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5.22
加拿大:冷凍卵子諮詢 家庭醫師是要角
隨著冷凍卵子技術日漸受到社會大眾所知曉,已開始出現愈來愈多35歲以下、仍未有固定的伴侶的年輕女性,會考慮將這項技術列為生育規劃的選項之一。最近一項加拿大的研究分析再指出,家庭醫師將可能是這些女性在第一時間會想諮詢冷凍卵子相關資訊的對象,因此他們將扮演非常重要的腳色。
在2014年,加拿大生殖與內分泌學會贊成冷凍卵子可作為女性想要保有未來生育能力的方式之一,反觀美國生殖醫學會及人工協助生殖科技學會,則都對此持反對意見。
雖然冷凍卵子可以幫助一些女性保存未來的生育能力,但事實上,有關懷孕的成功率以及使用解凍卵子的活產率,相關證據都仍相當有限。再者,施行冷凍卵子技術花費昂貴,單次約需15萬至30萬元台幣左右,此外,每年還需支付9千至1萬5千元台幣的保存費用,可是這些在加拿大各省的省政府健康保險計劃中根本都沒有給付。
因此,該研究分析認為,現今冷凍卵子技術仍充滿爭議,從許多不同管道都可以看到彼此可能是相衝突的看法與資訊,而在加拿大由於有家庭醫師制度,這些基層醫師將較可能有機會協助考慮施術的婦女獲得較正確且平衡的資訊,研究也提醒醫師在提供婦女資訊時不能因婦女的性傾向、年紀、健康狀態及婚姻或社經地位有任何偏頗。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雖然台灣未有家庭醫師制度,但從該研究分析還是可瞭解到冷凍卵子在目前仍是一項充滿爭議的醫療技術,無論在國內或國外與施術相關的資訊都不夠完整,因此本會提醒正考慮未來想要施作冷凍卵子的婦女務必蒐集有關施術的正反面資訊,並向專科醫師諮詢意見、評估施術的效益與風險後再做出決定。
資料來源:加拿大醫學協會期刊 (CMAJ)
+ read more

2015.05.21
孕期過重後遺症:孩子易發胖!
全球目前每年有130萬名孩童出現過重情形,當中約有30萬名已有肥胖問題,另根據美國國家醫學院(IOM)指出,在2004-2007年間,已有超過半數的孕婦在懷孕妊娠期間增加過多體重,因此對於孩童及孕產婦來說,過重或肥胖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
2014年曾有美國研究指出,孕婦在懷孕期間體重過多或不足,都將會使得孩子在二至五歲時的體重過重。日前出現另一研究再度提出呼籲,孕婦在懷孕期間過重的話,孩子在八歲時體重將會明顯增加,導致過重或肥胖。
這項研究的團隊在希臘國家資料庫中隨機選取5,125位孩童資料,並針對他們的母親進行電話訪談調查,瞭解這些女性懷孕時的年紀、妊娠期間體重變化、運動量、抽菸狀態、酒精攝取量,以及孩童在八歲時的BMI值。結果顯示,媽媽在懷孕期間增加的體重、運動程度及抽菸狀態,都與孩童出現肥胖問題相關。
研究最後指出,懷孕時適度的運動可以降低孩子在孩童時期變過重或肥胖的機率,根據目前美國運動醫學院及美國婦產科學會的建議,如果孕婦沒有健康問題或婦科併發症,最好每週適度運動150分鐘。懷孕是女性可以修正不健康習慣的最好時機,醫護人員應提醒孕婦做好體重控制、避免抽菸或飲酒、並進行適度的運動。
資料來源:BMC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
+ read more

