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國家機構對女性學者的性別歧視
2016.08.23
國家機構對女性學者的性別歧視
近來有美國學者指出學術醫學領域出現的一個現象:雖然新進研究人員的性別比例幾近平等,但女性佔高階職位的比例仍然低於適當。在2014年,美國醫學院裏只有21%的女性全職教授。   根據美國醫學院學會的報告,女性人才流失的原因有各種不同的爭論,但一個可能的因素是經費。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覆審獎助金時,即使女性得到較高的贊賞,仍只得到較低的分數,使得許多女性科學家在其職場的中階段時流失。   威斯康辛州曼迪森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臨床研究專家Anna Kaatz分析了2010至2014年間曼迪森大學的科學家得到NIH的奬助金時,相關的書面回覆和評審的分數。以文字探勘的軟體找出表達讚賞的詞彙,如「傑出」、「非比尋常」;以及和能力有關的字,如「很有技巧」。   研究結果發現,一個科學家在自己剛設立實驗室或新的研究方案時,申請NIH獎助金的評審過程中沒有出現性別差異;但在重覆申請時就出現了不同。雖然女性科學家在重覆申請時,所得到的讚賞詞比男性多出13%,可是她們的平均分數比男性同僚少了4個分點。這些申請者雖然都拿到了奬助金,但4個分點的差別可能使得其他許多女性被排除掉。   書面回覆和分數的不一致,顯示了潛在的性別偏見「滲入」評審過程,對評審的決議造成的影響。亞利桑納州立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醫學人類學專家Anne Wright 指出,我們或許自認為很客觀,但事實上,我們生長的社會確實存在著性別刻板印象,無意識的在影響我們對人的審視。   最後,由於NIH並未公開沒有拿到到獎助金的申請者資料,使得本次研究只能針對已經拿到獎助金的申請案進行分析,因此作者無法精確指出有多少研究人員受到性別偏見的影響。另一方面,本次的研究資料只來自於一個大學。Kaatz的團隊正在擴大進行全國性的實驗研究來証明她們的發現。   存在於潛意識中的性別偏見可能導致評審對女性的標準提得比男性高,使得女性研究人員較不易獲得補助,進而在職場發展上受阻。Kaatz強調:這樣的差別不只是對女性科學家不好,對一般女性也不好;因為人們比較傾向於研究和自身健康有關的議題,如果女性不能進階到最高的職位,真正帶領研究、參與制定政策,我們將繼續看到男女在健康上的不平等。   資料來源:Journal of Academic Medicine    
+ read more
「嬰兒親善醫院」真的對新生兒與母親好嗎?
2016.08.22
「嬰兒親善醫院」真的對新生兒與母親好嗎?
199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開始推動「嬰兒親善醫院(Baby-Friendly Hospital Initiative ,BFHI)」(在台灣為「母嬰親善醫院」)。經過多年努力,他們確實促成了正面的效果,但仍有部分需持續加強。為了解BFHI的效果,最近美國一份研究報告探討了BFHI對新生兒健康及母乳哺育的開始、持續性和純母乳哺育的影響。   研究團隊分析了過去相關研究文獻,發現整體來說BFHI在讓母親開始母乳哺育及純母乳哺育上有正面影響,但是在持續性方面則因缺乏長期追蹤的資料因此無從確定。而目前對於BFHI對母乳哺育意願的影響仍不清楚,因此還需要有研究了解母親對BFHI的看法及經驗。   而在新生兒健康方面,研究發現目前尚缺乏證據來了解BFHI對新生兒健康的影響。研究團隊認為這樣的研究對於早產兒來說尤其重要,因為這些新生兒容易面臨健康危機,需要特殊的照顧方法。   台灣政府近幾年大力推行「母嬰親善醫院」,雖然立意良善,但是母嬰親善醫療院所為求通過評鑑,以近乎強迫的方式要求母親母乳哺育之情事時有所聞,如此矯枉過正讓許多母親感受到不必要的身心壓力。事實上,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在其最新的聲明草案中已表態他們仍重視母乳哺育但將不會再「促進」,而是改以「支持」的態度並承認應由母親去決定對自身及嬰兒最好的選擇。   資料來源:_Breastfeeding Medicine_    
+ read more
