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活動

2017-05-23
降低乳癌風險:總體脂肪比腰圍脂肪重要
過去已知脂肪是健康重要的風險因子,並且研究發現腰圍脂肪與許多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大腸直腸癌等有關。不過,最近一份研究發現,就停經婦女的乳癌風險而言,總體脂肪比腰圍脂肪來得重要。這樣的發現可能影響過重女性的飲食及運動計畫,強調維持健康體重的重要性。
乳癌風險可從血液中的指標,如:性荷爾蒙、睪酮素、雌激素、瘦素(leptin)及發炎因子等得知,而過去有些研究認為這些指標主要是由腰圍脂肪所產生,但也有些研究發現體重下降與這些指標的變化有關。目前已知體脂肪(body
fat)是停經婦女罹患乳癌的風險因子,但是對於腰圍脂肪是否會增加疾病風險仍不清楚。
來自荷蘭Utrecht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團隊餵解開此謎,找來243名在過去16周減少了5-6公斤的停經婦女,比較他們減重前後的性荷爾蒙、瘦素及發炎因子的變化。研究團隊也使用X光及核磁共振掃描來評估總體脂肪及腰圍脂肪的變化。
研究發現,總體脂肪下降與有利的的乳癌風險指標變化有關,包含性荷爾蒙及瘦素的變化,而腰圍脂肪降低則與發炎因子下降有關。主持研究的Evelyn
Monninkhof博士說明,目前已知腰圍脂肪會影響慢性疾病的風險,但是針對性荷爾蒙的話,總體脂肪可能是比較重要的因子。此外,研究團隊表示研究下一步將了解如何以最適合的方式降低腰部及總體脂肪,找出最適當的營養及身體活動方案來降低體重及乳癌風險。
資料來源:Endocrine-Related Cancer
+ read more

2017-05-19
肥胖是疾病!非風險因子
肥胖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引發疾病的風險因子,非疾病本身,但近日世界肥胖聯盟(WOF)公開一份聲明,表示其立場:「肥胖」是一種慢性、易復發的疾病。
世界肥胖聯盟使用「疾病學模型(epidemiological
model)」來定義肥胖是一種疾病。在此模型中,「環境因子」會在人身上作用而導致疾病,而人是否會患病與環境因子的「毒性」及人的「易感染性」有關。
世界肥胖聯盟認為,就肥胖而言,食物是導致肥胖的最主要環境因子-尤其是西方的飲食文化:廉價、美味及便利的食物,會刺激腦部掌管愉悅感受的區域而容易使人上癮。第二主要的環境因子為缺乏活動,此因子快速增加了人口中肥胖的比例。其他的環境因子還有睡眠減少、部分藥物、內分泌干擾物及高齡生育等。
而在人的「易受感染性」方面,目前已辨識出超過100個基因是肥胖的風險因子,例如因基因突變導致先天缺乏能抑制食慾、增加能量消耗的Leptin蛋白質等,在這100多個基因中有些影響力大於其他基因。對於擁有這類基因的人來說,從食物中攝取到但未被身體使用的多餘熱量會變成脂肪細胞中多餘的脂肪。研究團隊說明,脂肪細胞變得越來越大或越來越多來儲存多餘的熱量,這些現象是肥胖的病理性影響。另一項病理性影響是肥胖會使發炎反應增加,研究團隊說明,發炎反應增加是脂肪細胞與腸道中的微生物互動下的結果。
研究團隊表示,雖然肥胖並非傳染性的疾病,但是透過「疾病學模型」,顯示出肥胖與傳染性疾病有許多相似之處–疾病的環境因子及人的易受感染性。研究主持人G.A.
