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28175601_drugs-2-2.jpg)
2018.07.24
預防流產的藥証明無效!
原本用於血液疾病和癌症的藥物─白血球生成素─常被使用在預防女性的復發性流產。最近發表在「歐洲人類生育和胚胎學」年會的研究指出,這個藥物並不能幫助她們順產。
什麼是白血球生成素(FILGRASTIM)
白血球生成素的學名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rhG-CSF),
或譯「人類重組粒細胞群聚刺激因子」,調整中性粒細胞和其他淋巴細胞,動員骨髓造血细胞增殖分化保護免疫系統。癌症病人在化療時白血球完全被消滅,這種藥物可以增加他們的白血球細胞,維持健康的免疫系統。
白血球生成素可以增強免疫系統,常用在化療的病人,然因為免疫系統的失調被認為是流產可能的原因之一,因此有時也用於流產原因不明的女性。
白血球生成素治療原因不明的流產無效
胎兒在23周前流產是常見的懷孕併發症。大約每8個懷孕就有一個流產,只有1-2%的女性重覆流產。流產有多種原因,但時常無法解釋。
這項目前最大型的隨機/雙盲研究,將150位不明原因流產的女性分成兩組。所有女性至少有三次流產的經驗,年齡在18-37歲之間,正在嘗試自然受孕。
其中76位女性接受白血球生成素,74位安慰劑。結果在妊娠20周後,白血球生成素的組,臨床懷孕率是59.2%;安慰劑組則是64.9%。
過去,有些研究建議,白血球生成素在臨床上,改善懷孕的機率明顯增加。但根據優質的證據顯示其對於不明原因重覆流產的病人,並非有效的治療方法。
不要讓女性空期待
研究專家以為生育免疫學仍是醫學上比較新的一支。首先在確認流產是由於免疫問題之前,必須對定義有共識,且基於可靠和可複製的研究證實。大部分免疫療法的藥物,在高品質的實驗中,顯示無益。一般經歷重覆流產的女性比較脆弱,如果接受調適免疫的治療,不只是在研究的情況,在平時臨床上,都要告知她們藥物的成功率和潛在的風險與益處。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8.07.03)
+ read more
/20160606153221_drugs-9.jpg)
2018.07.23
懷孕早期服用止痛、退燒藥流產風險高!
研究指出,懷孕前後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如:阿斯匹靈、安舒疼)流產風險較高,尤其是BMI值較低的女性。
目前已知懷孕32周以後應避免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以避免提供胎兒充氧血的動脈導管提早關閉。不過對於懷孕時或懷孕早期是否適合服用此類藥物則未有定論。、
因此,研究團隊召募了1,907名孕婦,他們的懷孕天數都很短,中位數為39天。研究團隊召募這群女性的原因在於可以釐清藥物對胎兒的影響(包含流產)。在這群孕婦中,有63%同意參與研究。
研究發現,相較於沒有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的孕婦,服用者的流產風險增加59%,顯示「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與流產風險顯著相關。並且服用14天以下的風險比率為1.37,服用15天以上的風險比率為1.85。而服用止痛退燒的「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s,如:普拿疼、斯斯)」的孕婦流產風險增加45%。
將近25%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的孕婦在懷孕第20周內流產,而16%服用「乙醯胺酚」的孕婦也在懷孕第20周內流產,沒有服用這兩類藥物的孕婦則有17%在懷孕第20周內流產。
此外,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與懷孕8周以下的流產最為相關。而身體質量指數(BMI)小於25的女性的流產風險,比BMI大於或等於25的更容易受到懷孕前後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的影響。
綜言之,「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是孕婦最常使用的藥物,在懷孕前後服用與流產風險增加有關,並且隨著服用時間越長,風險越高。BMI值較低的女性的流產風險更容易受到藥物的影響。
編譯來源:
* MedPage Today(2018.07.02)
* Li D-K, Ferber JR, Odouli R, et al. _Use of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during pregnancy and the risk of miscarriage_.
