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事後避孕藥降價好嗎?醫憂子宮外孕及性病風險
2017.07.08
事後避孕藥降價好嗎?醫憂子宮外孕及性病風險
近日英國一家藥品零售商率先將事後避孕藥學名藥(非原廠藥)之價格降至原廠藥的一半,引起許多人擔憂此舉可能增加子宮外孕及性病的風險。   在英國最普遍的事後避孕藥品牌為Levonelle及ellaOne,其價格可高達31.6歐元(約台幣1200元)。2016年,法國的事後避孕藥可用5.5歐元購得的情形引起英國也開始呼籲要降低事後避孕藥的價格。近日,零售商Superdrug呼應這樣的需求,率先以原廠藥一半價格:13.49歐元(約台幣500元)販賣事後避孕藥學名藥Ezinelle。   健康團體表示,英國的事後避孕藥比其他歐洲國家價格高出5倍,因此鼓勵其他大型零售商也如法炮製,降低英國女性取得事後避孕藥的門檻。   然而,專家提醒事後避孕藥所含高濃度荷爾蒙可能帶來會致命的子宮外孕風險。   英國首席醫療官唐納森爵士要求廠商更新藥品說明頁的文字讓民眾了解潛在風險。據歐洲緊急避孕聯盟(European Consortium for Emergency Contraception)的研究,英國是歐洲國家中女性使用事後避孕藥比例最高的國家,高達61%,歐洲整體平均約為20%。有人擔憂事後避孕藥變得更普遍可能讓性病風險增加,英國國民健康局資料顯示,2015年罹患淋病者較2014年增加10%,2012-2015年梅毒罹病率更增加了76%。   長期針對社會文化與倫理議題發表意見的醫師Max Pemberton表示,當提及事後避孕藥時難免有一番論戰,有些女性主義者認為任何取得或使用事後避孕藥的限制就如同在控制女性的身體,但是他擔憂這樣的角度可能輕忽了事後避孕藥不是安全的藥物的事實,並且使用事後避孕藥的目的–在沒有保護措施的性行為後避孕,背後所隱含的安全性行為議題也不應被忽視。   2016年,台灣食藥署曾計畫將事後避孕藥轉類為指示用藥,亦即民眾不用處方箋即可於藥局由藥師給藥。這和英國降低藥價是一樣,旨在讓女性容易取得。但是,在藥物安全性堪憂、安全性行為教育不足的狀況下,台灣女人連線擔憂這樣的政策可能影響安全性行為的忽略,危害女性的身心健康。   資料來源:The Daily Mail   更多文章: 「事後避孕藥應不應該變更為指示用藥」問卷結果 開放事後避孕藥好不好?懶人包 事後避孕藥,要醫師開藥才可以取得? 事後避孕藥的思考理路        
+ read more
接種HPV疫苗更容易感染高其他危險型的HPV病毒?!
2017.07.07
接種HPV疫苗更容易感染高其他危險型的HPV病毒?!
根據一份新的研究,曾經接種HPV疫苗的女性比沒有接種的女性更容易感染高危險類型的HPV病毒!   這份研究是分析2007-2010年美國國家健康及營養調查(NHANES)資料中878位20-26歲的女性,感染HPV的情況,其中177位女性(21.4%)至少有施打一劑四價HPV疫苗。   在控制年齡、社經地位、性伴侶人數等變項後發現,接種過四價疫苗,共6,11,16,18位女性中,有7.4%會感染這四型的HPV病毒,而沒有接種的女性則有將近17.1%感染。然而,有接種疫苗的女性卻有52.1%感染了其他高危險類型的HPV病毒類型,沒有接種疫苗的女性則有40.4%感染其他高危險性HPV病毒。在控制性伴侶人數等變項後,接種四價疫苗的女性感染其他高危險性類型的HPV病毒的風險會是未接種女性的1.19倍。   研究建議,不管是否有施打疫苗,女性都應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以早期發現HPV感染以早期治療。已經施打四價HPV疫苗的女性也可考慮施打9價HPV疫苗,預防其他高危險性的HPV病毒類型。   參與這項研究的Guo博士後研究員表示,如果已感染HPV病毒,施打疫苗無法減少已感染的病毒,所以九價疫苗對於較年輕、沒有感染HPV病毒的女性效益比較大。同時,應該持續追蹤這些已施打HPV疫苗的女性,以確定他們罹患子宮頸癌的確實風險。   這份研究雖然沒有說明為何已經施打四價疫苗的女性比較容易受到其他高危險性HPV病毒類型的感染,但是這是國家要全面施打HPV疫苗應該要思考的公共衛生的問題!   而研究建議「已經施打疫苗的女性應該繼續施打九價HPV疫苗」,長期關心HPV疫苗接種議題的台灣女人連線表示,因為研究並沒有提出相關實證,對此持保留的態度。       資料來源:Hum Vaccin Immunother、Live Science    
+ read more
吃薑黃、紅葡萄和蘋果可以「餓死」攝護腺癌細胞!