Bray博士說明,將肥胖視為疾病主要是希望未來不要再將患者的症狀完全歸因為個人因素,而開始專注在如何處理這樣的疾病歷程。並且Bray博士提到,如果成功地治療肥胖,許多相關的疾病也能被消除。
有些專家對於將肥胖視為疾病表示了疑慮,但有些專家表示贊同。表達疑慮者認為,肥胖一開始其實是一種風險因子而非疾病,將這些症狀醫療化代表有顯著的人口是生病的,這可能引發人們越來越依賴藥物及手術,以及降低強調社會及媒體責任的公共健康措施的重要性。而表示贊同者認為,將肥胖視為疾病可減緩肥胖者內化社會汙名,並改變社會如何歸因肥胖原因,甚至可能改變提供肥胖者醫療補助的機會,例如有些國家的保險項目不包含未被歸類為疾病的症狀。
世界肥胖聯盟的立場與2013年美國醫療協會(AMA)及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所發表的立場相同。
資料來源:Obesity Reviews
+ read more

2017-04-07
婦女頻尿的原因與治療
排尿是身體排除多餘的水與廢物的方式。雖然這是生存的重要功能,但太頻繁的排尿也會對女性的生活品質帶來不良影響。頻繁的跑廁所、難以入睡或者出於對可能漏尿的擔心及恐懼而避免外出,這些往往是頻尿婦女的日常。
學者指出,每個人每天排尿的次數不同,取決於所攝取的水分和腎臟的運作狀況。不過,一般人在24小時內應該會有6~8次的排尿;偶爾可能會因飲食作息等影響而比較頻繁。但是若常常在一天中排尿八次以上就可能有頻尿的問題。
本篇文章將依序介紹造成婦女頻尿的原因、症狀、治療方法以及如何預防等。
【原因和風險因子】
有時,頻繁的跑廁所起因於喝太多飲料、攝取過兩咖啡因對膀胱造成刺激。然而,頻尿也可能是身體健康問題所導致。例如:
膀胱結石
糖尿病
間質性膀胱炎(膀胱的慢性炎症疾病)
低雌激素水平
膀胱過動症
尿道感染
骨盆底器官虛弱
肥胖也是一個可能的原因。過多的重量可能為膀胱造成額外的壓力。結果可能造成骨盆底肌肉力量較弱及頻尿。
另一個導致頻尿的因素是懷孕。隨著懷孕進程不斷增長的子宮在懷孕期間會對膀胱施加額外的壓力,可能使得懷孕婦女不得不更頻繁地去洗手間。據研究估計,約有41.25%的孕婦在懷孕期間經歷頻尿問題。而其中約有68.8%的婦女因而感到不適或痛苦。
若曾經歷過陰道分娩,幫助膀胱保持在適當位置的骨盆底肌肉力量可能因此削弱,而使排尿較頻繁。頻尿也可能起因於膀胱神經受損。有時這些膀胱控制問題不一定會在婦女分娩後立即發生,可能事隔多年才出現症狀。
更年期也可能影響膀胱控制;當婦女不再有月經,身體便會停止產生雌激素。當這種可以影響膀胱和尿道機能順利運作的激素消退,便可能造成頻尿問題。
【症狀與併發症】
當相關生理機能出問題時,除了排尿頻率的改變外,婦女也可能經歷其他症狀。這些額外的症狀-如疼痛或無法控制膀胱-能夠提供醫生線索來確定造成頻尿的原因。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
尿液變色(如紅色、粉紅色或可樂)
突然有強烈的排尿衝動
無法徹底清空膀胱
漏尿或失去對膀胱的控制
小便時疼痛或灼熱
與頻尿相關的併發症往往取決於病情的根本原因。例如,如果女性的頻尿起因於尿路感染,若未經治療,感染症狀將可能會變得嚴重和蔓延至其他部位。這可能會損害腎臟並導致尿道狹窄。
另一方面,若未適時獲得醫療協助,頻尿將可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患病婦女的生活品質。像是半夜經常要醒來去洗手間而影響睡眠品質;也可能因為害怕露尿或因為必須經常離席等困擾而減少/停止參與社交活動。這些都會對女性的幸福感產生影響。
【該什麼時候去看醫生?】
當頻尿問題伴隨可能遭受感染的症狀時便應盡速就醫。例如:發燒、排尿時疼痛,以及出現粉紅色或血色的尿液。
另外像遭遇排尿困難、骨盆腔疼痛,或經歷任何不舒服且干擾生活品質的狀況食,也應主動尋求醫療協助。
【治療和預防】
若是因尿道感染而引起頻尿,使用抗生素治療感染可能會有所幫助。
若頻尿問題非因感染引起,治療和預防的方式則包括:
改變生活方式:如避開已知會刺激膀胱的食物與飲料,如咖啡因、酒精、碳酸飲料、巧克力、人造甜味劑、辛辣食物和以番茄為基底的食物。
調整水分攝取狀況:避免在睡前飲用過多的水,以減少夜間醒來的次數。
膀胱(再)訓練:患者將被要求在固定時間排尿,而不是一有尿意便急著到廁所解決。不過,有學者認為這不是女性在一開始就應該考慮嘗試的方法。
此外,醫生也可能以減少膀胱痙攣的藥物、鼓勵放鬆膀胱等方式幫助患者減少不得不去洗手間的需求。可能用於治療頻尿的藥物有:
Imipramine (Tofranil)
Mirabegron (Myrbetriq)
Oxybutynin (Ditropan)
Tolterodine extended-release (Detrol)
有時候醫生也可能建議注射肉毒桿菌毒素(BOTOX)來降低膀胱痙攣的發生率,幫助放鬆膀胱。
資料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 read more

2017-03-30
寶寶的智商與母乳無關
哺餵母乳與許多好處有關,從節省開銷到嬰幼兒的健康發展。但是,耶魯醫學院的助理教授F.
