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活動

2015-12-30
運動與啤酒的密切關係
對於很多人來說,運動和飲酒有密切的關聯性。運動團隊和訓練夥伴為慶祝勝利,感嘆失敗,或在一段訓練課程結束後,都會飲用一兩杯啤酒。事實上,啤酒確實也提供了一些人在健身後足夠的液體攝入量。但運動是否鼓勵人們飲酒,或相對的,飲酒是否鼓勵人們運動一直存在爭議。現今兩個新的研究指出運動很有可能影響人們何時及飲用多少啤酒。飲酒甚至可能影響人們是否運動,甚至,調查結果顯示,運動和酒精之間的相互作用可能是一件好事。
過去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多數會運動的人就是那些會飲酒的人,反之亦然。在2001年一個典型的研究裡,研究人員發現那些適度飲酒,也就是大約每天一杯,的男性和女性,比禁酒主義者高出兩倍的運動機會。不過,過去這類研究所使用的數據多來自於受試者的自我陳述,也很少考慮到參與者的年齡、性別等因素可能造成的影響。最大的問題是,這些研究很少能夠確定人們的運動和飲酒之間真的有一個強烈的連結。例如,有人可能會在星期四運動,然後與朋友於週五晚上喝酒:兩者活動之間沒有明顯的關聯。但在許多早期的研究,他或她很可能會被歸類為一位會飲酒的運動者。
為了解開飲酒與運動的關係,賓州州立大學研究人員找來150位年齡介於18到75的成年男性和女性,邀請這些參與者參觀實驗室並填寫生活型態的調查問卷;然後提供他們每人一個可以記錄每日飲酒和運動活動的手機應用程式。該應用程式會自動發送當日的報告給研究人員。參與者必須連續21天使用該應用程式記錄,在一年的期間裡,涵蓋不同的季節;每位參與者需完成三份,每份各21天的報告。
研究人員分析應用程式回傳的資料後發現,運動與隨後飲酒的確有密切關係,尤其當這人的運動量比平常多時。研究中提到,一個人的飲酒量若比平常多,則在同一天內他也會從事較多的運動。這種關聯性不會受季節、年齡與性別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該數據並未顯示運動會引起酗酒的問題:很少有人在研究過程中超量飲酒。超量飲酒的定義為女人連續喝超過四杯啤酒,男人連續喝超過五杯。
但是,這樣的流行病學研究無法解釋為何運動和飲酒有相關聯。目前僅有一些涉及動物的研究或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在一篇有關精神病學的評論中,作者指出,運動和飲酒都可以增加實驗室老鼠部分大腦的活性。研究也發現,動物接受運動和飲酒兩者刺激所造成的神經性反應,會比單獨一項刺激的結果更為普遍和持久。休斯敦大學的學者表示,雖然沒有被證實,但類似的事情發生在人類身上也是有可能的。也就是說,運動後產生的興奮感,我們可以用一杯啤酒、葡萄酒或雞尾酒來擴大或增強這種感覺。
但是,人類的行為比囓齒類動物更加複雜。許多人在飲酒後會增加運動來大量消耗卡路里,這很容易理解,說明了何以飲酒會導引運動。但是運動為何會促進飲酒?這不僅牽涉到生物機能,更有社會交際的因素在裡面。我們在訓練場所與運動夥伴之間建立的歡樂感,可以經由在酒吧的重聚而得到延續。而這些集會可能也會鼓勵同行的運動夥伴增加喝酒的數量。
即使現有的證據證明運動與飲酒之間存在密切關係,但並不表示這種關係需令我們擔憂。適度飲酒的人不太可能因為運動而成為飲酒有問題的人。雖然如此,我們仍希望提醒大家,運動與飲酒是密切相關的。很多人可能沒有注意到,當他們去慢跑或健身房的那幾天,也不知不覺的比平常多喝了一兩杯啤酒。
資料來源:The New York Time
+ read more