美食藥署促心臟學領域改變
2016.08.17
美食藥署促心臟學領域改變
近日,美國食藥署提出:心臟學家應利用新的工具取得高品質的資料。食藥署委員Robert Califf表示:我們現在正進入醫學新時代,不僅生物及資訊科學有長足進步,社群媒體及個人通訊設備也變得隨處可得。美國食藥署回應了這樣的改變,同時也認為不只食藥署要改變,其所身處其中的整個領域也要改變,並且認為在改變的過程中,心臟學家將扮演重要的腳色。   委員Califf指出,觀察到心臟學領域只有15%的指引是由高品質的實證資料所支持,他們認為心臟學領域可以做得更好。Califf進一步說明,目前幾乎所有美國人都有電子的健康紀錄,且可攜式的社群媒體正在擴展病患對自己健康的掌握,這些現象顯示人口資料量已顯著增加,若蒐集這些資料如心跳、血壓等,可能有助於了解心/血管疾病或找出關鍵的生物標記。   再者,若能與資訊學及計算資源結合,這些龐大的資料可以產生能夠整合多筆測量項目來預測結果的演算法,取代現有一次一種生物標記的預測方法。許多在研究中未被重視的人口,如:新生兒、孕婦、老人等將受益於這樣的改變;另一方面,現在對於低社經地位的群體未積極尋求及遵循心/血管治療的原因也不清楚,資料整合與演算可能有助於了解背後原因。   而美國食藥署為因應時代變化,他們正透過整合電子健康紀錄、保險索賠(insurance claim)、登記資料來發展出能監測設備安全性的新方法。Califf最後說明,在擔任美國食藥署委員之前,他與生物科技公司Amylin、Eli Lilly、Bristol-Myers Squibb、Janssen Research & Development、Merck、Novartis、Amgen、Bayer Healthcare、Genentech、GlaxoSmithKline、Daiichi-Sankyo、Kowa、Les Laboratories Service、Regado、Roche、N30 Pharma、Portola有關係。   資料來源: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 read more
是閨密就會一起來月經?
2016.08.16
是閨密就會一起來月經?
當一群女人長時間相處在一起會發生什麼事?「她們會不約而同拿出衛生棉;並且在突然間所有人都渴望甜食與巧克力。」這樣的答案應該會讓不少女性會心一笑。   「月經同步」對許多女性來說並不是一個陌生的話題。1999年的一項研究指出,80%的受訪女性相信有「月經同步」這件事;70%的人表示那是一個令人感到愉快的經歷。這是一個強大的概念,畢竟,這意味著女性之間的「情誼」足以對身體造成實質改變,讓她們的週期同步。但真是如此嗎?   自從1971年哈佛大學心理學家Martha McClintock發表了她針對135名住在大學宿舍的女大生所做的研究,指出根據針對每名女大生大約八個週期的數據分析結果,女性與室友和閨密之間的月經來潮時間越趨相近,差異從平均8、9天下降至5天;自此,「月經同步」這件事似乎就成了公認的真理。   有許多研究試圖重現或印證McClintock的發現,少數有所進展,但大多數都失敗了。「月經同步」因此成了一個時有耳聞但沒人肯定會/不會發生的都市傳說。 McClintock的研究也被認為有統計與分析上的偏誤。   一項在西非進行的研究將參與的多貢婦女隔離在不同的棚屋中生活。763天後,研究者發現這些婦女的經期並未趨於同步,同時也未受月亮週期影響。由於當地生活並未使用電,因此這個研究可說是在相當理想的試驗條件下進行,連帶的使其研究結果顯得有力。   而一項有186名中國婦女參與的研究也指出,這些婦女的經期並未因一起生活了一年而出現同步。但研究人員也表示,婦女經期開始的時間與之間間隔的週期往往會有所變化,因此可能影響對於是否同步的判斷。   另一項針對26對女同志伴侶的研究中也未看到經期同步的現象,但研究人員確實發現其中個體的月經週期變異可長達10天不等。   事實上,月經週期的變化從21~35天之間都有可能。壓力、體重變化或生病都可能會對月經週期造成影響。因此,儘管網路上有許多資訊拒絕讓這個迷思被破解,但我們要讓妳知道:妳的月經週期是屬於妳自己的,妳的任何親友-不管妳們有多親近-都不可能控制它。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    
+ read more
肉毒桿菌會亂跑!?醫美使用者當心中毒!
2016.08.16
肉毒桿菌會亂跑!?醫美使用者當心中毒!