Perry
Wilson指出這之中並不存在因果關係。而根據近日一篇發表於Pediatrics的文章,哺餵母乳本身可能對嬰兒發育沒有影響。
如果Google「哺餵母乳」,你很可能將受到一系列讚揚、推廣母乳哺育的文章,從省錢、較好的糞便氣味到常見的有助孩子智商發展;不斷告訴母親們母乳是最好的。
而大多數的母親總是一心想著要為自己的孩子做最好的事,使得這件事所帶來的焦慮與壓力越演越烈。事實上,美國社會學會(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ASA)就曾刊登研究指出許多母親表示對哺餵母乳感到嚴重的焦慮與壓力。而另一篇發表於BMC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的研究則提到無法進行母乳哺育的婦女可能因此而受憂鬱症所苦。
但是那些宣揚母乳哺育的研究結果真的如此值得相信嗎?Wilson指出,這裡有一點鮮為人知的小秘密:沒有哺餵母乳的隨機試驗,從來沒有。我們都知道,母乳哺育的決定與執行時間的長短受到很多因素影響。換句話說,母乳哺育實際上所代表的可能是背後的任何健康行為或社會經濟地位。問題是:母乳真的會使你的孩子聰明嗎?或者,選擇母乳哺育的媽媽有聰明的孩子?
本週所發表的一篇最新研究或許可以回答上述問題。該研究分析了愛爾蘭嬰兒成長追蹤調查中的9,854名孩童。這些孩子從9個月到5歲間受到追蹤,期間接受了多次神經認知能力等各種評估;這些孩子的媽媽則被問及母乳哺育的狀況。
在初始階段的統計中,可以看到選擇與不選擇母乳哺育的媽媽們之間在基本特徵上存在很大的差異。分析結果顯示了選擇母乳哺育的婦女更有可能擁有一個有公民身分的伴侶、自身受過高等教育和年齡較大。大約四分之一的母乳哺育婦女懷孕期間家中曾有人吸菸,而沒有選擇母乳哺育的婦女中則有42%有相同經歷。如果家中的孩子不只一名,則同住手足越多的家庭,其母親母乳哺育的機率就越小。
現在,由於母乳哺育是許多事情的代表,所以我們一點也不驚訝在數據未經調整的情況下,母乳哺育的孩子在解決問題、詞彙和行為上的表現都更好。
但研究者並沒有就此打住,他們接著將孩子們與所有對應的基本特徵變項相匹配,一旦孩子們與所有這些基準變項相匹配,母乳哺育與嬰幼兒表現的這些關係就消失了。而當研究人員只看母乳哺育超過6個月的女性時,僅發現一點點3歲以下兒童活動過度症狀減輕的跡象;但差異的分數未達顯著,在統計學上並不具意義。另一方面,這樣的結果待孩童5歲時就消失了。這表明了母乳哺育在這方面並沒有帶來什麼長期的好處。
而在此之前,倫敦戈德史密斯大學學者的研究結果也認為母乳哺育與早期生活智力之間沒有實質聯繫。
換句話說,如果你是一個選擇不哺餵母乳或者因某些原因不能哺餵母乳的女性,千萬不要因此以為你背叛了你孩子的未來。母乳哺育是好的;它很便宜、它可以幫助你減肥,並且它含有一些抗體。但是當涉及到兒童發育時,母乳哺育或許展現了母親和嬰兒之間的愛與羈絆,但並不是母乳哺育導致了良好的發展。
資料來源:Pediatrics、CNN、ASA、BMC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MedPage Today、Daily Mail
+ read more

2017-03-30
事後避孕藥的思考理路
食藥署於2016年12月公告將「緊急事後避孕藥」由處方藥變更為指示藥的說明,其中包含轉類後需執行的措施,例如:使用年齡需在17歲以上等規定。近日傳出政策可能暫緩,引起爭議。
面對事後避孕藥的思考,主要可以分為兩個面向。首先,是藥物的安全性。目前對於事後避孕藥的研究,缺乏對經常服用的女性與對青少女的健康影響研究,無法確定對女性健康的長期安全性。主管機關對藥品轉類後提出的執行措施,更說明有使用氾濫的擔憂,但相關規定並不實際。在仍是處方藥的情況下,民眾還是可以方便地從藥局購買,顯見規範無效,轉類後的配套又該如何有效執行呢?由17歲以上成人代買如何防範?
