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新聞

2006-05-02
[記者會] 女人是弱勢不是弱智!(新聞稿...
--反對林岱樺優生保健法第九條修正條文
5月3日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即將進行優生保健法修正條文審查,其中包含林岱樺委員所提之第九條修正條文—婦女實行人工中止懷孕期必須經過強制諮商及六天的思考期。依據WHO
2002年的報告:婦女施行人工中止懷孕的風險是來自於不安全的環境,而不安全的環境又與一個國家人工中止懷孕合法化的範圍與內容有關;亦即當一個國家對於人工中止懷孕的規定越嚴格,其女性所處的風險亦會越高。如果按照WHO的報告來看,目前林岱樺立委對於女性實行人工流產的「從嚴」規定將迫使台灣女性處於不安全的環境,並進一步影響到女性的健康。
一、強制諮商違反了世界潮流及WHO的規定
我們反對婦女在人工中止懷孕前,應該強制諮商的規範。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WHO,2003):女性在人工中止懷孕前接受諮商,應完全出自於自願,且應給予絕對的保密,並由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員提供服務。再者,對於強制諮商規範的設置與降低人工中止懷孕總數兩者之間的關聯,尚缺乏有力的實證數據去證明兩者間的因果關聯。何況若真對婦女健康關心的話,應對所有懷孕婦女給與諮商,告知懷孕或止孕所可能有的風險以及心理的支持,絕非只針對中止懷孕者。這不啻於只在處罰已經懷孕而想中止的女性,並未思考到如何改善其健康,更進一步若對導致懷孕的男性沒有任何影響,這樣的方式是對女性大不利。
目前世界上人力發展指標全球前30名的國家中,有17個國家以法令規定人工中止懷孕前強制諮商,這17個國家中,主要的宗教背景為天主教(10/17)、基督教(9/17)、英國國教(2/17)、東正教(1/17),亦即這些有強制諮商規定的國家都是因為其國家宗教背景的緣故。
國家有義務提供並協助民眾獲得充分的資訊,而這些資訊必須是完整、精確、易於被了解,且提供的方式應注意到接受者的隱私權和保密原則,讓婦女可依據其自身的生活條件、身心狀況、價值觀以及信仰等因素,以及在沒有批評性的壓力下作決定。但林岱樺立委的版本卻要求婦女在人工中止懷孕之前必須強制諮商,且諮商內容還是以「應積極鼓勵婦女繼續妊娠,提醒婦女任何情況下胎兒皆具有生命權」為主的諮商輔導,不但違反了諮商中立的原則,亦違反了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
二、思考期的規定是將女性視為弱智者
接受人工流產手術前還需再經過思考期的規定,否定了女性有獨立思考與作決定的能力。依據英國的一項調查,婦女到醫療院所前,均已做好人工流產的決定。思考期越長,只是使女性越容易處於不安全的環境中(包括:週數較大、非法的人工流產環境)。在台灣部分研究也發現,婦女由得知懷孕開始,就不斷在思考需要繼續懷孕下去或是止孕,也在探詢找尋哪位醫師較合適,並不是茫然無知的到診所,因此她們需要的是可及性、普設性的「性別平等的性教育與生育諮商中心」,而非強制在準備人工流產前去診所,才被要求強制思考。
再者,目前世界上人力發展指標全球前30名的國家中,只有8個國家以法令規定人工流產前要經過思考期的等待,這8個國家中,主要的宗教背景為天主教(7/8)、基督教(3/8)、英國國教(1/8)、佛教(1/8),均是因宗教因素而規定的國家,而唯一的佛教國家,也是唯一一個亞洲國家為中央集權的新加坡。且依據衛生署所委託的研究顯示:有無思考期對於是否能降低人工流產比例無法作因果關係的推論。
林岱樺立委的版本要求婦女必須強制思考六天,完全否定了成年婦女決定人工中止懷孕所做的思考,婦女在得知懷孕時,即已進入思考期,林委員卻要求婦女必須再做一次的思考,此舉只是讓女性錯過執行人工中止懷孕的時間,將女性置於不安全的環境並危害婦女健康,其根本目的是阻卻婦女執行人工中止懷孕!!
