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當狗狗成為家人!生育率下降與飼養毛小孩有關?
2025.04.14
當狗狗成為家人!生育率下降與飼養毛小孩有關?
瑞典一項最新研究指出,有四分之一的瑞典年輕女性不確定是否想生小孩,或明確表示不願生育。與2014的十分之一相比,此比例大幅增加,顯示女性的生育意願下降。另外,有一個研究顯示,在某些國家,養狗的數量大幅增加,甚至超過小孩!全球對狗的情感依賴正在上升,但這是否意味現代人正在「以狗代子」?或者這股趨勢背後有其他因素?   Eötvös Loránd University動物行為學系主任Enikő Kubinyi教授在全球頂尖的心理學期刊上發表了一項突破性的理論。他認為養狗與生育率下降確實存在關聯—但關聯可能與我們所想的不同。   觀點一:養狗會降低生育意願? 許多人將自己的狗視為家人,甚至比人際關係還重要。狗的數量逐漸上升,而人類的生育率卻在下降。即便身為有孩子的父母,也有人認為自己的狗比任何人都更重要。   一項匈牙利調查發現,19%的無子女者與10%的父母至少部分程度認為狗比任何人更值得重視。Kubinyi試圖解釋這個令人意外的現象。   Kubinyi指出,有些人認為在現代狗已經成為新的「孩子」,也有人對這種說法感到憤怒。例如,教宗方濟各曾批評沒有孩子卻溺愛寵物的行為,認為是自私的表現。一些研究顯示,狗主人確實對母職持有較為負面的看法,而擁有狗的母親則認為養育孩子更加沉重,降低她們再生育的意願。   觀點二:養狗會提升生育率? 相反的觀點則認為,養狗實際上可能會提高生育率。有孩子的家庭更有可能養狗,而有些伴侶則將養寵物視為「練習照顧孩子」,作為建立家庭的準備階段。此外,女性往往會覺得養狗的男性更有吸引力,這可能會提高男性成為父親的機率。根據此觀點,養狗並非取代生育,而是與之互補,甚至可能成為育兒的前奏。   狗還可能成為社交催化劑,促進人際關係。例如,遛狗可以增加社交互動的機會。然而,某些狗的行為問題(如具有攻擊性或過度吠叫)可能會使社交互動變得困難,尤其當飼主依賴狗作為唯一的情感寄託時。   缺乏社會支持,現代人轉向依賴動物 人類的照顧本能和需求社會支持是天生的,但當人際關係受到損害或缺失時,這些需求便轉向可以與人作伴的動物。這就是Kubinyi的「伴侶動物逃避理論(companion animal runaway theory)」。在這個理論下,孩子數量的減少並不是因為狗的數量增加,而是兩者背後有相同的趨勢—社會支持網絡的轉變。   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發展出了一種「合作育兒」模式,即社區內的成員共同分擔育兒責任。然而,在現代社會中這些支持網絡已經崩解,導致許多人覺得自己無法獲得育兒的協助。有些人則在人際關係中經歷了情感創傷,而狗提供了安慰與無條件的愛。當代文化進一步鼓勵人們將照顧的本能轉移到狗身上,這種趨勢反映在網路迷因上,寵物照顧產業蓬勃發展,飼主們也越來越常自稱為狗的「媽媽」或「爸爸」。   對於許多人來說,在缺乏支持的人際關係時,狗便成為最重要的夥伴,而牠們的思維與行為特質,也特別適合擔任這個角色。   應加強社會支持系統,養狗不應使人更孤立! Kubinyi總結道,狗的角色變化反映了西方社會在照顧與社會支持上的巨大缺失—人們試圖用毛小孩來填補這種空白。我們需要加強家庭支持系統,減少社會孤立。當養狗能夠促進人際連結,而非讓人更加孤立時,它才真正發揮正向作用。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5.3.25)、EurekAlert(2025.3.24)      
+ read more
研究加強了妊娠糖尿病與自閉症之間的聯繫
2025.04.11
研究加強了妊娠糖尿病與自閉症之間的聯繫