其次,事後避孕藥的使用不僅是藥物議題,更是避孕議題與性議題。對性的保守、迴避態度,讓台灣長期缺乏完整性教育,人們缺少安全性行為的概念,已經讓事後避孕藥成為容易選擇的避孕方式。如果又能便利取得,將更容易依賴而成為常規的避孕方式,更加地忽略安全性行為的落實與性傳染病的風險。並且,在台灣社會中,對女性的性尊重不足,使得女性的性自主空間狹小。日前台大學生模仿A片劇情,以對女性中出(日文「中出」意指「體內射精」)製作了有濃厚性暗示的活動海報,引發眾怒。「中出」可形成宣傳概念,足見對女性性尊重的低落依然存在。那麼,當事後避孕藥可方便取得時,更容易發生男性以此為由,拒絕使用保險套的情形。
一項政策的施行或改變,有其社會效應。事後避孕藥的使用者為女性、性行為後果的主要承擔者亦為女性,在藥物長期安全性無法確認、安全性行為教育缺乏、性尊重不足的狀況下,女性淪為避孕的主要承擔者,這才是婦女團體所擔憂的發展。
(本篇刊載於2017年3月30日自由時報自由廣場,此篇為文章全文)
+ read more

2017-03-27
什麼飲食能有效提高精子活動力?
當前的數據顯示,25%的不孕症都是源自於男性的精子品質低落。最新的研究發現,精子的健康與營養的攝取有直接關係。因此希望成為父親的男性應該對飲食更加注意,而那些苦苦無法受孕成功的夫妻也可以嘗試新的飲食之道。
實驗指出富含ω-3脂肪酸、鋅和維他命D的食物,對於精子有最大幫助;而維他命E和C、硒和葉酸鹽也有益於保持精子高活動力。因此建議應多食用魚類、蔬菜水果和低脂乳製品等。同時,若攝取過多的酒精、咖啡因、紅肉和加工肉品則可能降低懷孕或受精機會。
而除了上述所提的建議攝取食品,University of
Delaware的研究者也指出食用胡桃能有效改善精子品質。因為脂質的過氧化會傷害精子細胞上的隔膜,而這層隔膜則主要由多重不飽和脂肪酸所構成,恰好胡桃是唯一由大量多重不飽和脂肪酸所構成的堅果,且堅果同時又可以降低脂質的過氧化,因此攝取胡桃等同於加強對精子的防護,並補充細胞上的損失。
最後,天然均衡的飲食、良好的生活作息與習慣是保持健康的不二法門,但若真的遭遇困難或想更清楚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還是應適時地向專業醫事人員請教。
資料來源:Rovira i Virgili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Delaware、Daily Mail
+ read more

2017-03-15
健身房是最好的運動場所嗎?
根據2016年英國健身行業狀況報告,在英國,每七個人中有一個人是健身房的會員。不過,比起非健身房會員,這些人有比較投入運動嗎?
Plos
One期刊提出一份研究,比起沒有加入任何健身俱樂部的人,健身房會員的活動多出14倍,他們每週平均多做6小時的運動。這讓他們有較低的心律、較小的腰圍、較好的心血管健康狀態、肺功能與肌肉質量,他們久坐的情形也較少,男性與女性的結果類似。此份研究的對象包含405人,年齡在30至64歲之間。
研究的主要作者,伊利諾伊大學運動學與營養學系的Elizabeth
C
Schroeder表示,健身房成員有更多的機會做肌力訓練,這可加強肌肉、降低血壓並提高代謝率。
然而,這項研究只是顯示健身房會員資格和做更多運動之間的關聯;活躍的人更有可能加入健身房,同時,具有健身房會員資格的人更有可能去運動。不過,在研究中也提到,和健身房會員做一樣多運動的非健身房會員,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降低是類似的。無論在什麼地方,只要運動,就可以得到相同的好處。
另一方面,亦有其他研究提出,在戶外運動有不同的益處。戶外活動可以提高維生素D、減少緊張和抑鬱,使人感覺更有朝氣。比起去健身房,戶外運動會讓人更覺愉快。
來源:theguardian、Plos One、NCBI
+ read more

2017-03-10
名人熱忱響應「為女著紅日」!
