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活動

2021-07-28
奧運選手突破了生理極限 但什麼限制了...
「更快、更高、更強」是奧運的座右銘,也是每位運動員的目標。但一個人能完成多少是由許多因素決定的,從遺傳、心理再到環境,一些專家甚至認為人類的體能已近極限。
精英運動員:先天還是後天?
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運動機能學系助理教授Amanda
Paluch表示,運動員的能力取決於與生俱來的身體,有些人就是有能力變得比其他人更健康。但對於所有人來說,總是有改進的空間,只是每個人能達到的上限有所不同。
Paluch說,精英運動員和一般人在細胞的層次上有所不同,運動員的肌肉在收集和使用氧氣方面更有效率。
然而,即使是運動員之間,例如桌球選手莊智淵與舉重選手郭婞淳,他們的肌肉組成完全不同。肌肉纖維依收縮的特性可分成兩大類:「慢縮肌纖維」(slow
t-witch
fiber),在疲勞之前會緩慢且長時間地收縮,這是較低強度且時間長的運動類型主要依賴的肌肉,例如馬拉松選手,他們小腿慢縮肌纖維的比例普遍偏高;另一類為「快縮肌纖維」(fast-twitch
fiber),即快速收縮且快速疲勞,需要高爆發力運動項目的選手有較高的快縮肌比例。因此,若將舉重選手和桌球選手的肌肉放在顯微鏡下,看起來將會完全不同。
加州大學心臟病學助理教授Elizabeth
Dineen說,每個身體的表現都有其天生的限制。短跑運動員可能在短距離內表現出色,但在馬拉松過程中無法保持這種速度,因為不同運動所需的能量和氧氣吸收並不相同。
這並不意味著每個人的運動命運在出生時就註定了。一個人的環境,例如來自家人和教練的支持或擁有從事某項活動的經濟資源等後天因素,也會影響運動表現。
Paluch表示,有些人有能力和意願進行長時間的訓練,或者願意做任何的付出。在考慮努力訓練與良好基因的問題時,絕對是兩者的結合。
運動:人類生理有極限嗎?
儘管如此,一些研究人員認為人類可能已經接近生理極限。專家指出,近幾十年來,人類體能表現的高峰已漸趨於平穩。
Usain
Bolt的100公尺短跑9.58秒的世界紀錄是在2009年創下的;Florence
Griffith-Joyner1988年創下的女子10.49秒的世界紀錄。這兩項紀錄至今仍未被打破。
Dineen同意人體存在限制,體能表現完全取決於身體產生和使用能量的能力。但她認為我們知道的還不夠多,例如在營養和預防傷害方面仍持續地發展。精英運動員是一群有動力的人,有些人經過正確的訓練和提升,也許能夠打破目前的記錄。因此無法說我們已經見過最快、最高或最強的表現。
Paluc指出,科技也發揮了作用。例如,體壇允許使用聚氨酯泳衣後,2008年和2009年許多游泳記錄已改寫。因此,雖然我們可能不會看到人類在生理上有多大改善,但記錄仍可能會不斷前進。
來自內心的動力不可或缺
美國自行車手Neilson
Powless於2020年成為第一位參加環法自行車賽的美國原住民,他是頂級運動員的代表。
Powless擁有良好的基因:他的母親是一名奧運馬拉松運動員、他的父親是國家級鐵人三項運動員、他的祖父曾獲軍事拳擊冠軍。Powless的運動能力從出生起就受到了極大的鼓勵和支持。
Powless說:「說沒有基因的影響是愚蠢的。」但他也指出,對於他這個級別的車手來說,很大一部分是透過資源的幫助讓他們取得勝利。他有培訓師、營養師、廚師、物理治療師、整脊師等等。
另外,科技也是重要的一環。有裝置追踪他的生理記錄,包含他產生的能量以及他睡眠的時間等。這就是他如何知道自己的靜息心率約為每分鐘38次,而最高的時候可達200次,這可能每年會出現一次。
但是沒有人可以衡量他的精神動力。Powless說,這是區分頂級運動員與其他運動員區的關鍵因素,而這來自「內心」。「在自行車運動中,如果一年內贏得五場比賽,那麼你將度過美好的一年,但這意味著你可能輸掉75場比賽,而你必須能夠面對。」
對他來說,坐在自行車坐墊上的所有時間幾乎都可以進行冥想,這很有幫助。如果離開坐墊太久,他會變得煩躁。「有時在休賽期或類似的情況下,離開自行車幾週後,我開始變得有點瘋狂,我只是覺得很想在自行車上花些時間或進行某種形式的訓練。」
擁有這種來自內心的動力,才可能突破人類表現極限。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21.07.26)
+ read more
/20170504093119_DRUGS.jpg)
2021-06-08
美FDA批准 近20年來首個阿茲海默症新藥
本週一(6月7日)美國核准了近20年來第一個阿茲海默症新藥aducanumab,儘管其效能證據不一、備受爭議,但這卻將引發了全球各國必須上市的壓力。
因為可以治療嚴重或危及生命的疾病,並填補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aducanumab是在加速批准下獲得了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的核准。
敗部復活!
