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高潮有助受孕
2019.01.29
高潮有助受孕
生育專家指出,高潮有助受孕,使婦女懷孕的可能多出15%。   英國CORK大學應用心理學講師Dr. Robert King表示,在女子高潮時,精子會被吸往發號施令的卵子。因為「愛情荷爾蒙」催產素(oxytocin )的分泌會刺激子宮肌收縮,把精子「推」往受孕機率最高的地方。他強調「性興奮刺激和親密感在生育裏並不是無關緊要的選項」。   Dr. King研究6位女性志願者,年齡26-52之間,測試女性高潮和其懷孕的機率。   這些婦女記錄一個月裏,在家中使用振動自慰器達到高潮的數目。之後他比較高潮和沒有高潮時,子宮裡液體(自身分泌的潤滑液)的多少。   結果顯示婦女高潮時,多15%的液體會存留著,也是精子留在子宮的數量指標。   Dr. King 指出:「當精子經由子宮頸進入子宮時,精子留在子宮等於受孕機率較好。女性高潮明顯的協助這個過程。」   女性的高潮長久以來是一種神秘,進化論科學家以前認為高潮對成功受孕並没有任何角色。   Dr. King説:「一些人辯稱因為女性高潮不易達成,所以沒什麼作用,即使在培養伴侶之間有更親密的連結。但這並不表示高潮無重要的進化功能。」   因為很多從未有高潮的人,受孕也無困難,所以將生育和性快樂連結在科學上有很大的爭議。2010年BBC的一個記錄片將性高潮和受孕連結在一起,子宮和輸卵管的收縮有助懷孕的理論很吸引人。   布拉格一位人工受孕專家Dr. Hana Visnova同意Dr. King的説法,但認為需要更多的研究。   她說壓力和不孕相關,高潮可以有效對抗壓力。身體在壓力下,荷爾蒙包括腎上腺素、皮質醇和去甲腎上腺素充滿在血液中,通知身體正受到威脅,絶對不是懷孕的好時機。這是一種古老的、進化的反應,是一個很真實的障礙。而「性」是對抗壓力的方法之一。   她建議想要受孕的配偶避免正經八百的性交,那會使性的愉快經驗失焦,導致情緒不穩、關係出問題,悲傷、焦慮,乃至性生活的隔閡。所以要讓性永遠有樂趣,就要丟棄敷衍草率的「太有目的」的性。   但是男女高潮的差異很大,根據去年五月佛羅里達大學發表的研究發現,性交時91%的男學生通常有高潮,而女性只有39%。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9.01.09)      
+ read more
減重?一定要忌口!
2019.01.28
減重?一定要忌口!
進入新的一年人們發誓要忘卻丟掉的事情總是不少,想拋開遠離不好的工作、各種關係或是習慣等等,但往往新年一開始沒想到自己就增重變胖了。每年一月最受歡迎的新年新願望就是減重,但就長期來看,節食遠比運動來得重要多了!   營養學家Lisa Drayer說,所有熱量都是從你攝取的食物和飲料進入體內的,但你會消耗掉的卡路里量卻只有一小部分是透過運動才消失的。人們要減重的話,真的只要注意飲食就好。   身體如何消耗熱量? 