圖說:各界重要人士響應「為女著紅日」活動。
心血管疾病不僅對男性健康造成為危害,更是女性主要的健康殺手,近5年來婦女因此疾病死亡率增加了16%,每年死亡人數更是婦癌的3-4倍。為喚起大眾對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重視,台灣女人連線今年「為女著紅日」,發起「為女著紅
為妳心『動』」,希望透過穿戴紅色衣飾,提醒大家正視心血管疾病對女性的衝擊。
此活動獲得各界領域重要人士之支持,包括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高雄市市長陳菊、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董事長呂鴻基、執行長林俊立、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還有多位立委李彥秀、李麗芬、林淑芬、林靜儀、吳玉琴、陳曼麗、劉建國等;議員簡舒培、許淑華、李倩萍、楊家俍、江肇國等;以及演藝界的賴佩霞、陸弈靜及蔡函岑等人響應。而在臉書活動專頁「為女著紅
為妳心『動』」上,民眾也熱烈參與,自2月底開始每天都有民眾轉發消息,邀請其親朋好友在「為女著紅日」當天穿上紅衣飾一起表達對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關心與重視。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該會自2016年開始響應國際「Go Red
for
Women」行動,訂定每年3月第2個星期五為「為女著紅日」。2016年以「要懂女人心–心/血管疾病,男女大不同」為主題,與政府、企業、醫界共同呼籲民眾了解心/血管疾病性別差異,以避免女性健康受害(參考「2016年衛教單張」)。2017年「為女著紅日」的行動則以宣導「運動」為主題,鼓勵女性保持活躍,從少坐多動開始,進而養成運動習慣以降低其心/血管疾病風險;並提醒高風險女性,如更年期者、非固定工時者及接受癌症治療者等(參考2017年衛教單張)。未來也將持續與政府、企業、醫療專業團體及社福團體透過活動推廣「為女著紅日」,提升台灣對女性心血管疾病的警覺,讓台灣投入更多資源去研究疾病的性別差異,讓台灣成為愛護女人「心」的社會。
+ read more

2017-03-04
第20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會前會
第20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主題:生育大小事‧國事家事女人事
多年來,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針對「生育議題」有過多次討論,期待促進相關政策的完整規劃與落實。其中,「生產事故救濟制度」終於在2015年底立法通過,而生產計畫及友善生產環境則遲遲未能落實。因此,2017年的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以「生育大小事‧國事家事女人事」為主題,針對三個議題持續關注女性生育相關政策。
首先,在台灣女人連線13年的堅持推動下,「生產事故救濟制度」已於2016年6月30日正式施行,未來女性的生產風險由國家承擔。這是由國家承擔女性生產風險的世界首例,為女性權益的一大進步。然而法案上路時間尚短,多數民眾仍不知曉此保障內容,有宣導之必要。
其次,是關於生產計畫的推動與落實。醫學的進步雖然降低了生產風險,但也讓女性在生產過程中失去發言權。生產計畫的核心精神是孕產婦、家屬與醫事人員溝通、合作,讓女性有自主性地參與,但它不等同於提供個人化的生產方式。產婦的自主性參與是指在充分了解生產過程、生產風險與相對應的醫療處置選擇後,以「安全」為最高指導原則,與醫療專業合作,作出選擇,減低過度醫療。除了可幫助產婦理解生產時身體將會發生的變化,在面對突發狀況時,產婦及家屬亦能降低驚慌情緒、理解醫療處置,有助醫病關係的和諧。但經過多年與醫界及政府單位的溝通,生產計畫的具體內容與執行方式卻仍無共識,有待政府強力支持。