其實每個女人都不希望面臨「要不要作人工流產」這個難題。然而當一個女人知道自己意外懷孕的那一刻起,「要不要作人工流產」已經是無時無刻都在思考著的問題。對一些宗教的信徒而言,「阻礙生命發展」是一種罪(且不論生命源於何時尚未有一個定論),然而不可否認的,對更大多數的一般人來說,「生而不養」更是罪大莫及。對於意外懷孕的婦女,我們是要讓她們在壓力、羞辱及恐懼中作她人生重要的決定,還是提供更友善的環境,以慈悲及包容來支持她所選擇的自己往後的人生?如果國家要積極鼓勵未預期懷孕的女性將小孩生下來,是否同時已有足夠的資源及配套措施來支持她這一輩子的責任?
尊重生命,不只是尊重其形式,也要尊重其內涵,胎兒生命應該要受到尊重,女性的生命及其內涵也應該受到尊重,還有新生兒長成兒童後,其生長環境以及生活條件的問題也不能忽視。真正尊重生命的作法應該是:讓每一個小孩都是在期待與祝福中生出!!
記者會參與團體:
台灣女人連線、台北市女權會、高雄市婦女新知協會、高雄市教師會、婦女新知基金會、性別平等教育協會、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健康人生聯盟、台北市雙胞胎協會、台大婦女研究室、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聯會
學者代表:
謝臥龍教授
+ read more

2006-04-11
更年期的女性比較憂鬱?
最近有兩份研究分別指出女性越接近更年期,得憂鬱症的風險越高。雖然有許多女性即使進入更年期,也沒有憂鬱症的症狀,但是這兩份研究都表示,因為許多不特定的原因,有些女性對於更年期這段過度時期是比較敏感和脆弱的。
其中一份研究追蹤了231位居住在費城的女性長達八年,研究之初,這些女性約三、四十歲,而且都沒有憂鬱症的紀錄;結果發現當女性的賀爾蒙值改變時,其步入憂鬱症的機率也會增加,數據顯示因更年期而有憂鬱症症狀的女性是其他的五倍;此外,有經前症候群的女性在接近更年期時較容易經歷憂鬱症。
另一份研究則由哈佛大學醫學院所進行,其追蹤了460位住在波士頓的女性長達六年;結果發現接近更年期的女性患憂鬱症的機率是一般女性的兩倍,其研究團隊表示那些受憂鬱症所苦的更年期女性應該要接受治療,不論是談話治療或是賀爾蒙療法,甚至是兩者都要;這份研究也指出大部分患憂鬱症的更年期女性都有熱潮紅的症狀,並且經歷人生中的重大事件,例如,家庭成員的逝世或是離婚等。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閱讀這則新聞時應特別注意到,哈佛大學這份研究的經費是由幾家抗憂鬱藥廠所贊助的;此外,更年期女性的憂鬱症不應只歸因於生理和賀爾蒙因素,更年期對女性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女性在本身角色的定位和家庭關係上都面臨很大的轉變,所要面對的問題和心理壓力也相對變大,因此,社會應提供女性更友善的生活空間,女性也該正視並接受自己的生理現象,這才是治癒憂鬱症的根本之道。
+ read more

2006-04-11
更年期的女性比較憂鬱?
最近有兩份研究分別指出女性越接近更年期,得憂鬱症的風險越高。雖然有許多女性即使進入更年期,也沒有憂鬱症的症狀,但是這兩份研究都表示,因為許多不特定的原因,有些女性對於更年期這段過度時期是比較敏感和脆弱的。
其中一份研究追蹤了231位居住在費城的女性長達八年,研究之初,這些女性約三、四十歲,而且都沒有憂鬱症的紀錄;結果發現當女性的賀爾蒙值改變時,其步入憂鬱症的機率也會增加,數據顯示因更年期而有憂鬱症症狀的女性是其他的五倍;此外,有經前症候群的女性在接近更年期時較容易經歷憂鬱症。
另一份研究則由哈佛大學醫學院所進行,其追蹤了460位住在波士頓的女性長達六年;結果發現接近更年期的女性患憂鬱症的機率是一般女性的兩倍,其研究團隊表示那些受憂鬱症所苦的更年期女性應該要接受治療,不論是談話治療或是賀爾蒙療法,甚至是兩者都要;這份研究也指出大部分患憂鬱症的更年期女性都有熱潮紅的症狀,並且經歷人生中的重大事件,例如,家庭成員的逝世或是離婚等。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閱讀這則新聞時應特別注意到,哈佛大學這份研究的經費是由幾家抗憂鬱藥廠所贊助的;此外,更年期女性的憂鬱症不應只歸因於生理和賀爾蒙因素,更年期對女性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女性在本身角色的定位和家庭關係上都面臨很大的轉變,所要面對的問題和心理壓力也相對變大,因此,社會應提供女性更友善的生活空間,女性也該正視並接受自己的生理現象,這才是治癒憂鬱症的根本之道。
+ read more

2006-03-06
複雜又矛盾的研究,你讀懂了多少?
