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爸媽福音!一歲以下奶粉開放網購!
2023.02.15
爸媽福音!一歲以下奶粉開放網購!
衛福部於2月14日情人節當天公布好消息!回應婦團及立委要求,一歲以下配方奶粉開放網購,爸媽們的育兒之路可以減輕些壓力了!   開放網購奶粉 打造更友善的育兒環境 台灣女人連線與立法委員王婉諭國會辦公室去年9月召開記者會,針對配方奶無法網購讓民眾育兒困難重重的情況,要求衛福部釐清相關法規,有條件開放一歲以下嬰兒奶粉可於網路購買,並允許公開奶粉的營養成分標示。   台灣女人連線後續於衛福部性平小組提案,提請修改一歲以下嬰兒配方食品資訊揭露與購買管道的規定。   食藥署蒐集相關意見後,於昨日公告,放寬廣告的範疇。未來一歲以下配方食品將可於網路上販售,但仍不得促銷。   為推母乳禁網購 爸媽大不便 許多新手爸媽分享,很難查到一歲以下奶粉的營養成分,詢問討論也要偷偷摸摸地進行,好像在做壞事一樣。不能於網路上購買,對於在偏遠、店家不密集地區的家庭很不方便。尤其是家中有幼兒或單親的家庭,必須要帶著孩子出門買奶粉,更是辛苦。聯繫廠商購買,又只有「箱購」的選項,家庭裡未必需要也不一定有經濟能力大量購買。   而這一切規定只為提高購滿配方奶的門檻,來強推母乳哺育。但配方奶取得困難,餵母乳的人真的變多嗎?這又是一個忽視女性與家庭需求造成的錯誤聯想,母乳哺育率並未因嚴格限制購買而提升。   讓女人和家庭決定怎麼餵小孩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指出,母乳對孩子好大家都知道,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在支持母乳哺育之餘,也可便利地在網路上購買配方食品。廠商以促銷或廣告造成誤解或誘導購買是不能接受的,當然要規範,但最基本的資訊應該要透明揭露,否則在資訊不足的情況下,婦女不但無法自主決定,反而更容易被欺騙。   黃淑英理事長進一步表示,這樣的改變很正面,讓女人跟家庭有足夠的資訊來決定餵養方式,但在購買專區揭示母乳哺餵優點的文字則要小心,以免造成選擇配方奶家長的壓力與罪惡感。     延伸閱讀 《育兒更友善,奶粉網購來幫忙》記者會新聞稿 媽媽因為餵孩子配方奶感到羞愧    
+ read more
辦公室裡的蛋糕和二手煙一樣糟糕
2023.02.14
辦公室裡的蛋糕和二手煙一樣糟糕
食品標準局主席Susan Jebb 教授警告說,帶蛋糕去上班與同事分享對健康的危害與二手煙一樣大。    她說,如果沒有人帶蛋糕進辦公室,我白天不會吃蛋糕,但因為有人帶蛋糕進來,我就吃。不健康飲食和二手煙的問題並不相同。後者會對他人造成傷害,食物也是如此。    然而,這種比較招到了批評。全科醫生Helen Wall博士告訴 BBC,「如果有人在你旁邊抽煙,你會情不自禁地吸進去」。但是「如果有人在你旁邊放了一塊蛋糕,」沃爾繼續說道,「你不必吃它」。   但是,Susan Jebb 教授說,人們常常們都喜歡認為自己是理性、聰明、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會一直做出明智的選擇,但我們低估「環境」對其選擇的影響。   Jebb還指責政府 推遲了 晚上9點電視和線上垃圾食品廣告的禁令計劃,破壞公共健康。她指出,垃圾食品廣告「正在破壞人們的自由意志」。   她指出,廣告意味著最賺錢的企業對人們行為有最大影響。這不公平。目前,我們允許在沒有任何健康控制的情況下為商業利益做廣告,我們最終以完全的市場失敗告終,因為你得到的廣告是巧克力而不是花椰菜。   據《衛報》報導,Rishi Sunak 於12月宣布禁令的實施從 2023 年推遲到 2025 年後,遭到「健康專家的強烈反對」。    慈善機構英國糖尿病協會的首席執行官Chris Aske說,「可恥的」延遲將「對收入最低的家庭造成不成比例的影響,他們獲得健康食品的機會較少,並且會成為大量不健康食品廣告的目標」。   去年 5 月, Boris Johnson也推遲了對高脂肪、高鹽或高糖食品和飲料的買一送一的促銷禁令。兒童食品運動的Barbara Crowther指責當時的總理「拿孩子的健康玩弄政治」。       編譯來源:The Week (2023.01.18)        
+ read more
視網膜預測中風風險
2023.02.13
