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4.30
純素者攝取足夠蛋白質,卻易缺特定必需胺基酸
在一項針對長期純素飲食者的新研究中,多數人每日攝取的總蛋白質雖然達標,但仍有相當比例未達到人體所需的兩種必需胺基酸—離胺酸(lysine)和白胺酸(leucine)的建議攝取量。
蛋白質是由各種被稱為胺基酸的分子「積木」所組成。雖然人體能自行合成多數生存所需的胺基酸,但仍有九種「不可或缺胺基酸」必須完全依賴從食物中攝取。相較於動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所含的必需胺基酸種類與比例較為多變,因此對純素飲食者而言,胺基酸的攝取特別值得關注。
為了加深對純素飲食中胺基酸攝取狀況的了解,紐西蘭研究團隊分析了193位長期純素者所記錄的四日飲食日誌。他們使用美國農業部與紐西蘭FoodFiles資料庫的資訊,計算出參與者從各類食物中攝取的各種胺基酸數據。
分析結果顯示,約有四分之三的參與者達到每日總蛋白質的建議攝取量。若依照體重計算,各種必需胺基酸的攝取量也大致符合需求。
然而,若納入「消化率」的考量,只有約一半的參與者達到每日離胺酸與白胺酸的建議攝取量,使這兩種胺基酸成為本研究中最「限制性」的必需胺基酸。在參與者常食用的食物中,豆類與豆莢類植物對整體蛋白質與離胺酸的攝取貢獻最大。
這項研究凸顯出:單單滿足每日總蛋白質攝取量,並不代表已經滿足人體對所有必需胺基酸的需求。因為許多植物性食物本身就含有較低、且不易被身體吸收利用的這些胺基酸。不過,豆類、堅果與種子類食物在本研究中被證實是非常有價值的來源,不僅能補足總蛋白質,也有助於特別提升離胺酸與白胺酸的攝取量。
研究團隊呼籲,若長期缺乏這些關鍵營養素,可能會影響蛋白質平衡、肌肉維持,以及其他生理功能,對於特別脆弱的族群風險更高。未來應進一步探討純素者如何在營養均衡的前提下,增加白胺酸與離胺酸的攝取。
這項研究由紐西蘭梅西大學的Bi Xue Patricia
Soh及其同事主導,並於2025年4月16日發表於期刊《PLOS
One》。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5.04.16)、PLOS One(2025.04.16)
+ read more

2025.04.28
泰迪熊藏菌量多於馬桶座兩倍
不論是傳統的泰迪熊或是其他布絨填充玩具,全世界的小孩都很喜愛。
但是一項研究可能會使你多思考一下讓你的孩子依偎在他們最喜歡的泰迪熊。
分析揭露柔軟的玩具中有多少細菌可能正在繁殖。
MattressNextDay的研究人員發現平均一隻泰迪熊所隱藏的細菌高於馬桶座兩倍。
令人擔憂的是這些細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可能會導致孩童很危險的感染。
It’s Me & You Clinic的Snieguole
Geige醫師說:「我在此指出的現實是,這並不只是表面的髒污。我們面對的是隱藏性的健康危險,會造成一個真正的風險。特別是家中有幼童或者免疫系統失調的人。清潔這些玩具應該是一個優先考量,以維護健康和福祉。」
泰迪熊身上除了細菌,還有…
研究團隊在七個不同的地點,以棉花棒採取四個樣本:毯子、兒童的泰迪熊、垃圾桶和馬桶座。他們對這些樣本進行了生物發光法測試了ATP的含量。ATP是一種在活細胞內和周圍發現的分子:三磷酸腺苷(ATP,
adenosine triphosphate)。
結果揭露43%的毯子,和將近29%的泰迪熊棉花棒的讀數超過1,000個RLU(相對光單位),表示高度污染。
你可能以為垃圾桶和馬桶座到處有細菌,但他們被發現比毯子和泰廸熊乾淨許多。
馬桶座平均的讀數864個RLU,垃圾桶平均只有294個。
基於這些發現,Geige醫師呼籲父母對於清潔他們孩子的毯子和玩具要提高警覺。這些表面看來無辜的東西,是細菌、霉菌和過敏原的最佳培養地。這些東西會累積令人震驚的細菌感染數量,而常未注意到。
專家指出,金黃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對免疫系統仍在發育的孩童特別危險。重覆暴露在這些微生物中會導致頻繁的感染、呼吸問題或皮膚狀況,所有這些都可以經由規律清潔就能輕易預防。
除了細菌,塵蟎和霉菌對孩童也可能危險。
Geige說:「未清洗的毛絨物品上積聚的麈蟎和霉菌,也會引發過敏反應和加劇氣喘。」
如何清洗毛絨填充玩具
如果擔心清洗破壞了孩子喜愛的毛絨填充玩具,惠而浦的專家已揭示確切如何做。