最近兩個禮拜所發表和健康有關的新聞,常讓人看了之後更加困惑,因為這些研究結果似乎都推翻了醫學界長久以來建立的概念,例如:低脂食物並不能有效降低罹患心臟病、乳癌和結腸癌的機率;賀爾蒙療法並不會危害年輕更年期女性的心臟,甚至還有保護作用;補充鈣質和維他命D並無法有效預防骨折和結腸癌。雖然如此,仍然沒有人敢說「吃高熱量的食物是沒關係的」、「荷爾蒙療法絕對是安全的」、或是「補充維他命D和鈣片是沒用的」。
每個人都希望研究結果能找到確切的答案,但是研究過程中常會有無法掌控和無法預期的事件發生,例如:
一、研究時間長短:以WHI的「婦女健康計畫」為例,整個研究歷時15年,研究範圍越大、時間越長,變因自然也就越多,過程中的問題假設、研究決策、意外發展等都會使研究結果更複雜;當然,研究時間過短也是變因之一。
二、問題假設錯誤,或是隨著研究的進行,假設就過時了。
三、參與者的配合:以醫學研究而言,要參與者控制飲食或準時用藥是很困難的,許多參與者的飲食習慣不斷地在改變,也有人常會服用新藥物。
四、參與者間的差異:參與者的年紀、健康狀況等都是影響研究結果的重要因素。
因為以上的種種變因,研究就有可能會產生互相衝突的結果,甚至有時候為了讓結果能趕快發表,研究者可能忽略了微小但重要的細節,因此,研究雖然無法提供一個完整確切的答案,卻能夠產生許多有價值的資料;民眾在閱讀這些訊息時,也不應以過於專斷的態度解讀這些資訊。
+ read more

2006-03-06
複雜又矛盾的研究,你讀懂了多少?
最近兩個禮拜所發表和健康有關的新聞,常讓人看了之後更加困惑,因為這些研究結果似乎都推翻了醫學界長久以來建立的概念,例如:低脂食物並不能有效降低罹患心臟病、乳癌和結腸癌的機率;賀爾蒙療法並不會危害年輕更年期女性的心臟,甚至還有保護作用;補充鈣質和維他命D並無法有效預防骨折和結腸癌。雖然如此,仍然沒有人敢說「吃高熱量的食物是沒關係的」、「荷爾蒙療法絕對是安全的」、或是「補充維他命D和鈣片是沒用的」。
每個人都希望研究結果能找到確切的答案,但是研究過程中常會有無法掌控和無法預期的事件發生,例如:
一、研究時間長短:以WHI的「婦女健康計畫」為例,整個研究歷時15年,研究範圍越大、時間越長,變因自然也就越多,過程中的問題假設、研究決策、意外發展等都會使研究結果更複雜;當然,研究時間過短也是變因之一。
二、問題假設錯誤,或是隨著研究的進行,假設就過時了。
三、參與者的配合:以醫學研究而言,要參與者控制飲食或準時用藥是很困難的,許多參與者的飲食習慣不斷地在改變,也有人常會服用新藥物。
四、參與者間的差異:參與者的年紀、健康狀況等都是影響研究結果的重要因素。
因為以上的種種變因,研究就有可能會產生互相衝突的結果,甚至有時候為了讓結果能趕快發表,研究者可能忽略了微小但重要的細節,因此,研究雖然無法提供一個完整確切的答案,卻能夠產生許多有價值的資料;民眾在閱讀這些訊息時,也不應以過於專斷的態度解讀這些資訊。
+ read more

2006-01-07
[記者會] 愛滋防疫政策 性別不能缺席...
