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8
新冠病毒delta變種 我們對它了解多少?
新型冠狀病毒(俗稱武漢肺炎病毒)的delta變種,一般稱為印度變種病毒,科學上稱為B.1.617.2變種病毒,2020年12月於印度首次發現。
2021年4月,delta變種肆虐使得印度疫情快速惡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報告,目前delta已出現在80個國家/地區。
最近,特別是在英國和美國,擔心delta變種可能會引發另一波疫情,影響了解封的規劃。
DELTA流行現況
根據英國公共衛生部的最新報告,delta變種可能已成為英國的主要變種,有74%的新增病例是由這個變種引起的。
在美國,根據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的數據,截至2021年5月22日,兩週內最新資料歸因於delta變種的COVID-19病例比例為2.7%。
法國的新增病例則有2%至4%由delta引起。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前專員Scott
Gottlieb博士指出,大約10%的新增COVID-19病例是delta變種引起。
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A.
Fauci博士提出警告,任何擁有delta變種的國家都應該擔心感染可能會快速增加,特別是如果該這個國家的疫苗接種率不高。「我們已經看到,當delta變種在未接種疫苗的人群中傳播時,可以非常、非常快地佔據優勢。」Fauci博士補充。
DELTA的傳染性如何?
根據一項來自英國的研究,delta變種比之前稱為B.1.1.7的alpha變種更具傳播力,大約高出 60%,住院風險多出一倍。
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病毒學教授W.
Barclay解釋,這種變種比以前的變種更容易傳播,是因為刺突蛋白的一些關鍵突變使病毒更能夠滲透並感染健康細胞,同時,在人們的呼吸道中更能適應。
感染症狀是否不同?
英國科學家收集的數據還顯示,感染delta變種的主要症狀與先前變種的症狀不同。感染delta變種的主要症狀是頭痛、喉嚨痛和流鼻涕;過去COVID-19
的症狀主要為:發燒、持續咳嗽以及嗅覺/味覺喪失。
也就是說,感染delta變種更像是重感冒,可能誤導人們忽視這些症狀。
未來有哪些風險?
因為delta變種病毒的持續肆虐,英國宣布延後解封一個月。
英國一群科學家於6月11日呼籲,校園需要提高防疫措施的等級,因為delta可能會引發另一波疫情。
在美國,由於這種高度傳播的變種,可能會進一步爆發另一波疫情,特別是疫苗接種率較低的南部部分地區。
Gottlieb
博士指出,變種的出現讓接種疫苗顯得更需要。目前看來,mRNA疫苗(輝瑞或莫德納)似乎非常有效,有效率約為88%,而AZ與Johnson
&
Johnson的病毒載體疫苗亦有效力,大約有60%的有效率。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21.06.16)、CBS
NEWS(2021.06.13)、Medical News Today(2021.01.28)
+ read more

2021.06.16
沒有所謂「健康肥胖」
所謂的「健康肥胖」是指雖然肥胖但是代謝狀況正常,沒有高血糖、高血壓、胰島素抵抗和其他與肥胖相關的代謝有害變化。
但是,日前蘇格蘭的一項研究指出,這並不意味著肥胖的人實際上是健康的,他們罹患糖尿病、心臟病、中風和呼吸系統疾病的風險仍然增加。因此,沒有所謂的「健康肥胖」。
研究者指出,體重管理可能對所有肥胖的人都有益,無論他們的代謝狀況如何。
不肥胖的代謝正常者 VS 肥胖的代謝正常者
與不肥胖的代謝正常者相比,代謝正常但肥胖的人患第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高4.3倍;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的可能性增加18%;發生心力衰竭的可能性增加76%;患呼吸系統疾病的可能性增加28%;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可能性高19%。
與代謝不正常且不肥胖的人相比,代謝正常且肥胖的人患心力衰竭的可能性也高28%。
該研究還發現,追蹤部分參與者的數據顯示,一開始代謝正常的肥胖者中有3分之1在3到5年內變得代謝不健康。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主持者Frederick
Ho和他的同事分析了英國超過38萬人的數據,平均追蹤11.2年。
Ho博士表示,在臨床醫學中應該避免使用「代謝健康的肥胖」這個詞,因為它具有誤導性,並且應該探索不同策略來定義風險。
研究人員指出,代謝正持的肥胖者並不「健康」,因為與代謝狀況正常的非肥胖者相比,他們患心臟病、中風、心力衰竭和呼吸系統疾病的風險更高。
在全球,有超過3億人肥胖。如果按照目前的趨勢,預計到2030年這一數字將超過10億,佔世界成年人口的20%。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21.06.11)、Diabetologia(2021.06.10)
+ read more

2021.06.15
mRNA疫苗引起心肌發炎?