醫美項目琳瑯滿目,其中最受歡迎的項目之一就是抗老產品-肉毒桿菌毒素。但是近日一份備受矚目的研究證實,肉毒桿菌毒素用於醫美可能沒有大家想像中得安全。   肉毒桿菌毒素作為抗老產品,其原理為藉由多點注射毒素於臉部,讓肌肉緊繃使皺紋暫時消失;換言之,即藉由癱瘓目標肌肉以撫平皺紋。而美國食藥署在2002年基於「毒素不會擴散至其他部位」的理由核准其被使用於醫美;確保毒素不會擴散之所以重要,乃因一旦毒素擴散不僅會使身體其他部位癱瘓,還可能導致肉毒桿菌毒素中毒,患者將無法控制臉部肌肉、吞嚥或呼吸。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的研究團隊證實了肉毒桿菌毒素會移動的疑慮。他們以老鼠的神經元作為實驗對象,發現注射毒素後,目標肌肉確實因為神經與肌肉的連結被打斷而癱瘓,但是當毒素的一部分在臉部的目標肌肉作用時,卻有另一部分的毒素在遠處作用,但目前無法確定其移動的距離,可能會因劑量等因素而有不同。而研究團隊也說明,雖然研究結果是發現於培養皿上,但是已排除會影響其代表性的變項。   不過,威斯康辛大學神經科學教授同時也是主要研究作者Edwin Chapman認為,研究結果顯示的問題或許可以利用一種會使肉毒桿菌毒素改變其結構的菌種-產氣莢膜俊菌(Clostridium bacteria),讓毒素不會與目標肌肉部位以外的神經接受器(receptor)連結,使之不會在身體其他部位產生作用。經過結構改變的肉毒桿菌毒素可能讓這項醫美項目更安全。   雖然學者能持續進行相關研究以確立或加強使用肉毒桿菌毒素的安全性,但這勢必還要花費一段時間,而在更明確的研究結果出現之前,所有接受肉毒桿菌療程的美容醫學使用者仍然暴露於未知的風險之中。台灣女人健康網提醒大家在接受美容醫學手術之前務必多方了解可能伴隨而來的副作用與風險;若真的決定要進行,也應於事前詳閱施術同意書並將之確實保存,以維護自己的權益。   資料來源:Cell Reports    
+ read more
美婦產科醫學會:每個孕婦都應了解產後即可進行的避孕法
2016.08.15
美婦產科醫學會:每個孕婦都應了解產後即可進行的避孕...
美國婦產科醫學會(ACOG)表示,婦產科醫生應就婦女產後立即可使用的長效可逆避孕法(LARC)-如子宮內避孕器、子宮內投藥系統或皮下植入避孕劑-提供諮詢,讓婦女了解其益處與可能的風險。   ACOG的產科執業委員會(COP)分別在ACOG官網以及8月份出版的會刊Obstetrics & Gynecology中表達對此事的看法:婦產科醫生以及其他產科醫事人員應提供婦女便利和有效之產後立即進行LARC的相關諮詢,以及減少意外懷孕和延長懷孕間隔的好處;婦女在產前就應知曉相關資訊,了解分娩後是可以立即放置避孕器的良好時機,而若錯過分娩後的放置機會,也可在產後回診時進行。   學者指出,懷孕間隔期短(發生分娩後一年內懷孕)與早產、新生兒不良反應等風險提升相關。   而由於美國大約有一半的女性於產後回診時表示產後曾經歷未作避孕保護措施之性行為。另一方面,亦有研究指出懷孕間隔期短風險高的女性通常也較不可能固定回診。   「我們鼓勵產科醫事人員在婦女生產前開始與之進行關於產後避孕的討論,以確保婦女有足夠的時間與資訊,讓她們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避孕方法。」聲明共同作者Ann Borders表示:「其中包含了產後立即進行長效可逆避孕;要知道從開始生產到結束是一段忙碌、筋疲力盡,同時往往充滿壓力的過程,事先的做好產後植入的規畫將能減輕一些壓力。」   當然,產後立即進行LARC也有一些潛在的風險,諸如較高的裝置脫落可能,機率從10%至27%不等。遭遇宮內感染或產後出血的婦女也不適合使用此類裝置。另外,這樣的避孕方式可能會縮短可以持續哺餵母乳的時間。建議還是應與醫師進行充分的事前討論。   最後,COP也提倡將產後立即進行LARC納入公共和私人保險項目做適當的補助。從2012年開始至今,美國已有十幾個州的州醫療補助計劃開始補助支付這項費用;醫療照護與醫療服務中心(Center for Medicare & Medicaid Services)也正在進行後續的追蹤調查。   而目前在台灣,避孕器不在健保補助項目中。子宮內投藥系統雖於2015年2月獲健保補助,但只針對生理期經血過多致嚴重貧血的婦女。   資料來源:ACOG、Obstetrics & Gynecology、衛生福利部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