2015.05.20
不再一枝獨秀!緩解熱潮紅不一定要靠荷爾蒙
歐洲女性和男性更年期協會(European Menopause and
Andropause Society,
EMAS)近日發表了一份聲明,討論面對熱潮紅(停經時期常見的血管舒縮症狀menopausal
vasomotor symptoms)時,不使用荷爾蒙藥物的照護方式。
熱潮紅是一種普遍的更年期症狀,通常在停經後五年間的過度時期症狀會加劇;有些婦女的熱潮紅是一種長期的症狀,甚至可能持續超過七年。雖然目前最有效的療法是雌激素荷爾蒙療法,但卻不見得適用於每個婦女,例如有乳癌病史的婦女就不適合。
EMAS所發表的這份聲明針對於不使用荷爾蒙藥物的其他照護方式提出具體的建議,內容涵蓋了生活形態的改變、飲食與保健品的攝取、非荷爾蒙療法、行為治療以及另類療法的使用。其中,最重要的結論是: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證據顯示運動或是透過營養保健品和飲食補充植物性雌激素能減緩熱潮紅的症狀。
另外,聲明也提到,將來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正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serotonin
norepinephrine-reuptake inhibitors,
SNRIs)或者抗痙攣藥物gabapentin可能會成為荷爾蒙療法的替代藥物。而行為治療和另類療法的試驗目前正在進行中,但可利用的研究結果還非常有限。
台灣女人連線提醒大家,在進行任何一種解決熱潮紅不適的照護方式前,都應該和醫療專業人員討論,充分了解自身狀況與各方式的利弊後再行評估、決定。
資料來源:Maturitas期刊
+ read more

2015.05.18
飲食過量怎避免?「飯飯」之交學問大!
要如何控制進食量?飯前喝水喝豆漿?或是改變用餐順序先喝湯再吃固體食物?澳洲心理學者近日出版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建議:慎選一同用餐的人!
研究主持人Lenny
Vartanian回顧分析38篇相關的研究,指出社會因素對於人們的進食量具有極大的影響力。「社會模仿」,這種心理效應讓人們與食量小的人共餐時,會受到對方影響而減少進食,吃的比自己單獨用餐時少;反之,若對方進食量大,便可能受到影響吃的比平時多,甚至多過自己實際上想吃的份量。
這樣的效應不論是在食用健康的食品、不健康的點心時;在孩童身上;甚至光只是被告知其他人吃了多少東西的狀況下都存在。其中最特別的是,研究人員發現這樣的現在在女性身上更為明顯,推測這是因為女性較在意自己給其他人的觀感如何所致。
Vartanian教授指出,諸如飢餓感、飽足感這類身體內部訊號有時並非可靠的參考依據,在某些狀況下,人們反而更傾向以「別人吃下了多少食物」作為判斷自己該吃多少的依據。因此,像是在具備社交意義的用餐場合中,適當的進食份量往往難以被判斷或達成。
過去的關注焦點多集中在食物呈現的份量對人們進食量的影響,但從本次研究可以看出「進食」這件事在很大的程度上其實是一種社會學習與模仿。Vartanian教授認為,人們若想要擁有定量適量的良好飲食習慣,社會互動過程對於飲食行為的影響應該獲得更多的重視與關注。
資料來源:Social Influence
+ read more

2015.05.12
足月引產一定要剖腹嗎?
近年來,剖腹產的比例在美國有上升的趨勢,相關學者希望能找出其原因,有研究試圖釐清選擇性引產(即非醫學上需求),是否會引起較高的剖腹產比例,有學者支持此理論,但也有人認為在足月妊娠時引產,反而可以保護母嬰雙方。
為了釐清相關爭論,一個新的研究蒐集了五個隨機臨床試驗,對象為844位女性,結果發現在單胎、非複雜性的足月妊娠婦女中,引產和剖腹產之間沒有關聯,此一研究結果也線上發表在美國婦產科期刊。
Thomas Jefferson University
母嬰醫學中心的主任兼婦產科教授--Vincenzo
Berghella表示「雖然接生的歷史已有數個世紀,但我們仍在找尋對於母嬰最佳和最安全的方法。」他也表示,現代產科學提供女性許多關於舒緩疼痛和安全生產的選擇,但仍缺乏適當的隨機實驗,來研究哪種生產方式在什麼情況下是最恰當的,還有懷孕多久對於母嬰是最適合的。
Berghella醫師和他的共同作者,分析了一群滿39週但未滿41週生產的婦女情況,這些婦女在生產前都沒有提早破水,作者想藉此來釐清這些選擇性引產的婦女,是否有較高剖腹產的風險。
研究發現,相較於到足月(40週)之後才引產的婦女,在39週引產的婦女不會增加剖腹產的風險。相反的,研究發現在39週引產有一些好處:第一,引產會使生產的出血量減少約五十毫升;第二,其胎兒發生羊水胎便染色的併發症也較低,而超過預產期較久,胎兒出現該狀況的機率較高,這對於母嬰的感染風險都會增高,胎兒也可能將胎便吸入胎到肺部,嚴重的話會造成死亡。另外,如同研究者所預期,引產的婦女的嬰兒出生體重較低,但只有約136克的差異。
Berghella醫師表示:「有些專家建議把足月妊娠的引產當作照護的標準,但目前這些研究的回顧結果所指出引產的少部分好處,可能還不足以改變婦產科醫師目前的照護標準」但他也表示,關於相關的照護標準,仍要等待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聯合多所醫學中心的臨床試驗結果出爐,才能有最後定論。
資料來源:美國婦產科期刊
+ read more