視網膜預測中風風險
一個簡單的眼睛測試可以在中風發生的幾年前預測患者中風的風險。測試包括檢視視網膜中組織的微細變化。   視網膜血管和組織的狀況反映著大腦血管的老化情況,即是中風的風險。   根據《BMC 醫學》期刊報導,患者實際年齡和其視網膜年紀有一個差距,稱為「視網膜年齡差距」。視網膜年紀視其血管和組織的健康視而定。網膜的年紀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大的人,接下來6年內中風可能多達2.3倍。   如果醫師能在早期指認最有風險的人,他們可以針對生活型態改變,或藥物來對付風險因素。   結合AI非侵入性的檢測   最近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收集了46,969人的生活型態資料,如抽煙和飲酒,以及他們視網膜精細影像的掃描。   他們使用人工智能 (電腦設定學習檢視大數據) 分析結果。接下來6年,約300位男女中風。研究人員發現和患者實際年齡相比,視網膜生物年齡增加一年,中風的風險增加5%。而最大的年齡差距則有2.3倍得中風的可能性。   做為中風風險的篩檢,研究人員說視網膜掃描有很大潛能。快速 (幾分鐘就可以完成),便宜且非侵入性,甚至可能結合技術進入智慧手機,使病人可在家使用。   中風在台灣   台灣每年新增3至5萬名腦中風患者,且根據統計,過往每6人有1人可能中風,現在則是每4人當中即有1名終生會發生中風危機,發生率逐年增加。其中64% 的中風是缺血性的 ─即血栓阻塞了供給大腦的血液;其他為出血性中風,一個變弱的血管破裂,血流入大腦,造成傷害。中風是台灣人第四大死因。   醫生表示,現代人長期久坐少運動、工時長,又偏好高油、高鹽、高糖食物,也讓近年中風有年輕化趨勢。   若與其它國家研究相比較,台灣的年齡別發生率高於美國和英國,但是日本相差不多。       編譯來源:Daily Mail (2023.02.07)      
+ read more
如何養成健康的步行習慣
2023.02.07
如何養成健康的步行習慣
開始日常步行很簡單,因為它的配備很簡單:舒適、支撐性的步行鞋和您自己的兩隻腳。   與健身房鍛練不同,開始的費用很小,而且時間安排很靈活。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運動機能學系助理教授Amanda Paluch說:「步行是一種很好的鍛練方式,因為我們可以將它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如果你可以在你的房子周圍或你的社區內就進步行,那是最方便的選擇之一。」   步行好處多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數據,即使是一次中等到劇烈強度的步行也能改善睡眠、記憶力、思考能力和焦慮。   Harvard Health指出了一些令人驚訝的好處,包括步行可以減少對糖的渴望、緩解關節疼痛、增強免疫力、抵消肥胖遺傳和降低患乳癌的風險。   據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稱,更廣為人知的好處包括降低高血壓、2型糖尿病的風險、幫助人們保持健康的體重和加強肌肉骨骼系統。   發表在《應用生理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德克薩斯州的一項臨床試驗每週進行五次半小時的健步走或慢跑可以改善進出大腦的血液流動。   「每天漸進地加多幾步,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方式。這樣的步行計劃非常好,因為它適合非常廣泛的人群」Paluch 說。   PALUCH步行入門的建議 將較長時間的鍛練分解為幾個較短的「回合」活動對入門者很有幫助。   評估一下您的身體狀況,然後從那裡逐漸增加步行時間。   佩戴計步器幾天,以計算出你的基線步數。通常大約是4,000 步,然後在下週每天增加大約500 步。   試著讓每一次增加都成為一種習慣。我們不想一下就跳進去說,我們要出去走8,000公尺。當我們想到一次只多一點,我們的目標就變得更容易實現,而且,我們還可以防止受傷。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步行的技巧 肩膀應該放鬆。