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1.06
激將法管用? 家人的嫌棄讓人越來越胖
最新的社會心理學研究發現,常常被親友、伴侶嫌棄體重過重的女性更可能增加體重;反之,當女性接收到越多被肯定的正面訊息,其體重維持得更好,甚至能夠減少。
研究主持人Logel教授表示,當我們對自己的身體感到不滿意時,我們往往會轉向親友、愛人尋求支持與建議。對方給予的回應所造成的影響可能超乎我們的想像。
此份研究的對象為大學年齡的女性(人口統計學上最常對自身體重感到不滿意的族群),研究人員詢問了她們的身高、體重,以及對於自身體重的看法;5個月後,研究人員詢問同一批女性是否有向親友、伴侶述說對於自身體重的擔憂,如果有,對方的反應是什麼;3個月後,再次追蹤她們的體重與期間對自身體體重的看法有無轉變。
平均而言,這些女性的BMI值都在加拿大健康組織的建議範圍內,她們所需要做的僅是維持好自己目前的體重,無須對自己過於嚴苛。但其中仍有許多女性在意自己的體重,而且多數都會向自己的親友、伴侶提起自己的擔憂。
總體來說,整個研究過程中,參與的女性或多或少都有出現體重增加的情形,不過是在正常範圍內。研究結果發現,在分享了對於自身體重的憂慮後,從親友、伴侶處接受到「妳看起來很好」這類正面回應的女性,體重都獲得良好維持,甚至減少;但是,獲得正面回應相對較少的女性體重則平均增加了將近2公斤。
Logel教授說明:許多研究都證實社會支持力量有益於我們的健康,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知道我們愛的人接受我們原本的樣子。親友、伴侶的正面回應能讓女性更滿意、接受自己的身體,進而變得更有活力且合理進食。同時,正面回應也較不易讓女性感到壓力,而過去已有研究證實壓力是導致體重增加的一個原因。
資料來源:Personal Relationships
+ read more

2015.01.05
英研究證實乳癌預防藥物Tamoxifen有效!?
最新的研究證實,過去二十年來,乳癌預防藥物Tamoxifen降低了約三分之一乳癌罹癌率。英國倫敦女皇瑪麗醫院癌症預防中心的主任Cuzick教授指出,
Tamoxifen對某些乳癌的預防確定是有效的,現在已有研究數據可証明其長期的預防效果。
研究計畫由國際乳癌防治研究(IBIS-I)提出,總共有7154名約35至70歲的婦女參與,其中大部分有乳癌的家族病史。研究人員將受試婦女隨機分作兩組,每日分別服用20毫克Tamoxifen與安慰劑長達5年。療程完畢後平均約16年(最長達20年)的時間,研究人員追蹤所有參與者的健康狀態。追蹤發現,服用Tamoxifen組的婦女有8%罹患乳癌,安慰劑組則有12%。
但聖安東尼奧乳癌學會發表的進一步分析指出,若婦女在服用Tamoxifen的5年之中同時服用女性荷爾蒙,其預防效果會減少,且增加子宮内膜癌的罹癌風險,這也是服用Tamoxifen的副作用。在5年治療期間,服用Tamoxifen的婦女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高出了3.8倍,雖然往後的追蹤期間風險並没有增加。服用Tamoxifen的婦女有5個死於子宮內膜癌。
「我們希望這些結果可以幇助更多婦女,特別是年輕的婦女,家族有病例或者其他主要風險的因素者,能考慮使用預防乳癌的治療。」Cuzick教授說:「乳癌是婦女最常見的癌症,全球約有1.6百萬的患者。雖然乳癌患者的比率一直持續減少,但因乳癌而死亡的比率則未減低。我們需要再十年來追蹤這些婦女,可以更了解Tamoxifen對死亡的影響。特別是Tamoxifen的副作用,子宮內膜癌的案例增加,需要継續追蹤。」
資料來源:The Lancet Oncology
+ read more

2014.12.31
睡不著?睡不好? 3C產品惹的禍!
一份新的睡眠研究報告指出:晚上使用手機、平板等科技產品會對睡眠品質造成負面的影響。計畫主持人Anne-Marie
Chang助理教授解釋:由於科技產品所散發出來的光比自然光含有更多的藍光,因此對睡眠與生理時鐘有很大的影響。
這項研究找來12名自願者,總共歷時兩個星期,在全程受研究者控制的狀況下於美國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的睡眠研究中心進行。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每晚睡前進行4小時的閱讀,並填寫Karolinska睡意量表且接受多重睡眠監測,以利研究人員取得其睡眠期間的腦波、心律、呼吸與眼動情形。
睡前的閱讀內容與方式是本研究重點。研究人員讓受試者自行選擇想要閱讀的刊物,但必須有實質的「內容」,且可被歸類為閒暇閱讀的題材,並且排除圖像與數獨、字謎一類的益智遊戲。閱讀方式分別為iPad與紙本,以5天為一個週期,例如:若前5天的閱讀方式是透過iPad,則接下來的5天就必須改為以紙本閱讀。至於受試者閱讀iPad或紙本的先後順序,則是隨機決定的。
研究結果發現,不論是在哪一輪的實驗過程中使用電子閱讀器,所有的受試者都出現較難入睡的情況,比睡前閱讀紙本的那幾晚多花了將近10分鐘的時間才睡著。同時,睡前使用電子閱讀器會抑制人體退黑激素的分泌、打亂(延遲)身體的晝夜節奏、減少快速動眼睡眠(最深層的睡眠階段)的時間長度或延後其發生;而最讓研究者驚訝且擔心的發現是,受試者都較易疲累且在隔日早晨發生警覺度下降的狀況,換言之,較不易清醒、反應較慢。
Chang助理教授強調:我們現在身處一個睡眠受限的社會,再加上科技產品的影響,長期累積下來將會對人體健康將造成很大的損傷。因此,她提醒民眾注意自身使用電子產品的習慣,也呼籲學界重視這個問題,進行更多相關的研究。
資料來源: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read more