「愛滋防疫政策 性別不能缺席」
新聞稿
2006/1/7
2005年台灣的HIV/AIDS累積個案已經破萬,本國籍感染者有10,158人,其中女性874名(8.60%),增加的個案是2004年的四倍。根據WHO的統計,2003年全世界感染HIV/AIDS的女性人口為1900萬人,約佔總感染人口的一半,在亞洲女性感染者約佔25-35%。在台灣女性感染者佔8.60%,與國際趨勢相較,台灣HIV感染者女性比例偏低。這個比例所呈現的是事實還是低估?而近兩年台灣女性感染者人數確實呈現急遽增加,其速度遠高於男性(1.8倍),政府的防疫政策有沒有對應這樣的趨勢?
8.6%是實情還是低估?
立委黃淑英認為,由於診斷上的性別盲與篩檢率偏低,台灣女性愛滋疫情有可能被低估。
首先,女性在HIV感染的症狀上,與男性不盡相同,有其「女性特殊的症狀」:如陰道感染、骨盆發炎、月經不規則等,這些會發生在一般婦女身上的婦科疾病,當女性的免疫系統因HIV的侵入而轉弱時,就可能不斷出現,並且更加嚴重難以治療;而且,女性愛滋患者也較會發生子宮頸細胞病變及子宮頸癌,因此,美國疾病管制局在其1994年愛滋病例新定義中,已把子宮頸癌列為預測愛滋病指標疾病之一。然而,衛生署擬定防治計畫時,並沒有這一層面的思考,因此,婦產科醫師及家庭醫師缺乏婦科疾病與HIV關聯的認知及警覺性,女性HIV患者可能因此沒有被診斷出來。這可能是統計偏低的原因之一。
此外,男性因服兵役有強制篩檢機制,同時,衛生署在HIV自願篩檢的推廣上,仍以男同性戀者、性工作者等「特殊族群」為主,使得男性自願接受匿名篩檢比例遠遠超過女性(2004年男女自願篩檢比例為7:1)。女性沒有強制篩檢且自願篩檢率低,可能是造成女性實際感染者沒有被發現而統計偏低的原因之一。
女性感染者會持續地比男性更急遽增加?
由男女的病理性別差異及傳染途徑來看,這個趨勢是可能的。研究顯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感染愛滋病,其風險為男性的2倍;女性HIV感染者,其血液中的病毒數量比男性約低35-65%,但是發病(AIDS)的速度和男性一樣的。台灣女性HIV感染者當中,因異性戀危險性行為傳染由95%降為48.17%、因吸毒感染由5%升為43.94%,毒癮已成為台灣女性感染愛滋之新痛。女性毒癮者可能因共用針頭而感染,也可能因性行為(包含提供性服務)而感染、散播。另外,不同族群的女性由於在性關係的自主程度不同,也可能面臨不同的風險,政府不應只注意「共用針頭」,而忽略了「因人制宜」的安全性行為的宣導。
95年度愛滋醫療預算編列嚴重不足!
自95年度起,愛滋病檢驗治療費用回歸疾病管制局公務預算,疾病管制局當時預估95年愛滋病毒感染者人數將達8989人,平均每人每年醫療費用為219,516元,編列十二億元。而事實上,目前國內HIV感染者已達10,158人,疾病管制局所編列的預算明顯不足,顯見疾管局並無有效監控愛滋疫情的系統。
台灣女人連線秘書長蔡宛芬呼籲
1.
促進婦產科醫師及女性愛滋性別差異的認知,愛滋防疫總動員!
研究指出,罹患性病會增加HIV的感染,早在1998年美國已將預防及治療性病作為HIV防治重要的一環。因此,在台灣女性愛滋防治應該要加強對醫師及民眾婦科疾病、性病和愛滋病關連的宣導,鼓勵女性應有定期、完整的婦科檢查。同時,在醫師(特別是婦產科醫師)的在職教育裡,規劃有性別意識的AIDS課程,以提升醫師的認知,才能有效地防治愛滋病。
2. 提昇女性自願篩檢率,注意保密原則!
政府除了應持續推動孕婦全面愛滋篩檢計畫與毒品病患愛滋減害計畫,也應規劃提升女性自願篩檢率。目前篩檢的推動困難,主要仍然是因為社會上對於愛滋病患者的歧視與恐懼,因此,政府在推動自願篩檢的同時,除要落實篩檢前的衛教及諮商外,更應注意篩檢後的隱私保密與後續追蹤管理。
3.
