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與病人安全

 

       為了促進病人安全,2002年衛生署成立「病人安全委員會」,以「病人為中心」的訴求來改善醫療品質。在2005提出年六項工作目標:提升用藥安全、落實院內感染控制、提升手術正確性、提升病人辨識的正確性、預防病人跌倒、及鼓勵異常事件通報。我們肯定政府欲促進病人安全的用心,但是這種充滿醫療院所的思考、且對於病人安全之優先順序認知不足的工作目標,令人感到沮喪與錯愕。

       由一個女性病人的角度來看,病人跌倒、手術部位不正確、病人辨識錯誤等都是來自一些根本的原因,如果這些原因沒有解決,這些危險是無法避免的。因此,解決這些原因才是病人安全的當務之急。茲敘述下:

 

合理門診量是女性病人安全的第一防線

       瞭解病人的病情及需求是醫師診斷及處方的基礎。醫病溝通不良易造成誤診,危害病人。在台灣,醫病關係一直被詬病為「三長兩短」,而全民健保延續過去醫療院所「按件論酬」的制度,醫師於3個小時內看50-100個病人,使得病人就診時間一直無法改善。一個醫師必須在2-3分鐘的問診,瞭解病情、做出正確的診斷、處方、記錄病例,難免會出狀況。因此,醫師每天看診的病人數必須合理控管,才能有充分的時間和病人溝通。

 

醫護人員合理編制是女性病人安全的第二防線

       醫病關係的「三長」之一是等藥時間長。目前,等藥的時間已有相當的改善,然藥師的負擔仍然沈重。2002年台灣醫院每一個藥劑師調劑量是每天調151張處方籤,遠高於美國的30張或日本的40張。換句話說,台灣藥師在3.2分鐘之內需調配4.3種藥,每一種藥平均是一天三次七天份。在如此快速的藥物調配中,用藥防錯除錯的機制,成為醫院績效管理下的祭品,而病人是最大的受害者。 

       依據92年12月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與各地方公會調查資料顯示:各醫院護理人員白班平均每位護理人員照護病人數7-13人,夜班照護12-30人,且國內各醫院護理人力配置普通均未達醫院評鑑標準(一般病房醫學中心人床比為1:2,區域醫院1:3,地區醫院1:4),約為美國等先進國家護理人員工作量之2至數倍。依據紐約時報一項美國國家護理研究中心統計:護理人員照護病人數每增加一位,病人30天內死亡率會增加7﹪,如果照護病人數由4位增加到6位,病人會出現大於14﹪的死亡機會,若再增加至8位時死亡率為增加至31﹪,證實護理人員照護病人數會造成病人傷害的直接關係。

 

去除男性偏見是女性病人安全的第三防線

        醫療體系一向由男性主導,因此,無論是基礎醫/藥學的研究、醫療保健、公共衛生的推動、政策的擬定,都從男性的思維來看待女性的身體。然而,男性沒有女性的生命經歷或生活體驗,因此這些男性的觀點及偏見就會影響到女性的就醫權益與安全。例如:當經期女性使用抗擬血劑,出現大量月經時,詢問醫師,醫師沒有意識到是藥物所引起的現象,反而認為是月經問題,建議找婦產科醫師處理。或如:一直以來,醫師認為更年期是荷爾蒙缺乏的現象,對於更年期婦女建議使用賀爾蒙補充療法,使得女性遭遇許多的健康風險。

 

就醫隱私權是女性病人安全的第四防線

       由於社會對於女性身體的規範,常使得女性不善於在公開場合中討論自己的身體,更遑論在不認識的人面前裸露自己的身體。子宮頸抹片篩檢率偏低,即此一因。對於女性來說,醫院是否能提供友善的空間讓女性覺得安心,是影響女性就醫的原因之一,因此,診間與檢查隱私權的保障對於女性來說相當重要。

       除此之外,由於在醫療處置或檢查時,醫事人員可能會有一些身體上的接觸,這些接觸有時可能在未告知的情形下,讓女性感覺非常不舒服,也有可能醫事人員會趁其「灰色地帶」性騷擾。

 

語言與尊重是新移民女性病人安全的最重要因素

       除了以上的問題外,新移民女性還會遇到語言的問題,即使有翻譯的人員的陪同,也可能因為翻譯人員不是很清楚她們的身體狀況,而無法真正轉達意思。此外,由於醫師所使用的語彙較專業,翻譯者也都常常聽不懂,無法正確地再翻譯給新移民女性,因此新移民女性常常會因為語言的障礙而不能得到應有的健康照護,或甚而延宕就醫。

        新移民女性在就醫時,醫護人員常以異樣的眼光或歧視的語言對待,讓他們會覺得很不舒服,而這種想法也可能使得醫師將這些新移民女性的健康問題侷限於「生育健康」,而忽略了她們其它的健康需求。

 

看完這則文章你覺得?
實用
新知