糖尿病是否確實會導致這些問題仍有爭議。自2015年在JAMA上發表了關於母親糖尿病與自閉症之間的緊密關聯的文章以來,許多資源都投入這方面的研究。   日前一項大型新研究進一步證明,妊娠糖尿病與兒童腦部和神經系統問題(包括自閉症)的風險增加有關。   根據 統合202項早期研究(涉及5,600多萬對母子)的數據分析,如果母親在懷孕期間患有糖尿病,孩子被診斷出患有神經發育障礙的可能性要高出28%。   研究結果描繪了一幅一致且令人擔憂的畫面:即使在調整了社會經濟地位、母親年齡和出生併發症等主要混雜變數後,母親糖尿病仍然與多種神經發育困難密切相關。   妊娠糖尿病的風險低於已有糖尿病者 母親在懷孕期間患有糖尿病,其孩子患自閉症的風險高25%,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風險高30%,患有智力障礙的風險高32%。與母親懷孕期間未患糖尿病的孩子相比,他們的溝通障礙發生率高出20%,運動障礙高出17%,學習障礙高出16%。   與妊娠期糖尿病(通常在妊娠後得到解決)者相比,懷孕前診斷出的糖尿病者的孩子罹患一種或多種神經發育障礙的風險高出39%。   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稱,美國多達9%的孕婦患有妊娠期糖尿病,且發病率還在上升。在台灣,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約17%的孕婦患有妊娠期糖尿病。   研究人員表示,研究結果強調了對有糖尿病風險的女性提供醫療支持以及對其子女進行持續監測的重要性。   機制和局限性 雖然該研究沒有直接探討機械途徑,但先前的研究已經指出了幾種合理的生物學解釋。這些因素包括子宮內葡萄糖和胰島素的改變、氧化壓力的增加、慢性低度發炎和表觀遺傳學變化—所有這些都可能干擾胎兒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   重要的是,雖然這項統合分析顯示出了很強的關聯性,但並未確定因果關係。作者提醒說,需要進行更多高品質的前瞻性研究來闡明起作用的生物學機制,並釐清遺傳、環境和產前代謝因素的影響。   儘管如此,數十項研究、人群和方法得出的結論的一致性為這些結論提供了相當大的依據。   這項研究是在川普政府衛生官員呼籲進一步研究疫苗是否是導致自閉症的原因之際進行的,新任衛生部長羅伯特·F·肯尼迪(Robert F. Kennedy Jr.)長期以來一直支持這一說法,但已被成熟科學所推翻。   此研究發表在《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雜誌上       編譯來源:Reuters(2025.04.08)、Neuroscience News(2025.04.09)、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2025.04.07)    
+ read more
「產後健康照護服務方案」五月上路!提供婦女兩次產後照護
2025.04.02
「產後健康照護服務方案」五月上路!提供婦女兩次產後...
行政院長卓榮泰昨日(3/31)宣布,「產後健康照護服務方案」將於今年五月正式上路!此項政策旨在支持產後女性心理與生理方面的健康調適。卓榮泰表示,第一年的經費預計投入約8000萬元,未來隨著服務內容逐漸精進與完善,將挹注更多經費。今年預估有六至八萬產後婦女受惠。   衛福部長邱泰源表示,「產後健康照護服務方案」是針對婦產科醫學會提出的「第四孕期」的概念所設計。時間分別為產後四周內及產後三個月內,安排婦產科醫師進行產後檢查。   「第四孕期」指的是產後12週內。此時剛經歷生產的女性生活歷經巨大的轉變,身心皆面臨極大壓力。這段期間女性可能會面臨妊娠後尚未完全復原的身體,包含身體上的疼痛、尿失禁、陰道出血、腹直肌分離等等,同時要面對育兒帶來的挑戰,包含照顧寶寶造成精神疲勞、睡眠不足等等。而產後健康照護服務方案協助產婦度過產後調適期,評估並追蹤產後的身心健康,及時給予專業的諮詢與治療。      
+ read more
生育權倒退?拉美多國面臨政治勢力挑戰,人工流產權遭受威脅
2025.03.28
生育權倒退?拉美多國面臨政治勢力挑戰,人工流產權遭...
