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5.05
逛賣場前來顆蘋果吧!
逛大賣場要如何抵抗誘惑,避免自己花錢買一堆美味但不健康的零食回家?Tal博士與Wansink博士認為:健康的小點心能促使人們選購較健康的食物。為了驗證這樣假設,他們進行了3個不同的實驗。
第一個實驗總共有120個人參與,研究人員在參與者進入商場採買前隨機給予蘋果樣品、餅乾樣品或是不給予任何樣品,隨後紀錄參與者的購物內容並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拿到蘋果樣品的參與者購買的蔬菜水果分量比拿到餅乾樣品者多出28%、比沒拿到任何小點心樣品者多出25%。
第二個實驗中,研究人員找來56名參與者,分別給予真正的蘋果或餅乾,接著,請參與者想像自己正在購物,並給參與者觀看20組由一個健康(低熱量)食品搭配一個不健康(高熱量)食品的商品組合,要求他們從每一個組合中直覺選出想購買的品項。結果與第一個實驗相近,食用蘋果的參與者選擇較多健康食物;相反的,食用餅乾者則挑選了較多不健康的食物。
為了進一步了解造成此種結果的原因,研究人員進行了第3個實驗。59名參與者被分為3組,其中兩組拿到巧克力牛奶,一組的瓶身標有「營養健康」、另一組標示為「濃郁、放縱」,第三組則沒有拿到任何東西。接著,參與者被要求使用虛擬商店選購食品。結果,購物前飲用標籤為「營養健康」巧克力牛奶的參與者選購了比其他兩組人更多的健康食品。
Tal博士說明,一連串的研究結果證實:在購物前食用一點健康的小點心,確實會影響消費者的心態,讓其在接下來的購物過程中更大程度的以健康為導向選擇商品。而最後一個實驗結果更顯示,影響消費行為的重點不在於消費者購物前所食用的食品是否真的健康,而是他們對於這些所吃下的食品健康程度的感知。研究人員建議,下次採買食物前先吃點水果,不但能止餓,同時也促成更健康的採買成果!
資料來源:Psychology & Marketing
+ read more

2015.04.30
偽陽性乳篩結果及乳癌誤診的金錢代價
最近一項調查發現,美國每年因為乳癌攝影篩檢的偽陽性結果以及乳癌的過度診斷而帶來的金錢花費數目龐大,且被過度診斷和被檢測為偽陽性結果的女性,他們所花的醫療支出亦不少。
近年來,乳癌攝影篩檢的偽陽性結果以及乳癌的過度診斷已被完整記錄,然而因偽陽性及過度診斷而造成全國性的支出成本卻缺乏完整的資料。波士頓兒童醫院的Mei-Sing
Ong、哈佛醫學院教授Ken
Mandl以及波士頓兒童醫院資訊學學程的教授們於是在2011-2013年間調查了700,000名40-59歲的女性,他們因偽陽性結果以及誤診而有的支出。
平均而言,因偽陽性結果而產生的支出為852美元,因誤診為最普遍的非侵入性癌症原位導管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而來的支出為12,369美元。另外,作者也發現國家每年花約四億元在偽陽性結果以及過度診斷的支出上,這些花費突顯出乳癌攝影篩檢的指引是否要加入年齡之外的篩檢指標需要進一步的討論,讓偽陽性結果和過度診斷的可能性降低。
資料來源:Health Affairs
+ read more

2015.04.30
治療下背痛 男女醫師大不同
面對同樣的疾病,男、女醫師會有不同的診斷與治療建議嗎?最近在美國杜魯學院研究日(Touro
College Research
Day)的研究發表活動上,出現一項研究就指出,男、女醫師在治療病患常見的下背疼痛時多未遵照指引建議,而且不同性別的醫師會給予不同的治療建議。