Am J Obstet Gynecol 2018
+ read more

2018.07.23
喝牛奶不用挑低脂或無脂!
人們為了避免心血管疾病、肥胖、三高,常選用低脂產品如低脂優格、低脂牛奶等。最近一個研究再次證實人們可以放心吃全脂乳製品,即使是老年人也一樣。此外,全脂乳品含有一種叫「Heptadecanoic
acid」的脂肪酸,有益心血管健康。
事實上,台灣已於2018年3月修正最新飲食指南,將過去攝取「低脂」乳品的建議改為「全脂」。
研究主持人Marcia
Otto博士表示,研究結果不僅支持還加強了日漸增長的證據,這些證據與普遍看法相反,乳脂不會增加老年人心臟病或整體死亡率的風險。除了不會導致死亡,乳製品中存在一種脂肪酸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尤其是中風引起的死亡風險。
研究評估了乳脂中多種脂肪酸的生物標記如何與心臟病和全因死亡率相關。研究採取的測量方法與更常用的自我飲食報告不同,可以更廣泛、更客觀地了解長期接觸這些脂肪酸的影響。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納入了近3000名年齡在65歲及以上的成年人,這些人在研究開始時沒有心血管疾病。研究人員從1992年開始及此後的第6年和第13年測量他們血漿中三種脂肪酸的水平,分別為:heptadecanoic
acid、pentadecanoic acid及trans-palmitoleic
acid,這三種脂肪酸常見於乳製品中。
研究發現沒有任何脂肪酸類型與整體死亡率顯著相關。事實上,heptadecanoic
acid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有關。脂肪酸水平較高的人,表示他吃越多全脂乳製品,其中風死亡的風險降低了42%。
2015-2020美國人飲食指南建議人們吃無脂或低脂乳製品,包括牛奶、起士、酸奶和/或營養強化的大豆飲料。不過,研究作者Otto指出,低脂肪乳製品,如低脂酸奶和巧克力牛奶,往往含有大量的添加糖,這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和代謝健康不良。
透過實證研究來教育人們關於營養的知識相當重要。消費者已經接觸到有關飲食的多種且相互矛盾的信息,特別是與脂肪有關的信息。因此,進行有力的研究非常重要,人們可以根據科學事實而不是傳聞做出更平衡和知情的選擇。
該研究的經費來自美國國家心臟、肺和血液機構(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編譯來源:
* University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 at Houston
* Marcia C de Oliveira Otto Rozenn N Lemaitre Xiaoling Song Irena B
King David S Siscovick Dariush Mozaffarian. Serial measures of
circulating biomarkers of dairy fat and total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in older adults: the 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18 DOI: 10.1093/ajcn/nqy117
+ read more

2018.07.20
懷孕風險,生男生女大不同!
子癲前症(Preeclampsia,孕婦高血壓)和胎兒生長遲緩
(FGR)
是孕婦懷孕時會發生的風險。而孕婦會有怎樣的風險?那就要看她懷的是男孩或女孩!
這是劍橋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對4,000多名初次懷孕的女性進行的研究,分析了胎盤和母體血液的樣本後,得到的結論。
SPERMINE:影響懷孕併發症有性別差異的首例!
