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3.26
男性小心!傳統男性角色容易讓你變孤獨老人!
最近一份研究指出,認同男性性別角色的男人容易感到痛苦並在晚年孤立。
研究發現,有毒陽剛氣質(toxic
masculinity)─即傳統反映「真男人」信念的態度,會影響男人的社會關係、健康、福祉和整體幸福感。
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社會學家S.
Shuster表示,當出現諸如健康或財務等問題時,男性向家人或朋友透露的可能性較小。這可能會對他們的晚年心理健康造成破壞性影響,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退休,他們變得更加孤立。
有毒陽剛氣質是指負面影響他人─尤其是女性的陽剛氣質。研究顯示,這種氣質也對擁有這種信念的男性產生有害影響。
帶有支配性質的陽剛氣質在某些方面來說其前題是孤立,因為它的重點是自主,不能表現出太多的情緒。以這種方式生活很難發展友誼。
陽剛氣質越強的男人越沒有朋友
研究分析了威斯康辛縱向調查中近5,500名年長男女,並依這些男性在陽剛氣質光譜中的位置作分析。
研究發現,相較於女性,男性擁有任何知己或將親朋好友視為知己的可能性顯著較低。
Shuster說:「擁有能夠與我們一起討論個人事務的人是一種社會支持。如果一個人只有一位可以分享訊息的人,或者有時甚至沒有人,那麼他們實際上就沒有機會進行反思和分享。」
研究人員表示,出生於1940年代中期至1960年代中期的人們(稱為「嬰兒潮」)多已退休,他們在尋找和維持健康的友誼面臨挑戰。
喪偶或遷居等晚年生活中常見的變化也會破壞他們現有的友誼,而「有毒的陽剛氣質」的信念會使情況更糟。
Shuster說:「當我們變老時,有些方法可以確保我們維持自己的健康和福祉。抱持『有毒陽剛氣質』信念的老年男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孤立無援。但並不是所有的老年男人都處於危險之中–只有那些偏愛特定信念的人。」
若男性在支配性的或陽剛的男性氣質上得分越高,他們改變觀點或尋求幫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了解如何提供他們不受社會孤立的方法,並幫助他們發展能力,讓他們認識到當個『真男人』時所堅持的所有思考及行為方式將不會對老年生活有幫助。
研究聲稱他們是最早將陽剛氣質視為「光譜」的研究之一,已發表於《性角色》(Sex
Roles)期刊。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0.03.11)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3.25
關於武漢肺炎 準媽媽們想要知道的
武漢肺炎還沒有流行以前,生產就是一件壓力很大的事了。而在疫情流行的現在,孕產婦該瞭解些什麼呢?來看看專家的說法。
胎兒可能在子宮內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嗎?
因為大多數孕婦都年輕且大致上是健康,因此受嚴重影響的可能性較小。雖然這是個好消息,但由於還有一個胎兒/嬰兒需要考慮,因此情況可能會更加複雜。
迄今為止,有關武漢病毒的資訊大多來自中國。最早關於孕婦的研究也是,是來自9名罹患新型冠狀病毒的孕婦。這些婦女都是剖腹產,目前所有母親和嬰兒都康復了。研究發現,嬰兒均未感染COVID-19,也沒有證據表明嬰兒、母乳或胎兒周圍的液體中有存在病毒。
世界衛生組織的新準則指出,沒有證據表明孕婦會表現出與其他人不同症狀,也不會有更高的罹病風險,更沒有證據證明在妊娠中會出現垂直感染。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只有在醫學上合理的情況下才考慮進行剖腹產。
胎盤是非常有效的過濾系統,在保護嬰兒免受傷害方面有強大的功能,茲卡病毒是一個例外。
目前沒有證據證明產婦罹患武漢病毒後併發症會增加,但如果孕婦非常不適,例如發高燒或罹患肺炎,胎兒就有早產的可能,而這可能是來自當孕婦病得太重時,醫師做出的醫療干預。一般而言,除非認為中止妊娠對母親有益,否則COVID-19不太可能導致早產的決定。
現在還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COVID-19會增加流產,也還無法確定對嬰兒的長期影響。
為什麼孕婦不特別容易感染新型冠狀病毒?
一般來說,孕婦更容易有呼吸道方便的問題,例如流感。因為她們的免疫力降低,肺部壓力更大,需要更多的氧氣。
但是,COVID-19似乎並非如此,孕婦並沒有更高的罹病風險。在對147名感染COVID-19孕婦的分析中,8%患有嚴重疾病,而1%的人處於危急狀態,比例低於一般人口。
懷孕時,免疫反應會下降,這是要防止母親的身體攻擊寶寶,但卻可能對健康構成威脅。但這免疫力低度運轉可能對COVID-19提供額外的保護,目前看來免疫系統正高度運轉在對付其他疾病的患者,COVID-19對他們的攻擊似乎更為嚴重。
孕婦如何保護自己和他人?