雖然醫生、患者和支持他們的組織迫切需要可以減緩精神惡化的治療方法,但科學家們對aducanumab的有效性提出質疑。由於這些藥物似乎不起作用,兩項試驗於2019年3月中止。製造商百健(Biogen)表示,這些藥物不太可能改善人們的記憶力和思維能力。
但該公司在2019年10月宣布,重新分析一項涉及服用藥物時間更長及更多的試驗數據,結果顯示,高劑量可以減緩記憶力、思維能力以及日常活動能力的下降,因此向監管機構申請藥物許可。
對於百健的申請,去年11月的顧問委員會皆表示反對的建議。
在製造商提供了更多的試驗數據後,美國FDA已經批准了這個藥物,但條件是藥廠必須進行第4期臨床試驗。也就是說,藥物上市後,研究人員必需對使用者進行監測,了解藥物的作用,以及是否真的能減緩智力衰退的進程。
ADUCANUMAB的作用
目前科學家公認,大腦內澱粉樣蛋白斑塊(amyloid protein
plaques)堆積及Tau蛋白異常可能是導致阿茲海默症的根本原因,多數為阿茲海默症設計的藥物都試圖清除這些斑塊。
aducanumab是一種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主要在消除大腦中澱粉樣蛋白斑塊的積聚。
引發的爭議......
去年11月,美國FDA顧問委員會都對aDUCANUMAB申請案表示反對的建議。其中三名委員直接於科學期刊上發表,指出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aducanumab有效。他們擔心,如果該藥物被核准的主要原因是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藥物匱乏,那麼未來的門檻就會降低。
一些科學家對aDUCANUMAB獲得FDA批准感到驚訝。
倫敦大學學院老年精神病學教授R. Howard
說:「作為一名癡呆症臨床醫生和研究人員,同時也有阿茲海默症的家族病史,我希望看到有效的治療方法......但我認為aDUCANUMAB的批准是一個嚴重的錯誤,它只會對患者及其家人產生負面影響,並且可能會破壞10年來有意義的癡呆症治療的持續探索。」
前車之鑒?
現有的少數治療阿茲海默症藥物的效果似乎也有限。20多年前批准aricept(也稱為donepezil)時,同樣發生了一場巨大的戰爭。當時,它被譽為一項突破,但主要是因為沒有其他任何治療藥品。很清楚地,它可以減緩幾個月內的智力衰退,但從長遠來看,幾乎沒有什麼區別。
如果aducanumab被廣泛使用,則需要對發生極早期記憶問題的患者進行大腦PET掃描,以確定他們是否有澱粉樣斑塊。這不僅需要設備,還需要訓練有素的員工。如果它就像其他藥物一樣只對輕症患者有短暫的改善,那就需要好好評估其成本效益。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21.06.07)、JAMA
Network(2021.03.30)、The Guardian(2016.11.18)
+ read more

2021-05-29
油包心發生心臟衰竭風險 女人比男人高
心臟周圍過多的脂肪會增加心臟衰竭的風險,特別如果是女人。
研究人員調查了美國近7,000名45至84歲的人(3,584名女性與3,201名男性),這些人在最初的電腦斷層掃描中均未發現心臟病的跡象。經過17年以上的追蹤,近400例發生了心臟衰竭。
根據研究結果,心臟周圍的大量脂肪(也就是一般俗稱的「油包心」),使女性罹患心臟衰竭的風險加倍,男性的風險增加50%。
「近20年來,我們已經知道,根據身高和體重的簡單測量,肥胖會使人患心衰竭的風險加倍。但是,現在我們更進一步透過成像技術證明心臟周圍的脂肪過多,這可能是由於肥胖造成的,增加了心臟衰竭的風險。」紐約市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的副教授Dr. S. Kenchaiah表示。
研究團隊排除了已知心臟衰竭的其他風險因素,例如年齡、吸煙和飲酒、缺乏活動、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和心臟病發作等,仍得到一樣的結論。
但是,無論是瘦弱、超重還是肥胖,心臟周圍多餘的脂肪都會增加心臟衰竭的風險。在所有種族和族裔群體中,包心脂肪與心臟衰竭之間的聯繫是相似的。
Kenchaiah說,這些發現是將患者分為高風險和低風險族群的重要工具,可能發展更好的預防和治療心臟病的方法。
「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證實我們的發現......未來研究還應集中在飲食方法上,例如有益於心臟飲食,以及保持身體活躍、達到和保持最佳體重,並減少和避免心臟周圍的脂肪沉積。」
編譯來源:Health Day (2021.05.25)、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2021.05.24)
+ read more

2021-05-14
35歲是女人生育門檻?男人呢?(Ⅱ)
男人沒有生育率下降的問題嗎?
