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08
卵巢「搬家」,育齡癌症婦女可保住生育力
育齡婦女在接受癌症治療,如放射線、化療與外科手術後,可能導致提前停經或喪失生育能力。但是現在接受癌症治療的女性,仍然有機會可以保留生育力。荷蘭醫界全球首例成功地將整個卵巢移植至手臂,讓一位罹患子宮頸癌的婦女在接受化療後,仍然能以自己的卵巢製造卵子,用來作試管嬰兒。
為避免育齡癌症婦女因放射線治療使卵巢功能遭到破壞,過去醫界曾經將患者的卵巢吊高一點,懸於小腸後面;如今則是整個卵巢乾坤大挪移至手臂上。這項全球首例的手術兩年前首次刊載在美國「癌症」期刊上,依據目前的文獻記載,卵巢組織移植最長存活時間約為18個月,原因是重新移植的卵巢組織遭到破壞,容易缺血死亡。
除了將卵巢移至身體其他部位以外,還有另一種方式是將卵巢組織先取出冷凍,待患者結束療程後,再將卵巢組織植回肚皮下方或原來的卵巢。依據醫學期刊「刺胳針」報導,比利時在今年9月宣布一名罹患淋巴癌並接受癌症治療的婦女,在經過卵巢組織切除、冷凍與再接回卵巢與輸卵管後,仍然能順利懷孕產子的案例。不過,卵巢組織經過冰凍再解凍,都會損害到原來正常的功能,透過這種方式生下的小孩則需要接受特別的醫療照護,以確保健康。
目前國內醫界已完成冷凍卵巢重新植回體內的動物實驗,並在一週後發現卵巢成功地恢復功能,這項研究預計在明年展開人體實驗。醫界表示,以國內的顯微手術發展,將人類卵巢移植至身體其他部位,或是將冷凍卵巢組織植回體內並不困難,未來真正要突破的是移植後的卵巢仍能維持正常的生育功能,且不會提早死亡。
+ read more
2004.11.01
偏頭痛與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關聯
刊登在最新一期_Human
Reproduction_的一篇義大利研究報告表示,已有證據顯示偏頭痛與子宮內膜異位症之間是有關聯的。
義大利Genoa大學的研究員在調查133位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婦女、以及166位的對照組婦女之後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症婦女偏頭痛的人數是對照組婦女的兩倍。子宮內膜異位症婦女當中,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有偏頭痛的問題,而對照組,也就是無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婦女中,只有15%(約七分之一)的婦女有偏頭痛的問題。
雖然如此,但目前並無證據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婦女偏頭痛的次數或強度比其他婦女多。然而就年齡上來說,子宮內膜異位症婦女出現偏頭痛問題的年紀平均約在16.4歲,而對照組則是21.9歲。
偏頭痛與子宮內膜異位症之間的確切原因目前尚在調查當中,但學者們認為可能是和子宮內膜異位症所系統性釋放的前列腺素有關,除此之外,體內氧化氮合成的控管也扮演重要角色。
+ read more
2004.10.21
剖腹產嬰兒可能增加過敏風險
自然產與剖腹產之優劣一直是爭議不斷,而德國新的研究可以給正在考慮生產方式的婦女參考。由德國嬰幼兒營養計畫在孩童時期疾病檔案(_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_)所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剖腹產嬰兒對牛奶過敏的機率是自然產嬰兒的兩倍;同時,小孩在一歲前發生腹瀉的機率也較高。
這項研究團隊是由位於慕尼黑的Ludwig-Maximilians大學所組成,而所研究的855位嬰兒都餵食至少4個月的母乳,並在12個月大時抽血檢驗有無過敏反應。此外,這些嬰兒都是在事前規劃好的剖腹產中出生,而非因早產或緊急因素而剖腹產的嬰兒。
研究團隊認為,剖腹產時無菌的生產環境是主要因素,因為在無菌空間內不只沒有害菌,連幫助免疫系統發展的益菌也同樣無法存活。消化道內的細菌對免疫反應的發展而言很重要,自然產的嬰兒出生時經過的環境是母親陰道等處的細菌,同時也是新生兒所需;但頗腹產嬰兒出生過程的則是醫院的環境,而這個環境卻會改變甚至延遲嬰兒腸內的細菌正常繁殖。