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於6月4日表示,根據其疫苗安全監測系統的初步數據:截至5月31日,接受第二劑輝瑞或莫德納Covid-19疫苗後,有275例16至24歲的人發生心肌炎或心包炎的通報,病例數高於預期。
多數患者已完全康復
CDC的數據指出,儘管罕見,但在30歲以下的人群中(含30歲)總共報告了475例心肌炎或心包炎病例,大多數住院患者(81%)已完全康復。截至5月31日,仍有15人住院,其中3人在加護病房。
CDC指出,大多數病例似乎發生在男性身上,出現症狀的中位時間為兩到三天,通常發生在第二劑之後。
CDC免疫安全辦公室的Tom
Shimabukuro博士表示,進一步調查後一些病例可能不是心肌炎或心包炎。
在10日晚些時候的一次小組討論中,委員會成員Dr. Cody
Meissner表示,他對年輕疫苗接種者的心臟問題「感到擔憂」,擔心這種情況是否會導致未來肌肉組織結疤或心律失常。
另一位委員Meissner教授表示:「我認為這不太可能,但我們不知道......因此,在我們開始為數百萬青少年和兒童接種疫苗之前,釐清後果是非常重要的。」
CDC於五月中的報告指出,這些病例主要發生在青少年和年輕人身上,通常發生在注射疫苗後的四天內。該機構表示,這種情況在男性中更常見,大多數病例似乎很輕。
CDC與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正在協調追蹤患者,FDA於上個月授權輝瑞疫苗用於12至15歲的青少年。
健康專家說,疫苗或藥物一旦使用在眾多的人身上,發生罕見的副作用會較常見的。如果事實證明心肌炎與Covid疫苗有關,與感染Covid-19的風險相比,這種風險可以忽略不計。
編譯來源:CNBC(2021.06.10)
+ read more

2021.06.11
韓國市長為疫苗騙局鞠躬道歉
韓國大邱市長權泳臻上個月告訴媒體,一家外國公司承諾一個月內提供3000萬劑輝瑞(BioNTech)疫苗,但政府後來發現此案似乎有詐。輝瑞公司也出面表示,沒有授權任何實體向韓國供應疫苗,將對此案展開調查。
權泳臻市長日前出面道歉,他說:「將此起假疫苗欺詐案件視為簡單的疫苗進口失敗案例,是我的錯誤......由於我的粗心大意,大邱的形象受到了污名,也給患有COVID-19的市民造成了深深的傷害和失望。」
權泳臻是韓國在野黨成員,一直批評政府的疫苗計劃。
與東亞其他先進國家相比,韓國推出疫苗的速度相對較慢。大約16.4%的人口接種了第一劑疫苗,計劃到本月底為1400萬人接種疫苗。
和詐騙集團簽約了?!