拉丁美洲人權倡議者警告,隨著美國逐步收回人工流產權的政策,整個拉丁美洲地區的生育權也面臨越來越大的政治威脅。   多明尼加共和國的婦女平等中心主任Paula Avila-Guillen在一場會議中表示,「在多年人權取得進步後,現在卻出現了強烈的反撲。一個國家的變化,會在其他國家產生連鎖效應。」   拉丁美洲各國人工流產政策存在極大差異 拉丁美洲各國在生育權的政策上有極大的差異。薩爾瓦多是全球人工流產法最嚴格的國家,對於人權倡議者認為是自然流產的案例,都可能判處孕婦謀殺罪的刑罰。而哥倫比亞的最高法院於2022年將人工流產除罪化,懷孕24週內可合法進行人工流產。   另外,拉丁美洲許多國家僅允許孕婦生命受威脅或遭受性侵而懷孕的情況下進行人工流產,但因程序繁瑣,往往導致懷孕週數超過合法限制,進而削弱了女性的生育自主權。   阿根廷政府削減資金,生育權倒退 在人工流產合法化的阿根廷,人權倡議者指出,自由派總統Javier Milei—美國總統川普的盟友—正在刪減相關經費,導致人工流產服務幾乎無法取得,避孕藥物的供應也受到限制。   國際特赦組織阿根廷分會執行主任Mariela Belski表示,「對我們來說,沒有避孕措施,就像回到了1960年代,這是一個極其嚴重的倒退。」   Belsk還提到,政府削減資金後,導致國家性別暴力求助熱線幾乎無人值守。此外,各省已開始報告安全進行人工流產所必需的藥物RU486(mifepristone)與米索前列醇(misoprostol)短缺,但政府已凍結採購這些新藥。   阿根廷米萊政府則認為,人工流產與女權運動屬於「邪惡意識形態」(nefarious ideology),主張政府不應資助相關的服務。阿根廷是少數無需證明遭性侵或有嚴重健康問題,即可在懷孕14週內人工流產的拉美國家之一。然而,距離該國人工流產合法化還不到四年,Milei的政黨去年曾提出法案,試圖將人工流產重新入罪化。所幸該法案沒有獲得足夠支持而無法通過。   缺乏安全的人工流產,孕婦死亡率上升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5%至13%的孕產婦死亡是由不安全的人工流產引起的。而在拉丁美洲,每四起人工流產中就有三起是不安全的。   在全面禁止人工流產的多明尼加共和國,婦女平等中心專案負責人Natalia表示,當地組織正在努力推動降低刑罰,以減少該國孕婦死亡率和青少年懷孕率,多明尼加這兩項數據均居拉美地區前列。Marmol表示「我們會遭遇挫折,但我們必須記住,這只是現在的困境,我們必須繼續奮鬥,阻止反人工流產勢力繼續壯大。」       編譯來源:Reuters(2025.3.7)      
+ read more
《人體研究納入性別考量操作指引》出爐!台灣性別健康研究再進一步
2025.03.25
《人體研究納入性別考量操作指引》出爐!台灣性別健康...
衛福部於2月11日公告《人體研究納入性別考量操作指引》,為台灣在以人作為受試者之醫學研究納入性別補上最後一塊拼圖。對長期推動此項議題的台灣女人連線而言,也是重要的成果!   性別納入健康研究為什麼重要? 長期以來,醫學研究領域以男性為基準,導致女性健康被忽略。由於雌性動物的荷爾蒙週期會影響實驗結果,動物實驗常選擇使用雄性動物;人體研究亦因女性有月經週期以及懷孕的可能,使得許多研究以男性試驗者進行。然而,男性與女性在身體結構、荷爾蒙、生活習慣等方面皆存在差異。過去健康研究以男性為中心,使得許多藥物、治療方法不適用於女性,甚至造成嚴重副作用。   國際上,如美國、加拿大與歐盟,早已將性別考量納入研究中。除了規定實驗受試者必須有一定比例的女性,研究結果也必須進行性別分析。台灣過去相關的規範較為缺乏,直到近年來才在台灣女人連線的推動下開始建立相關的政策。   台灣女人連線18年來的推動歷程 台灣女人連線自2007年,便開始關注「健康研究的性別差異」議題。透過遊說立法委員、多次向衛生福利部以及科技部提案,促使政府重視此項議題並陸續推出指引。也不斷地向大眾倡議,提升民眾對於健康研究中性別差異的認識。