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簡單一個動作提升剖腹產嬰兒免疫力
2016.04.06
簡單一個動作提升剖腹產嬰兒免疫力
一般認為,自然產能為新生兒帶來一些特別的益處,是剖腹產無法達成的;像是新生兒在通過產道時所接觸到來自母親身上的益微生物群(microbiome)有益於消化、代謝及免疫系統的發展。   過去的研究指出,這種出生時的接觸,能讓新手的免疫系統認識自己人─即好菌,進而學會辨識好菌與害菌。剖腹產阻斷了新生兒與這些益生菌的接觸,失去這種教育機會,對於新生兒的健康不利。   很幸運地,近來科學家找到了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法:擦抹媽媽產道分泌液。   據今年2月初紐約大學醫學院(NYU Langone Medical Center)團隊的研究結果,如果在經由剖腹產所出生之新生兒的嘴、臉及身上塗抹母親的陰道分泌液,30天內他們身上的益微生物(Lactobacillus 和Bacteroides)的數量和自然產的新生兒的相似;而沒有接觸過母親產道分泌液的剖腹產新生兒,其益微生物的量則很低。   雖然這個研究的規模很小,但卻是第一個呈現「恢復剖腹產新生兒益微生物群是可能的」的研究。對於那些必須以剖腹出生的嬰兒而言是一大福音!   資料來源:Nature Medicine    
+ read more
英:「產程超音波」有助判定剖腹產需求
2016.04.06
英:「產程超音波」有助判定剖腹產需求
在生產過程中,當孕產婦歷經陣痛、破水,正式進入產程後,醫師或助產師通常都是用指頭來檢查產程的進度。但是,需不需要剖腹生產則很難斷定。   剖腹產率在世界各地有很大的差別:巴西50%、美國33%、挪威17~18%、台灣約34%;有些非洲國家雖然僅有1%,但是母親的死亡率高達15%。究竟這些剖腹產是否都是必要?還是被忽略了?應該要探討。不必要的卻做了,徒增不幸的併發症;必要的被疏忽了,可能造成極大的傷害,甚而危及胎兒或母親的生命。因此,如何斷定剖腹產的需要很重要。   英國醫師Eggebø的團隊於日前指出:在產婦進入陣痛後,使用超音波有助於判斷剖腹產的必要與否。   他們發現,在產婦風險評分中被列為「高風險」婦女的剖腹率是「低風險」婦女的10倍。其中最常見的原因其實是因為產程進行的較慢。但是造成產程慢的原因很多-如子宮收縮的力道不足、胎兒太大、產道太窄或是胎為不正,這些都不必然需要剖腹生產。   為了協助助產師判斷是否需要剖腹產,Eggebø的團隊發展了一套胎兒評估模式,包含產婦年齡、BMI值、懷孕期、胎兒的位置、胎兒旋轉的狀況以及其頭部皮膚膨脹程度等資訊。產程超音波的使用可以更精確地提共這些資訊,同時,產婦也能藉此看到自己生產的進行狀況。   資料來源: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 read more
專家呼籲:女性不要忽視心臟病症狀
2016.03.30
專家呼籲:女性不要忽視心臟病症狀
美國自從訂定法規要求臨床試驗須納入足夠的女性受試者以後,有越來越多研究發現心/血管疾病具有性別差異,例如:在症狀方面,大約三分之二死於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女性,過去從未顯現任何徵兆;並且那種胸口痛到會捧心、暈厥的症狀並非多數發生心臟病的女性會有的經驗,女性往往因此被誤診或延誤就醫。近日一位芝加哥藥學學院的教授Annabelle Santos Volgman就此議題接受訪問,希望女性更重視自己的心臟健康。(內容節錄如下)   問:男女生的心臟有何不同? Volgman教授:從解剖學上來看,男女的心臟是一樣的,但是從生理學來看,因為男女有不同的荷爾蒙且會與荷爾蒙作用的血管也不一樣,再加上女性因為經期、懷孕和更年期而有男生所沒有的周期性荷爾蒙,因此男女的心/血管在活動時的化學及物理過程並不一樣,例如:女性在更年期以後高血壓的發生頻率較高。   