你的頭應該直立,下巴處於中立位置。雙腳應該靠近您前方人行道中心的假想線。 腳後跟應該先著地。一隻腳應該始終在地面上。每走一步擺動彎曲的手臂會多燃燒 5% 到 10% 的卡路里。 步幅要多大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建議腳踝前傾,然後用右腳向前邁一步,在跌倒前抓住自己。這是適合您的步幅。   讓您的日常工作步入正軌的策略 PALUCH 提供了一些在步行鍛練中不失優勢的建議: * 把你的步行鞋放在附近。盡可能地消除障礙 * 在忙碌的一天,走幾段樓梯,這是非典型的鍛練,也都有幫助。 * 如果你錯過了一天,不要感到失敗。當我們無法完全做到時,至少做了一些,這將繼續幫助養成習慣。   在戶外還是在跑步機上步行有差別嗎? PALUCH 說:「兩者都將提供類似的好處。因此,跑步機與走道之間的最佳選擇是哪一個是你喜歡做的,並且有規律/最容易做到的那將是幫助你持續日常步行的最佳選擇。」。   步行減重 對於想要將步行納入減肥計劃的人來說,以中等到劇烈的強度步行更有幫助。   根據美國癌症協會 (ACS)的數據,一個68公斤的人快走每小時會燃燒大約 297 卡路里的熱量。   步行 40 分鐘可以燃燒多少卡路里?根據Livestrong的說法,您可以燃燒 160 到 296 卡路里的熱量,具體取決於您的體重和步行速度。   ACS 引用最近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建議,多走路是最好的。該研究發現,走更多步與降低心臟病和癌症死亡率有關。   Mayo Clinic提供了開始 12 週步行計劃的建議,建議在步行鍛練開始和結束時慢走 5 分鐘,以熱身和放鬆。它建議每週步行五天。   更快的步伐似乎對身體健康很重要。Harvard Health 指出,經常步行可降低患心臟病和早逝的風險,尤其是對於那些以每小時4.8公里或更快的速度步行的人而言。       編譯來源:HealthDay (2023.01.30)      
+ read more
低風險女性也應切除輸卵管以避免卵巢癌
2023.02.04
低風險女性也應切除輸卵管以避免卵巢癌
美國卵巢癌研究聯盟(OCRA)在日前發布的新指南中建議:即使是卵巢癌低風險的女性,如果她們已經生完孩子,並且已經計劃進行其他的婦科手術 (如:子宮切除術、輸卵管結紮術、囊腫、子宮內膜異位症),則應同時切除輸卵管。這樣可以預防許多卵巢癌發生的可能。   為什麼要這樣新建議?沒有可靠的卵巢癌篩檢或測試!   對多數的癌症而言,篩檢以提早發現,提早治療,減少死亡。但對於卵巢癌而言,並非如此。研究指出,大多數卵巢癌始於輸卵管,而目前沒有有效的卵巢癌檢測或篩檢。   英國一項大型臨床試驗(UKCTOCS)調查了目前可用的卵巢癌篩檢方法其有效性。研究發現用CA-125血液和超聲波篩檢一般風險女性並不能降低卵巢癌死亡率;此外,該試驗還顯示,在許多女性中,既使在I期或II期檢查出其癌症,並不會降低其死亡率。更重要的是,據評估,這些女性在癥狀出現前平均18個月被診斷出來,但是她們似乎是罹患一種天生更具侵略性的癌症,因此,在早期階段發現它不足以防止他們死於這種疾病,也不會延長他們的生命。   因此,研議防止它的發生應該是現在最重要的課題。   婦科癌症的Dianne Miller 醫師支持新指南的建議,她說,已經要接受盆腔手術患者,藉此機會也切除輸卵管,叫做「機會性輸卵管切除術」。這已是加拿大British Columbia省的標準做法。   對於卵巢癌中等風險的人來說,只切除輸卵管,即是一種「雙贏」的局面,因為保留卵巢有助於大腦和心臟健康,即使在停經後也是如此。   目前,對於卵巢癌高危險群,醫生已經鼓勵在生完孩子後切除卵巢和輸卵管。   該聯盟主席Audra Moran 說,帶有乳腺癌和卵巢癌基因突變的患者,為了不想提前停經,最初可能只想切除輸卵管。但她建議,應將卵巢切除也視為是黃金標準。   卵巢癌研究聯盟現在為符合條件的女性提供免費的家庭檢測試劑組,這樣她們就可以查知自己是否攜帶 BRCA1 和 BRCA2 基因突變。   婦科腫瘤學會表示,基因檢測應該讓女人更容易取得。該學會支持為非高危女性在進行其它婦科手術時切除輸卵管的想法。   美國癌症協會首席科學官Bill Dahut 博士告訴《_泰晤士報》_,「他們的建議背後有很多很好的數據顯示,對於接受過該手術的人來說,卵巢癌的發病率是較少的。」   Miller說:「作為腫瘤學家,我們的目標是治癒癌症。但如果說有什麼比治癒癌症絕對好的方法,那就是一開始就不要得癌症!」       編譯來源:Ovarian Cancer Research Alliance | OCRA (2023.01.30)、HealthDay (2023.02.01)      