經過十幾年的努力,衛福部及科技部在2022與2023年間陸續公告《藥品臨床試驗納入性別考量指引》、《醫療器材臨床試驗性別差異評估》與《科學研究及技術研發性別化創新操作指引》。   「性別納入健康研究」的新進展 最新公告的《人體研究納入性別考量操作指引》,意味著性別考量已更全面的納入各類健康與醫學研究中。   本指引與先前《藥品臨床試驗納入性別考量指引》或《醫療器材臨床試驗性別差異評估》不同之處,在於醫學研究中如何關注社會性別(gender)有較多的著墨,更強調社會與文化對於性別的影響;指引中所關注的對象,也從女性群體,納入多元性別LGBTQ+群體的觀點。其次,對於性別考量如何納入研究各階段,從研究設計到研究分析的各種統計分析方式,都一一介紹。   台灣女人連線樂見本指引公告,不過檢視本指引仍有以下不足之處: * 本指引檢附之性別因素在不同人體研究領域研究階段的差異分析表,以人類研究、藥品臨床試驗、醫療器材試驗、醫療器材試驗作為分類說明,於現行人體研究法的適用範圍中,並不含非屬醫學研究的人類研究,如此的說明是否反而造成法規適用的爭議? * 其次,實務上,現行人體研究無涉藥品、醫療器材的研究類型為多數,例如:以既存資料為標的健康研究、檢體與醫療資訊為主的基因或生醫研究,或以病歷、醫學影像或醫療資料資訊為主的醫療AI研究等等,多是現行實務上各IRB審查的大宗,然相關研究如何納入性別考量並未有操作上的提醒。 * 再者,IRB依人體研究法進行倫理審查時,如何將性別因素融入受試者保護的倫理原則當中,仍未有明確的方向。   期待衛福部針對本指引與相關指引辦理訓練、推廣,讓研究社群周知、運用,並視台灣的研究生態滾動式檢討與調整,讓人體研究納入性別考量跟上台灣推動性別平等的腳步。       公告網址: https://dep.mohw.gov.tw/DOMA/cp-2782-9538-106.html      
+ read more
乳癌治療可能加速老化?
2025.03.24
乳癌治療可能加速老化?
乳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隨著治療技術的進步,患者的存活率已大幅提升。然而,新興研究顯示,乳癌患者的生物老化速度比無罹癌者快,而且影響可持續長達10年。這一發現引發對癌症治療對於老化及整體健康的潛在長期影響,值得更進一步關注。   乳癌治療會加速老化? 研究人員比較了1,264名乳癌患者與429名無罹癌對照者的數據,結果顯示乳癌倖存者在確診時「表型年齡加速數值」(Phenotypic Age Acceleration,PAA)顯著較高,且在確診後10年仍呈現加速老化的跡象。   這是首個針對乳癌倖存者進行10年追蹤的PAA大型研究。研究發現,腫瘤的嚴重程度會影響老化加速的程度。罹患乳癌三、四期或高度惡性腫瘤的女性的老化加速程度最高。此外,化療與內分泌治療與生物老化加速呈現高度相關。進行化療在確診後一年內,PAA增加幅度最顯著;而內分泌治療則具有長期影響,在治療後10年仍持續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癌症治療都對老化產生相同影響。長期來看,手術與放射治療對於老化加速有較小的影響。此外,全身性治療可能比局部治療更顯著地促進老化。   研究的意義以及未來方向 研究結果顯示,乳癌倖存者在康復後仍需持續追蹤健康狀況,以了解癌症治療如何影響老化,能夠幫助改善治療後的照護,並可能促成減緩老化影響的策略。進一步的研究仍需探索生活方式改變、藥物或其他干預措施是否能減緩癌症倖存者的老化。   隨著乳癌倖存者人數持續增加,關注癌症治療的長期健康影響十分重要。此研究提供了影響加速老化的各種因素,有助於未來的研究發展與乳癌倖存者的健康照護政策的制定。   《乳癌倖存者的癌症特徵與治療方法影響老化速度》發表在《Aging》期刊       編譯來源:Aging-US(2025.3.7)、EurekAlert(2025.3.18)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