他們發現,懷孕時胎盤的基因譜(gene
profile)因為嬰兒的性別有很大的差異。其中有一個基因控制著Spermine的小分子的產生。Spermine是人體代謝過程的代謝物,它在所有細胞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在懷孕期間它的含量因為胎兒的性別而異,影響了母體的健康及胎兒的發育。
女性胎兒的胎盤有較多製造Spermine的酵素(enzyme),因此,懷女胎的母親血液中的某個形式的Spermine濃度比懷男胎的母親高。研究發現這種Spermine的濃度與子癲前症風險增加有關,而男胎的spermine較少,和發育不良的風險增加有關。研究所觀察到的現象與先前的研究一致,都顯示男胎可能更容易受到發育不良的影響,女胎則可能增加孕婦子癲前症的風險。
研究作者Gordon
Smith表示,懷孕和分娩時嬰兒的性別是許多父母心中的首要問題,不過從未有人認為胎盤有性別之分。這項研究顯示,胎盤會根據胎兒性別不同而有很大差異。這些差異改變了母親血液成分的元素,甚至可能改變她懷孕併發症及胎兒發育的風險。若更了解這些差異可能會促使新的預測性研究產生,甚至可能出現降低妊娠不良事件風險的新方法。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18.07.12)
* Placental polyamine metabolism differs by fetal sex, fetal growth
restriction, and preeclampsia. _JCI Insight_; 12 July 2018;
DOI:10.1172/jci.insight.120723
+ read more

2018.07.20
【活動宣傳】是限制還是保護?母性保護與就業平等
報名連結:HTTPS://GOO.GL/FORMS/OCIOQCXGKIJC3VXJ2
座談會資訊
* 主題:是限制還是保護?-母性保護與就業平等
* 講師: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 黃怡翎
* 時間:8/25(六)下午2-4點
* 地點:女書店(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56巷7號)
* 主辦:台灣女人連線
座談會簡介
「職場母性健康保護」是女性勞動的基本人權,雖然國家基於保障母親的健康、使其能安全孕育健康的下一代而訂定相關規定,但是同時也對懷孕或甫生產完畢的女性勞工之工作權有所限制與剝奪。
如何在母性保護的前提之下,平衡就業平等及避免落入以性別做為工作區分的性別刻板印象?
【台灣女人連線】與【女書店】合作舉辦座談會,歡迎與我們一起討論、激盪出更多答案。
講者介紹 黃怡翎女士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
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執行長
行政院性別平等會第四屆委員
長期關心台灣勞工議題,並著有「過勞之島」一書。
+ read more

2018.07.18
人們的平均壽命已經不再延長?
根據最新的數據顯示,英國男性和女性的壽命已經不再延長。英國人的壽命近一世紀以來一直都是穩定增加的。然而自從2010年來,這種趨勢已經幾乎停止,這個廣為流傳的疑慮也獲得國家統計局(ONS,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證實。
在台灣,自80年代人口持續上升,到了2010年也是趨緩且呈現停滯(見下圖),這種現象在男女性別是一樣的。
這是不是意味著人們的壽命不再延長?
英國國家統計局分析師說,他們無法找到為什麼英國人的壽命在2010年之後就不再增加的理由。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人類的預期壽命不斷提高,其中原因包括:醫學的進步使一些致命性的疾病如肺結核和猩紅熱幾乎消失,以及經濟和生活方式的改變。
這意味著,在煤礦等危險重工業中工作的男性人數減少了許多,還有吸菸的習慣也一樣減少了。但英國國家統計局表示,自2010年以來,英國男性預期壽命的增加速率下降了85%,女性則下降了95%。
國家統計局表示,從1990年到2011年之間,每10萬個男性當中,死亡人數每兩年就下降了8.6人。但在2011年至2017年間,每10萬男性人口死亡人數,每兩年期間卻僅降低1.3人。女性也不例外,在1990年至2011年期間,每10萬個女性人口,每兩年死亡人數降低了4.3人。但在2011年至2017年間,女性每10萬人口之死亡人數,每兩年期間卻僅降低0.2人。
英國國家統計局分析師表示,研究人員指出可能是一些致命的流感毒株,比較容易影響年老人群,因此影響到壽命的延長。然而,不同的流感病毒只能解釋死亡率的短期波動,對人口死亡率應該不會有長期的影響。
國家統計局也質疑財政緊縮—政府支出減少—是人民平均壽命不再增加的理由。進一步的原因可能是,老年人口數量的增加有可能帶來這樣的負面影響,也有人認為是跟醫療進展速度減緩有關。同時,儘管男性的工作危險性比從前低,但女性從事高壓力工作的人口卻創歷史新高。
編譯者:CHRISTOPHER CHANG (張軒睿) , ERICA CHANG (張雅雅)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8.06.19)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