2014.12.30
別再跑啦! 想瘦肚子,練舉重更有效!
根據當前的醫學研究成果與論述,有氧運動的作用原理能夠幫助消耗人體內多餘的脂肪,因此許多想要瘦身減重的人,在制定運動計畫時會選擇慢跑、健走這一類的有氧運動。不過,最新的醫學研究發現,若想要有效消除腹部的脂肪,進行重量訓練會比跑步來得更有效。
過去許多研究將對象鎖定體重過重、第二型糖尿病患等特定族群,且研究時間較短等,得出的分析結果其實都是不完整的。所以,此次研究團隊特別將焦點鎖定在健康的成人、不針對研究對象的BMI設限,且分析長時間的資料。
這份研究使用了10,500位40歲以上的美國男性在1996至2008年間於個人健康追蹤研究中所留下的資料,包括運動狀況、腰圍與體重等數據。研究小組分析了這些男性過去12年間運動狀況的改變對其腰圍的影響,結果發現有增加重量訓練時間的男性,腰圍縮減的幅度最大。以一天增加20分鐘運動時間計,進行重量訓練者其腰圍縮減幅度是從事有氧運動者的兩倍;選擇健走、爬樓梯等運動強度較低者的4倍。當然,若一直都坐著不動,腰腹部的肉可是會大幅增加的!
研究團隊強調,對於年紀較長的人而言,腰圍是一個比體重更重要的健康指標,過去已有研究證實腰腹部的脂肪堆積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發生的風險。
研究主持人Rania
Mekary也說明:肌肉量影響著人體基礎代謝能力,但年齡增長會影響肌肉縮減,過去只重視體重而忽略骨骼肌率(肌肉重量占總體重的百分比)的觀念需要被改變。雖然有氧運動減少體重的成效比重量訓練來得好,但最好的運動習慣還是應該兼顧有氧運動與重量訓練,以維持適當的肌肉量。
資料來源:Obesity
+ read more

2014.12.30
越胖越長壽?!研究證實「肥胖矛盾」的存在
過去普遍認同肥胖會影響身體機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率而危及生命安全。然而最近有研究發現,在擁有心臟衰竭病史的病人當中,過重與肥胖者比體重正常的病人活得更久。
研究樣本涵蓋了1,487位擁有心衰史的病人,其中54%為男性、66%為白人,平均年齡為67歲。研究者記錄其bmi值六個月以上,發現當中有35%的人過重、47%的人肥胖。而在長達十年的追蹤調查期間有43%的參與者往生。
為了避免其他因素干擾研究結果,研究者也特別針對高血壓、心肌梗塞病史、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糖尿病、中風和人口特質(如年齡、性別等)等影響因子進行分析。結果發現相較於體重正常者,過重者的死亡風險降低了28%;而肥胖者的死亡風險又比體重正常的下降了30%。研究者將這種弔詭的情形稱為「肥胖矛盾」。
針對以上發現,研究者解釋可能是因為過重和肥胖者擁有的儲備能量較體重正常者多,導致當面對貧血、體重減輕、虛弱無力等心臟惡病質(Cardiac
Cachexia)時有較好的生存條件。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由於肥胖所導致的血管阻塞使心臟出血量降低,會刺激神經體液反射如腎素、交感神經及細胞激素等分泌,維持暫時性心臟功能正常而影響病人的存活機會。
由於這份研究因使用既有數據作為資料分析樣本而存在研究限制,合作編輯thomas
J.
Wang醫學博士呼籲後續的相關研究需有更詳細的心臟衰竭代謝過程紀錄,來解開「肥胖矛盾」的謎團。
資料來源: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 read more

2014.12.29
骨鬆藥物可預防子宮內膜癌?
過去已有研究證實,骨質疏鬆治療使用的雙磷酸鹽藥物能降低某些癌症發生骨轉移的風險,最近一項美國研究進一步發現它在子宮內膜癌上也具有預防效果。
這項研究分析美國癌症研究所(NCI)攝護腺、肺部、直腸及卵巢篩檢試驗的資料,當中共包含29,254位女性,資料中記載這些女性使用含氮的雙磷酸鹽類藥物之問卷調查。研究團隊特別關注含氮的雙磷酸鹽類藥物,主要是由於過去已證實這類藥物有強效的抗癌作用。
根據研究指出,雌激素荷爾蒙與骨質疏鬆症及子宮內膜癌都有關連性,體內雌激素濃度升高,子宮內膜癌的風險也會增加;骨質疏鬆症的情形則剛好相反。因此,研究團隊在分析的過程中,將會影響雌激素暴露程度高低的相關因子都納入考量並進行調整,像是年紀、BMI值與吸菸狀態。
最後分析的結果顯示,雙磷酸鹽類藥物服用者,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是未服用者的一半,因此研究認為同屬兩項疾病的高風險族群可能可選擇此類藥物。不過由於研究中的子宮內膜癌類型幾乎都屬於同一型,所以這個結果對預防第二型子宮內膜癌是否有相同效果仍需未來進一步研究才能得知,同時,雙磷酸鹽藥物的服用時間長短也未納入此次分析之中。
研究團隊最後表示,未來相關研究應將其他潛在干擾因子都納入,並提高研究樣本數,特別是針對停經婦女評估藥物對子宮內膜癌、乳癌及直腸癌影響進行隨機試驗將會是最理想的。
資料來源:癌症期刊(Cancer)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