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的研究者Alexxai Kravitz指出,一般人體能量消耗主要來自三個部分:維持身體功能運作所消耗能量的基礎代謝率,佔整體能量消耗的60-80%,隨年紀增長代謝會變差,只有當肌肉密度增加,代謝率才會提高;接著是攝取食物後消化、吸收代謝所耗掉熱量,佔10%;而一般體力活動消耗的熱量,如:走路、打字、運動等,則佔10-30%。非運動員的一般人經由運動每日大概燃燒5-15%的卡路里,完全比不上每日飲食攝取到的熱量,而且任何有健身過的人都可以告訴你,運動會刺激提高食量,將會摧毀任何想減重的意圖。   靠運動消耗能量是杯水車薪 根據哈佛醫學院計算過,一個體重約84公斤的人,以每小時4公里的速度,在走路30分鐘後會消耗200大卡,但是這些熱量只要在吃下4片巧克力餅乾或1球半的冰淇淋或喝近兩杯紅酒後就可以被抵銷掉。甚至充滿活力的踩腳踏車課程,可以消耗700大卡,但只要喝下一些綜合飲料或一片蛋糕就完全前功盡棄。   為了消耗熱量所要花的時間長度,和吃只下幾口食物相比,兩者非常不成比例,所以你的目標如果是要減重,最好不要靠健身,而是吃少一點。簡單一點來說,3,500大卡大概等於1英磅(450公克)的脂肪,如果你想每周瘦將近半公斤,大概每天要減少攝取500大卡的熱量,所以如果你有喝汽水,戒掉它是最簡單的減重方法。另外,運動會增加食慾,尤其是那些長時間耐力運動或舉重運動。   但是運動並不是不重要,它還是可以增加肌肉的力道、密度和彈性,同時有助對心臟病與糖尿病的疾病控制,也可以改善心情,幫助對抗憂鬱症。   編譯來源:CNN(2019.01.05)      
+ read more
晚餐與就寢的間隔長短無關乎健康
2019.01.25
晚餐與就寢的間隔長短無關乎健康
營養師建議至少在睡​​前兩小時吃晚餐,讓血糖在就寢時穩定下來。不過,日本的研究發現,事實上,這兩小時的差距對長期血糖水平沒有影響。   研究對1,573名健康成年人進行了為期三年的追蹤,監測他們的進餐時間和睡眠模式,並定期進行血液檢查。大多數參與者在晚餐和就寢之間至少隔了兩個小時。   當研究人員分析血液結果時,他們發現人們進食的時間對他們的長期血糖水平(HbA1c)沒有影響。相較於進食與睡眠之間的時間間隔,體重、血壓、運動、吸菸和飲酒對血糖的影響更大。   研究表示,與普遍看法相反,確保一日的最後一餐與就寢時間的間隔並未顯著影響血糖HbA1c水平。人們與其關注這一部分,不如更多地關注健康飲食、獲得充足的睡眠、避免吸菸與飲酒及避免超重,因為這些因素對代謝有更深遠的影響。   美國心臟學會曾發表科學聲明表示,進食時間對心血管健康的影響,還需要更多研究來探討。過去的流行病學研究指出,較晚吃晚餐對心血管代謝健康有潛在地傷害,但是因為研究規模受限而樣態又相當多樣,以致於難以有具體結論並提供相關建議。   編譯來源: * Daily Mail(2019.01.21) * Meal Timing and Frequency: Implication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Originally published30 Jan 2017        
+ read more
吃巧克力止咳?!
2019.01.22
吃巧克力止咳?!
