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6.09
壓力真的對你的健康有害嗎?
我們可能都遇到過這樣的經驗-朋友們提到他們覺得「壓力超級大」,但在我們仔細瞭解造成壓力的事件始末後,卻發現有時候朋友確實面臨難題,但有時他們卻可能表現的過於誇張了。關於這樣的現象,心理學家Kelly
McGonigaly在她的新書《The Upside of
Stress》中談到,當一個概念有很多涵義時,我們可能無法非常準確掌握它,她以2011年一項包含三萬名美國人的研究為例,研究發現高度的壓力可能增加43%的死亡風險,從這樣簡單的結論看起來似乎是說明壓力會與健康成反比,但事實上該風險增加的情形只出現在那些認為壓力會有害健康的人身上!
而這並非「壓力等同於災難,而無憂無慮的生活才是幸福」的認知假設會出現問題的唯一證據。過去許多調查都曾證實,全球前幾名壓力最大的國家通常也正好都在最快樂國家的排行榜上有名,顯示高度的壓力為生活帶來更高層次的意義。更有些研究指出減少壓力可能會引發憂鬱症,而這造成一個尷尬的狀況-坊間許多叫我們如何打擊壓力的書籍及廣告,反而可能藉由強化「我們應該逃離與解除壓力」的念頭而使得情況更糟。
大部分的人大概都會認為只有令人討厭的積極思考者才會轉換念頭,不把壓力視為不愉快的吧,但這也並不代表我們不應試著把壓力重新定位為與快樂無關的東西。壓力有時會是受苦,有時卻會是種挑戰,端看我們以何種心態面對,McGonigaly認為這就是你期望的是什麼就會得到什麼的道理。曾經有一項研究發現,當飯店清掃人員被鼓勵將繁重的工作視為是種好的運動,他們就比較健康,反之健康表現就較差,這就是個例證。
說到這裡可能會有人跳出來質疑,如果我們一直說服每個人將繁重且過量的工作都視為好的,那麼我們又何必要求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制度呢?但這並非本文所要主張的論點,重要的是這些勞力付出者願意將工作視為一種成長的機會,可是這不意謂著他們一定必須要這麼想。只是要提醒大家,壓力並非總是如想像中的可怕,有時看似折磨人的任務也能被解讀成具有吸引力的挑戰!
資料來源:英國衛報(The Guardian)
+ read more

2015.06.09
事不過三?!「女性威而鋼」這次終將闖關成功?
在研發憂鬱症藥物過程中被意外製造出來的Flibanserin-即一般俗稱的「女性威而鋼」-接連兩次提出的申請都被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下稱FDA)駁回。今年,藥廠第三次提出申請,而這次有了重大突破,前兩次一致否決的顧問委員會在日前以18比6票的結果一改其過往強硬立場,轉而建議FDA核准通過Flibanserin。
不過,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由於Flibanserin在藥品試驗中的有效性表現並不理想且可能存在使人疲勞、低血壓與暈眩等副作用,因此,部分投下支持票的委員事實上仍存有疑慮。
目前,Flibanserin所獲得的支持是含有附帶條件的,藥廠必須確實提出證據證明其安全性;另一方面,藥廠也同意未來獲得核准上市後的18個月內不在電視及廣播上廣告,以避免誘發不適當的用藥行為與風氣。
FDA顧問委員會的態度轉變著實已在相關領域投下震撼彈,各界瀰漫著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氛,正反兩方的激烈爭辯方興未艾,而最終的決議要等到今(2015)年8月18日才會揭曉。提醒關心此議題的各位朋友們密切注意本站最新消息。
+ read more

2015.06.05
高跟鞋愛好者注意:美麗「危肌」不可不知!
許多女性為了營造高挑修長的體態、修飾身材比例而選擇穿著高跟鞋。高跟鞋雖然美觀,但是不符合人體工學的設計若穿著不當往往會為雙腳與腿部造成極大的負擔;在許多提倡性別平等者的眼中,更是主流審美價值觀束縛女性、限制其自由與行動能力的工具。現在,一份新的研究報告更明確的指出高跟鞋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何種傷害。
研究發現,大學女生若一週中有三天以上都穿著10公分高的跟鞋活動,將可能造成腳踝附近的4組肌肉功能失調。研究者Yong-Seok
Jeeg解釋,雖然在穿著高跟鞋的初期似能使腳踝肌群變得有力,但長期下來確實是會使肌肉功能失調的,而肌群無法正常運作是後續引發腳踝受傷的關鍵原因。
因此,Yong-Seok
Jee博士認為,對平時慣穿高跟鞋者而言,有一些重要的臨床建議是需要特別注意的:首先,規律進行強化踝部肌力的運動,如練習以腳跟走路、拍動腳趾、墊腳跟;其次,減少穿著高跟鞋的時間與次數。
其實,除了穿著頻率與時間長短很重要之外,鞋子的材質、形狀(弓足弧度)、走路姿勢等也都是影響腿部肌肉運作、施力的原因。提醒所有高跟鞋的愛好者在穿著高跟鞋時注意上述幾點,並切記搭配合適的運動強化踝部肌肉,畢竟,能夠兼顧健康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資料來源:Journal of Clinical Practice
+ read more