問:男性發生胸痛時往往以大象壓在胸口來形容症狀,那女性呢? Volgman教授:對女性來說,因為知覺疼痛的方式與男性不一樣,他們通常只是胸口有一點感覺,大多以「不舒服」或「壓迫感」的字眼來形容,少用「痛」來描述症狀,因此當她們被醫師告知為「胸痛」需要做一些檢查時,比較會感到困擾。   問:對於這樣的狀況,我們可以做什麼? Volgman教授:可以從教育女性著手,她們需要知道心臟病也是女性健康的主要殺手,而不只是擔心有一天會罹患婦癌如乳癌。此外,如果女性感覺胸口有任何異狀、呼吸急促、暈眩或感到不明原因的疲憊,應主動就醫並檢查是否為心臟病。醫師會先幫你評估症狀及檢查疾病風險,若有出現疑似心臟病的症狀,醫師便會給你做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m)。而如果女性有心臟病家族病史(家族中有男性在55歲前或女性在65歲前罹患心臟病),可以做基因檢測及測量壞膽固醇指數,評估是否屬於心臟病高風險群。   問:有高血壓的女性應該遵循哪種生活方式? Volgman教授:運動與多吃蔬果對降血壓相當重要。運動方面建議每周有氧運動5-6次,每次約30分鐘。飲食方面,要多吃富含維他命的蔬果,而非被加工處理過的維他命藥丸;還要注意少吃反式脂肪、糖分及精緻的澱粉類食物如蛋糕、餅乾等。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女性較不會因為高血壓而主動就醫,反而傾向於改變生活方式來改善,但是在此要提醒女性若改變生活方式仍無助於降低血壓的話,仍應向醫師諮詢並以藥物控制血壓。   資料來源:The Washington Post    
+ read more
小心!消炎藥會傷「心」!
2016.03.29
小心!消炎藥會傷「心」!
消炎藥是我們在生活中常見的藥品之一,當我們因為發炎而感到疼痛時,醫師可能會開立消炎藥給民眾。目前市售的消炎藥-「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NSAIDs)」,它不是類固醇但同樣有消炎作用-常被用於治療疼痛、發燒或是關節扭傷、僵直性脊椎炎、急性痛風等。但是此種藥物具有包含潰瘍、血壓上升等副作用。最近一份大型研究集結並分析了過去所有相關的研究結果,發現消炎藥可能對心臟病患者有害,並且舊類型NSAIDs可能危害心臟健康。   這項研究是歐洲14所大學合作的結果,許多歐洲知名的心臟學專家參與其中,他們集結了所有關於心臟病患者服用NSAIDs後的研究並進行分析。研究的主要負責人,丹麥奧胡斯大學(Aarhus University)的醫藥學博士Morten Schmidt說明,多年來已知新型態的NSAIDs(如COX-2抑制劑)會增加心臟病的風險,基於這個理由這些新型態的NSAIDs被逐出市場,而如今我們了解到部分舊型態的NSAIDs,如解熱鎮痛劑Diclofenac,也與心臟病風險上升有關,並且風險上升的程度與那些被逐出市場外的新型態NSAIDs相似。   這項研究發表後,歐洲心臟學會(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首次針對醫師開立消炎藥訂定了指引。奧胡斯大學心臟學教授Christian Torp-Pedersen表示,醫師開立消炎藥給民眾前,應針對個別狀況進行完整的心臟病併發症及出血的風險評估,並且NSAIDs只有在包裝上有完整的心/血管疾病警告標示才能在藥局販售。一般來說,NSAIDs不應開立給患有心/血管疾病或屬高風險者服用。   最後,Morten Schmidt博士呼籲應減少舊型態NSAIDs—解熱鎮痛劑Diclofenac的用量,他認為相對於Diclofenac,物理治療、微量的類鴉片藥物(opiods)或其他對心臟風險較小的NSAIDs是對患者較安全的選項,並且他認為根據這份研究所產生的指引是邁向病人安全的重要里程碑。   資料來源:_European Heart Journal_      
+ read more
為什麼女人的膝蓋比男人脆弱?
2016.03.28
為什麼女人的膝蓋比男人脆弱?