建立適當的愛滋防治衡量指標,有效監控愛滋疫情!
衛生署95年度的施政目標衡量指標,僅有一項與愛滋防疫有關,該項為「男同性戀最近一次行為保險套使用率」。事實上,在台灣毒癮、異性戀間的感染已躍升台灣HIV主要感染途徑,男同性戀者非HIV唯一的感染來源,因此,愛滋防治的衡量指標不應僅針對男同志間危險性行為。我們要求政府應建立能確實反應疫情與性別差異的防治政策指標。
左起: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謝卿宏、台灣女人連線秘書長蔡宛芬、立法委員黃淑英、疾病管制局第三組許昭純副組長
+ read more

2005-11-29
對〈婚前守貞教育 擬入法〉之新聞回應—...
昨日報載立委楊麗環、林岱樺主張推動修正「優生保健法」第七條,要求國高中學校每學年至少提供四小時守貞到結婚的性教育課程,並邀請所謂的「美國專家」來台參與「貞潔教育與生命尊嚴研討會」為這項法案背書。這些專家對於禁慾之後所建築的夢幻美好暢所欲言,並處處強調墮胎後遺症,但他們所不敢說的事實是,這項僅教導禁慾不教避孕的性教育政策早在美國本土飽受批評,而「墮胎會引起自殺潮」這樣的老話,也被最新的研究推翻。
根據英國愛滋雜誌Positive Nation
2004年2月的報導,在布希政府推廣下簽署「禁慾誓言」的年輕人,在一年內有60%已經毀約,其餘仍維持誓言的年輕人當中,一半承認有口交,但這些年輕人不認為口交是毀約行為。除了實際效果不彰之外,布希政府的禁慾課程內容宗教成分過重,甚至教導「自慰、觸摸生殖器就會懷孕」的錯誤訊息,更顯其荒謬之處。
此外,許多人以為女性在人工流產之後容易有罹患憂鬱症甚至引起自殺,但在今年十月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這個說法並不正確。這項刊登在線上英國醫藥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的研究是由美國學者Nancy Russo 及Sarah
Schmiege所作,主要調查在1970-1992年間1,247位14-24歲第一次懷孕、且是意外懷孕的女性與之後憂鬱症的關連。當時的1,247位女性中有768位決定生下來、479位決定作人工流產。在之後幾年陸續與這些女性面談後發現,生下小孩的那一組女性,罹患憂鬱症的比例比當時有做人工流產的女性高。
相較於美國「不是禁慾便是濫交」這種對性如此單一的想像,瑞典的性教育則顯得複雜且務實的多。瑞典的性教育由該國性教育協會推動,他們的性教育課程肯定性所帶來的親密與愉悅,認為性或性取向不只是做愛或性行為、也不是生殖問題,性是「愉悅」與「身份認同」。要充分感受性的愉悅經驗必須有高自尊、對自己的身體、愉悅的感覺有足夠的瞭解;而性同時也是在尋找自己身份與認同時重要的探索。與其他先進國家相較,成功的性教育使得瑞典的青少女懷孕率、人工流產率與未婚生子人數都達到最低,但瑞典人並不以此成就自滿,他們還在持續努力促使該國成為更具性別平等的社會。
經由婦女團體的長期努力,使得台灣相較於其他亞洲國家,是一個對於女性最為友善的社會,當婦女團體還在努力建構一個更為友善的生育與性別環境時,政府卻在性教育與生育政策上打算複製美國的失敗經驗,甚至由於少數立委與宗教團體的運作,讓協助擬定國家政策的優生保健諮詢委員會成員必須被迫聆聽兩個美國所謂守貞教育專家傳教,卻聽不到遠在瑞典的真實多元的成功經驗。台灣是一個宗教自由的國家,我們不像美國有基督教的背景與包袱,一個國家政策的擬定,不應只遂行少數宗教人士所高歌的夢想,而忽略了台灣女性真實的經驗及需求。
+ read more

2005-11-29
對〈婚前守貞教育 擬入法〉之新聞回應—...