然而專家學者同時也表示,關於初生兒在臨床的微生物發現是不足、甚至相互矛盾的,因此在更多研究之前並無法下定論。
+ read more
2004.10.20
IVF不會增加婦女罹患乳癌的風險
試管嬰兒人工生殖技術(IVF, In Vitro
Fertilization)與乳癌之間的關連雖然從未經過強而有利的證明,但有些人總認為做過這項生殖技術可能會罹患乳癌;科學家們也擔心IVF過程中女性所要服用的藥物會刺激卵巢而產生大量雌激素,女性身體在這些荷爾蒙之下可能造成一些乳房腫瘤的敏感而導致乳癌發生。但是在經過對50,000位婦女的研究分析之後發現,IVF其實是不會增加婦女罹患乳癌風險的。
2004/10/19美國科學家在費城(Philadelphia)的討論會上發表了一篇最新的研究報告,這份報告重新評估了過去6個關於乳癌及IVF的大型研究,總共有超過50,000位不孕婦女和懷孕婦女的對照組。
科學家們發現,有小孩的婦女得乳癌的機率會比沒有小孩的婦女低,不管沒有小孩的原因是因為不想生或是不能生。這個研究調查中一項重大的發現是,當不孕婦女被成功地治療之後,她們罹患乳癌的風險會比未受治療的不孕婦女降低26%。
澳洲也曾經做過類似的大型統計研究,約有來自10個醫學中心30,000位婦女參與,當時的結論也是認為,在正常的情況下,作IVF的婦女罹患乳癌的風險不會比一般婦女高。但同時也確認,在小孩出生後12個月風險有稍微偏高,然而原因並不是因為所服用藥物的關係,而是有可能是在實施IVF的過程中,婦女使用醫療監控太頻繁的反應。
+ read more
2004.10.07
研究再次確認使用荷爾蒙補充療法(HRT)的風險
美國女性健康啟蒙(Women’s Health Initiative,
WHI)於2004年10月6日在美國醫學期刊
(JAMA)發表了對於荷爾蒙補充療法(HRT)研究調查的最後結果,也就是再次確認使用荷爾蒙補充療法(HRT)對於靜脈血管栓塞的風險。而血管栓塞則容易引發心臟病、中風等問題。
報告同時顯示,年紀越高以及體重過重的婦女要特別注意血栓的風險。例如60-69歲的更年期婦女服用HRT時所承擔的風險,比50-59歲的婦女高出4.3倍;而70-79的婦女則比50-59歲的婦女高出7.5倍。至於體重過重的婦女則會比正常體重的婦女高出5.6倍的風險。
+ read more
2004.09.02
婦女健康在這十年來的進步有限
婦女健康在這十年來的進步有限 (2004/9/2)
1994年聯合國在開羅舉辦了一場國際人口發展會議(ICPD),當時共有179個會員國參加。這場會議中也為婦女健康議題定下一些明確的目標—
希望在2015年之前改進婦女的生產健康、教育、及權利問題,並減少嬰兒死亡率、及控制人口成長率。
開羅會議過後十年的今天,在倫敦舉行的期中評鑑卻顯示,除了包括孟加拉國、尼泊爾、秘魯和菲律賓等二十三個國家在這十年內有長足的進步之外,其他國家要達到十年前所定下的標準還需多多努力,特別是在母親健康、愛滋病防治、及保險套避孕等三方面。
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的行政主任Thoraya
Obaid表示,給婦女對生產衛生的
服務及資訊是最能幫助她避免性病傳染的方式,同時也將幫助婦女避免意外懷孕及不安全的人工流產。
這個報告是用母親和嬰兒死亡率、小孩的數目、人工流產政策、及孩子和愛滋病感染的平均數字來當作133個人口數超過一百萬人的國家評鑑標準。在已開發國家中,葡萄牙、科威特和美國進步最少,而較貧窮的國家中則是博茨瓦納、納米比亞、塞內加爾和南非進步最少。
而報告也突顯了婦女在避孕方式取得的部份、以及小女孩讀中學的人數有明顯的進步。跟十年前比起來,有更多的女人入主國會,但卻仍然不具代表性。儘管對避孕方式有更好的取得管道,每年123,000,000對懷孕夫妻中,依然有約38%為意外懷孕。此外,每十個懷孕的婦女中,就有一個在不安全的人工流產手術下中止懷孕,這個結果就是每7分鐘就有1位女性因此死亡。
在婦女的性與生育健康及權益方面的投資,實際上是可以改善生活中其他許多面向的。一個女人的生活關係著她整個家庭的生活,更進一步地說,她國家的社會經濟同樣都會受到影響。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