其實就和一般人一樣,孕婦保護自己的行動包括:
* 咳嗽時用肘部彎曲處遮住嘴巴
* 避免與生病的人接觸
* 要求身體不適的人避免拜訪
* 經常洗手洗手
* 避免大型聚會
* 不要出國旅行
可以到醫院產檢跟生產嗎?
妳可以繼續產檢,但是如果錯過了一兩次也不要太緊張。
如果要到醫院,應盡量採取預防措施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感染風險。在大多數情況下,分娩都會按計劃進行。如果產婦與新生兒都健康,早早回家是比較理想的選擇。
不過需要注意,有些醫院會限制訪問者,甚至限制伴侶以外的其他人探視來降低感染風險。
分娩後該怎麼辦?
世界衛生組織目前組織建議罹患武漢肺炎的婦女在與嬰兒接觸之前和之後要洗手,如果嬰兒有症狀(例如咳嗽),請在嬰兒附近使用醫用口罩,並定期清潔和消毒環境中可能接觸的地方。
而雖然目前還沒有科學證據證明母親罹患武漢肺炎後母乳是否會發生變化,專家建議持續哺餵母乳,因為可以將抗體和其他重要的免疫因子轉移給嬰兒。
但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黃淑英表示,媽媽在罹病後所進行的治療也應該要考慮進去,流感藥物(如rimantadine)會抑制泌乳,也可能有毒性的問題。因此,在對嬰兒的影響還無法確定時,生病的媽媽暫時停止餵母乳也許是較不冒險的作法。
妳還能做什麼?
做好各種預防措施,避免進出人多的地方,都是基本的防護。但如果妳真的感到非常擔心,請保持鎮靜並與醫師進行討論。
編譯來源:The National Interest (2020.03.17)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3.24
A血型者可能較易感染新冠狀病毒而住院??
一項新的初步研究發現,從住院病患的資料裡發現血型與罹患新冠狀病毒之間存在相關性。相較於其他血型,A型血的人可能風險最高,而O型較低。
這份來自中國深圳南方科技大學的研究僅在網路上發表,尚未發表在期刊上。意指這份研究的方法與結果尚未被其他專家評審過。因此,不應用於臨床指導。
血型A風險最高嗎?
研究人員檢視了因新冠狀病毒而住院的2,173例患者的血型分佈。這些人分別在中國武漢市或深圳市之三所醫院接受治療。研究將這群人的血型分布與代表一般人口的血型分布進行比較,代表一般人口的樣本有3,694例。
研究發現,相較於一般人口的血型分布,因新冠狀病毒住院(金銀潭醫院)的1775人當中A型血液患者的比例明顯較高。他們還發現,這群住院者O型血液比例明顯低於一般人口。
一般人口的血型分布為:A型佔32.16%、B型佔24.90%、AB型佔9.10%及O型佔33.84%。因感染病毒而住院於金銀潭醫院者的血型分布為:A型佔37.75%、B型佔26.42%、AB型佔10.03%及O型佔25.80%。
其他兩個醫院(398人)的的研究結論和金銀潭醫院的非常相似。
研究作者表示,
A型血的人比其他血型者患新冠狀病毒的風險顯著較高;O型血的人比其他血型者患新冠狀病毒的風險顯著較低。
我們必須強調,研究人員提到的是因為新冠狀病毒而需要住院治療的風險,而不是感染病毒風險。這是因為研究調查的資料僅包含症狀嚴重到需要住院的個人,而不包含症狀輕而在家休養的個人。
結論可能純粹是巧合
英國雷丁大學副教授S.
Vaiyapuri博士強調,由於這是項初步研究的結果,A型血液者不必擔心。如果不確定冠狀病毒和ABO血群抗原之間的因果關係,就很難得到這個結論,它可能是純粹的巧合。重要的是,人們不應該對這些結果感到恐慌,因為顯然,還需要進一步的科學研究來證實這些說法。
此外,這份的研究僅包括中國非常特定人群的數據。
不過,如果未來有研究證實了這份研究的結果,則可以幫助醫療人員識別哪些感染新冠狀病毒者最有可能需要住院治療。
編譯來源:
* Daily Mail(2020.03.20)
* _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BO Blood Group and the COVID-19
Susceptibility_. Jiao Zhao et al. medRxiv 2020.03.11.20031096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3.23
是時候改變我們看待女性心臟病的方式了!