台灣女人連線聲明稿
對〈婚前守貞教育 擬入法〉之新聞回應—
回歸真實經驗的性教育、正視台灣女性真實的經驗及需求
昨日報載立委楊麗環、林岱樺主張推動修正「優生保健法」第七條,要求國高中學校每學年至少提供四小時守貞到結婚的性教育課程,並邀請所謂的「美國專家」來台參與「貞潔教育與生命尊嚴研討會」為這項法案背書。這些專家對於禁慾之後所建築的夢幻美好暢所欲言,並處處強調墮胎後遺症,但他們所不敢說的事實是,這項僅教導禁慾不教避孕的性教育政策早在美國本土飽受批評,而「墮胎會引起自殺潮」這樣的老話,也被最新的研究推翻。
根據英國愛滋雜誌Positive Nation
2004年2月的報導,在布希政府推廣下簽署「禁慾誓言」的年輕人,在一年內有60%已經毀約,其餘仍維持誓言的年輕人當中,一半承認有口交,但這些年輕人不認為口交是毀約行為。除了實際效果不彰之外,布希政府的禁慾課程內容宗教成分過重,甚至教導「自慰、觸摸生殖器就會懷孕」的錯誤訊息,更顯其荒謬之處。
此外,許多人以為女性在人工流產之後容易有罹患憂鬱症甚至引起自殺,但在今年十月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這個說法並不正確。這項刊登在線上英國醫藥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的研究是由美國學者Nancy Russo 及Sarah
Schmiege所作,主要調查在1970-1992年間1,247位14-24歲第一次懷孕、且是意外懷孕的女性與之後憂鬱症的關連。當時的1,247位女性中有768位決定生下來、479位決定作人工流產。在之後幾年陸續與這些女性面談後發現,生下小孩的那一組女性,罹患憂鬱症的比例比當時有做人工流產的女性高。
相較於美國「不是禁慾便是濫交」這種對性如此單一的想像,瑞典的性教育則顯得複雜且務實的多。瑞典的性教育由該國性教育協會推動,他們的性教育課程肯定性所帶來的親密與愉悅,認為性或性取向不只是做愛或性行為、也不是生殖問題,性是「愉悅」與「身份認同」。要充分感受性的愉悅經驗必須有高自尊、對自己的身體、愉悅的感覺有足夠的瞭解;而性同時也是在尋找自己身份與認同時重要的探索。與其他先進國家相較,成功的性教育使得瑞典的青少女懷孕率、人工流產率與未婚生子人數都達到最低,但瑞典人並不以此成就自滿,他們還在持續努力促使該國成為更具性別平等的社會。
經由婦女團體的長期努力,使得台灣相較於其他亞洲國家,是一個對於女性最為友善的社會,當婦女團體還在努力建構一個更為友善的生育與性別環境時,政府卻在性教育與生育政策上打算複製美國的失敗經驗,甚至由於少數立委與宗教團體的運作,讓協助擬定國家政策的優生保健諮詢委員會成員必須被迫聆聽兩個美國所謂守貞教育專家傳教,卻聽不到遠在瑞典的真實多元的成功經驗。台灣是一個宗教自由的國家,我們不像美國有基督教的背景與包袱,一個國家政策的擬定,不應只遂行少數宗教人士所高歌的夢想,而忽略了台灣女性真實的經驗及需求。
延伸閱讀
從女性觀點看優生保健法
+ read more

2005-11-17
[記者會]誰是2005婦女健康新殺手?(新...
台灣女人健康網週年記者會
2005/11/17
台灣女人健康網(www.twh.org.tw)是台灣第一個具有性別觀點、從女性生命經驗出發、為女人爭取全面性健康資訊及政策權利的健康網站。台灣女人連線自2004年10月成立台灣女人健康網這1年以來,除了藉由網路提供國內外婦女健康相關資訊之外,也到全國各地舉辦座談會,更與其他14個婦女及病友團體成立婦女健康行動網絡,一同落實「男女大不同」的健康新概念。在回顧及檢視這一年來的行動,我們發現,衛生署公布的2004年國人十大死因中,女性死因的前五名依序為: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及腎臟病。然而台灣女人連線在2005年「婦女健康分區座談」的問卷調查中,台灣女性最憂慮的五大健康威脅卻是:青少女安全性行為問題、性侵害、家庭暴力、社會文化壓力及乳癌。顯示女性關注的議題其實與衛生單位所重視的十大死因有所落差。除此之外,今年人數急遽增加的女性HIV問題,更是完全被大家忽略!
