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割包皮可防HPV感染
2011.01.09
割包皮可防HPV感染
HPV(人類乳突病毒)是一種常見的病毒,目前發現有一百多個型別,主要經由性行為接觸傳染。多數人在感染HPV後會在1-2年內自行復原,但如果持續感染高危險型HPV卻可能導致罹患子宮頸癌。一項最新的研究發現,男性割包皮可以降低感染/傳染HPV的風險。 此項研究是分析2003-2006年間在烏干搭所做的臨床實驗數據,發現跟未割包皮的人相比,當性伴侶是有割包皮的男性時,女性可降低23%感染HPV的機率。但研究也呼籲,割包皮僅能預防部份的HPV,安全性行為(戴保險套)仍不可少。 台灣女人連線提醒您,目前對於預防HPV感染有許多方式,但無論何種方式都不是百分之百有效,包括施打疫苗者都仍有30-40%的機率感染HPV、甚至罹患子宮頸癌,因此女性開始有性行為後都一定要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才能早期發現癌前病變早期治療,避免子宮頸癌發生。 資料來源: The Lancet    
+ read more
雌激素可能提高頭頸癌之風險
2011.01.05
雌激素可能提高頭頸癌之風險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對於一些沒有風險因子卻罹患頭頸癌的年輕女性,雌激素可能是加速癌前病變細胞活動而導致癌症發生的因子。 曾經有研究發現,肺癌發生的原因有可能是肺部接觸到香菸時,身體改變對雌激素的代謝。在新的研究裡,科學家檢驗雌激素對於癌細胞及癌前病變細胞的影響,他們發現一酵素CYP1B1與製造癌細胞有關連,CYP1B1會使雌激素再次代謝,使雌激素變成導致肺癌的重要因子。 此項研究發表在2011年1月的Cancer Prevention Research期刊,但研究者也表示仍需進一步研究才能證實此項發現。    
+ read more
2008年美國生命統計摘要
2010.12.30
2008年美國生命統計摘要
根據在最新一期兒科期刊所發表的統計研究,美國2008年剖腹產率占了將近三分之一的生產,也締造連續12年上升的記錄。此外,1-19歲孩童死亡率在2008年也有顯著下降。其他重要摘要如下: * 2008年有4,251,095個生產,比2007年少了2%。 * 青少女懷孕下降了2%。 * 20-39歲女性生育率下降;40-49歲則是上升。35-39歲女性生育率則是自1978年以來第一次下降,約1%。 * 剖腹產率上升至32.3%,與1996年相比上升了56%。 * 早產率為12.3%,比2007年下降了3%。嬰兒體重不足率維持不變。 * 嬰兒死亡率比2007年少2%,意外傷害占了嬰兒死因的4.6%。 * 對於1-19歲的孩童,意外傷害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約占38.8%。第二大死因是謀殺。 * 2008年美國國人平均壽命是77.8歲。 資料來源: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 read more
美FDA通過四價人類乳突病毒疫苗用於預防肛門癌
2010.12.27
美FDA通過四價人類乳突病毒疫苗用於預防肛門癌
2009年10月,美國FDA通過四價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可使用於9-26歲男性,以預防由6及11型HPV所引起的生殖器疣。2010年12月22日,美國FDA再通過此疫苗可使用於9-26歲男性及女性,以預防16及18型HPV所引起的肛門癌。 FDA通過此一決議的主要因素,是由於一項16-26歲男-男性交的隨機試驗發現,四價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可預防78%可能引起肛門癌的16及18型人類乳突病毒。由於肛門癌的發展被認為並無性別差異,且腫瘤的形成通常都是發生在成年人身上,因此FDA沒有要求必須再做女性及13歲以下小孩的試驗。 由於肛門癌相當罕見,如欲更深入了解,可參考台灣露德協會網站:  http://www.lourdes.org.tw/Page_Show.asp?Page_ID=1598     
+ read more
IVF植入胚胎一個比兩個好
2010.12.23
IVF植入胚胎一個比兩個好
使用人工生殖技術(IVF)最常見的問題是多胞胎及早產,而這些情形都會影響到胎兒及母親的健康。一項分析了將近1400名使用人工生殖技術婦女的研究發現,其實植入一個胚胎比植入兩個胚胎好,除了生出健康小孩的機率比植入兩個胚胎多了五倍之外, 與植入兩個胚胎比起來,植入一個胚胎孕期間在37週以上的機率多87%、較不會出現早產的情形,且嬰兒出生體重不足的風險僅是植入兩個胚胎的三分之一。研究的結論表示,醫師應該建議病患植入一個胚胎。 然而,有學者表示此項結論並不適用於38歲以上或有不良預後因子的婦女,因為植入一個胚胎的成功率會下降。此外,學者亦表示,如果考量人工生殖所需的費用及過程的辛勞,建議婦女一次僅植入一個胚胎的確有其難度。 資料來源: 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BMJ)    
+ read more
BMI值太低也有健康風險
2010.12.22
BMI值太低也有健康風險
最近一份大型的分析研究發現,身體質量指數(BMI值)在標準範圍以外的族群,整體死亡風險相對較高;這篇研究所定義的「標準範圍」指的是BMI值介於20-24.9間。 這份研究包含19份從1970年以來的世代研究,平均追蹤了十年的時間,所分析的資料將近150萬筆。結果發現:BMI值在18.5-19.9的族群死亡的危險比是1.14,在25-29.9的族群是1.13;且死亡風險會隨著BMI值的兩極增加,BMI值介於15-18.4的族群死亡率比平均值高47%,介於40-49.9的族群則高151%。 研究人員也進行多項死亡原因的交叉分析,結果發現BMI值小於20的族群,癌症死亡率沒有特別高,但BMI值大於27.5的話,癌症風險就會提高,但提高的幅度不及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幾乎是BMI值過高的族群的主要死因,且BMI值越高、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就越高(註一);此外,BMI值小於18.5的族群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也會比較高。 研究人員指出,過瘦的族群死亡風險增加有可能是因為過瘦本身肇因於潛在的疾病;此外,死亡風險和身體活動量也有相關性,過瘦的族群如果是「結實的瘦」,比不運動的瘦子相對健康許多,死亡風險也就比較低。 註一: BMI值介於27.5 - 29.9,危險比為1.52 BMI值介於30.0 - 34.9,危險比為2.04 BMI值介於35.0 - 39.9,危險比為3.05 BMI值介於40.0 - 49.9,危險比為4.42 台灣衛生署BMI值標準: 過輕:BMI<18.5 正常:18.5≦BMI<24 過重:24≦BMI<27 輕度肥胖:27≦BMI<30 中度肥胖:30≦BMI<35 重度肥胖:BMI≧35 資料來源: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