權泳臻市長於5月31日告訴記者,大邱市醫療機構協會透過民間管道,已與一家外貿公司談妥,將在三週內進口3000萬劑輝瑞疫苗,也已經向中央政府遞交進口提案。
在南韓,採購疫苗是中央權限,主管機關保健福祉部審查了此一購買案,卻發現大邱市所接洽的公司,地址設在美國佛羅里達,電話則可追溯至西班牙,質疑整起購買案是一場國際騙局,認為大邱市的提案有疑慮。
同時,輝瑞公司也表示,他們只向國際組織或國家中央政府提供疫苗,沒有授權第三方交易,不排除對所謂的「民間管道」採取法律措施,追查這些私購疫苗的來源。
整起事件演變成國際詐騙案,權泳臻市長日前正式召開記者會,當場鞠躬道歉,表示購買疫苗是出於善意,沒想到變成假疫苗詐騙案,造成社會大眾的紛擾以及政治爭議,他深感抱歉,強調會為爭議負起全責,也為大邱的形象因此重挫向市民道歉。
編譯來源:BBC NEWS(2021.06.10)
+ read more
/FDA.jpg)
2021.06.10
美FDA核准高爭議阿茲海默藥物 顧問憤而請辭
台灣女人健康網於前日報導,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在多數專家反對的狀況下,加速批准了20年來第一個阿茲海默症新藥:aducanumab。此舉引發兩名FDA顧問委員會的成員憤而辭職。
華盛頓大學神經學家Joel
Perlmutter博士是FDA神經系統治療專家小組的成員,他因為FDA沒有與顧問委員會進一步討論就核准新藥,於週一(6月7日)退出委員會。
另一名顧問委員David
Knopman博士,是美國梅奧醫學中心神經病學家。由於Knopman博士是Biogen(百健)藥物臨床試驗的調查員,因此在11月的顧問會議上迴避審查該藥物。他對於FDA處理諮詢委員會意見的過程感到非常失望,於週三(6月9日)辭職。
沒有任何專家委員支持
顧問委員會於去年11月召開會議,對這種藥物持懷疑態度。11
位小組成員中有10
位認為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aducanumab可以減緩認知能力下降,另一位委員的意見則是:「不確定」。也就是在沒有任何專家委員支持的情況下,FDA核准了aducanumab。
但FDA仍核准了藥物,除了對患者、臨床醫生和醫療保健支出潛在的巨大影響之外,該決定還引發了對顧問委員會角色的質疑,這同時意味著FDA在其最終裁決中「打臉」其召集的小組。
華盛頓大學生物統計學家Scott
Emerson博士,擔任多個疾病顧問委員會的委員,他說:「這並不是第一次FDA的決定和委員會的建議相左......但這是第一次在沒有人支持藥物的情況下被FDA否決了建議,沒有人!」
當不確定是否或如何批准新產品時,FDA經常召集專家組討論。FDA的確不必遵循其顧問委員會的建議。一項研究發現,2008年至2015年間,FDA有21%的核審決定是凌越專家建議的,但這些否決通常發生在贊成及反對票數很接近時。
---6月15日更新---
第三名專家Aaron
Kesselheim博士於6月10日退出委員會。哈佛醫學院和布萊根婦女醫院的醫學教授
Aaron Kesselheim
參與委員會長達6年,他表示「這可能是我記憶中 FDA
做出的最糟糕的批准決定」。
編譯來源:THE NEW YORK
TIMES(2021.06.10)、REUTERS(2021.06.10)、STAT NEWS(2021.06.08)、STAT
NEWS(2021.11.06)
+ read more

2021.06.09
主動脈剝離對女性更致命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女性發生急性主動脈剝離的症狀可能不同於男性,並且比男性更容易死亡。
什麼是主動脈剝離
人的血管由內膜、中層及外膜三層組織構成,如果或結締組織缺陷,或是在過高血壓下反覆被撐開就會發生血管撕裂。
主動脈血管的內層發生破損,血液跑錯位置進入內膜及中層之間,導致血管內膜和中層撕開,即所謂主動脈剝離。主動脈剝離的最明顯症狀是強烈、撕裂性胸痛或背痛。
主動脈剝離的盛行率大約每年每10萬人在3至5人間,但死亡率非常高,48小時內約有50%的病人會有生命危險。
忽視性別差異可能導致女性延誤就醫
根據研究結果,多達40%的患者會因主動脈剝離立即死亡,而診斷和手術每延遲一小時,死亡風險就會增加約1%。
此外,女性有不同於男性的症狀,例如低血壓和更多的重要器官嚴重缺血。相較於男性,女性更常出現休克(22.2%
vs 31.3%)或昏迷/意識改變(1.5% vs
7.5%),她們也更有可能死亡。
症狀的性別差異可能導致女性正確地被診斷及照護的時間延遲(通常歸因於中風),造成休克或精神狀態改變的比例更高。
美國紐約Maimonides醫療中心的B.
Youdelman博士未參與這項研究,他表示:「人們很早就知道主動脈剝離後的結果取決於治療時間,越早治療越好。」
性別差異的研究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1995年至2018年間接受主動脈剝離治療的2,800多名患者的資料,其中約34%為女性。與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年齡較大,女性平均約65.4歲,男性為58.6歲。
研究作者T.
Gleason博士說:「過去幾十年的數據顯示,患有急性主動脈剝離的男性和女性的症狀和結果都存在著差異,女性死亡率更高。」
這項研究強調了對這些性別差異進行進一步調查的必要性,這可能有助於激發具性別導向的治療,以維護女性的健康。
編譯來源:Health Day (2021.06.02)、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2021.06.01)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