最後,是母/嬰親善環境的重建。為了推動母乳哺育,政府參考世界衛生組織「成功哺餵母乳的十大步驟」訂定出認證基準,自2001年起推動「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認證計畫」,評鑑認證母嬰親善醫療院所。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平均每5個新生兒有4個是在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誕生。這看似成功、溫馨的政策,實際操作上,因為評鑑制度要求提升母乳哺育及母嬰同室率,出現醫療院所為求良好評鑑成績,以幾近強迫的方式要求母親配合的現象,忽視母親的需求、選擇與自主性,對母親並不親善。近年來,台灣女人連線接獲許多女性投訴政策不當,試問當母親面對巨大身心壓力時,如何能「親善」嬰兒?結果是母、嬰皆不親善。事實上,近年來針對母乳哺育政策,國外已有諸多反省與修正。政府應積極面對並檢討「母嬰親善」政策,尊重媽媽哺育的自主性,從無形的情感支持至有形的育兒措施,建立友善的母、嬰環境。
面對這些生育議題,不論是新興的或是需要修正的,應該有更多的宣導、檢視與討論,而民間的參與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關於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
會前會行動一:生育議題問卷調查
為調查民眾對生產事故救濟制度、生產計畫、母嬰親善環境與產後照護機構等生育議題的經驗和意見,台灣女人連線進行兩項問卷調查,邀請民眾填答,以作為政策倡議之參考。
不分性別年齡皆可填答生育議題現況調查問卷
http://ppt.cc/wjugE
️有到產後照護機構坐月子的朋友,歡迎填答產後照護機構經驗調查
http://ppt.cc/itnm8
會前會行動二:「生育大小事‧國事家事女人事」座談會
為促進「生產事故救濟條例」宣導、推廣「生產計畫」概念、以及反省「母嬰親善」之政策內涵,台灣女人連線與各地婦女團體、醫事團體及民間團體等組織合作,於全台辦理11場座談會。
+ read more

2017-03-03
為何控制體重要吃全穀物?研究:增加新...
一份新的研究指出,攝取全穀物所帶來的效益比精製穀物來得更好[1]。全穀物(如糙米)能夠減少消化期間保留的熱量,同時加速新陳代謝,進而達到增加熱量消耗幫助減輕體重的效果。
過去已有研究指出數種攝取全穀物和高膳食纖維的健康益處,如有助於血糖控制和胰島素敏感性。然而,學者未能確定全穀物和纖維是否有助於體重控制。
在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找來81名40~65歲的男性與女性,進行了為期8週的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提供參與者所有食物,包括全穀物或精製穀物。參與者被要求在參與研究期間只攝取研究人員所提供的食物,並歸還未食用完的食物;同時維持他們日常的身體活動量。
在研究開始的前2週,所有參與者吃相同類型的食物,每個人的熱量需求也都在研究人員的控制之下。之後,研究人員將參與者隨機分配為兩組,一組食用全穀物,另一組則食用精製穀物。兩組別之間的差異主要是穀物和纖維含量;其餘食物類型、膳食結構、能量和營養素的組成皆相似。
而後,研究人員比較了兩個組別的體重、靜息代謝率、血糖、糞便卡路里,以及參與者對飽足或飢餓的感覺。
分析結果發現,雖然兩組受試者在飽足與飢餓的感受上沒有明顯差異,但與食用精製穀物者相比,食用全穀粒者的靜息代謝率與糞便卡路里皆增加。研究者說明指出,隨糞便排出的熱量增加並非來自纖維,而是因為纖維影響了其他食物的消化,致使其他食物的熱量未被腸胃充分吸收即排出體外。
比起攝取沒有太多纖維質的精緻榖物組,食用全穀物(其中纖維量達飲食指南的每日建議攝取量)組的參與者每日多消耗了約100卡的熱量。據美國農業部人體老化營養研究中心能量代謝實驗室的資深研究員兼主任Susan
B.
Roberts博士表示,這些額外消耗的熱量相當於30分鐘快走的效益。
資料來源: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1]
穀物食品包括稻米、燕麥、小麥和大麥。全穀物為未經加工的全穀粒,包括糙米、燕麥和全麥麵粉;精製穀物是經加工和碾磨以除去麩和胚芽,以延長其保質期的澱粉,白米、白麵包和白麵粉皆屬之。
在加工研磨的過程中,榖物的膳食纖維、鐵和維生素B會被剃除。雖然鐵和維生素B可以加回到精製的穀物中,但是纖維卻不常被再次引入。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