位於膝蓋處的前十字韌帶(或稱ACL,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是連接股骨(大腿)和脛骨(小腿)的重要韌帶,若此韌帶受傷,將是項嚴重的運動損傷。以足球員為例,前十字韌帶受傷者能重返球場的機率不到一半;此外,亦會造成一些永久性的傷害,如膝關節不穩、改變步態和早發性關節炎,對日常生活影響甚鉅。據統計,女性運動員的前十字韌帶受傷的機率是男性運動員的1.5~2倍。造成此種差異的原因為何?近日一份美國的研究報告或許提供了解釋。   來自德州大學醫學分部(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edical Branch at Galveston)的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國家保險理賠與處方開立資料庫中23,428名年齡15~19歲且ACL損傷女性的數據,分析結果指出,平日有服用生育控制藥物者較不需要接受矯正手術。   研究人員說明,女性雌激素會使ACL較為脆弱,造成女性更容易遭遇ACL損傷。過去曾有研究指出,許多女性的ACL損傷發生在月經週期中雌激素分泌旺盛的時間點。而由於生育控制藥物能夠減少並穩定女性體內的雌激素濃度,這可能可以阻止ACL週期性弱點的發生。   研究人員說明,在所有的年齡組中,15~19歲女性的ACL損傷發生率是最高的。青春期時女性身體經歷的變化-體內雌激素分泌急遽上升以及腿部骨骼發育-或許可以解釋這個年齡層的年輕女性大量發生ACL損傷的原因。但同時,與其他年齡組相較,這個階段的女性使用生育控制藥物的可能性也較小,低了22%。   計畫主持人Aaron Gray表示,考慮到生育控制藥物能夠對於雌激素分泌產生的影響,接下來他們將會檢驗投以口服避孕藥是否是減輕女性ACL損傷程度的可行療法。   資料來源: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Exercise(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 read more
尿尿會痛怎麼辦?喝蔓越莓汁有用嗎?
2016.03.24
尿尿會痛怎麼辦?喝蔓越莓汁有用嗎?
當小便疼痛、察覺自己有泌尿道感染時你會怎麼做?不少人會衝向最近的便利商店搜刮蔓越莓汁。不過,日前有研究指出雖然蔓越莓中所含有的成分確實能有助減緩泌尿道感染,但是飲用蔓越莓汁事實上是沒有效益的。   泌尿道感染的影響範圍並不只侷限於尿道,他也可能發生在腎臟,膀胱或泌尿系統中的任何部分;症狀包括尿頻、尿痛、盆腔疼痛與血尿。在美國,每年約有超過300萬人發生泌尿道感染,其中絕大部分是女性。   由於泌尿道感染通常不會持續很長時間,而大多數人都是自我診斷發現遭受感染,因此很多人在第一時間想到的解決辦法是飲用蔓越莓汁而非求助醫生。德州A&M大學健康科學中心學院的副院長Timothy Boone博士和同事們想知道蔓越莓對於泌尿道感染者是否真有幫助。   研究團隊找來了160位年齡23~88歲且於2011~2013年間接受選擇性婦科手術的患者。通常,有10-64%接受此手術的婦女會隨著導尿管的移除而發生泌尿道感染。研究人員在手術後給予其中一半的患者服用2粒蔓越莓膠囊,每日服用兩次(即一日4粒,1粒的濃度相當於2瓶240c.c.的蔓越莓汁);給予另一半的受試者服用安慰劑。   結果發現服用蔓越莓膠囊的組別其泌尿道感染風險下降了50%,僅有19%的患者發展出泌尿道感染;安慰劑組中則有38%的患者出現感染。   研究人員說明,要感染泌尿道,細菌必須侵入膀胱。而蔓越莓富含的A型原花青素有能力干擾細菌附著於膀胱壁,減少感染發生的可能性。   但是,Timothy Boone博士指出,要達到能防止感染的效果所需要蔓越莓非常大量。他強調:蔓越莓汁-特別是我們在商店常看到的濃縮換原汁-不會治療泌尿道感染或膀胱感染。它可以提供充足的水分並且可能幫助你的身體更有效的將細菌沖掉,但蔓越莓當中的活性成分早在到達你的膀胱之前就已經消失了。   Timothy Boone博士表示,泌尿道感染的治療可能是複雜的。約有2~3成的女性經常性的發病,但由於擔心服用抗生素可能產生抗藥性,許多醫生與患者都不願意使用此治療方式。目前有學者嘗試以益生菌作為抗生素的安全替代品治療泌尿感染,但還需要有更多相關的研究證實這是一個可行的方案。   最後,Timothy Boone博士提醒,泌尿感染和膀胱過動症可能會出現類似的症狀,若身體不適,還是應該盡早就醫,以防止泌尿感染發展成為腎臟感染。   資料來源: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rtrics and Gynecology、 Texas A&M Health Science Center College of Medicin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