你知道什麼人過了35歲,也不會被視為過了生育高峰期嗎?男人們!
人們仍然普遍認為男人沒有生育的生理時鐘,在任何年齡都可以成為父親。但是,精子的年齡恐怕並不像美酒那樣越陳越醇。隨著男性年齡的增長,精子品質會下降。研究顯示,年長父親所生的嬰兒出現健康問題、精神病和認知障礙的可能性增加。另有一項研究顯示,不孕症完全來自男性因素的有20%-30%,而所有不孕病例中包括男性因素的有50%。但是,跟女人面臨的社會壓力比起來,很少有人對30多歲的男人強調冷凍精子來保持精子品質,對吧!
據Dr.
Nargund說,在她經手的案例中,有一半的生育問題與男人的年齡有關,而不是女人的年齡。研究表明,儘管有些男人到了70歲還會生,但40歲以上的男人比20多歲的男人要多花五倍的時間才能懷孕。
去年(2020),Rutgers
University的美國科學家回顧了40年的生育力研究,得出的結論是:超過45歲的父親與早產、死產、低出生體重、新生兒癲癇發作和先天性心臟病等先天缺陷的風險增加相關-和母親的年齡無關。
精子細胞的品質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急劇下降,不僅活動力較差,至關重要的是,容易發生所謂的形態學突變-形狀和結構,正是這種原因導致了後代的遺傳異常。
2013年一項對5,000多名年齡在72歲以下的男性進行的研究發現,正常精子的比例在34歲開始下降,到了40歲以後下降了更多。
有時候,醫師告訴夫妻生育問題是「無法解釋的」,純粹是因為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女人可能出了什麼問題上,沒有人想調查男人。
當然,這並不表示男人應該為「太晚」生小孩而感到羞恥,而是我們應該停止羞辱女性。如果像ASRM這樣的組織希望女人早點生孩子,那麼重點應該放在如何使父母負擔得起的這樣的事情上,而不是在製造恐嚇婦女的廣告。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生育計畫
每個女人都有自己的健康狀況,這意味著我們在研究中看到的結論並不是對每個人都適用。年齡界限主要是對醫生有用的指標,他們知道什麼時候應該做進一步的遺傳條件檢測,我們知道隨著女性年齡的增長,這種情況更可能發生。
由上述看來,35歲作為生育門檻的迷思已經過時、不科學,而且也無濟於事。這種大一統的思維會產生壓力和污名。 女人應根據自己的身心狀況、社會角色及生活的需求等層面,去計畫最適合自己的生育年齡及子女數,而不是被群體的生理時鐘追趕得無法喘息。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21.04.10)、Daily Mail(2021.05.02)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懷孕+風險病毒圖.jpg)
2021-05-08
為何COVID感染增加懷孕的風險
孕婦感染新冠病毒會影響其懷孕或分娩嗎?
耶魯大學專家説,COVID-19
的病毒會引發胎盤強烈的免疫反應,這可能解釋為什麼孕婦受感染面對更高風險的併發症,如早產和妊娠毒血症。
他們分析39個孕婦在不同妊娠階段的血液和胎盤組織。
在兩個胎盤組織樣本中偵測到新冠病毒(SAR-CoV-2)病毒,也發現受感染孕婦的胎盤比未受感染的有更多免疫系統的活動。
研究作者感染內科和神經科副教授Shelli
Farhadian在耶魯發布新聞指出,在遠離了肺部和鼻腔的胎盤啓動了強烈抵抗感染,這是好消息。然而大量的免疫系統活動可能對懷孕導致傷害。
病毒本身會引發問題,但是美國疾病防預中心最近發現COVID-19
的疫苗對孕婦來説是安全的。
Farhadian認為,應該密切關注在妊娠初期遭受感染的孕婦。
她指出目前沒有太多研究放在COVID-19感染時,胎盤免疫系統的活動。也不知其他類型的感染反應是否和新冠病毒相似。
這研究發表在4月22日網路的《醫療》期刊。
編譯來源:Health Day (2021.04.26)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1-04-18
孩子打呼可能影響行為偏差
#你的小孩睡覺時會打呼嗎?