2015-12-25
阿斯匹靈新功能─對抗神經性退化疾病 ?...
阿斯匹靈的用途可謂廣泛,不僅被用來減緩疼痛、發炎與退燒,還被用來預防心臟病、中風與特定的癌症。而最近一份研究指出阿斯匹靈還可以用來對抗如阿茲海默症等神經性退化疾病,而這與阿斯匹靈的成分─水楊酸(Salicylic
Acid)的特性有關。
不論是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或亨丁頓舞蹈症,這些神經退化疾病都與名為Glyceraldehyde
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的酵素有關;這種酵素是葡萄糖代謝的重要角色,此外還有在細胞內傳遞訊號的功能。在這些神經退化疾病的案例中,由於GAPDH酵素進入了神經元的細胞核,並開始強化蛋白質分解與組合的過程,直至細胞死亡進而導致疾病發生。
研究員Daniel
Klessig是一位長期研究水楊酸的科學家,他與其團隊在博伊斯‧湯普森研究所(Boyce
Thompson Institute)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 Hopkins
University)利用高通量篩選技術(high-throughput
screens)來辨識有哪些蛋白質會與水楊酸結合。他們發現,水楊酸可以與GAPDH酵素結合並防止其移動至神經元的細胞核中。同時,他們還發現了2個物質─來自光果甘草(licorice)的天然水楊酸萃取物與人工合成的水楊酸萃取物,相較於水楊酸能更有效地防止GAPDH酵素進入神經元的細胞核。
不久以前這個研究團隊也發現了水楊酸的另一個功能-能抑制「高遷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HMGB1)所引起的發炎反應,進一步減緩關節炎、紅斑性狼瘡、敗血症、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同時,來自光果甘草的天然水楊酸萃取物與人工合成的水楊酸萃取物抵抗發炎反應的作用更有效。
Klessig總結,透過了解水楊酸如何作用於「GAPDH酵素」與「高遷移率族蛋白1」的活動,以及發現了作用力更強的水楊酸萃取物,這些研究結果為許多常見或會帶來生命危險的疾病提供了更好的治療方式。
台灣女人連線提醒大家,雖然此研究指出阿斯匹靈的成分─水楊酸有這許多的功能,但是過去也發現服用阿斯匹靈有腸胃出血、眼疾等風險,因此在服藥之前仍須與醫師一起評估自身的狀況後再決定是否服用。
資料來源:PLOS ONE
+ read more

2015-12-24
緩解更年期困擾:規律運動改善熱潮紅!
熱潮紅是多數女性在更年期會有的經驗,它的特徵是燥熱感、皮膚泛紅、流汗及腦部的血流量降低等。目前仍不清楚導致熱潮紅的原因,但可能與心血管疾病風險-血脂上升及胰島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有關。過去有研究試圖找出緩解熱潮紅的方法,而最近一份研究證實:規律運動有助於緩解更年期所導致的熱潮紅。
研究招募21名健康但有熱潮紅的更年期女性,並將他們分為2組,其中一組會在健身房運動達16周,從每周三次30分鐘的有氧運動逐漸增加到每周五次的45分鐘有氧運動;另一組則不會改變其日常生活模式。研究者為了瞭解運動對熱潮紅的頻率及密集度的影響,除了要求他們填寫一份關於熱潮紅的自我評量表外,也讓他們穿上熱水套裝(hot
water
suit)來引發類似熱潮紅的反應,並記錄下其生理變化如流汗的程度、皮膚及腦部的血液流量、血壓、心跳等,藉此觀察運動是否影響熱潮紅反應。
研究發現,經過四個月後,相較於未改變日常生活模式者,有運動者在熱潮紅發生時,汗流量明顯下降、胸口及前臂的皮膚血液流量各降低了9%和7%,而腦部動脈的壓力減小且腦部的血液流量也下降了。運動與身體活動科學研究所(Research
Institute for Sport and Exercise Sciences)的Helen
Jones博士說明,過去的研究僅透過問卷調查了解運動是否能改善更年期女性熱潮紅的現象,但這項研究提供了生理反應的證據證明規律運動不僅可以讓你變得更健壯還能改善熱潮紅的現象。
資料來源:Journal of Physiology
+ read more