2017.07.06
吃薑黃、紅葡萄和蘋果可以「餓死」攝護腺癌細胞!
攝護腺癌為男性第二大癌症,根據2017年最新統計數據,攝護腺癌為台灣男性十大癌症的第五位。   根據最新發佈在精準腫瘤學(Precision Oncology)刊物上的研究,服食薑黃、紅葡萄和蘋果可以防止男人得攝護腺癌。以這些成份餵食老鼠,可以阻止腫瘤吸收其成長所需的化合物,殺死攝護腺癌細胞。研究學者認為經常固定食用含有這三種食材的餐食,可以有效降低攝護腺癌的風險。   在過去的研究中,指出了有一些食物中的天然成份可以降低攝護腺癌風險的。在此研究中,研究員利用基因技術分析了142種天然化合物可以破壞癌細胞的成份。   這些經過篩選出來的化合物用來試驗在人和老鼠的攝護腺癌細胞上。研究發現三種化合物殺死腫瘤細胞最為有效,分別為:薑黃素─存在薑黃中的鮮黃色成份、ursolic acid─在蘋果皮中以及白藜蘆醇(resveratrol) ─紅葡萄和酒和其他漿果。   這三種化合物用來測試於已引發攝護腺癌的老鼠上,科學家發現當ursolic acid 和任何其他兩種化合物併用時,腫瘤開始萎縮,這是因為這些天然成份可以防止癌細胞吸收它成長所必要的重要胺基酸─麩醯胺酸(glutamine)。   含有這種潛在抗癌特性成份的食物到處都有,只是在此研究中所用的濃度比平常飲食中所含的高很多。Stefano Tiziani教授說:「我們只須提高濃度超過健康的食物中所含的水準即可影響攝護腺癌細胞,這個研究的亮點在,我們能夠抑止腫瘤成長而無毒性之虞。」     資料來源:Precision Oncology、Daily Mail    
+ read more
多攝取植物性蛋白質可延遲更年期
2017.07.05
多攝取植物性蛋白質可延遲更年期
婦女經歷更年期的平均年齡為51歲,然在英國每十位就有一位婦女在45歲以前經歷更年期,因而增加了心臟病、骨質疏鬆、早期知能衰退的風險。   去年在JAMA的一篇研究指出,有50%的早發更年期婦女有心/血管疾病,有11%因心臟病死亡,有12%因其他原因提早死亡。   到目前為主,專家認為有些婦女會提早進入更年期,就像有些青少女會提早來經一樣,只是基因的巧合。   但最新研究顯示,女性可以藉由改變她們的飲食習慣—大量攝取植物性蛋白質來降低早發更年期的風險,其研究結果並已發表於美國流行病學期刊。   這項研究是從1991年開始追蹤116,000位婦女到2011年,結果顯示,在飲食中攝取植物性蛋白質(例如:豆腐、大豆、堅果、糙米等)高於9%的婦女,其早發更年期的風險比低於4%的婦女少了59%。   研究人員表示,在研究中,很少有婦女可以攝取超過9%的植物性蛋白質,但有20%的婦女在其攝取卡洛里中,攝取6.5%的植物性蛋白質,她們更年期提早到來的風險減少了16%。   科學家認為,這是因為與動物性蛋白質不同形式的植物性蛋白質可以保護子宮及卵泡的耗損,因而可以幫助預防更年期的提早到來。   因此,研究建議婦女在每天2000卡洛里的飲食中,應攝取約32.5克的植物性蛋白質,或是每天攝取3-4份的高蛋白質食物,例如早餐食用穀物、豆腐或堅果。     資料來源: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Daily Mail    
+ read more
高齡生產真那麼危險嗎?