2015.05.05
小麥膚色真健康?!日曬機致皮膚癌!
近日有研究指出,過去認為使用紫外線日曬機 (UV
tanning
bed)與罹患皮膚癌高度相關的觀念需要被更正為:「使用紫外線日曬機會導致皮膚癌」,以強調用紫外線燈做日光浴對健康之危害。
美國公共衛生署署長Boris
Lushniak於2014年7月發表預防皮膚癌的行動宣言,宣告在室內使用曬黑儀器與皮膚癌患病風險增加有高度相關。但是本次研究的資深編輯暨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的副教授Robert
P.
Dellvalle指出:使用紫外線日曬機已經構成了罹癌條件,因此為了警醒民眾,將「高度相關」改為「導致」有其必要性。
研究團隊運用1965年英國流行病學家Sir Austin Bradford
Hill與Richard
Doll證明吸菸會導致肺癌時所使用的因果推論準則,發現使用紫外線日曬機達到了九大指標中的八項,九項指標的結果分別為:
強度(STRENGTH):使用紫外線日曬機有16%的機會導致皮膚癌。
一致性(CONSISTENCY):使用紫外線日曬機導致皮膚癌的現象並未因國家或群體不同而有別。
特異性(SPECIFICITY):使用紫外線日曬機與皮膚癌間的直接關係已被發現一段時間。
時序性(TEMPORALITY):時序性指的是若因果關係存在,則因必在果之前,而研究團隊發現,使用紫外線日曬機確實會增加罹患皮膚癌的風險。
生物劑量因素(BIOLOGICAL GRADIENT/ DOSE-RESPONSE
RELATION):研究團隊發現每年額外增加使用紫外線日曬機的療程,會多1.8%的風險罹患罕見的皮膚癌—黑色素瘤(melanoma)。
合理性(PLAUSIBILITY):使用紫外線日曬機會導致皮膚癌一事具有生物上的解釋;日曬機釋放的紫外線會導致皮膚深層的細胞突變,可能使之轉變為癌細胞。
相符性(COHERENCE):實驗室裡的研究結果與實際人口調查的結果相符,都指向相同的結論。
實驗操作性(EXPERIMENT):由於請受試者使用紫外線日曬機來研究導致皮膚癌的可能性不合乎研究倫理,因此難以提出實證。Dellvalle博士指出,日曬機業者便經常拿致癌論述缺乏實證研究為由來維持其利益。
類比性(ANALOGY):研究團隊認為,基於皮膚越容易灼傷的人罹患皮膚癌的風險越高,因此使用紫外線日曬機頻率越高,越容易罹患皮膚癌。
Dellvalle博士提醒,減少吸菸便能降低肺癌罹患風險,同理,減少使用紫外線日曬機能降低皮膚癌罹患風險。強調「使用紫外線日曬機導致皮膚癌」而非只是「高度相關」將有助於民眾記住使用紫外線日曬機對健康之危害。
資料來源: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