2015-12-18
528婦女健康行動會議
健康是基本人權,而女性的健康與否,乃是女性權益的指標之一。1987年於哥斯大黎加舉辦的第五屆世界婦女健康會議中,決議每年的5月28日為世界婦女健康行動日,全球的婦女團體及各種非政府組織都會以不同的形式和活動來喚起人們對女性健康的注重,並進一步要求政府以具體行動提昇女性健康權益。
為響應528世界婦女健康行動日,台灣女人連線自2000年起,每年召開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針對各項婦女健康議題提出政策建議,並於會中向政府提出具體行動宣言。經過十幾年來長期的努力與堅持以及衛生福利部友善的回應下,在友善生產環境、瘦身美容、骨質疏鬆、醫療領域中的性別意識、全民健保、用藥安全等議題均有具體的成果,如:制訂瘦身美容定型化契約(2006年)、「人工生殖法」(2007年)、醫事人員必須接受性別教育(2007、2008年)、教學診病人隱私的規範(2007年)、制定骨質疏鬆臨床治療指引(2011年)、試辦生產風險補償機制(2012年)、調高婦產科健康保險給付(2014年)、未成年人施作醫美手術之規範及制訂醫美手術同意書(2015年)等。
+ read more

2015-12-18
V-Day
美國的伊芙‧恩絲勒因在與朋友論停經期時提及陰道,從她的成長經驗中,也發現人們不太提及陰道,於是她開始想知道其他女人對陰道的看法,訪問了形形色色的婦女,從她們口中聽到許多從陰道這個主題延伸出的相關故事,然後用第一人稱口吻、以獨白的方式,由不同的女性述說她們的故事,這就是震撼全球的《陰道獨白》,該劇在紐約非營利劇院上演後,立刻造成轟動、佳評如潮。
在《陰道獨白》獲得空前迴響後,伊芙‧安絲勒決定設立非營利機構「V-DAY」,以反對任何施加在女性身上的暴力、直到暴力終止為宗旨,喚醒人們對於施於女性暴力議題的注意,並從2001年起授權全球婦女團體於在地城市搬演《陰道獨白》,亦為當地的反暴力組織籌募捐款,演出期間同時進行「V-Day」活動/運動,所有關心婦女受暴、反暴力的組織也藉此聚集,共同見證努力的成果。從東歐克羅西亞的柴克瑞比到美國加州的聖塔芭芭拉;從耶路撒冷到奧克拉荷馬城都上演過《陰道獨白》,「V-Day」亦曾協助埃及和伊拉克開創第一所婦女受暴避難所與召集南亞婦女領袖的反暴力會議。
V-DAY在台北—跨界合作終止暴力
台灣於2005年起正式加入全球V-Day行列,迄今已舉辦過6屆,參與人數近萬人,每屆活動均藉由知名度高、形象佳的優秀女性的帶動,透過《陰道獨白》戲劇的演出,大力宣導民眾能夠重視台灣婦女及女性建立自我身體形象的正確認識,並呼籲每個人都應該正視及尊重個人的身體自主權,提高台灣社會對此議題的關心。
除此之外,每年台北
V-DAY之演出所得亦會部分交由美國V-DAY總部,由總部協助世界其他國家提供支持當地婦女與女童之措施。
+ read more

2015-11-23
世衛報告:社會須重新思考「老化」
根據日前一份世衛最新報告指出,在2050年全球超過60歲以上的人口將是現在的兩倍,世衛呼籲社會應改變面對老化及老人的態度。
世衛報告表示,現今雖然人們已愈來愈長壽,但卻不如過去的老年人健康。長命且活得健康的狀況只侷限在享受較多資源的地區,相對地在愈貧窮、資源缺乏的國家,活得愈老反而健康狀況愈差,照顧需求愈高。
此外,報告認為社會應去除「老人是脆弱的依賴者」之刻板形象,現今太過強調老人所帶來的負擔。事實上,不同的老人對家庭、社區及社會的貢獻遠多過於社會對他們在照顧及支持上的支出花費,可是卻往往受到忽略。世衛希望各國政府能確保每個老人都可以持續參與社會活動。
報告建議各國與其過份專注於老人照顧的花費控管上,不如想辦法多幫助老人們去做些對他們來說重要的事情。另一方面,當未來老年人口大多數為女性,且女性又是家庭的主要照顧者時,女性人口的老化議題就更顯重要,如何確保女性能健康地度過一生是亟需思考的問題。
世衛希望社會應使老人更容易在城市、鄉鎮及社區當中生活與工作,目前各地也有需多健康組織提出非常好的示範計畫,世衛因此建議包括改善交通系統提高老年人行動力;協助老年人學習成長並有決策能力、持續工作或成為志工;學習新科技等。在報告中提到在柬埔寨鄉村一位爺爺和兩個孫子同住的例子,由於透過HelpAge協會的幫助,這位爺爺開始學習修腳踏車,取得修車工具並做起小生意,現在他和孫子們的生活已漸漸獲得改善。
在醫療部分,報告建議未來應結盟不同的健康系統來照顧老人健康,要將重點從急性疾病的治療轉向老人慢性疾病的持續照護工作上,減少健康照護服務被不當利用的情形,並多關注要如何讓人們可以在老年活得更有尊嚴。以非洲迦納2010年安全及尊嚴老化政策為例,需求評估的結果強調治療待遇的落差、以及將老年人整合進現有健康照護服務的需求,下一步就是要實踐迦納已建立好的社區健康工作者計畫以符合老年人口的需求。
這份報告最後認為這些行動對社會的未來都是種穩健的投資,未來將會給老年人口更多的自由,生活在過去的世代從未想像過的品質之中。
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 read more