2017.07.04
高齡生產真那麼危險嗎?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的最新數據,在2016年,30至34歲女性的出生率超過25至29歲的女性,這是30年來首次發生的情形。   女性平均生產第一個孩子的年齡大約是28歲,高於2015年的26.4歲、2014年的26.3歲。專家們往往很重視女性生產時的年齡,因為這與生產情形息息相關。   35歲以上的孕婦被稱為高齡產婦,這個「高齡」帶有負面的意思嗎?還是35歲以上生產是母嬰的嚴重風險因子呢?   其實女性在35歲後還是可以生育健康的嬰兒,35歲以上只是一個風險變得需要討論的階段,但不意味著對每個女性都產生重大影響,以下將就35歲之後懷孕的風險個別討論。   生育力下降 女性在出生時便已確定了一生卵子的數量,隨著年紀增長,卵子數量與品質都下降,懷孕的可能性便會降低。而男性,因為精子數量、活動力與精液量的下降,生育力亦會隨著年齡增長下降。這些與年齡相關的因素,結合在一起可能使女性更難懷孕。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接受人工授精的女性中,31歲以下女性74%在一年內懷孕,31歲至34歲女性為61%,352歲以上女性則為54%。   遺傳疾病風險 隨著女性年齡增加,懷孕中出現某些遺傳疾病的風險亦會增加,例如唐氏綜合症。   懷孕10週的唐氏綜合症的發病率在女性25歲時每1064人中有一人、30歲時每686人中有一人、35歲時每240人中有一人、40歲時每53人中有一人、45歲時每19人中有一人。   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的一項研究旨在調查為什麼年齡較大的女性有較高風險產下染色體數異常的孩子。研究人員發現,基因重組過程可能導致唐氏綜合症等疾病風險增加。   基因重組是每對染色體在分離前交換遺傳物質的過程,研究人員發現,在年齡較大的母親中,重組過程可能受到比較少的調控,可能導致性細胞染色體數量異常或大量染色體再組合。   流產 流產的風險隨著母親的年齡逐漸攀升,研究指出20-24歲女性流產風險約在8.9%,45歲或45歲以上女性風險則增加至74.7%。主要原因可能是女性卵子的品質下降。   死胎 高齡女性懷孕比年輕女性更有可能發生死胎,根據加拿大醫學協會期刊發表的研究,高齡女性發生死胎情形大約1.2-2.23倍。   此外,首次懷孕年齡在35歲或35歲以上的女性,死胎率也較高。   死胎率隨產婦年齡增加的原因目前還不清楚。   其他風險 研究人員發現,產婦死亡率、妊娠糖尿病、前置胎盤、嬰兒臀位、產後出血、早產、嬰兒體重不足等風險隨著產婦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在美國中風協會2016的國際會議上,一份研究指出年長女性懷孕期間有較高風險發生中風、心臟病與心/血管疾病。   最新研究不支持高齡將產下體重不足或早產嬰兒 一些研究指出,35歲以上女性早產和產下體重不足嬰兒的風險較高。但美國流行病學雜誌最近發表的研究發現,原因更可能是個人的生活情況與行為,而非年齡。   此外,也有其他研究提出,35歲以上女性所生的孩子,有較少的社會、行為與情緒困擾。根據一份研究,較晚生育也與較健康、身高較高、更高的教育程度有正相關。     來源: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s、BMJ、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Medical News Today    
+ read more
隆乳影響心電圖的判讀?
2017.07.03
隆乳影響心電圖的判讀?
心電圖用來診斷心臟病、心臟疾病、心臟衰竭、不規律心跳和其他的狀況。新的研究指出,隆乳過的病人,其心電圖表可能導致誤診,建議醫師應以其他的測試來確認診斷的結果。   隆乳的植體大部分是鹽水或矽膠,用來讓乳房增大或乳房重建。2016年,美國整型外科手術做了將近290,500件隆乳手術,比2015年多了4%。   歐洲心臟科學會出版的Europace期刊,發表了一項研究報告,為摩洛哥葛麗絲公主醫院的心臟科Dr. Sok-Sithikun Bun主導。他指出經驗顯示超音波不能穿透乳房的填充物,使得心臟超音波難以看到心臟,他想知道這些植體是否也會干擾心電圖。   研究測試28位隆乳和20位沒有隆乳、同年齡、健康沒有心臟病的婦女。由兩位電生理學家個別分析這些婦女的心電圖,他們對參與者的年齡、性別、是否有隆乳或心臟病,皆毫不知情。   心電圖中診斷心臟病的類型,最常見的是T波倒置(T wave inversion),接下來則是ST段壓低(ST depression)。T波倒置並非是一個特定的指標,但可能表示有心動脈疾病,而ST段壓低則可能是心臟病發作。   結果顯示,沒有隆乳的一組,除了一人以外,其他人的心電圖皆正常;有隆乳的一組,一個專家分析有38%的人心電圖不正常,另一個專家分析出57%不正常。這兩組主要不同在乳房填充物,所以結論是心電圖表的不正常源於填充物。   Dr. Bun建議做隆乳手術前應做個心電圖,有助日後比較。隆乳過的婦女,做心電圖時,應告知醫師。醫師應該知道隆乳病人的心電圖可能誤導,對診斷有疑慮時,需要依狀況做抽血檢驗。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張博淵醫師表示,乳癌病患在手術前都有心臟的檢查,比較沒有問題。但是,接受醫美隆乳的人,在隆乳前不可能會去做心電圖,等日後發現心電圖異常時,就無從比較。   台灣女人連線指出,填充物的材質─水或是矽膠─是否對於心電圖會有不同的影響,可能是未來研究的變項。   資料來源:Society's Europace journal、Medical News Toda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