首先將柔軟毛絨玩具放在網狀洗衣袋,拉鍊的枕頭套或將枕頭套尾部綁起來做保護。
接下來確定你選擇柔洗模式。通常適當使用洗衣機上柔洗或手洗的設定,使用冷水清洗,以防褪色或損壞。
一般或溫和洗劑皆可使用;洗完後將玩具懸掛或平放晾乾,避免變形或損壞,最好將毛絨玩具風乾,請務必不要將絨毛玩具放入烘乾機,以防膠水或塑膠部件在烘乾機中融化。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5.04.14)、MattressNextDay(2025.03.20)
+ read more

2025.04.25
女性大腦隱憂?阿茲海默症為何偏愛女性?
阿茲海默症的主要成因是類澱粉蛋白(amyloid)及濤蛋白(tau)在大腦中形成斑塊與纏結,隨著這些蛋白質的積聚,神經元受損和死亡,功能開始受到干擾,腦組織便開始發炎和萎縮。進而導致認知退化。
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罹患阿茲海默症,原因可能與大腦中一種名為「tau」的有毒蛋白質累積速度較快有關。這項發現挑戰了過去「因女性壽命較長所以罹病率較高」的常見觀點。
來自哈佛大學與波士頓麻省總醫院的研究團隊發現,當女性大腦中已累積類澱粉蛋白時,tau蛋白在記憶與視覺相關的腦區累積速度顯著快於男性;攜帶APOE4基因的人當中,女性在腦部tau蛋白累積速度也比男性快。
此外,作者也指出,更年期相關的荷爾蒙變化可能是導致女性體內tau數值升高的原因,但這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對藥物開發的潛在影響
這項研究的發現可能會影響新型阿茲海默症藥物的臨床試驗。
目前美國FDA核准的藥物lecanamab可延緩病情惡化約27%。但已有研究發現其對女性的療效較差。
Lecanemab是一種單株抗體,患者每個月都需要透過手臂靜脈注射的方式接受該藥物,其作用是刺激人體免疫系統清除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中累積的有害類澱粉蛋白。
台灣現況
在台灣,根據衛生福利部113年公布的「全國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全國社區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為7.99%,推估65歲以上失智症人口數約35萬人,其中女性盛行率(9.36%)高於男性(6.35%)。阿茲海默症是失智症的一種,佔約60%-70%。
研究限制
這項研究的一個主要限制是缺乏不同群體之間的種族、民族、教育和其他多樣性。此外,他們指出,性別特異性的tau對類澱粉蛋白的反應可能會受到更年期、發炎或心血管風險等未知變數的影響。
該項研究刊登於《JAMA Neurology》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5.03.03)、MedpageToday(2025.03.03)、EurekAlert!(2025.03.18)、JAMA
Neurology(2025.03.03)、Alzheimer's Association(2025.01.29)
+ read more
/20250422.png)
2025.04.22
並非所有學名藥都一樣
政府常常告訴民眾,專利藥和學名藥成分一樣,藥效也一樣。
然而新的研究發現,和在美國生產的學名藥(非專利藥)相比,患者使用印度生產的學名藥時,有更多嚴重的不良事件,高出54%。
這些不良的事件包括住院、失能,甚至死亡。研究人員發現那些上市時間較久的學名藥,是造成此結果的頭號原因。
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Ohio State
University費雪商學院教授John
Gray說,這些結果顯示所有學名藥並不等同,儘管患者經常被告知學名藥的效果是相同的。
「藥品生產法規以及品質保證的作業,在這些新興經濟體如印度,和如美國已開發經濟體是有差別的。學名藥的產地可造成很明顯的不同。」
共同作者Indiana University凱利商業學院副教授George
Ball說:「FDA向公眾保證,所有仿製的原研藥品都具有同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對於印度生產的仿製藥來說,情況就不一定了。」
藥理等效,藥物成品呢?