2015.06.04
有一就有二?!剖腹產影響婦女未來生產方式選擇
美國疾病管制和預防中心的健康統計學者Sally
Curtin指出,在經歷過第一次剖腹生產後,有九成的婦女在下次生產時,仍然需要剖腹。比起陰道生產,多次剖腹有更多健康上的風險,如輸血、子宮破裂、子宮切除和需要進入加護病房。
根據這份研究報告顯示,首先,剖腹生產的併發症比陰道生產高,且不分年齡,膚色和種族。其次,第一次剖腹生產的婦女,其輸血和需要進入加護病房的機率最高(平均在每十萬生產次中分別發生525次和383次);重複剖腹生產的婦女,其子宮破裂和非計劃性子宮切除的機率最高(平均在每十萬生產次中分別發生89次和143次)。最後,有剖腹生產經驗的婦女,往後的生產如果可以陰道生產完成,其併發症發生率較低;如果無法完成,則其併發症比計劃性重複剖腹更多,特別是子宮破裂,高達七倍多。
美國婦產科學會的Mark
deFrancesco醫師表示:剖腹生產所引起的併發症,顯示了避免剖腹的重要。雖然手術是一種救命的方法,但在美國已經過多使用了,有30%的生產是剖腹進行。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個國家的剖腹生產率應維持在10~15%。
紐約史坦登島大學醫院母體和胎兒醫學醫師Catherine
Herway直言:很多醫生因為怕胎兒出事而被告,所以選擇剖腹;另一方面,剖腹較容易且節省時間。但他也指出剖腹產減少了婦女未來陰道生產的機率。要避免重複剖腹,最好不要有第一次。婦女應自我教育,而除非產程需要,醫生不應急著剖腹。
資料來源:美國國家衛生統計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 NCHS)
+ read more

2015.06.03
Y染色體怎麼了?!科學研究解密
研究指出,曾經與X染色體有一樣的基因的Y染色體,在演化過程中失去了近640個基因,如今,學者發現這些基因有部分轉移到其他染色體上繼續影響著生物的發展,如男性的生育能力。
一直以來我們知道X染色體比Y染色體長許多,這是因為Y染色體上少了很多X染色體有的基因。而一群科學家以人類、猿、鼠類、牛與有袋類如袋鼠的基因為研究對象,試圖找到基因由Y染色體轉移至其他染色體的證據。
其中,Y染色體基因消失最極端的例子,是棲息於琉球群島某島嶼上的鼠類。在這種鼠類身上,發現原本Y染色體有的基因全部移至X染色體或其他染色體上。這樣的例子一直被認為是特殊的,但新資料顯示基因由性染色體移至其他染色體上的現象其實常見於哺乳類
(含人類)。
來自懷海德生物醫學研究所(Whitehead Institute for
Biomedical Research)同時身為本研究主要作者的Jennifer
Hughes指出,Y染色體上的基因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攸關製造蛋白質、退化等,但是從一些哺乳類的案例中可以觀察到有些重要的基因已從Y染色體上消失,且部分消失的基因被發現轉移至其他染色上。目前已發現4種轉移至其他染色體的基因。其中一種為基因EIF2S3,它在產生精子上扮演重要角色;鼠類的X及Y染色體皆有此基因,但卻消失於人類的Y染色體,而出現在X染色體及非性染色體上。這種現象顯示,EIF2S3是一重要的基因,因此即使不存在於Y染色體上,X染色體會在其他染色體上備份該基因。
Jennifer
Hughes補充,這項研究讓我們對性染色體的角色、基因和性別特質有更細緻的理解,
有助於進一步的研究,以幫助我們看到基因轉移對基因演化的影響。
資料來源:Genome Biology
+ read more

2015.06.02
心臟疾病風險有種族差異!
最近一份研究指出,雖然同屬於非代謝症候群,肥胖和過重的黑人女性的心臟疾病風險較一般女性高;但對白人女性來說,過重卻不會增加心臟疾病風險。
這份研究的負責人是丹麥哥本哈根大學Gentofte醫院心臟科的Michelle
D.
Schmiegelow醫師,她以肥胖程度和代謝症候群的狀況作為依據,並納入種族和族群的考量,分析更年期婦女的心臟疾病風險;研究對象為12,364位美國女性健康促進計畫(Women's
Health Initiative, WHI)裡50-79歲的婦女。
經過13年的追蹤,研究發現在非代謝症候群的女性中,過重的黑人女性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是正常體重女性的1.49倍,但白人女性卻是0.92倍;而肥胖的黑人女性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是1.95倍,但肥胖的白人女性卻是1.07倍;相同的,在符合兩項代謝症候群指標的女性中,黑人女性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也比白人女性高。
過去心臟病研究的參與者大多為白人女性,這份研究的特別之處就在於它納入了很多黑人女性;而這份研究也確實發現種族會影響心臟疾病的風險,若光是用代謝症候群的指標來評估心臟疾病的風險的話,黑人女性的風險會被低估,而白人女性的風險則會被高估。
\資料來源:美國心臟病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