在美國,每十位成人當中有8位在其一生中都曾經發生過下背部疼痛的毛病,當中又有20%的人會演變成慢性疾病,因此為避免其惡化成慢性病,針對短暫性的背部疼痛給予適當的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依據現今美國醫師學會與美國疼痛協會給予醫師的治療建議指引,當一般醫師若碰到病患有下背部疼痛症狀,可以提供病患資訊及安心保證、建議病患使用非處方藥、或讓病患給物理治療師或脊椎神經科醫師處理患部。然而,這些建議卻常常未被遵守。
Shira Schechter
Weiner教授與她的研究團隊為了研究這個問題,與她的研究團隊特別針對醫師性別是否會影響其給予病患治療建議進行調查。他們在紐約市區前五大醫院的醫師中隨機挑選出284位基礎照護醫師,以調查方式希望瞭解這些醫師如何處理急性下背疼痛的假設案例。
研究發現,不同性別的醫師確實在給予病患治療建議上會出現差異:男醫師比女醫師較可能會將病人轉診至整形外科與復健科;女醫師較可能給予病患肌肉鬆弛劑與熱療法、以及建議病患進行斷層攝影掃描,但不論男女醫師的建議為何,這些都與指引內容相牴觸。
Weiner教授表示,醫師應提供病患以實驗證據為基礎的最佳照顧,以避免病患的下背痛繼續惡化,而現今也已有許多指引告訴醫師可以如何用花費最少卻還是可達到最佳效果的治療方式來處理這樣的問題,但是顯見現階段醫師仍須要一些協助以了解如何依照指引給予病患正確的建議。
資料來源:杜魯學院及大學系統(Touro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ystem)
+ read more

2015.04.29
甜到心坎裡~壓力來臨時,喝點甜的吧!
很多人在壓力大或心情不好的時候會對於甜食特別渴望。近日一份新研究證實了飲用含糖飲料確實能夠鎮定皮質醇(一種幫助人體在壓力下維持穩定性以利生理機能運作的賀爾蒙;長期壓力會影響其分泌過量)與壓力引起的腦內反應。
研究總共有19位年齡介於18~40歲之間的女性參與。研究開始前與結束後的3.5天,參與者都被要求待在研究中心並按照研究人員的指示進行低糖飲食;接受數學測驗與核磁共振造影檢查,供研究人員蒐集其大腦對於壓力的反應;也提供唾液樣本供研究人員測量皮質醇含量。在為期12天的正式實驗階段,受試者被要求每日按三餐飲用研究人員指定的含糖飲料,且參與實驗期間不能飲用其他非研究人員許可的含糖飲料;同時,研究人員特別指定其中一部分的人飲用以代糖製成的甜飲。
研究人員發現,與飲用代糖飲品的受試者相比,飲用一般含糖飲料的受試者在接受數學測驗時所測得的皮質醇含量明顯降低;且腦部海馬迴區塊(處理記憶與感知壓力的重要區域)的活動也較活躍。
研究者Laugero博士解釋,通常在人體感知到壓力時,海馬迴的活動量是會下降的。這次的研究結果不但對於人們在遭受壓力時對甜食產生慾望的現象提供了新線索;同時,也驗證代糖對於人體內分泌系統的影響與一般蔗糖不同,無助於幫助減緩壓力對身體造成的影響。
最後,Laugero博士強調,雖然研究結果顯示甜食有助於人體對於壓力的反應,但是仍要謹記食用過量甜食對於身體健康有害,如導致肥胖。台灣女人健康網也在此提醒大家,嗜甜對於健康的傷害時有所聞,不只是肥胖,也可能提升慢性病、高血壓、心臟病、子宮內膜癌發生的風險;讓年輕女性的初經提前報到;食用人工甜味劑則可能讓人更容易罹患糖尿病。因此,用甜品舒壓或許是個誘人的選擇,但還是要慎選非以代糖所製成的品項,並且注意不要攝取過量!
資料來源:美國內分泌學會(Endocrine
Society)期刊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 read more

2015.04.29
史達汀引糖尿病 非高風險患者也遭殃?!