這項研究意義重大,因為這是首次將大量學名藥樣本與其實際生產工廠聯結在一起。
研究者克服藥物生產地點缺乏透明度的問題。
研究另一個關鍵是把印度製的藥和美國製同樣的藥比較,相同的有效成分、相同劑量配方和相同使用的管道。
這意味著這些藥物在藥理上是等效的,我們正在進行同類成品的比較。
研究人員將美國生產的2,443個藥物和新興經濟體生產的進行配對。儘管研究人員在分析中也涵蓋其他的國家,但因新興經濟體製造的通用藥93%在印度,所以印度的數據充分解釋了結果。
研究人員比較印度生產和美國生產那些和通用藥相關的不良事件報導頻率。這些不良事件報告可在FDA不良事件通報系統(FAERS)中查閱。
雖然FAERS包含所有報導過的不良事件,研究中只使用最嚴重的結果,包括住院、失能和死亡。也考量過其他各種可能影響結果的因素,包括藥品銷售量。
結果顯示:印度生產學名藥嚴重不良事件的數字,比美國生產同樣的學名藥,高出54%。
這項發現是發生在上市時間較長的藥物。
Gray說:「在製藥產業,老藥越來越便宜,為控製成本的競爭也愈加激烈。這可能導致營運和供應鏈問題,從而危害了藥品品質。」
Gray
強調這些結果不應成為停止海外生產學名藥的理由。
「印度有好的製造商,美國有壞的製造商,我們並不主張終止藥品的海外生產,也不以任何方式攻擊印度。」「我們相信這是可以改善的規範監管的議題。」
Gray說,一個關鍵的議題是FDA是無預警視察生產通用藥的工廠。但在海外,檢查都是提前安排的,這可能讓製造商得以隱瞞問題,使得FDA更難發現確實存在的問題。如果所有視察皆無預警,可大有不同。
「我們的研究給FDA的重要建議是,讓消費者知道藥物生產的地區,如產地,這有助於創造一個比現在更注重藥品品質的市場。」
這個研究最近發表在《製造和作業管理》期刊。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5.02.19)
+ read more

2025.04.21
高血壓?來吃根香蕉吧!
最新研究指出,相較於單純減少鈉的攝取量,提高飲食中鉀鈉的比例可能對降低血壓更有效。
研究還揭示了性別差異如何影響鉀對血壓的作用。一般而言,男性比停經前女性更容易出現高血壓,但男性在調整鉀鈉比例後,血壓改善的反應也比女性更明顯。
高血壓影響全球超過30%的成年人,這是冠心病與中風的主要原因,也可能導致慢性腎病、心臟衰竭、心律不整與失智症等疾病。
儘管先前已有研究指出,增加鉀的攝取有助於控制血壓,但這項研究進一步建立了一個數學模型,成功識別了鉀鈉比例對人體的影響。
研究者滑鐵盧大學教授Anita
Layton說道:「通常,當我們患有高血壓時,我們會被建議少吃鹽,但我們的研究發現,多攝取富含鉀的食物,像是香蕉或花椰菜,對血壓的正面影響可能比單純減鹽還大。」
鉀與鈉都是電解質—這類物質能幫助身體傳導電信號、使肌肉收縮、調節體內水分,並執行其他基本功能。
研究第一作者Melissa
Stadt表示:「早期人類攝取大量的蔬果,因此我們的身體調節機制可能演化成適合高鉀低鈉的飲食,現代西方飲食通常鈉含量偏高而鉀偏低,這也許解釋了為什麼高血壓多發於工業化社會,而非與世隔絕的社會。」
研究人員強調,本研究中使用的數學模型能快速、低成本且具倫理性地進行模擬實驗,協助我們理解各種因素如何影響人體。