#他的注意力不集中或過動可能和打呼有關喔!
先前大型的研究發現打呼和行為之間的關連,例如:注意力不集中或活動過度。但這種關係的本質則尚未得到充分了解。
雖然一些小型研究報告了睡眠呼吸暫停(長時間)與某些大腦變化之間的相關性,但對於兒童打呼(睡眠呼吸障礙)是否和他的問題行為有關?是否也是受到大腦變化的影響?我們並不知道。
為了解決這一知識鴻溝,研究人員分析了美國11,000多名9和10歲兒童的數據,發現習慣性打呼與問題行為之間存在正相關。
分析顯示,習慣性打呼(每週三晚或更多晚)與問題行為之間存在關聯。根據父母完成的評估,打呼頻率高的孩子通常表現出較偏差的行為。
這項研究還發現,經常打呼與大腦額葉多個區域體積較小有關。額葉是參與認知功能(例如:解決問題,衝動控制和社交互動)的區域。
儘管這些發現表明習慣性打呼的孩子的大腦差異可能會導致問題行為,但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以確認直接的因果關係。
研究指出,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礙可以是問題行為可逆的潛在原因,因此建議應定期檢查孩子打呼的狀況。如果是習慣性,可以被轉介接受後續照護。此類照護包括:評估和治療引起睡眠呼吸障礙的疾病,例如:
肥胖症,或者評估是否要手術切除腺樣體和扁桃腺。
這項研究是由馬里蘭大學醫學院的Amal
Isaiah博士領導的團隊完成的。這項研究於4月13日發表在《_自然通訊_》雜誌_上,_由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NIDA)和其他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提供資金。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1.4.13)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1-04-16
肥胖會影響月經過多的解秘
#為什麼肥胖女性的月經血量會比較多呢?
英國研究人員的一項研究指出,肥胖與月經過多有關,並且可能是由於這可能是由於子宮內膜發炎增加,而導致子宮內膜修復延遲引起的。
嚴重的月經出血會影響到三分之一的育齡婦女。儘管常見且使人衰弱,但其原因尚不明確。月經可能非常嚴重,以至於婦女因而無法外出工作或就學;或者在極端情況下可能需要輸血。購買更多的月經產品會增加經濟負擔,並且無法進行正常的日常活動。有問題的月經出血可能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
#BMI如何影響女性在月經期間的子宮
在這項研究中,愛丁堡大學MRC生殖健康中心的Jacqueline
Maybin博士團隊研究了體重指數(BMI)如何影響女性以及雌小鼠在月經期間的子宮功能。
研究人員測量了121位經月經週期正常的婦女的體重指數(BMI)和月經失血時,他們發現隨著BMI的增加,月經失血也隨之增加。這種關係雖然微弱,但在控制了可能影響月經期間失血的其他因素後,仍具有統計學意義。
該團隊在小鼠中進行了一項伴隨研究,以更好地了解為何較高的BMI可能導致月經過多。飼餵高脂飲食的小鼠體重明顯高於正常飲食的小鼠。在刮除子宮內膜(模擬月經來潮時子宮內膜剝落))後,高脂飲食的小鼠比正常飲食的小鼠表現出對內膜的修復延遲,並且有較高的發炎現象。
Maybin博士評論說:「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肥胖婦女可能會因局部發炎增加和子宮內膜修復延遲而經歷較嚴重的月經。」
#解套:減肥和消炎藥?
這些發現顯示:減肥和消炎藥可能是治療肥胖婦女月經過多的有效方法。但是,這項研究是針對少數有規律的婦女進行的,這些婦女正在婦科門診就診,可能無法代表一般人群。需要更多的更大的研究來證實這些發現。
事實上,月經大量出血還有其他原因,包括出血,子宮肌瘤或其他異常生長。要解決肥胖者月經過量的問題,不能以單「體重減輕」取代其他可能原因的調查和治療。
而且,減肥通常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此,醫生通常會在排除其他潛在原因後,治療月經過多的症狀,例如:提含有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口服避孕藥可以使子宮內膜變薄,從而減少出血。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210409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1-02-28
年輕不要輕忽妳的「心」
❤ 【年輕女性的「心」怎麼了嗎?】
你可能知道,心血管疾病較常在女性停經後找上門,但你知道停經以前女性就可能面臨許多心血管疾病風險嗎?