+ read more
專家:早餐不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
2023.02.03
專家:早餐不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
眾所認知,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因為它帶來許多健康益處而受到歡迎。   然而,營養學家現在已經打破了早餐是一天「最好的開始」的說法。他們說,事實上,不吃它可以減少糖的攝入量,減少飢餓感並減輕疲勞。    關於人們是否應該吃早餐的研究一直存在著分歧。   大量無法證實直接關聯的觀察性研究顯示,吃早餐的人更可能苗條。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飽腹的時間更長,這使它們不太可能吃零食,並有助於全天選擇健康的食物。 研究還將不吃早餐與增加患心臟病、肥胖症、糖尿病、中風和高血壓的風險相關。但,專家們並不了解這背後的機制。 英國健康署NHS的八項「健康飲食秘訣」告訴人們「不要不吃早餐」—因為它提供重要的營養。   然而,2019 年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上對 1990 年至 2018 年之間,隨機對照試驗的12 項研究做了回顧分析 —「早餐對體重和能量攝入的影響」。結果發現,不吃早餐對體重沒有影響,這對早餐的健康益處提出了質疑。   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早上第一件事不吃東西實際上有助於減肥 —如果這樣做符合了「限時進食法」,限制在 8到 12小時的時段內進食所有餐點,並在一天中剩下的16 到12 小時內禁食— 這樣可以透過限制零食和深夜進食來幫助人們減肥。    ZOE 的營養科學家 Federica Amati 博士說:普遍地建議每個人都應該吃早餐,是沒有科學依據的。我們並不需要吃一頓才能展開一天的活動,因為體內生物時鐘會分泌幫助我們醒來和起床的化學物質— 無論我們是否吃早餐」。   重點不是何時吃,而是吃什麼!   Amati 博士表示,大型研究發現吃早餐的人最健康的結果往往歸因於其他因素,而不是膳食本身,例如睡眠模式。   她說,最重要的是,敦促人們在很多人不餓的時候先吃早餐,「通常會導致快速方便地吃點東西」。   Amati 博士說,果醬吐司、超加工早餐麥片、小吃店、糕點和冰沙都提供「充足的可用糖分,但蛋白質、纖維和健康脂肪不足,不足以被視為一頓完整的餐」。   Amati 博士說:「空腹吃高糖餐通常會導致我們中的許多人在餐後幾個小時內感到飢餓和疲倦,因為此時所有的糖分都已被吸收,我們的身體還需要其他食物營養素。」   她補充說:「比在特定時間吃早餐更重要的是,確保一天中的第一頓飯是完整而有營養的。」   因此,Amati 博士表示,不吃早餐並不是「每個人的問題」。    University of Bath的代謝生理學專家James Betts教授也表示,大多數人似乎都認為每天吃早餐非常重要。但是,大多數證據顯示,不吃早餐對健康的負面影響很小或沒有。任何特定的人是否能從吃早餐受益,將取決於他們希望獲得什麼好處以及他們的飲食和生活方式已經有多健康。   如果起床有飢餓感,就吃早餐,不餓就不用吃,不需要為了「早餐是必可少」的觀念而進食。   University of Surrey的時間生物學專家Jonathan Johnston教授說:關於早餐的文獻相當複雜,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習慣性不吃早餐的人通常還有其他不健康的特徵。這些包括健康狀況較差、飲食較差、經常不進餐和暴飲暴食。       編譯來源:DailyMail (2023.01.28)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