這項研究題為《飲食中鉀和鈉對血壓的調節:性別差異和模型分析》,最近發表在《美國生理學期刊–腎臟生理篇》上。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5.04.14)、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Renal Physiology(2025.03.03)
+ read more

2025.04.18
英國全面提供免費事後避孕藥!越來越開放的全球趨勢
在幾年來台灣的醫、藥界仍為了事後避孕藥是否應該在藥房販售爭執不已之時,英國政府日前宣布,英格蘭地區的藥局將自今年起免費提供事後避孕藥!而日本在2023年起,開始推動藥局販售事後避孕藥的試辦計畫。
英國實踐健康平等:今年起全面提供免費避孕藥
事後避孕藥可在未採取安全性行為措施或避孕失敗後服用,以預防懷孕。此藥需在性行為後三到五天內服用,且越早服用效果越好。
衛生部長Stephen
Kinnock表示,這項政策預計今年上路,目的是讓所有女性都能公平地取得事後避孕藥。此項政策將確保「無論居住地或經濟條件,所有女性在有需求時,都能獲取這項基本醫療資源」。
事實上,早在2008年,蘇格蘭藥局就已開始免費提供事後避孕藥;威爾斯於2011年提供13歲以上免費避孕藥;而蘇格蘭則沒有年齡限制。在北愛爾蘭,通過「藥局優先服務」(Pharmacy
First)計畫,使13歲以上的使用者可於社區藥局免費取得事後避孕藥。
此政策為英國政府擴大對社區藥局投資計劃的一環。然而,許多人在社群平台上表達不滿,認為英格蘭花了17年才跟上蘇格蘭的腳步。
日本的事後避孕藥試辦計畫
在日本,事後避孕藥屬於處方用藥。不過自2023年起,日本開始推動藥局販售事後避孕藥的試辦計畫,藉此蒐集相關數據,作為未來是否開放為非處方藥的重要參考依據。根據調查,在試辦計畫前兩個月內,全國參與計畫的145間藥局共販售了2181份事後避孕藥。其中,高達82.2%的購買者表示,若未來再次有需求,會希望透過藥局而非醫院取得藥品。
然而,價格仍是民眾關切的問題,目前藥局販售價格約為7000至9000日圓(約新台幣1500至2100元),被認為過於昂貴。
日本政府於2024年擴大了可販售藥局的範圍,並規劃在2025年持續推進此項試辦計畫。
事後避孕藥的開放是全球趨勢:無障礙取得事後避孕藥是基本人權
英國國家藥局協會的主席Nick
Kaye表示,協會長期以來一直倡議全國統一提供緊急避孕藥,因此這項政策對患者與藥局而言都是好消息。他同時指出,長期以來是否能取得免費避孕藥取決於居住的地區,導致資源分配不均,且時常經費不足。
英國性與生殖健康照護學會去年表示,應該讓事後避孕藥於一般零售通路如商店與加油站取得。學會主席Janet
Barter博士指出,取得避孕藥是基本人權,社會應排除人們在取得事後避孕藥時所面臨的障礙。Barter博士補充,應將事後避孕藥從「需經藥師諮詢」的藥品類別,改為「一般架上銷售藥品」,讓人們擁有自主權,做出符合自身需求的選擇。下一步則是讓事後避孕藥免費開放給所有人。
根據2023年統計,全球已有約90個國家開放民眾無須處方即可在藥局購買事後避孕藥。除了法規鬆綁外,英國、法國、芬蘭也已提供免費的事後避孕藥服務。
由此可見,全球在事後避孕藥政策上的發展趨勢,正逐步由嚴格控管走向更為開放,朝向保障身體自主權並提高醫療可近性的方向邁進。
編譯來源:DailyMail(2025.3.30)、BBC(2025.3.31)、TheMainichi(2024.8.13)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