2015-10-30
裝神弄鬼?!小心賠上眼睛健康
每年的10月31日是歐美國家的傳統節日-萬聖節,人們會在這一天變裝、戴上面具,小朋友挨家挨戶蒐集糖果、大人開派對參加遊行。近年來,這個節慶活動在世界各地-包含台灣-越來越常見。而不論國內外,許多人在打造萬聖節裝扮時,都會選擇使用能將眼睛改變成特殊顏色的角膜變色片(彩色隱形眼鏡),但許多眼科醫師們擔心民眾很可能在大肆慶祝的當下危及了健康。近日,英國視光學總會(The
General Optical
Council)便趁著萬聖節前夕警告民眾角膜變色片所帶來的風險。
雖然法律聲明購買角膜變色片應該要持處方並且有配鏡師或醫師在場,但實際上,民眾要取得角膜變色片不是難事,網路、商場都有在販售。視光學總會的策略總監Alistair
Bridge表示:角膜變色片不該由配鏡師或醫師以外的人提供;配鏡師能夠確保隱形眼鏡適當的貼合並且給予相關的專業資訊,以確保使用者的安全。
特許交易標準委員會執行長Leon
Livermore說明,角膜變色片的製作通常是建立在「以單一種尺寸對應所有使用者」的基礎上,而非依配戴者的需求與個別狀況量身訂做,因而會增加傷害眼睛健康的風險。
另一方面,視光學總會也舉出了數個會傷害眼睛健康的常見錯誤佩戴方式,如戴著睡覺、與他人分享或交換配戴等,這些行為都可能造成嚴重的損傷,像是角膜潰瘍與感染、眼部疾病的傳播等,甚至進而減損視力。
因此,提醒民眾在購買時先洽詢專業的醫事人員,配戴角膜變色片時確實遵守醫囑,才不會為了一時的美麗(或恐怖?)失掉了眼睛健康。
資料來源:The General Optical Council
+ read more

