的應有完善的照顧。醫學的進步大大降低了女人生產的風險,但同時也讓女性在生產時,因依賴醫療而失去了自主性、因對於醫療專業的無知而無從參與醫療協助的選擇。從懷孕的第一天起,女性的身體即由醫生的專業、喜好、方便甚而利益所主導,而由於資訊的不足及對於產程的不瞭解,造成產婦在分娩前後充滿疏離感及未知的害怕。
再者,生產關係到母、胎兩個生命的安危及健康,使得產科醫師面臨較大的風險,且因為生產不是疾病,一般人較沒有風險的概念,因此,比起其它科別,產科比較容易造成醫療糾紛。醫療糾紛除了讓婦女飽受二度傷害,亦使產科醫師面臨非理性的抗爭與報復,降低醫師從事產科的意願,嚴重影響產科之醫療品質,更讓醫師因為擔心醫療糾紛而採取防衛性醫療,造成生產過度醫療化及醫療資源的浪費。
其實,生產應該是產婦運用她的本能,醫師以他的專業協助,一起合作促成新生命順利的到來,為了讓女性能夠發揮她生育的本能,減少過度醫療,降低醫療糾紛及醫病對立,我們應該營造一個生產友善環境,讓產婦與醫師之間有一個信任與和諧的夥伴關係。首先,孕產婦的主體性應被確認及尊重;其次,國家應制訂政策,落實孕產婦知及選擇的權利;最後,國家應該設立一個風險承擔機制,如生育風險基金,不要讓一個善意的夥伴關係形成對立,並減少彼此的傷害。
我們認為:近年來,嬰兒出生率不斷下滑,政府除了應擬定相關鼓勵生育措施外,更應責無旁貸地積極地促成生產環境伙伴關係的營造。針對此次的行動會議,我們有以下的結論:
1.
政府應該保障婦女能獲得正確、完整的生育資訊及滿足其生育需求
2.
政府應建立政策督促醫療體系落實準父母教室及生育計畫書
3.
政府應正視生產過度醫療化的問題,並提出因應之策。
4、政府對於生育醫療團隊的組成應提出新的構想包括助產師的投入、生產社區化及支持網絡得建立等,以因應產科醫師減少的事實。
5、政府應積極研議承擔生產的風險的機制,以減少產婦與醫師(助產師)之間的對立及傷害;國家有承擔生育風險的義務。
6、政府應積極地促進外籍配偶及邊緣婦女的生育健康,這包括解決語言的障礙、提供完整的資訊、落實產前檢查。
7、政府應檢討全民健保生育給付的方式。
台灣女人連線、台北市女權會、彰化玉蘭花女權會、高雄市女權會及中華民國助產學會等二十一個婦女團體共同宣言
+ read more
2004-05-25
美國發明新的演算方式來推算骨折風險
美國發明新的演算方式來推算骨折風險 2004/5/25
美國骨骼研究科羅拉多中心的Dr. Paul D.
Miller及其團隊在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的報告表示,利用一套他們新創的演算法,將可以預測出那些容易因骨質密度較疏鬆而容易骨折之婦女。這套演算方式將32項引起骨折的因素輸入一套特別的分析程式,並應用在57,421位停經且骨質密度較疏鬆之婦女身上。在第一年的測試期間,有1130位婦女發生骨折,而在這些婦女當中,過去曾經骨折過、骨質密度非常疏鬆、自認為健康狀態不佳、以及比較沒有行動力的女人,會比較容易發生骨折。報導指出,這套新的演算法能夠精確的預測出74%會有持續性骨折之婦女。因此,Dr.
Paul D.
Miller的團隊認為,這個新的計算方法可以應用在臨床上幫助評估以及治療。
然而,在另一項將近150,000位婦女參與的研究中,Miller的團隊發現,在所有發生骨折的婦女中,只有6.4%骨質密度較低。雖然骨質密度較疏鬆的婦女比較容易發生骨折,但由於骨質疏鬆而直接造成的骨折的比例只有18%。其實,生活方式才是造成骨折的主要原因,只有藉著改變生活習慣,以及針對那些骨質疏鬆程度雖不嚴重,但是較容易骨折的高危險群(例如:行動不便、視力衰退、罹患慢性疾病或是獨居老人),發展出一套避免、以及治療骨折的方式,才是減低骨折整體發生率的方法。
+ read more
2004-03-29
乳癌與人工流產並無關聯
英國一項全球性的調查顯示,流產,不論是自然或人工,都不會增加罹患乳癌的機率。此項研究由英國癌症研究院(_Cancer
Research
UK_)科學家協調,由牛津調查小組主導,針對16個國家、53項流行病學的相關研究重新分析,比較44,000位不同國家,且已有「有無流產記錄」之後診斷出罹患乳癌的婦女,發現流產並不會影響罹患乳癌的機率。其報告於2004年3月26日刊登在醫學期刊「刺胳針」(_The
Lancet_)。
另一項涵蓋39,000位婦女的研究報告卻有相反的結論。這項調查是詢問診斷出有乳癌的婦女有無人工流產經驗,再詢問診斷出沒有乳癌的婦女有無人工流產經驗,並將兩者做比較。對此結論,牛津大學教授Sir
Richard
Peto表示有所偏頗,因為有乳癌的患者會據實以報,以瞭解病情,而沒有乳癌的健康婦女可能會認為有必要而隱瞞過去人工流產的歷史,因此,較不可靠。
由於1996年初美國反對人工流產(反選擇權)的人士,引用不成熟的資料,發起了一波波誤導民眾的宣傳行動,宣稱人工流產會增加乳癌風險。一般民眾對於乳癌及人工流產之間的關係一直有所不解。於是於2003年二月底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舉行一個工作坊,就當前與此議題相關的流行病學、臨床及動物的研究作一個整合性的研討,並於同年三月初提出報告。報告指出,有力的研究證據顯示人工流產不會增加乳癌的風險。而今天英國的這項研究更是加強了之前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所發表的訊息。
+ read more
2004-03-29
乳癌與人工流產並無關聯
英國一項全球性的調查顯示,流產,不論是自然或人工,都不會增加罹患乳癌的機率。此項研究由英國癌症研究院(_Cancer
Research
UK_)科學家協調,由牛津調查小組主導,針對16個國家、53項流行病學的相關研究重新分析,比較44,000位不同國家,且已有「有無流產記錄」之後診斷出罹患乳癌的婦女,發現流產並不會影響罹患乳癌的機率。其報告於2004年3月26日刊登在醫學期刊「刺胳針」(_The
Lancet_)。
另一項涵蓋39,000位婦女的研究報告卻有相反的結論。這項調查是詢問診斷出有乳癌的婦女有無人工流產經驗,再詢問診斷出沒有乳癌的婦女有無人工流產經驗,並將兩者做比較。對此結論,牛津大學教授Sir
Richard
Peto表示有所偏頗,因為有乳癌的患者會據實以報,以瞭解病情,而沒有乳癌的健康婦女可能會認為有必要而隱瞞過去人工流產的歷史,因此,較不可靠。
由於1996年初美國反對人工流產(反選擇權)的人士,引用不成熟的資料,發起了一波波誤導民眾的宣傳行動,宣稱人工流產會增加乳癌風險。一般民眾對於乳癌及人工流產之間的關係一直有所不解。於是於2003年二月底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舉行一個工作坊,就當前與此議題相關的流行病學、臨床及動物的研究作一個整合性的研討,並於同年三月初提出報告。報告指出,有力的研究證據顯示人工流產不會增加乳癌的風險。而今天英國的這項研究更是加強了之前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所發表的訊息。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