糖尿病學期刊日前發表一篇研究報告指出,服用史達汀(Statin)得第二型糖尿病(非胰島素依賴性)的風險會增加46%。
過去研究所採取的對象集中在患心臟血管疾病高風險的病人,這項由東芬蘭大學和Kuopio大學醫院臨床醫學院的教授Markuu
Laakso和同事們一起完成的研究,對象則是芬蘭Kuopio地區8,749位無糖尿病的白人男性,年齡45和73歲之間,以六年的時間追蹤,審視史達汀引發糖尿病的機制,也就是胰島素的敏感性和分泌的變化。
研究結果發現,服用史達汀的男性在調整多種變項,如:年齡、身高體重指數、腰圍、運動量、抽煙、喝酒、家族糖尿病歷史、使用beta阻斷劑及利尿劑情形之後,他們得糖尿病的風險比沒有服用的人增加了46%。且服用其中的兩類史達汀—Simvastatin和Atrovastatin,得到糖尿病的風險和劑量高低相關,劑量越高,風險越大。研究團隊表示,服用史達汀會引起糖尿病最可能的直接關連性是史達汀會減低胰島素的敏感度和分泌。
這項新的研究同時確認了一般人服用史達汀以後,得糖尿病的風險比以前報導過的還高。不過這項研究強調其研究對象皆是白人男性,結果是否可適用於婦女或其他種族,有待未來更多的研究才能確定。
此外,由於現今針對史達汀效益和副作用之間的平衡未有定論,因此不同的臨床指引對於75歲以上的病人是否該服用史達汀的建議也不相同。另一項刊登於內科醫學年鑑的研究就討論了75歲以上無心血管病史的老年人使用史達汀效益風險的問題。
這項研究使用臨床實驗的資料,設計了電腦模擬,預測75歲以上、無心臓血管疾病的人,服用史達汀的好處和經濟效益。結果顯示,服用史達汀經濟實惠,可預防75至94歲之間發生心肌梗塞和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可是同時也會出現一些副作用,如肌肉痛、易疲勞、降低活動力和造成認知傷害,研究表示,雖然只是些許的增加,卻可能會抵銷掉史達汀能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效益。
資料來源:糖尿病學期刊(Diabetologia)、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2015.04.23
防治卵巢癌:輸卵管裡藏玄機!?
好萊塢女星安潔莉娜裘莉最近發表聲明,表示已進行預防性卵巢和輸卵管切除手術;這讓過去的禁忌話題成為鎂光燈的焦點,也讓更多人願意討論這個議題。
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為卵巢癌癌細胞的前身是卵巢表面上皮細胞,但這項假設的問題是:從來沒有人在卵巢表面上皮細胞中發現癌細胞病變前的病灶。最近許多臨床證據顯示卵巢癌癌前細胞可能不是來自卵巢,而是來自輸卵管;因此,對罹患卵巢癌的高風險女性來說,只要切除輸卵管或許就可以降低罹癌風險和死亡率,同時也可以降低切除卵巢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此份回顧性研究指出,在擁有BRCA1/2遺傳性基因突變而且進行兩側輸卵管卵巢切除術的女性中,其輸卵管中有癌前細胞或侵襲性癌細胞者佔10-15%;而在偶發性卵巢癌患者當中,60%的輸卵管有癌前細胞。
對於因為BRCA1/2遺傳性基因突變而屬於卵巢癌高風險的女性來說,兩側輸卵管卵巢切除術已經成為降低癌症風險的常規手術;但更年期前的女性接受兩側輸卵管卵巢切除術會立刻進入手術性停經,短期的影響包括夜間盜汗、熱潮紅、情緒起伏不定等,長期影響則包括心臟和骨頭疾病的風險增加;若只切除輸卵管,女性就不會失去女性荷爾蒙所能提供的保護,但相對的也保留了卵巢可能引起卵巢癌的風險。
研究負責人Mary B.
Daly指出,雖然卵巢癌在美國相對少見,不過一旦在晚期被診斷出來,五年的存活率只有43.8%,而且早期篩檢的方法也有其侷限。雖然這份研究的發現對我們認識卵巢癌來說是一項大突破,但要讓切除輸卵管成為常規的醫療手術目前還言之過早;我們需要更長期、更大規模且有系統性的研究才能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資料來源:美國癌症學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所發行的 Cancer Prevention Research期刊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