冷氣團來襲,咳嗽的人變多了。坊間有各種緩解咳嗽的方法,例如烤橘子、蜂蜜水等等。最近科學家提出一項令人開心的說法:巧克力有助緩解咳嗽。   英國赫爾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一項研究,探討甜味治療與呼吸系統之間的關係。他們對163名咳嗽患者進行試驗,隨機給予常規可待因止咳糖漿或巧克力為基底的藥物。研究結果發現,與止咳糖漿相比,使用巧克力為基底的藥物進行治療的患者在兩天內症狀有「顯著改善」。   主要作者Alyn Morice博士表示,巧克力比止咳藥物更黏稠,形成的塗層可以保護喉嚨中的神經末梢,進而緩解咳嗽的衝動。這也同時解釋了為什麼蜂蜜、檸檬和其他含糖糖漿有相同效果。Morice博士建議相較起來含著巧克力吮吸比較有效果,熱巧克力則可能效果不佳,因為它不會長時間與喉嚨接觸。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8.01.07)、AJC(2018.01.14)      
+ read more
科學家找到了誘發女性心臟病的遺傳因子
2019.01.21
科學家找到了誘發女性心臟病的遺傳因子
一項跨英、法、美及澳國的新研究發現了一種常見的遺傳因子,該因子增加女性發生非典型心臟病—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的風險。   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SCAD)是一種特殊的非典型心臟病,會影響身體明顯健康的女性。該疾病的潛在機制仍然知之甚少,受影響的患者在冠狀動脈壁內發生出血或瘀傷,這導致動脈變窄而防止血液正常流向心肌,導致心臟病發作。   位於6號染色體上的遺傳因子增加了發生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的風險,這種類型的心臟病幾乎只發生在年輕及中年婦女,包括一些孕婦。   過去已有研究顯示,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很大一部分患者體內的其他動脈也有異常。最近的研究則指出,6號染色體上的遺傳因子與纖維肌發育不良的風險增加有關,纖維肌發育不良也是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患者常見的動脈異常現象。   此研究中探討了這一遺傳因子是否與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有關,而答案是肯定的,這種遺傳因子也是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的風險因素。有趣的是,這個遺傳因子似乎也可以些微地保護患者免於典型的心臟病。   如同任何受遺傳和環境因素影響的疾病一樣,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需要採用更全面的方法進行調查,以便更好地了解及管理受影響患者。心血管疾病是僅次於癌症女性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因此醫學和科學界更好地了解這些的非典型心臟病將有助於掌握女性的心血管健康。   雖然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被認為是罕見的,但最近的研究顯示,它實際上可能引發三分之一60歲以下女性急性心臟病發作。這些類型的心臟病顯然被低估了,因為患者可能不會出現典型的風險因素。此外,正確的診斷是複雜的,需要復雜的成像技術和臨床專業知識。   此跨國研究團隊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即與國際同事合作,建立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的詳盡遺傳圖譜,並強調相關遺傳因素的生物性影響。最終目標是能夠更好地了解這種疾病的原因和最佳治療方法。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01.14)     更多閱讀:什麼是冠狀動脈剝離?      
+ read more
產後10年內罹患乳癌易轉移!
2019.01.19
產後10年內罹患乳癌易轉移!
2018年底一份研究指出女性產後5年罹患乳癌的風險達到巔峰,而最近一份研究首次證明了女性在產後10年內所罹患的乳癌更容易轉移,因此更可能導致死亡。   研究分析了701名45歲以下女性乳癌患者的資料,他們比較了以下三組女性發生癌症轉移的風險: * 從未生過孩子的婦女 * 最後一次生產在研究前10年內的婦女 * 最後一次生產10年後被診斷罹患乳癌的女性   研究發現,產後十年內所罹患的乳癌轉移的風險最高,並且在第I期或II期乳癌患者的風險增加得最為明顯,其風險比沒有生產的女性高3.5至5倍。   這些癌症的轉移風險沒有因為其侵襲程度、被診斷時屬於哪一階段或治療方法而有不同。研究結果支持了研究團隊過去在實驗室的發現:在生產後乳房組織周圍的狀態的變化可能有助於轉移的發展,如:在生產及哺乳後乳房組織中新的淋巴通道可能有利於癌細胞轉移至其他部位。而目前的研究也的確發現較多女性被診斷出淋巴結中有癌症。   根據美國國家癌症學院,每年有25,000名45歲以下女性被診斷罹患乳癌。而這份研究的資料顯示,這其中有45%的乳癌是發生在產後10年內。換言之,每年約有11,000名美國女性面臨乳癌轉移的風險增加的狀況。   研究結果強調需要了解產後乳癌可能代表一種獨特的乳癌類型,因此需要不同的照護。而所有女性都知道她們上次生產的時間,這個訊息有助於辨識乳癌轉移風險最高的年輕女性。如果我們意識到風險增加,我們就可以努力找到克服這種風險的最佳方法,並對其進行適當的處理。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01.16)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