台灣女性最憂慮的健康威脅
台灣女人連線秘書長蔡宛芬表示,台灣青少女生育率位居亞洲國家之冠,因此未預期懷孕實為青少女健康的隱憂。但目前政府在推行安全性行為時,重點竟然是在「禁慾ABC」!所謂ABC的重點是指要「禁慾」、「固定單一性伴侶」、最後關卡才是「使用保險套」。蔡宛芬認為,此舉不但反映了政府在青少年性行為的議題上一直不肯正視「情慾真實存在」的事實,還強化傳統對於「貞操」的錯誤觀念。
除此之外,政府部門一直將性侵害及家暴視為女性的人身安全問題,忽略了這些暴力行為帶給婦女在身心健康上的傷害。根據統計,歷年性侵害被害人主要年齡層超過五成以上分佈在12-17歲,家庭暴力更是讓女人連在自己家裡都不安全,而這些都會使女性受害者出現反覆自我傷害以及其他身心不適症狀。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林綠紅則指出,性別角色本身對女人的束縛、來自家庭社會環境的壓力、以及自我成長不被重視並缺乏社會支持等,都是造成女性身心疾患的原因。例如:台灣目前約有3%的人口罹患憂鬱症,其中女性是男性的兩倍(女性約為20~26%,男性約為8~12%),其原因多元且繁重,91年的調查就顯示,台灣女性憂鬱的主因為「職場關係」、「親子關係」及「夫妻關係」。因此社會環境對於女性健康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被忽略的女性健康死角
婦女的健康常常因為疾病出現的症狀與男性不同而被誤診或忽略,例如HIV的問題:截至2005年10月30日止,台灣的HIV/AIDS累積個案已經破萬,本國籍感染者有9,616人,其中女性803名(8.35%),較2004年12月增加了71.2%。根據WHO的統計,2003年全世界感染HIV/AIDS的女性人口為1900萬人,約佔總感染人口的一半,在亞洲,女性感染者約佔25-35%。與國際趨勢相較,台灣HIV感染者只有8.35%為女性,是由於台灣性教育太成功?台灣女人較幸運?還是因為台灣女人的HIV問題完全被忽略的關係?
國內女性愛滋疫情,有被低估的可能:
長期關心婦女健康議題的立法委員黃淑英表示,對於台灣HIV感染者的女性比例偏低的情形,我們一方面感到欣慰、另一方面也感到憂慮。憂慮的是台灣女性愛滋疫情有可能是被低估的。從男女自願篩檢比例來看(2003年男女自願篩檢比例為5.5:1),台灣女性接受HIV篩檢比率偏低,可能是造成女性實際感染者沒有被發現而統計偏低的原因之一。而篩檢率偏低,可能與男性因服兵役有強制篩檢機制有關;而衛生署在HIV志願篩檢的推廣上,仍以男同性戀者、性工作者等「特殊族群」為主,也會降低女性對HIV的警覺心。
另外,女性在愛滋的症狀上與男性不盡相同,對女性而言,當免疫系統被HIV侵入時,一些會發生在一般婦女身上的婦科疾病,如陰道感染、骨盆發炎等,可能不斷的出現,並變得非常嚴重,而這些症狀可能不會被懷疑與HIV有關。此外,女性愛滋患者也較會發生子宮頸細胞病變及子宮頸癌,因此,美國疾病管制局(CDC)在其1994年愛滋病例新定義中,已把子宮頸癌列為愛滋病指標疾病之一。而1997年國外兩項大型研究指出,罹患性病會增加HIV的感染,因此在1998年美國疾病管制局提出預防及治療性病為HIV防治的一環。因此要誠懇呼籲醫師及民眾,加強婦科疾病與愛滋關聯的警覺性!
台灣女人健康網一向致力於從性別角度重新省思女性健康問題,清除因為性別盲所造成的女性健康死角。為增進與民眾之互動並讓我們的意見有更充分的代表性,除了將繼續在全國各地舉辦座談會聽取民眾意見之外,即日起亦將增設女性健康議題網路票選區,讓台灣女性隨時可上網選出最憂心、最關心的健康議題。其票選結果除了成為台灣女人健康網/台灣女人連線未來重點工作之參考,也冀希成為全國女性為自己健康發聲的管道!
+ read more

2005-09-04
[記者會]「處女迷思千年戳不破?!」(...