一直以來,心臟病研究未能確保研究對象性別比例平衡,這是對女性心臟病患者照護根本上的缺陷,犧牲了許多女性的生命。
數十年來,醫學常以適用於男性的標準來評估女性心血管健康。通常,心臟科醫師會遵循指引,辨識一系列典型的常見症狀來做診斷。男性和女性心臟病發作的主要徵兆是胸痛。
但是,2月一項新研究發現,通常55歲以下的女性,其症狀的變化多於男性。醫師有時無法將這些不太明顯的症狀與心臟病發作聯想在一起,因此無法診斷出疾病。
患有心臟病的婦女可能沒有任何這些症狀
主要作者J.
Brush博士表示,作為一名醫生,如果您正給一名女性看診,您需要更廣泛地思考。她可能沒有教科書中的胸痛、手臂痛、呼吸急促和出汗等典型症狀組合。
心臟病學教授J.
Mieres表示,面對女性患者,醫師必須將心臟病症狀擴大到包括頸部疼痛,有時甚至只是頭暈、噁心和胃灼熱等。當女性前來問診時,下顎、背部和手臂疼痛可能是唯一的症狀表現,胸部不適可能在之後才出現。
Mieres說:「假設您在家中感到噁心、下顎痛和胃灼熱,即使您知道自己有心臟病風險,您也可能不認為這是心臟病發作。我們需要記住,女性可能經驗到的症狀更加廣泛。」。這裡所指的「我們」不僅是健康照護專家,女性也是。
專家們表示,許多女性報告的胸部不適可能遠不及男性心臟病發作時般的劇烈,而且似乎並不那麼緊急。但是,僅僅只是意識到女性心臟病症狀有多種組合且徵狀更微妙,可能是更快診斷和治療疾病的關鍵。
美國國家心臟、肺和血液研究所的N.
Cook博士提醒,以新的方式看待心臟病應該是加強而不是取代當前的方式。他表示,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心臟病發作時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表現胸痛或胸部不適以外的症狀,這提高了患者的意識,但也可能無意中讓人忽視胸痛仍是男女最常見的心臟病症狀。
編譯來源:
*
* Health Day(2020.03.06)
* John E. Brush Jr et al.Sex Differences in Symptom Phenotypes Among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Quality and Outcomes. 2020;13:e005948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3.22
害喜有好處?
懷孕害喜似乎是人類獨有的,而有較嚴重害喜症狀的婦女似乎流產率也比較低。有兩個主要的理論解釋為什麼我們可能如此進化而來。
第一個理論,作嘔通常相關於對肉類和強烈味道的厭惡,也許可以促使孕母避開可能引起食物中毒的食物,特別懷孕初期胎兒最脆弱的時候。
第二個理論是害喜可能是被健康胎兒分泌出來的荷爾蒙所引起的,有助於在懷孕第一期胎盤的形成。嘔吐很不幸的是荷爾蒙的副作用,但好處是間接而來的。
編譯來源:Science Focus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3.21
在家生產的新生兒 死亡率較高
美國最新研究指出,相較於在家生產,新生兒在醫院分娩後存活率更高。
研究怎麼做?
研究人員分析來自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的資料,比較在2010年至2017年間,滿37周、體重在2499克以上的由助產師在家中或在醫院接生的新生兒,出生27天內的死亡率。結果發現,在家生產的新生兒中,每一萬名活產有近14名新生兒死亡,是在醫院出生的四倍以上。
研究指出,類似美國這樣在家與在醫院出生的新生兒存活率出現差異的情形,在荷蘭、德國、澳洲等已開發國家中並未出現。可能是因為在這些國家,助產師已融入了當地衛生保健系統,會對孕婦進行年齡或肥胖等風險因子進行篩檢,排除高風險群在家生產。但在美國並沒有此種在家生產的指導原則。
生產地點 影響新生兒死亡率的關鍵
在美國,負責進行在家生產的助產人員大多都沒有獲得符合國際助產師聯合會教育標準的執照。但是,經醫院認證的助產護理師擁有大學學位,並且接受了嚴格的培訓,以診斷和處理併發症。不過,目前的研究指出,助產師的類型並不是新生兒死亡率的決定因素,生產地點—家中或是醫院,才是關鍵。
經過認證的助產師,在家接生的新生兒死亡率約為萬分之9.28,是在醫院接生死亡率(萬分之3.27)的三倍。而由沒有認證的助產人員,在家接生的新生兒死亡率為萬分之12.44。
Grunebaum博士表示,在家生產缺乏相關的醫療設備與人員,難以充分監控分娩過程,也無法緊急照顧有併發症風險的新生兒,女性更被剝奪無痛分娩或剖腹產的選擇。緊急情況還意味著,在家生產的女性中將近一半最終不得不轉院,這可能進一步危急新生兒。
美國波特蘭健康與科學大學A.
Caughey博士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他說研究的結果「與我們所知道的非常一致。美國沒有像其他國家對孕婦以單一方式進行指導,決定分娩地點的原因通常是孕婦的偏好,但經濟因素有時會起作用。」
編譯來源:BBC NEWS(2020.03.08)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