2015-10-29
男性:被遺忘的乳癌受害者
十月份是「乳癌覺醒月」,全球與乳癌相關的慈善團體和組織都會舉辦活動倡導乳癌防治,在10月23日全美還發起穿粉紅衣的活動提醒大家注意這個超過23萬女性罹患的疾病,而在這一片「粉紅潮」中,很容易讓人遺忘的是:男性也會得乳癌。
美國今年預估會有231,840位女性被診斷出侵襲性乳癌,4萬名女性會死於乳癌;男性則會有2,360位被新診斷出乳癌,大約430位會死於乳癌。依此數據,乳癌的資訊和資源大多使用在女性身上似乎一點也不為過,但卻可能因此讓大多數人完全忽略了男性也可能罹患乳癌。不可否認的,男性罹患乳癌的機率是千分之一,確實比女性高達八分之一的罹患率低了許多,但2012年一份研究分析了美國癌症資料庫(US
National Cancer Data
Base)裡超過1萬3千筆男性乳癌的數據後發現,男性若罹患乳癌其死亡率比女性還高。
這份研究發現男性在被診斷出乳癌時的腫塊比女性大出許多,而且癌細胞已經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的可能性也比較高;研究的負責人Jon
Greif博士指出這有可能是因為女性對乳癌比較有防治的觀念,定期篩檢和乳房攝影可以提早發現疾病;但男性診斷出乳癌時通常都比較晚期,也導致治療效果不佳、死亡率提高。
Jon
Greif博士的推斷不是沒有根據,在2010年時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就曾經進行一份研究,發現80%的男性根本不知道他們也可能會得乳癌,而且大部分的男性除了胸部的腫塊之外,根本不知道乳癌還有什麼其他的症狀。
另一方面,男性診斷出乳癌後的醫療選擇和女性一樣,大部分會進行乳房切除術,也可能需要進行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荷爾蒙療法、標把治療等;但是有不少醫療專業人員對於在男性身上使用這些療法的成效感到質疑,因為至今深入探討男性乳癌的研究少之又少,也就是說醫護人員使用在男性身上的療法,只被證明過在女性身上有效。
由於男性乳癌實在太不普遍,對於研究人員要籌募研究經費是非常困難的事,因此,男性乳癌的研究非常少;所幸在2007年英國一個研究中心(the
Breakthrough Toby Robins Cancer Research
Centre)進行了男性乳癌研究計畫,目前已經包含超過1,500位參與者,而且初步發現一個名為RAD51B的基因可能和男性乳癌有關。
同時,從2009年開始有幾個男性乳癌的倡議團體開始呼籲大家重視男性乳癌的議題,雖然這些組織和活動目前多僅限於美國賓洲、佛羅里達、紐澤西和麻州,但起碼「男性不會得乳癌」的迷思已經逐漸被打破,男性乳癌的意識也逐漸在增加中。
資料來源:American Journal of Nursing、The American Society of
Breast Surgeons、American Cancer Society、The Huffington Post、MNT
+ read more

2015-10-14
網路是增加青少年高血壓風險的原因?
對許多年輕人而言,網路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事物,與同儕互動、休閒娛樂都仰賴網路。不過,近日一份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花費過多時間使用網路的青少年較可能有不健康的體重增加,最終將導致較高的高血壓風險。
這項由美國底特律(Detroit)亨利福特(Henry
Ford)醫院的Andrea
Cassidy-Bushrow所主持的研究總共有335位年齡介於14~17歲的青少年參與。研究人員安排每位參與者接受體能測驗,並於測驗過程中測量他們的血壓。同時,也要求每位參與者完成總計有55道題項的問卷,以利研究人員蒐集其過去一週的網路使用狀況。根據此份研究的定義,造訪網站、收送電子郵件、即時通訊、玩遊戲、做作業、購物、下載軟體與製作、維護網頁等都屬「網路使用」的範疇。一週使用網路達25小時者被視為是重度網路使用者。
根據研究分析結果,335位青少年當中總共有134位為重度網路使用者,其中26人的血壓高升;同時,與輕度網路使用者相比,43%的重度網路使用者有過重的問題。
Cassidy-Bushrow強調,青少年不論是在使用電腦或智慧型手機上網時,都應該定時休息;也應養成體能活動的習慣。她建議孩童與青少年使用網路的時間應控制在一天不超過2小時,一週不超過5天的範圍內。
資料來源:Journal of School Nursing
+ read more

2015-08-31
你真的需要喝那麼多水嗎?
水是人體重要的組成成分,占了成人體重的60~70%。適當的補充水分因而成了一件重要的事。不過,我們一天究竟應該要喝多少水呢?日前,美國印第安那大學醫學院的Aaron
E.
Carroll教授在紐約時報上發文指出,過去認為「成人一天應該飲用8杯水」*的說法是一種錯誤的健康迷思。
普遍認為「成人一天應該飲用8杯水」的說法來自於1945年食品與營養委員會的建議指引,指稱成人一天需要2.5公升的水。Carroll教授指出,這句話後面其實接著「其中多數來自於烹調好的食物」,卻總是被人所忽略。
Carroll教授強調,雖然他認為水是最好的飲品,但絕對不會是補充水分的唯一來源,不論水果、蔬菜、果汁、啤酒、茶或咖啡,當中其實都富含水分。
而根據衛生福利部建議,健康的成人每日需水量為2000c.c.,每日最少也應攝取1500c.c.的水;或是以體重X
30c.c.,是簡單的每日水分攝取量計算方式。不過,也應考量各人身體狀況、所處環境、活動量、運動習慣等適度調整增加,一日至多不超過3500c.c.。
*一杯水的容量約為240c.c.
資料來源:The New York
Times、BMJ、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