其實女性從初經開始到停經整個育齡期間,許多女性的經歷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 【挑戰你有多了解女人「心」 】
你知道這些風險嗎?快來挑戰一下,然後分享結果吧!
❤ 【年輕女性的「心」風險】
到底育齡期間哪些經歷可能讓妳陷入「心」風險?妳有這些風險嗎?
完整版衛教單張;簡版衛教單張
❤ 【3月12日 一起為女著紅】
為了讓更多女性了解育齡期間哪些經歷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並促進社會重視女性心血管健康,邀請您參與關心女性心血管健康的行動「Go
Red for Women(為女著紅)」。
請於3月12日「為女著紅日」(每年3月第2個星期五)穿上紅色衣飾,拍照上傳臉書同時使用標籤「#Taiwan為女著紅」!
本活動部分經費來自國民健康署菸品健康福利捐補助
+ read more

2021-02-27
減肥迷思(一):不吃早餐可以幫助減肥?
減少攝食來減肥比多運動來得有效,所以不吃早餐可以嗎?
俗話說早餐是一天當中最重要的一餐,這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但是不吃早餐可能有助於減肥嗎?
這項策略背後的基本原理是,每天少吃一頓飯會使卡路里的總攝取量降低。但是,事情似乎並非那麼簡單。
一項於2010年發表的研究分析了2,184位9-15歲的人的食物攝取資訊。20年後,研究人員又再次要求他們提供相同的資訊。
他們將在兒童和成年時期不吃早餐的人的數據與從未或僅在成年時期不吃早餐的人的數據進行了比較。
與其他組相比,在兒童和成年時期不吃早餐的參與者傾向於有較粗的腰圍、較高的空腹胰島素值,以及較高的總膽固醇含量。
有時候,不吃早餐的人在一天當中的剩餘時間裡會吃更多的東西,以彌補這一餐的不足。但是,2013年的一項研究發現,不吃早餐並不會導致午餐時間吃得更多。研究作者們的結論是:「不吃早餐可能是減少某些成年人每日能量攝取的有效方法。」
但是,研究人員只有檢視參與者在午餐時(而非晚餐)的食物攝取量。而且該研究僅包含24名參與者,因此在從調查結果中得出可靠的結論方面,我們應該更加小心。
2007年有一項規模較大的研究(包含25,000多名青少年)試圖找出不吃早餐和超重之間的關聯。研究人員還評估了酒精攝取量和不活動程度的影響。
科學家發現,不吃早餐與超重的關係比飲酒或不運動程度還要大。
在_Obesity Research & Clinical
Practice_期刊上發表的2020年系統綜述與統合分析也同意這個說法。在分析了先前的45項研究結果之後,作者們得出以下結論:
「不吃早餐與超重/肥胖有關聯,且不吃早餐會增加超重/肥胖的風險。」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2021.01.01)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1-02-24
運動對心血管的好處沒有上限!
我們都知道運動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不過最近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指出,這種好處沒有上限,運動程度最高的人,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最低。
過去有研究依照研究對象自我報告的方式發現,運動程度越高的人心血管疾病風險越低,但是相關程度並不確定。對於運動程度最高的人來說更是如此。
此研究是以器械精細測量的身體活動數據來了解運動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關係,是這類研究有史以來最大的規模。研究顯示,運動對於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性可能比我們以前認為的更大。這個發現更加強調了新的WHO身體活動指南的建議:所有成年人每周至少進行150至300分鐘的中度至劇烈的有氧運動。
研究如何進行?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了英國生物資料庫(Biobank)的資料,這些資料來自90,211名沒有心血管疾病的參與者,他們同意在2013年至2015年之間連續佩戴加速規(Accelerometer)來偵測其身體活動。
研究者將運動強度分為:一般強度運動、中等強度運動、劇烈運動及整體運動。平均追蹤了5.2年後,有3,617例心血管疾病。他們發現,運動強度越高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越小。例如:相較於運動強度屬於最低的人,屬於中等強度運動者被診斷有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為71%,屬於劇烈運動的人被診斷有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為59%和屬於整體運動的可能性為46%。
研究作者T.
Dwyer說:「這項研究的結果讓人更確信運動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運動程度相對較高的人估計能降低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是可觀的,因此有理由更加重視如何提高運動強度。」。
研究作者R.
Ramakrishnan博士說:「我們對研究結果充滿信心,因為運動強度的資料不是得自研究對象自我報告,而是通過更有效的工具客觀地評估身體活動,該工具可以記錄頻率、強度以及運動的持續時間。我們也很幸運能夠使用英國生物資料庫的資料,其中豐富的資料可以回答我們研究問題。」。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1.01.12)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