「處女迷思千年戳不破?!」
拋開處女魔 作自己身體的主人
日前王姓女子因婦產科內診導致處女膜破裂,因身心受劇烈創傷而向院方索取500萬元的賠償。其實類似的醫療糾紛在2003年年底也曾發生過:北市一婦產科黃姓女醫師,因業務過失破壞了患者的處女膜,被判刑6個月。更早在1999年時,一些沒有性經驗的女性因為資訊不足,作子宮頸抹片檢查時造成處女膜破裂,更引起媒體一陣騷動,並出現「6分鐘誤一生」的報導。這些事件除了顯示出醫病關係連最根本的溝通及尊重都出現問題之外,更凸顯了當女性健康碰上「處女膜」時的尷尬處境。但是在我們對這些事件的受害者深表同情時,卻忽略了躲在事件背後真正壓迫女性的的元凶——根深蒂固的「處女情結」迷思。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林綠紅表示:基本上,處女膜的存在並沒有任何實質上的作用,對於女性身體的健康沒有任何意義,然而這層薄膜卻能夠在女性的心理造成如此巨大的約束及傷害,主要原因在於社會賦予它「神聖」的意義,讓處女膜凌駕女性本身的主體性,而成為女性最珍貴的東西,並藉此壓抑女性的情慾自主發展。
台北市女權會副秘書長張明怡也表示:聽起來似乎不可思議,但時至21世紀,從外籍配偶仲介公司的「處女品質保證」廣告;人造處女膜手術的出現,以及網路上一片一千元的處女膜,在在表現出這種壓迫女性的父權價值依然根深蒂固。追根究底,許多男人至今仍然視女人為自己所擁有的財產,而處女膜的「原封包裝」證實這個女人不是別人「用」過的「二手貨」。
立委黃淑英則認為「處女膜」對於男性與女性沒有實質的意義,但對於女性的身體卻會造成傷害與不便。許多女性因為怕破壞處女膜而不敢做內診、子宮頸抹片,直接影響到女性的健康。再者,處女膜情結還會造成女性在行動上的諸多不便,以衛生棉條為例,在國外,由於衛生棉條讓女性在經期時,擁有更多的行動自由,廣受女性的歡迎,而台灣女性卻因為「處女」情結而怯於使用衛生棉條。
衛生署病人安全委員會蔡宛芬委員認為:醫病關係簡單來說應該是一種伙伴關係,是互相信任與溝通的關係,病人有知的權利,而醫生有告知的義務。而這個事件從醫病關係的角度上,醫師並沒有盡到妥善告知及溝通;此外,當病人表示不舒服時醫師就應該停止當下的行為,而非只是一味要求病患不要亂動。但社會的「處女情結」觀念,的確也可能使男醫師面臨一個困境:到底要怎麼解釋才能讓婦女充分瞭解卻不會造成女性醫用者有性騷擾或歧視的感覺?由護理人員告知或內診書面說明書的方式來處理應該可避免此種難處。
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謝卿宏醫師認為,這次事件其實也是醫療品質的問題。醫師也是人,如果在門診量大、看診時間太短的情況下,有些醫師態度不佳甚至出錯多少是難免的,但醫師自己本身還是要先學會道歉。針對此次事件,醫生應該顧及病人的感受,當病患感受不舒服時要尊重病患的感受,畢竟病人是有感覺的人,而非機器。此外,謝卿宏醫師也提到了醫師法第11條:醫師非親自診察,不得施行治療、開給方劑或交付診斷書。身為一位婦產科醫師,謝卿宏表示如果不做內診檢查就做治療行為並不完整、且如同是亂槍打鳥,如果病患拒絕內診,以對醫療品質的要求,他會拒絕繼續該醫療行為、並建議病患退診。
此次事件再一次凸顯女性仍受傳統貞操觀念的箝制,因而造成其心理極大的傷害。事件中王女士長期生長在這種道德觀的社會結構之下,會因為自己的處女膜無故破損而心理受創,我們非常能夠理解,也深表同情。然而我們認為,事件背後真正的元凶其實是父權體制下千年戳不破的「處女情結」迷思。我們呼籲女性作自己身體的主人,更應以集體力量打破將女體商品化與壓抑女性情慾的枷鎖--「處女情結」。為了要戳破千年妖怪處女魔,我們發起台灣女性使用衛生棉條運動!鼓勵女性多使用衛生棉條,用具體行動拋開處女膜迷思
、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並取回女性的身體自主權!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